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史上有哪幾次改革近代中國歷史上有三次改革分別是什麼?

2021-03-04 00:34:20 字數 6535 閱讀 3379

1樓:匿名使用者

一、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又稱自救運動、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洋務運動前期口號為「自強」,後期口號為「求富」。

洋務運動進行30多年雖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二、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戊戌變法是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三、幣制改革

2023年國民**廢止銀本位制﹐實行紙幣制的一次幣制改革。2023年11月 4日起實行。中國疆城遼闊﹐貨幣制度一直很複雜混亂﹐嚴重地影響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易。

並且不利於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財政金融的穩定。2023年3月﹐國民**廢兩改元﹐實行銀本位制﹐雖對貨幣制度進行了一次改革﹐但整個中國的幣制仍非常紊亂。

四、土地改革

一九四七年九月,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西柏坡村舉行全國土地會議,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於同年十月十日由中共**公佈。

2023年11月至12月,一個以土地改革為中心的波瀾壯闊的群眾運動,很快在陝甘寧、晉綏、晉察冀、晉冀魯豫、華東等老解放區,東北等半老解放區,以及鄂豫皖、豫皖蘇、豫陝鄂、江漢、桐柏等新解放區廣泛開展起來。

五、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2023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

2023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乾),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2樓:淮安浙江人

a                                中國近現代史上有哪幾次改革?

一、洋務運動:2023年至2023年

背景:

1、清**內憂外患,內有人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外有列強侵略——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朝統治集團不得不積極尋找鞏固統治的出路。

2、列強侵略中國的同時也讓中國人看到了他們技術的先進。

3、「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新思想已經產生,為統治集團尋找出路提供了參考。

4、統治集團中少數先進人物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實現「自強」,形成洋務派,在**以奕欣、地方以李鴻章、曾國藩等為代表。

5、一方面為了克服內憂外患,另一方面也為了鞏固自身地位,在洋務派和頑固派的紛爭中,新掌權的慈禧太后站到了在地方和**都擁有巨大實力的洋務派一邊,對洋務運動的興起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6、總理衙門成立,成為推動洋務運動的**機構。

內容:

1、以「自強」為口號,創辦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2、以「求富」為旗號,創辦一批近代民用工業;

3、70年代中期起積極籌劃海防,建立近代海軍。

4、創辦新式學校,選送留學生、進修生出國深造,培養洋務人才。

評價(含意義):

1、洋務派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目的,單純引進西方技術和裝置,而不能徹底變革封建制度,註定了洋務運動不可能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2、但洋務運動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引進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進工具;培養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識分子技術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誘導和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早期發展;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開啟了缺口。

二、百日維新:2023年至2023年。

背景:

1、政治上:甲午戰爭的失敗和民族的危亡激發民族意識;

2、經濟上:19世紀末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的壯大;

3、思想上:維新思想的產生與發展。

內容:

1、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機構,裁汰冗員;

2、經濟方面,保護農工商,提倡開辦實業,改革財政;

3、軍事方面,裁撤綠營,改練新式陸軍,採用西洋兵制等;

4、文教方面,改革科舉制度,廢八股,廣設學堂,提倡西學。

評價:

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的先進文化科學的傳播都是十分有利的,給了開明紳士和民族資產階級參政的機會,打擊了封建官僚制度。但是沒有提「君主立憲」,沒有觸動清朝統治基礎,改革並不徹底。

意義:

1、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

2、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革運動;

3、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

4、在改革社會風氣方面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三、清末新政與立憲:2023年至2023年。

1、背景:

清朝末年,由於義和團運動等野蠻的排外**事件造成列強大舉入侵,釀成彌天大禍。加上列強的政治壓力,要求清**迅速改變當前的無能狀態。當時的清**和軍隊已經無法應付當時的政治局勢,財政上也出現了嚴重的虧空,這使清朝統治著感到自己的統治地位已經開始動搖。

因此,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成為統治者們面臨的重要課題。於是,2023年,慈禧太后正式宣佈實行「新政」。

2、主要內容:

籌措軍餉,訓練新兵。振興商務,獎勵實業廢除科舉,育才興學改革官制,整頓吏治。

3、意義:.

(1)政治:增設新機構,裁撤冗官、冗衙。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封建頑固勢力,但也反映出清**已淪為維護帝國主義的工具,增設機構維護帝國主義利益。

(2)軍事:編練新軍。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中國國防實力,但後來兵為將有,形成了近代軍閥。

(3)文化教育:廢科舉,頒行新學制和設立各式新學堂、派遣留學生。形成了重視西方科技與社會政治學說的風氣,培養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軍事人才。

(4)振興商務、獎勵事業。促進了中國近代經濟的發展。

然而,清末新政說到底是為了維護清朝統治,不可能真正促進中國近代化的發展,它只是一個**,改革並未使矛盾緩和。

四、改革開放:2023年至今

1、背景:

