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必要性

2021-03-04 06:38:21 字數 5139 閱讀 9270

1樓:匿名使用者

行政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過程及啟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後進行了五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2023年改革,根據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進行,在大幅精簡機構的同時,重點解決了領導體制和實際存在的領導幹部終身制問題。

2023年改革,根據黨的十三大精神進行,在精簡行政機構和人員的同時,提出了轉變**職能問題。

2023年改革,根據黨的十四大精神進行,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的行政管理體制,轉變**職能,在黨政機關普遍進行「三定」工作,建立推行公務員制度,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

2023年改革,根據黨的十五大精神進行,是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明確把**職能界定為巨集觀調控、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政企分開有了新的突破,黨政機關與所辦的經濟實體和管理的直屬企業脫鉤;**各部門的部分審批權和具體事務性工作下放給地方**,***機構和人員大幅減少。

2023年改革,根據黨的十六大精神進行,按照精簡、統

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要求,進一步轉變**職能,調整**機構設定,理順部門職能分工,減少行政審批,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形成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

此外,2023年各級**還以實施行政許可法為契機,貫徹落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加大了清理行政審批專案、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力度,並取得了明顯的進展。2023年4月頒佈的公務員法,也對規範行政管理主體、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

不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五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一是**機構數量有所減少。就***機構(包括職能部門、直屬機構、辦事機構、直屬事業單位和特設機構)而言,2023年改革之前最多的時候為100個, 2023年改革後為86個,目前已減少為66個;二是機構設定趨於合理。

現有的**部門大多都是按照市場經濟要求設定的,計劃經濟時期按照產品行業設定的工業部門大多被撤消或者合併;**職能發生轉變,已將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明確為**主要職能;三是行政管理方式也發生變化。由過去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發展到現在主要依靠經濟和法律手段;四是依法行政和建設法治**取得進展。行政許可法的實施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分三批取消和調整審批專案1806項,佔改革前行政審批專案總數的50.

1%,行政效率明顯提高。近年來,各地開始對鄉鎮機構進行改革,在實踐中積累了有關經驗。

經過20多年的改革,**職能得到轉變,政企分開不斷推進,機構和人員得到精簡,幹部隊伍結構得到優化。應該說,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基本上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也符合我國國情。在改革過程中,我們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從中也得到一些啟示。

第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必須從我國國情出發,有利於堅持黨的領導,有利於提高行政效率,有利於保證**充分發揮在改革發展穩定中的作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各項改革工作的連線點和交匯點,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必然觸及深層次問題和矛盾,觸及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和利益格局的調整。以往歷次改革之所以能夠順利推進並取得成果,關鍵在於堅持了黨的領導,各項改革措施都是按照**關於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決策和戰略部署採取的,而且注重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保證了**在改革發展穩定中發揮重要作用。

因此,我們必須立足於我國實際,認識我國所處的發展階段和麵臨的實際問題與矛盾,認識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特點,學習借鑑國外有益經驗和做法,強調為我所用,不能照抄照搬。

第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必須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縱觀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歷程,可以發現,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任務往往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提出的,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出發點和主要動力。例如,我國在計劃經濟時期,曾經按行業設立了多個部委,僅是機械工業部就曾設過七個,導致了多箇中直企業或部屬企業的產生,形成了嚴重的「條塊分割」問題。

為了適應經濟改革的需要,對有關經濟行業管理部門進行了調整,以更好地解決**與企業、**與市場之間的矛盾。

第三,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可能單兵突進。行政管理體制關係到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有著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行政管理體制與政治、經濟、社會之間存在複雜而又密切的關係,因此,不僅要調整好行政機關內部職能,還需統籌公共部門和事業單位的改革,處理好政企關係、政事關係,同時更要重視**職能準確定位和切實轉變的問題。

第四,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需要科學化、法治化。由於改革大多都是**自身由上而下進行的,**既是改革的執行者和推動者,又是改革的直接物件,角色衝突也在一定意義上阻礙改革的深入。特別是改革涉及到權力與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增加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難度。

加之改革的政策性較強,因而需要科學論證,提高法治化程度。

(二)當前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需進一步研究解決的問題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些問題只能逐步解決;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化,也會產生許多新的問題,需要通過進一步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來解決。因此,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一個階段性與連續性相統一的程序,需要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一是**職能轉變不到位。經過歷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職能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尚未完全轉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一方面,經濟職能尚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管了很多不該管也管不好的事,行政審批事項仍然過多。

在行政許可法實施後,雖然清理減少了很多行政審批事項,但由於行政管理的某種慣性,加之多年形成的部門和行業利益,不必要的行政審批和變相的行政審批仍大量存在,應當退出的領域還未完全退出。在一些地方和部門,**仍然在資源配置領域發揮主要作用,加之生產要素市場發育不充分,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還難以充分發揮。

另一方面,**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還需進一步加強。經濟快速增長與社會的深刻變化,造成了社會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長。特別是當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社會矛盾多發之時,**的公共服務職能就顯得更為重要。

如果職能轉變不到位,就難以解決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許多新問題,因此,切實轉變職能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關鍵。

二是行政機構設定不合理,層級過多,部門之間職責不清,協調不力。2023年以後的幾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在精簡機構、下放權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機構設定、職權劃分、執行方式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

