論中國佛教與儒家思想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交融

2021-05-22 09:36:18 字數 6506 閱讀 8614

1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思想

bai中有40%是人類哲學du思想的共識

zhi,不僅僅是儒家所dao獨有的。這一部內分當然能夠與容一切思想交流(包括佛教思想在內),30%的渣滓是不被現代所接受的。30%的獨有思想與佛教思想是有衝突的,因此儒家思想與佛教思想只能做部份的交流,不能做相互圓融的交流。

2樓:匿名使用者

「交」在一起就「其樂融融」了

3樓:長嶺妙音

孔子所bai講的是「世間法」,是du做人處事的道理zhi

;老子也講做dao人處專事的方法,但更注重修行屬,得道成仙;釋迦摩尼佛在49年所講的法中,也有做人處事的道理,但更注重的是解脫生死,超凡入聖,最後成佛的**。

所以有人這樣說,也不是沒有道理:孔子相當與小學老師,老子相當於中學老師,釋迦摩尼佛相當於大學和研究生的老師。但三者的學歷都是「博士生導師」。嘻嘻!

4樓:日昌晶月朋

儒是何等的趨炎附

bai勢啊!

du而佛是何等地清淨避世zhi!

也只有道家dao

,能開導儒家「聖人版

之道,為而不爭」的

權德政,

給儒家以「奸邪者濟其欲」的借辭,

只有道家,

能與佛家有著「天物芸芸,靜皈其根」的共鳴,與佛家「眾生有餘而我獨若遺」的空無心境。

夫唯道,善貸且成!

中國佛教與道教思想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的

5樓:豢龍氏

相互牴觸,相互攻擊,相互借鑑,相互融合。道教借鑑佛教多為明顯的物質層面的形象、修飾等,佛教借鑑道教多為幕後的內涵、思想。

6樓:要微笑面對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翻譯經書,借鑑了不少道教的東西。。。。

全真道則借鑑了,佛教的清規戒律什麼的

7樓:桃夭の兮兒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佛教是外來傳入的。大概西漢哀帝時就已經傳入了,而到了東漢,佛教與黃老之術並列,佛與生鮮牛奶等量齊觀。三國西晉,爭論佛道長短,而佛依附於玄學,時人王浮著有《老子化胡經》。

東漢至南北朝時期,佛教不斷鞏固發展,隋朝開始繁榮昌盛,但從宋開始就衰微了。

其實,古代那些宗教的興盛與衰微都與統治者有關,就像漢武帝推崇儒家,儒家就上升到了主流地位。除了利於統治,還與皇帝個人喜好有關。歷史上有四次滅佛,分別是「三武一宗」。

唐武宗就是追求長生,篤通道教,於是滅佛。其實唐朝很多皇帝都溺佛的,武則天就很推崇佛裡的華嚴宗派。

佛教有八大宗派,道教的思想主要還是符合我國人民的傳統思想模式的,像佛教的宗派有些思想與我們格格不入,便很難在中國傳揚。於是,我們在接納這些外來文化時,會加以改造,選擇有利的。

8樓:臣茹丹剛

今日之時,之事,一切由人善而成。

不管如何外人怎麼說佛家與道家有分歧等。

但是他們的目的卻是相同的,就是普渡眾生,為眾生開方便之門,指出明朗道路。

所以在一個相同的目標中,互相學習,互相理解。

9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都是要求對自我的調整,講的就是修身養性。

而大部分信徒,也是出於對心靈的需要才變成信徒的。

所以,只要是宗教勝地,就會香火鼎盛。他們在心靈需要改善的時候,總會先想到,只是是神仙,都拜一拜。

拜多了,就會有自己的感受,然後才成為一個虔誠的信徒。

佛教對中國的影響

10樓:旅行中的音符

佛教只會坐禪論道,空談命理,坐論立談頭頭是道,愚弄世人。在舊時代被統治者大加利用。但是於現代社會只有害沒有利。

11樓:法華香蓋

在遠古時代,菩薩們就為佛教進入中國作準備了。中華民族的開蒙教育就是為能與佛教銜接而宣說的。所以,佛教進入中國不費吹灰之力。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文明就是典型的佛教文明。您說,佛教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開蒙教育包括:太極,陰陽,八卦,五行。《黃帝內經》,《道德經》,《倫語》,《易經》等。

