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簡介包拯的簡介有哪些?

2021-03-04 00:37:26 字數 6414 閱讀 8632

1樓:遇見若陽

包拯生於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於宋仁宗天聖五年(2023年)考中進士 [3]  ,被授任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知縣。

因父母年邁,包拯請求在合肥附近就職,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縣)監稅,父母又不想讓他離開,包拯就辭去官職,回家贍養父母。

幾年之後,他的父母相繼去世,包拯在雙親的墓旁築起草廬,直到守喪期滿,還是徘徊猶豫、不忍離去,同鄉父老多次前來勸慰勉勵。直到景祐四年(2023年)包拯才赴京聽選,獲授天長(今屬安徽)知縣。

擴充套件資料

包拯秉公執法,清正廉潔,不畏權貴,廉己恤民,剛正不阿,事必躬親,勤於政事的**,他們所到之處惠及一方,在民眾中極富聲威,深受民眾愛戴,在民間素有「青天」之譽。

包拯到了開封首都後的傳奇故事就此開始便有了後面的傳奇斷案,著名的斷案故事。

民間相傳包拯的斷案故事有:

《鍘美案》、《狸貓換太子》、《烏盆案》、《鍘包勉》、《鍘判官》 等等。

2樓:313傾國傾城

包拯(999年5月28日-2023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仁宗天聖五年(2023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

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

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2023年),任樞密副使。曾任天章閣待制,人稱「包待制」,後為龍圖閣直學士,故後人亦稱「包龍圖」,卒贈禮部尚書,諡孝肅。

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包黑炭」。

3樓:匿名使用者

據史詩記載,包拯是一名鐵面無私的北宋**。因為他的鐵面無私,所以一直以來他在京劇中的形像就是黑臉,所以給我們後人的形象就是他是黑臉了。至於月亮,那應該是為了說明他的正大光明,也可能是他臉上有相似的疤痕,才會被誤傳的吧。

4樓:遠航1987鳳

放牛時包拯不小心掉洞裡撞在一塊月亮的石頭上。

5樓:徘徊向前

包拯(公元999-公元2023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漢族。出身於官僚家庭。生於北宋鹹平二年(999年)。

天聖朝進士。累遷監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奉使契丹還,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

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

嘉裕六年(2023年),任樞密副使。後卒於位,諡號「孝肅」。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於世。

知廬州時,執法不避親黨。在開封時,開官府正門,使訟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訴曲直,杜絕奸吏。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

後世則把他當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

黑臉 長得黑嗎 哈哈 月牙是長得像月牙的胎記

6樓:匿名使用者

那是戲劇臉譜,

不是真的。

7樓:安茗寶貝

包拯的簡介有哪些?

8樓:牙牙的弟弟

包拯(999—1062),漢族,宋廬州合肥(今屬安徽)人,字希仁。天聖朝進士。累遷監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

奉使契丹還,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

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

裕六年(1061),任樞密副使。後卒於位,諡號「孝肅」。

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於世。知廬州時,執法不避親黨。

據出土於2023年包公墓的包公墓銘記載:包拯先後有三妻,分別為張氏、董氏和媵孫氏(媵指隨嫁之侍婢,或可指妾侍)

曾任龍圖閣學士,人稱包龍圖;又曾任天章閣待制,人稱「包待制」,卒諡孝肅,贈吏部尚書。 而其廉潔公正、不攀附權貴,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擴充套件資料:

包拯中進士後,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遠去為官,直到雙親相繼去世,守孝完畢,才在親友的勸說下為官,期間長達十年之久,故以孝聞於鄉里。

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長(安徽天長)知縣,頗有政績。任滿後,調任知端州(廣東肇慶)。回京任監察御史裡行,又改監察御史,為「言事官」,對處事不當,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進行**。

為懲治**,自慶曆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贓吏》,認為清廉是人們的表率,而天贓則是「民賊」。

包拯七次上書彈奏江西轉運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蠍」,殘害百姓。並嚴厲批評宋廷的任官制度。

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間,包拯知諫院,曾三次**外戚張堯佐,審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詐騙案,震動朝野。

