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亦何歡?死亦何樂?出自哪兒,生亦何歡,死亦何懼。出自哪裡?

2021-04-21 20:46:09 字數 3333 閱讀 3542

1樓:匿名使用者

「生亦何歡,死亦何懼。」出自《莊子》。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為活著而感到開心,也不惶惶恐懼於死亡。

擴充套件資料《莊子》一書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藝術、美學、審美、人生和政治觀等等。其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學、人生、政治、社會、藝術等諸多方面。原有內篇七篇、外篇二十

八、雜篇十

四、解說三,五十二篇,十餘萬言。郭象刪減後分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個,六萬五千九百二十字,其中,內篇七篇;外篇十五;雜篇十一。該書包羅永珍,對宇宙、人與自然的關係、生命價值、批判哲學等都有詳盡的論述。

莊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渾飛越,想象的奇特豐富,情致的滋潤曠達,給人以超凡脫俗與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獨樹一幟,他的文章體制已脫離語錄體形式,標誌著先秦散文已經發展到成熟的階段,可以說,《莊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2樓:匿名使用者

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明教面臨滅頂之災,然而明教諸人卻視死生如無物,只是坦然平和地吟誦著:「熊熊聖火,焚我殘軀。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為善除惡,惟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這裡的「生亦何歡,死亦何苦」與喬峰在聚賢莊獨擋天下英雄時所想的「生亦何歡,死亦何懼!」不同,前者是一種大智慧的超脫,而後者更多體現的是一種大無畏的英雄豪氣。

3樓:匿名使用者

、此句多次受後人引用,也做「生又何歡,死又何苦」等等,在張恨水的**《金粉世家》中也有引用,但具體出處不祥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喜樂悲愁,皆歸塵土。請問這兩句是什麼意思?出自**?

4樓:

意思是:活著有什麼喜悅的?死亡又有什麼悲苦的?無論是歡喜快樂還是悲傷憂愁,最終都是要歸為塵土。

出自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倚天屠龍記》。

金庸在這裡有一段很精彩的描寫:

當此之際,明教和天鷹教教眾俱知今日大數已盡,眾教徒一齊掙扎爬起,除了身受重傷無法動彈者之外,各人盤膝而坐,雙手十指張開,舉在胸前,作火焰飛騰之狀,跟著楊逍唸誦明教的**:「焚我殘軀,熊熊聖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為善除惡,惟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金庸先生描寫了楊逍等魔教中人面對生死的從容、達觀,是從佛教教義中演化出來的對生死的看法。

擴充套件資料

《倚天屠龍記》是以安徽農民朱元璋揭竿而起建立明朝天下為背景,以張無忌的成長為線索,敘寫江湖上的各幫各派、各種人物的恩怨情仇,它把中國歷史上元朝的興衰和江湖道義、恩仇平行交叉起來。該書表達了作者既反對異族侵略,也反對本民族**的思想。

金庸先生對《倚天屠龍記》作品共做過兩次改動,也就是說一共發表過三次《倚天屠龍記》的作品。

《倚天屠龍記》第一次並不是以單本**發表,而是以報紙**刊登,發表於《明報》。

這一版報紙**中的張無忌是自小受母親調教,是個工於心計,機靈狡猾的孩子,隨著歲月成長江湖閱歷才逐漸變得宅心仁厚起來。結局是周芷若大徹大悟,自己削髮為尼,並將峨眉派委託於張無忌,而張無忌最後接替了峨眉掌門,寫了封長信將明教教主之位讓與楊逍,自己則信守了答應趙敏的第三件事此後天天為她畫眉。

第二版本則是修訂版,也有很多人稱之為《三聯版》,因其由三聯出版社出版。根據原來**版內容,其中修改部分大部分由金庸口述,做出了出版修改,這個版本最早發表於2023年。

七十年代後金庸先生著手修訂此作品,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面向市場。這版本也是大陸市場看到最多最廣的作品,很多影視劇也是根據這部改編的。

最後結局也有很大不同,在修訂版的《倚天屠龍記》中明教最後有了比較明確的描寫,張無忌被朱元璋設計陷害,最後與趙敏逃脫遠走,將教主之位傳於楊逍,而楊逍年事已高,朱元璋也已經羽翼豐滿,登了皇位,並殘害了不少明教兄弟,常遇春病死,徐達遇害。