當然,這些並沒有現菩薩像說。只是現皇帝像或聖人像而說。其實,這些都是菩薩們現凡人像,而為人們說的世間法。

於是,佛教傳入時,中華民族便欣然接受了。

12樓:文聖王子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只限於宗教,而是於宗教之外,如文學、思想、藝術等等,均有顯著的影向,茲分述於後:

(一)對思想界的影響

中國哲學思想,萌芽於周,而盛於戰國。戰國時代,諸子爭鳴,各倡其說,使中國哲學思想,極盛一時。漢朝,則唯有孔老,後因武帝斥百家而定儒為一尊,故道教日衰,及魏晉六朝,佛教盛行於世,而道教亦漸復興,遂起衝突,因衝突而排斥,因排斥之接觸而融和,後講老莊者,多取義於佛經,而講佛學者,亦多引用老莊。

至於儒家,亦因帝王及名儒,多轉向佛,致使當時衛道者闢佛,但終因佛教思想之超越,翻譯文學的優美,當時一流儒者,無不學佛,唐朝一般思想家,竟以佛教空有二門,及非空非有之中道義,作為調和甚至領導儒道之根據。

唐末宋初,唯有禪宗獨盛,且操縱當時思想界。因為禪宗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旨在參究人生根本原理,使人自己研究,有以發明--明心見性,方可論學。當時學術界受禪宗影響的,如周濂溪、程明道等…。

例如:周命門人蔘究『孔子顏回所樂為何事』?程亦命門人觀察『喜怒哀樂末發前之氣象』而且主張半日讀經,半日靜坐,皆受佛教禪宗參究『生從何來,死從何往?

』或『父母末生我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之思想所影饗。

至於宋之陸象山,更進而以『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明之王陽明,亦取禪宗方法,為其提倡『致良知』的根本。總而言之,周程朱子等之理學,及陸象山、王陽明等之心學,無一不受佛教禪宗思想的影響,可以說,彼等本乎佛理,加以所學,而建立一套學術思想與理論,此即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宋明理學,凡研究中國哲學史者,想必有同感。

(二)對文學界的影響

佛經翻譯的中堅時代,是晚漢至盛唐六百年間,佛教大藏經中,五六千卷的經典,皆是此時的產品,宋元以後,雖間有所譯,但已微不足道矣。

中國南北朝至惰唐之間,大師輩出,翻譯的人物,不下數百,其中最傑出,而對中國文學貢獻最大的,當推羅什與玄奘。羅什是舊譯時代的泰斗,玄奘則是新譯時代之俊傑;奘譯卷帙,雖富於羅什,而什譯之範圍,卻廣於玄奘,兩者智等譽齊,勢均力敵。舊譯多尚直譯,所以羅什譯本,帶有極豐富之西域天然語趣,不但對中國思想界闢一新天地,而且對中國文學之影饗尤巨。

至於新譯時代,則轉趨意譯,其文筆之生動有趣,格式之新穎,詞語之創新,結構的精美,竟使中國文學,為之變質,茲舉三點如下:

(1)國語內容為之擴大

中國自漢朝以後,學者唯古是尚,不敢稍有創作,雖有新觀念,亦必套以古詞,使一切學術均帶有灰色,毫無生趣。佛經初期翻譯,除固有名詞對音轉譯外,其相象語者亦襲古,後研究日深,感覺舊語與新義,甚難配合,若仍用古語,未免籠絡失真,或詞不達意,因而致力於新語之創造,無形中促進國語內容日趨擴大,現在之佛學大辭典,雖然推未能搜盡佛經所有新名詞,但睹之亦足使人歎為觀止。

至於日本所編之佛學大辭典,所收集之三萬五千餘語,皆漢晉至隋唐間,諸譯師所創之新語,此等新語之加入中國語言系統,而變為新成分,國語內容,焉得不擴大之理?