多次為了國家大事,說了皇帝不愛聽的話,論斥權幸大臣,請求罷去皇帝賜給親信官僚們的恩寵,一切改由主管機構正常渠道進行。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權知開封府,他於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離任,前後只有一年有餘。

但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把號稱難治的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敢於懲治權貴們的不法行為,堅決抑制開封府吏的驕橫之勢,並能夠及時懲辦誣賴刁民。

由於包拯在開封府執法嚴明,鐵面無私,敢於碰硬,貴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斂,聽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兒童婦孺們都知道包拯之名,親切稱呼他為「包特製」。

開封府廣泛流傳著這樣的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用閻羅比喻包拯的鐵面無私。

9樓:金果

包拯(999年-2023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天聖五

年(2023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

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

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2023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嘉祐七年(2023年),包拯逝世。

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

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擴充套件資料:

在民間傳說和各種影視作品中,宋朝的名臣包拯斷案如神,不但是一位大清官,還是一位神探。其實啊,在歷史中真實的包拯是以直言敢諫而名垂青史,他本人並沒有審理過太多的案件。

由包拯親自參與審理的案件,比較出名的也就是下面的這兩個案件:

第一個案件是包拯在安徽天長縣當縣令時審理的。當時有一個人來到縣衙告狀,說是家中飼養的耕牛,牛舌被人給割掉了。牛在古代是屬於比較貴重的財產,在農耕社會牛的作用是十分大的。

朝廷也是禁止私自宰殺耕牛,所以這個案情還是比較嚴重的。牛沒有了舌頭,眼看也是活不成了。包拯就讓報案的人回去把牛宰了,出賣牛肉以減少損失。

其實包拯心裡跟明鏡似的,他讓報案者回去宰殺耕牛有兩個目的,一個目的就是給報案者減少損失。第二個目的就是如果誰來舉報私宰耕牛,那麼這個人肯定就是**。

果不其然,報案者剛把牛給宰了,就有人去到包拯跟前舉報。於是包拯就拿下了此人。經過一番審訊此人也承認了自己因為報復割牛舌的罪行。

第二個案件就比較複雜了,而且涉及到了當朝皇帝。事情發生在皇佑二年,當時的包拯已經由地方調任到京城為官了,被皇帝任命為天章閣待制兼知諫院長官的職務。

在皇佑二年的四月,開封府的坊間流傳著一個驚人的傳言。有一個叫冷青的人,屢屢當眾宣稱自己是宋仁宗的皇子。自己的母親是宮女,在出宮之前被仁宗臨幸懷有龍種,出宮後生下了他。

民間百姓都信以為真,一時之間都傳聞冷青是宋仁宗的皇子。當時的開封府府尹是錢明逸,聽到這個訊息後,趕緊派人把冷青給抓到公堂上審訊。冷青在公堂上盛氣凌人。

看到錢明逸坐在堂上,而自己站在堂下,開口就呵斥「錢明逸你安得不起」。這一聲呵斥氣勢十足,可把錢明逸給嚇壞了,趕忙就站起來要給冷青請安,想想又覺得不妥。

復又坐在了下去。錢明逸的這番舉動,一時間成為了京城官場的笑柄。古代遇到這種涉及到親緣關係的案件,向來都是最難審理的,因為古代沒有dna鑑定的技術。

遇到這種事情,錢明逸也沒辦法斷定,只好把這個事情報告給了皇帝宋仁宗。宋仁宗此時還沒有子嗣,心裡面對這個冷青還是有一些期待的,如果真是自己的龍種那就是再好不過了。

但是心裡又不放心,於是就把這個案件專門交給包拯來審理。在宋仁宗的心裡,還是十分的信任包拯的。包拯通過明察暗訪得知,這個冷青上面還有一個姐姐。

而且冷青的年齡也跟他母親出宮的時間對不上,除非冷青的母親能懷胎數年,不然這個冷青絕對不可能是皇子!由此就可以斷定,這個冷青是假冒的。

10樓:大大的

1、包拯(999年5月28日-2023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2023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

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

嘉祐六年(2023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嘉祐七年(2023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2、包拯(公元999-公元2023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漢族。後世則把他當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包拯出身於廬陽一個官宦家庭。