從機構設定上看,各級**設定部門往往延續了「上下對口」的習慣做法,職能部門在服從本級**的同時還要接受上級部門的指導,造成各級**部門重複設定、機構臃腫。基層行政管理體制就很典型,縣鄉**為了完成上級**制定的各項「達標」任務,不得不設立機構和增加人員,在編制不足的情況下,又設定了許多臨時機構,安排了一些臨時人員,造成機構與人員超編。在缺乏有效管理和約束的情況下,鄉鎮機構和人員不斷增加,維持運轉的費用和人員工資也隨之增加,造成鄉級財政支出的不斷擴大和鄉鎮財政負債率的不斷提高。

從層級關係來看,歷次機構改革都是從組織設定的橫向劃分方面著手,從規模上控制**機構的膨脹與人員的增加,但在縱向分層的問題上甚少涉及。按照憲法第30條的規定,除較大市和自治州外,地方行政層級一般為省、縣、鄉**。但隨著行政公署(地區)改市的增加,有些地方出現了市轄縣、市轄市等情形,地方行政層級實際上成為四級。

層級過多容易導致機構臃腫,資訊不暢,效率低下,行政成本過高。

從機構職責看,由於**內部職能劃分不清,有關職責許可權劃分的規定缺乏法律效力,加之部門起草立法的影響,導致對有些行政事務多頭管理、重複交叉執法,權力與利益掛鉤,甚至不同部門權力交叉或者重疊,發生矛盾後難以協調;或者互相推諉扯皮,造成「管理真空」,權力與責任脫鉤。

三是**與地方的關係還需進一步理順。在某些方面,既存在**權威和統一性不夠,**巨集觀政策在有些地方實施受阻,地方保護主義比較嚴重的問題,也存在向地方下放權力不夠,發揮地方自主性和積極性不夠的問題;各級**的事權、財權和責任仍然存在不匹配的問題;運用法律手段調整**與地方關係還不夠,制度化規範化水平較低,難以保證必要的穩定性和可預見性。

四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與行政法制建設不相適應。長期以來,我們習慣於運用行政手段管理經濟社會事務,導致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過程和結果缺乏法律保障。例如,機構改革減而復增,陷入「精簡——膨脹」迴圈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法律規範和保障。

從世界各國解決機構編制膨脹的主要手段來看,一個是財政手段,另一個是法律手段,但主要是法律手段,而且財政手段最終也是要通過法律才能起到硬約束作用。除憲法的概括性規定外,目前我國既沒有上升為法律的統一行政組織和編制法,也缺乏各個部門的行政組織和編制法,更沒有推進改革的相關法律。現有的個別法規和政策性檔案,如***組織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地方人民**組織法等,對組織機構、職能、編制、許可權、**與地方的關係、財政保障機制等也沒有明確的規定,缺乏詳細的責任條款。

彈性過大的條文表述和國家法律、法規與地方法規之間的不協調,也增加了實施中的矛盾。

(三)進一步改革行政管理體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以***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領導集體提出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性,強調要加快**職能轉變,繼續完善行政管理體制,形成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這充分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和完善經濟法律制度,是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的客觀要求。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基本治國方略已載入我國憲法。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就是要用法律手段推動改革程序,用法律形式固定改革成果,最終為建立現代行政管理體制提供法制保障。

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和完善經濟法律制度,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要。科學發展觀強調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協調重大利益關係上,放到社會再分配上,放到著力解決社會公平上。

落實科學發展觀,就需要完善相關保障機制,轉變**職能,合理設定行政機構,理順**與地方關係,建立起一套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政績考核標準和執法責任制等制度,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和完善經濟法律制度,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嚴格依法行政,通過公開、透明、公平的方式,提供各種公共產品和服務,就能更好地促進公平正義;人民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就能更好地實現社會和諧、社會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部門嚴格依法行政,做到不越位、不錯位、不缺位,就能更好地化解各類社會衝突和糾紛,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和完善經濟法律制度,是應對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的需要。從某種意義上說,經濟全球化既是各國產業和生產力的競爭,也是各國**提供製度、環境、公共產品和服務等行政能力的競爭。哪個國家提供更好的投資環境和制度安排、更穩定可預見的法律環境,哪個國家就能更好地生存和發展。

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也對**履行保障****和參與國際公共事務等職能,提出了新的課題。此外,減輕**財政壓力,適應行政管理社會化的發展趨勢,也迫切需要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和完善經濟法律制度。

什麼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重點內容,行政體制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什麼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

在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裡,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內容是 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行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行政體制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什麼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 行政體制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轉變 職能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實現 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

我國領導體制改革應遵循的原則是什麼

進行領導體制改革必須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而不是否定或削弱黨的領導。領導體制改革必須在各級黨組織的領導下,有步驟 有計劃 有組織地進行,而不能一哄而起,或各行其展。堅持黨領導必須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才能實現加強黨的領導的目的。統一法規的確立和堅持依法進行領導,規範和公開辦事程式和辦事結果,有利於...

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必要性

創新是經濟發展 社會進步的基本動力。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創新的歷史。創新還是守舊,從某種意義上說事關國運興衰。中華民族曾經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在人類歷史上曾長期處於領先地位,在近代之所以落後 捱打,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守舊而不創新。當今時代,隨著經濟社會不斷髮展,創新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