(2)語法及文體之變化

只要揭開佛經一讀,便覺其文體與普通書籍不同,其中最顯著的,佛經既不用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字,亦不用朗文之綺麗詞句,同時佛經中倒裝文法既多,而形容詞,重牒語,及同格的詞句亦不少,特別是一篇中,散文與詩歌交錯,不管是詩體的偈頌,或散文式的長行,內容或說理、或述事、或問答,或譬喻、皆兼而有之。唐朝以後,中國文體,多近於寫真順暢,一洗六朝之纖塵,未嘗不是受佛經翻譯文學的影饗。

總之,佛**章構造形式新而美,外來語調色彩亦濃,使人贊之,自有一種調和而新鮮之感,可說是當時一種革命的白話新文體,此種新文體的創立,羅什及其門下居功至偉。唐朝佛經翻譯雖盛,但若從文學方面較量,則後之譯者,竟無過於羅什。

(3)文學情趣的發展

中國近代之純文學,例如**歌曲,甚至文藝創作,皆與佛經翻譯文學有密切關係,因為中國佛教,自羅什以後,幾為大乘派所獨佔,然大乘之勃興,卻在佛滅後。其首先倡導者應推馬鳴,讀羅什馬鳴菩薩傳,知其實為一大文學家及大**家,其著作及弘法事業,均本所學,故其著「佛本行贊』一書,可以說是:一首三萬餘言的長歌;譯本雖然不重音韻,但讀之,就覺其與孔雀東南蝨飛等古絮樂府相彷彿。

其所著大乘莊嚴論,則簡直是『儒林外史』式的一部**,其材雖取自四阿含,但經其美妙之文筆點綴,竟使讀者心動神往。

馬鳴以後的大乘經典,大都以壯潤文瀾,演極微妙之教理,如華嚴、涅燊、般若等富有文學性的經典,再經譯界宗匠,以極美妙之國語為之翻譯,讀之,即使不信佛理,亦醉心於其詞句而不忍釋手,所以,中國文人皆愛好讀佛經以助其文章之美妙,甚而想像力不期而增加,詮寫方法不期而革新,其直接影響於中國文藝之發展的,如中國文學鉅著水瀟傳、紅樓夢等,其結構及筆法,都受華嚴、涅盤等經之影響,即宋元明以後,雜劇、傳本、彈詞等長篇歌,亦間接吸收『佛本行贊』之筆法而寫的。至於唐朝的寒山拾得等,深入淺出的新詩,實為開白樂天,蘇東坡等之先河,而宋程朱等之語錄,亦皆模仿於佛教禪宗。此外歸元錄,西遊記等,更是富有文學價值的削作。

(三)對藝術界的影響

佛教對中國藝術之影饗,可分四點說明:

(1)建築的弘偉

中國古代的建築,雖不如西洋之實用,但卻力求精美,如房屋前後之陳列布置,左右美妙的點綴,又非西洋建築物可比。特別是一般佛寺之營造,結構之精緻,氣派的弘偉莊嚴,皆仿印度原始佛教之狀態,至於遍佈中國大陸各地之佛塔,更足以代表佛教堅毅之精神,給人神聖而崇高的感覺。

(2)雕刻的逼真

中國古代雖有雕刻,而塑像及鑄像,卻始於佛教之輸入,唐朝名工之塑像,以及用木或石所雕刻之佛像,實是劃時代之藝術創作。如洛陽龍門與大同雲崗之石佛、燉煌石窟之佛像與壁畫,其形態之逼真,人物之,豈止栩栩如生,簡直是飄飄然欲飛之勢,誠屬中國藝術界之無價珍品。

(3)畫像的肖妙

由於隋唐佛教之繁盛,而使中國國畫獲得極大的啟示,因為當時名工繪畫佛像,力求維妙維肖,且將佛經中故事人物繪於壁上,以作莊嚴之點綴。如燉煌壁畫,雲崗石佛,均名播遐邇,為中國藝術放一異彩,吾等雖未能親睹大陸佛寺之藝術創作,僅從書本及畫片略窺一二,雖然,亦心向往焉。

(4)梵唄的感人

中國古樂甚佳,但佛教來華,更有新調加入,使舊調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而有特別的發展,如『魚山梵唄』『寺院鐘聲』等樂曲,皆摹佛經中極好之梵音,至於佛寺中檔磬鐘鼓等,皆僧眾起居與共之禮樂,使人聞之,俗念頓消。中國詩人多喜聞佛寺之暮鼓晨鐘,而歌詠出絕妙詩詞歌賦,即使是現代樂府,亦多取韻於佛教唱誦,可見佛教**之感人。