二十八歲考上進士。按照宋朝的制度,考中進士就可以當官,但包拯是個孝子,他信守聖人「父母在,不遠遊」的教誨,直到三十六歲時父母亡故後才正式出任天長縣(今安徽天長)知縣。在知縣任上,他斷了一個奇案,聲名遠播。

三十八歲升任知州,清正廉潔,受到上司重視和世人稱讚,之後,便開始朝廷重臣的政治生涯。

生於北宋鹹平二年(999年)。天聖朝進士。累遷監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

奉使契丹還,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

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裕六年(2023年),任樞密副使。後卒於位,諡號「孝肅」。

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於世。知廬州時,執法不避親黨。在開封時,開官府正門,使訟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訴曲直,杜絕奸吏。

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

3、人物事蹟

反對覃恩

皇祐二年九月,大澇之後天氣放晴,仁宗皇帝認定這是吉兆,除了在京城舉行祭祀天地的盛大慶祝外,還下詔大赦天下罪犯,給所有文武百官每人晉升一級。這就是所謂「覃恩」。包拯對此提出異議,對仁宗說,罪犯服刑,那是對他們以往犯下的罪行所給予的懲罰,怎麼可以因為洪水退去而減輕對他們的懲罰呢?

至於**晉升,更是要考核他們的政績。假如這樣馬馬虎虎地隨便升遷,對那些確有政績的**不是太不公平了嗎?這樣的話,以後誰還會勤勉地為朝廷出力呢?

三彈張堯佐

張堯佐是宋仁宗寵妃張美人的伯父,沒有什麼才幹,卻憑藉張美人的關係,官運亨通。最初,張堯佐被委任為「三司使」。包拯極力反對,向皇帝諫議說,像張堯佐這樣的人,就連小官也沒有資格做,更不用說「三司使」這樣顯赫的大官了。

但是,仁宗不但不理會他的諫議,反而又加封張堯佐為節度使。包拯非常痛心,繼續上諫,堅持怒責張堯佐,可是仁宗仍然置若罔聞,到了第二年,更加封張堯佐出任宣徽南院使。包拯第三次向皇帝進諫,痛加陳詞,甚至在朝廷上跟皇帝當面辯論起來,終於迫使皇帝罷了張堯佐的官。

參倒張方平

「三司使」張方平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假公濟私。有一次,東京城一個名叫劉保衡的商人,開了一間酒坊,經營不善,欠下官府的小麥,摺合現錢一百多萬貫,他一時拿不出,張方平下令劉保衡變賣家產抵償欠債,同時,又趁人之危,用極低的**買下了劉保衡的家產。包拯獲悉之後,大為震怒,認為張方平作為朝廷命官,卻利用職權,巧取豪奪,罪不容恕,於是上書皇帝,參了張方平一本。

張方平因此被罷了官。

包拯的品質成語,包拯的品質四字成語

大公無私 不畏權貴 體恤百姓 明鏡高懸 鐵面無私 怎麼用四字詞語形容包拯 能形容包拯的四字成語 鐵面無私,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6316261廉潔公正 立朝剛毅,不附權貴,英明決斷,舉賢任能,為民請命,嚴峻剛正,忠誠厚道,憎惡分明,清正廉潔,剛直不阿,...

包拯時期在位的北宋皇帝是包拯時期的皇帝是誰

一共經歷北宋兩個皇帝,一是宋真宗趙恆,一是宋仁宗趙禎。宋真宗趙恆 968年12月23日 1022年3月23日 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母為元德皇后李氏。初名趙德昌,後改趙元休 趙元侃。歷封韓王 襄王和壽王,曾任開封府尹。宋仁宗趙禎 1010年5月12日 1063年4月30日 宋朝第四位皇帝 1...

包拯頭上真的有月牙麼包拯頭上的那個月牙是咋回事?

是後人加自己的想象。表明包拯清廉 公正 明月當頭啊 包公小時候和幾個小朋友一起在院子裡玩捉迷藏,其中有個小朋友爬到大缸上,不小心掉了進去,大缸裡全是水啊,大缸又高,小朋友們都夠不著,怎麼辦呢。這時包公的好哥們司馬光集中生智到邊上撿了塊大石頭猛地砸向大缸,大缸頓時破了。水全都出來,裡面的孩子也得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