而周芷若卻並未出家,而是就隱在她們身邊,最後出現也讓張無忌答應自己一件事,張無忌心頭百感交集,手一顫,筆掉桌上。這相對是一個比較開放的結局,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因為在第一次的**版中,周芷若落髮為尼的結局招來了很多讀者和金庸先生一些朋友的不滿,所以在新修版中金庸先生對此結局做了較大修改。

2023年,金庸先生又耗時三年,對這部作品做出了一定的修改,於2023年後面世,也被成為世紀新修版。新修版對於許多人物和《九陽神功》有了更詳細的描寫,一些內容也做了細微調整。

世紀新修版中沒有張無忌被朱元璋設計捉去那一段,而是通過韓林兒遇害來襯托出明教後期的內部矛盾。朱元璋也沒有那麼陰險,而是立了諸多戰功,最後依舊不忘明教,將國號改之為「明」。

張無忌與趙敏遠走蒙古,也允諾一生為趙敏畫眉,這時周芷若出現,卻要張無忌應她不許與趙敏拜堂成親,卻可做夫妻生娃娃,然後飄然而去。張無忌心中若然想起其她曾與之相伴的如小昭、蛛兒,也想起這幾位女子的不同好處,他只記得別人對他的好處,別人的缺點過失他都忘記了,於是,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很可愛。

這就是金庸先生最終修改的世紀修訂版的《倚天屠龍記》。由此可見,金庸先生對於這部作品也是用功不少,數次認真修訂已達到最佳再呈現於讀者。

5樓:匿名使用者

生亦何歡死亦何國際的在大聖娶親裡邊兒的唐三藏說過這樣的話就告訴把生死看得很淡。

6樓:凌亂中得瑟

這跟白話沒差了。活著有什麼喜悅的?死亡又有什麼悲苦的?無論是歡喜快樂還是悲傷憂愁,最終都是要歸為塵土。這是看破了紅塵啊。

7樓:成長

金庸武俠**,倚天屠龍記,明教面臨武林幾大幫派圍攻劇情。

意思是磊落光明,甘願犧牲

「生亦何歡,死亦何哀。」出自什麼?

8樓:小毒

生亦何苦,死亦何哀。原本是佛家用語,佛家認為人在塵世是受苦受難的,惟有天國西方極樂世界才是理想的樂園;所以佛家對死從內心不覺是苦事,用解脫的思維來認為死比生還要好;更進一層的佛家用佛的教義來救現在的世界,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就是這種佛法的體現;佛家認為塵世人的生死不重要,惟有按照佛家的修行才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 後來人把佛理才生活中加以闡述,表達對生死**的比較透,接近佛家得道。

一生的大悲大喜,恩怨情仇。佛說諸般苦痛,自而為之!亦是「菩提本無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生亦何歡,死亦何懼。出自哪首詩?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這句話的出處是哪首詩?

9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是出自<<莊子>>裡的一篇文章,"原文好象是這句話"生又何歡,死又何哀?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

10樓:匿名使用者

具體的它不是出自那首詩中的,莊子中有相似的話,生又何歡,死又何哀。。。然後應該是金庸的倚天屠龍記了,出自明教人之口

生亦何歡,死亦何懼?「生亦何歡,死亦何哀。」出自什麼

這句應該是從佛教教義中演化出來的,佛教對生死的看法,不同於世俗。過去有一個人老年得子,欣喜萬分,一禪師卻在門口痛哭這個家裡多了一個死人。因為事實上,生死一如 生的時候就應知道會有死的一天。生死猶如一張紙,只隔一面而已,生了就會死,死了又再生。佛教以 喬遷之喜 來形容生死,房子舊了必須搬一個新居,衣服...

君子正身以明道,直以行義,亦復何憂懼乎求翻譯

君子正身以明道,直以行義,亦復何憂懼乎?出自 陳書 蕭引傳 原文是 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己以行義,亦復何憂懼乎?現代漢語的意思是 有道德修養的人修養自身來申明道理,使自己正直來顯示操行和道義,還有什麼可憂慮畏懼的呢?君子修身以申明道義,正己來實行道義,還擔心害怕什麼呢 英語專業考研中的翻譯,文學,語言...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是什麼意

賞析 有人認為 輓歌 只 表達詩人對死亡的看法,一種看透人生的清醒和淡泊 脫俗的態度。原詩歌除了表達對死亡的豁達之外,卻還有與青山 同阿 的境界。這是詩人對自己一生追求的總結,他自己雖不得志,但卻完全相信自己一生的成就已經足以同阿於青山。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就是證明,它有 不朽 的意思。陶淵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