四、佛教對中國風俗的影響

佛教傳入中國,除了對中國文學思想等有直接間接影響外,從不參預政治活動,但對社會風尚習慣,卻有潛移默化之功。最重要的是對人生觀的改善,以及對孝道的擴充套件。

(一)人生觀之改善

中國古之人,皆以人死如燈滅,孔子亦說:『未知生,焉知死』。佛教之傳入中國,使人知生有所來,死有所往,幾生死往還之權,皆操之於自己,所謂:

『禍福無門,唯人自招』。而禍福的招致,又往往繫於人一念之間。所以說:

『一念之善上天堂,一念之惡入地獄。』因為佛教認為人於日常生活中,一切行為,語言及意念,均可形成一種特殊的慣性,成為一種能招致未來果報之潛勢力,亦即是主宰人生,支配宇宙的業力。

由於人的業力有善惡,故果報亦有好醜與苦樂。佛說:『假使百千,所作業不忘,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又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既然人生的一切際遇,皆是自作自受,又何必為環境之困苦而悲哀,或因美好之際遇而傲人?但能把握現在,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痛改前非,努力向善,自然可以克服困苦,開創幸福。

所以佛教的三世因果輪迴之說,實含有警惕性及鼓勵的作用,使人於因果定律下,生者懺悔積福,以保安康,亡者追薦超度,以濟其靈,甚而國家帝皇權貴,亦每因國家不幸而自責無德,引為內咎,進而反躬自省:以禳炎疫。由是可知佛教因果律之深入人心,豈獨影響中國人之人生觀,抑亦可以治患於未然,而輔政教之不足。

(二)對孝道的擴充套件

中國古人,立身處世,甚至齊家、治國、平天下,皆以孝道為本。佛教之傳入,益使中國孝道內容擴大而充實。因為儒家論孝,不過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或除侍奉左右,冬溫夏涼,晨昏定省外,還要繼承先人之遺志,完成先人之事業。如孔子說:『乎孝者,善繼人之志,善繼人之事者也。

』佛教言孝,不僅侍奉供養,繼其志,展其業,更要使其止惡行善,進而了生脫死,離苦得樂。故古德說:『人而無孝,不足以為人;孝而不了生死,不足以為孝。

』又說:『生養死葬,小孝也;生俾衣祿,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導其正信,死薦其靈神,人孝之大孝也。』

佛說梵網經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放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準是可知,佛教孝道意義之深,而範圍之廣,不但要孝敬自己三世父母,使其正信,止惡行善,最後了生脫死,離苦得樂;甚至對於六道眾生,亦應孝之敬之,然則,基於『敬人者人恆敬之』的原則,佛教孝道之提倡,確可令社會充滿孝敬與親善,而人心之向善,前途之幸福,亦可指日而待。

所以我說:佛教之孝,不止使中國孝道內容擴大而充實,抑亦可以敦風化俗,有助於道德之發揚。

綜上,我們應該知道,佛教是歷史上一種文化思想革命的產品,而佛教傳入中國後,對中國文化的影向既深且巨。如果說:儒家的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則佛學該是中國文化的心臟。

如果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本位文化,則佛教之輸入,竟使中國本位文化第一項變質,而成為本位文化之一,這是無可否認的事貿。所以,我們要研究中國文化,首先要研究佛學;要復興中國文化,首先要復興佛教,欲想使中國文化傳播於世界,更非先發揚光大佛教不可。

儒家思想是如何發展的,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經過漢代思想家的改造和完善,儒家思想發展成漢代的經學。經學的代表人物,首推西漢著名的哲學家董仲舒。他建立了一套 天人感應 的神學目的論體系,提出了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建議,開以後兩千多年中國社會以儒家為正統的先聲。董仲舒主張的 天不變,道亦不變 和 三綱五常 性三品說 等思想,為後世統治者所效法...

如何區分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與仁的思想

仁 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 仁 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 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 仁 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 弟 悌 忠 恕 禮 知 勇 恭 寬 信 敏 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

與同學們討論,說說鼓勵傳播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會產生哪些積極和

儒家思想的積極影響 1.儒家提出一系列道德範疇 命題 思想豐富了中國傳統道德寶庫。2.衝破天命鬼神的理性精神抵抗了宗教對人們思想的侵蝕。3.民為邦本 的民本主義體現了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4.天人合一 的生態倫理為我們建設生態文明提供了廣闊的思想文化基礎。5.注重理想信念的鼓舞和凝聚作用,成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