一方面,從我國自身的情況看,「*****」十年內亂,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嚴重挫折和損失。***同志曾經說,「*****」結束時,「就整個政治局面來說,是一個混亂狀態;就整個經濟情況來說,實際上是處於緩慢發展和停滯狀態。」我們必須通過改革開放,增強我國社會主義的生機活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

另一方面,從外部環境看,20世紀70年代世界範圍內蓬勃興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面臨著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我們必須通過改革開放,帶領人民追趕時代前進潮。

2、內容:

改革開放是***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

(1)改革:

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政治體制改革,包括髮展民主,加強法制,實現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

(2)開放:

主要指對外開放,在廣泛意義上還包括對內開放。改革開放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點之一,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影響。

3、意義:

為儘快提升經濟發展速度,鄧公與黨內的開明派開始逐一解決這些問題,並試圖改變人民心目中對共產黨和社會主義根深蒂固的形象,這場改革運動的目的是以維持社會主義制度為前提,改變生產中不適應生產發展的管理體制和政策,並建立社會主義下的市場經濟。這場改革的經濟方面在農村取得了率先突破,並隨之迅速在全國各經濟領域內推行改革。

五、中國近代歷次革命。

1、舊民主主義革命:民族資產階級對中國「三座大山」(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進行革命,代表人物孫中山,黃興。如;辛亥革命。

2、新民主主義革命:無產階級對中國「三座大山」進行革命。 如五四運動,國民革命,抗日戰爭(土地革命)。

3、社會主義革命:革一切剝削,壓迫,私有制   如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六、中國國際地位變化

1、1840---1919

國際地位下降,《南京條約》——《天津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二十一條》,兩半社會逐漸加深,其國際地位不斷弱化,直至下降到最低點。

2、1919---1949

國際地位恢復,巴黎和會中國拒絕簽字,改訂新約運動(五四運動),成為聯合國創世會員及常任理事會。

3、1949---至今

國際地位上升,加入社會主義陣營,和蘇聯建交,抗美援朝,成為第三世界重要成員國,萬隆會議;改革開放後,與西方聯絡頻繁,港澳迴歸,日內瓦會議,加入wto,gdp世界排名第二等等

近代中國歷史上有三次改革分別是什麼?

3樓:苦味精味苦

一、洋務運動:2023年至2023年

背景:1、清**內憂外患,內有人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外有列強侵略——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朝統治集團不得不積極尋找鞏固統治的出路。

2、列強侵略中國的同時也讓中國人看到了他們技術的先進。

3、「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新思想已經產生,為統治集團尋找出路提供了參考。

4、統治集團中少數先進人物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實現「自強」,形成洋務派,在**以奕欣、地方以李鴻章、曾國藩等為代表。

5、一方面為了克服內憂外患,另一方面也為了鞏固自身地位,在洋務派和頑固派的紛爭中,新掌權的慈禧太后站到了在地方和**都擁有巨大實力的洋務派一邊,對洋務運動的興起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6、總理衙門成立,成為推動洋務運動的**機構。

內容:1、以「自強」為口號,創辦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2、以「求富」為旗號,創辦一批近代民用工業;

3、70年代中期起積極籌劃海防,建立近代海軍。

4、創辦新式學校,選送留學生、進修生出國深造,培養洋務人才。

評價(含意義):

1、洋務派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目的,單純引進西方技術和裝置,而不能徹底變革封建制度,註定了洋務運動不可能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2、但洋務運動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引進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進工具;培養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識分子技術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誘導和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早期發展;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開啟了缺口。

二、百日維新:2023年至2023年。

背景:1、政治上:甲午戰爭的失敗和民族的危亡激發民族意識;

2、經濟上:19世紀末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的壯大;

3、思想上:維新思想的產生與發展。

內容:1、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機構,裁汰冗員;

2、經濟方面,保護農工商,提倡開辦實業,改革財政;

3、軍事方面,裁撤綠營,改練新式陸軍,採用西洋兵制等;

4、文教方面,改革科舉制度,廢八股,廣設學堂,提倡西學。

評價: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的先進文化科學的傳播都是十分有利的,給了開明紳士和民族資產階級參政的機會,打擊了封建官僚制度。但是沒有提「君主立憲」,沒有觸動清朝統治基礎,改革並不徹底。

意義:1、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

2、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革運動;

3、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

4、在改革社會風氣方面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三、清末新政與立憲:2023年至2023年。

1、背景:

清朝末年,由於義和團運動等野蠻的排外**事件造成列強大舉入侵,釀成彌天大禍。加上列強的政治壓力,要求清**迅速改變當前的無能狀態。當時的清**和軍隊已經無法應付當時的政治局勢,財政上也出現了嚴重的虧空,這使清朝統治著感到自己的統治地位已經開始動搖。

因此,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成為統治者們面臨的重要課題。於是,2023年,慈禧太后正式宣佈實行「新政」。

2、主要內容:

籌措軍餉,訓練新兵。振興商務,獎勵實業廢除科舉,育才興學改革官制,整頓吏治。

3、意義:.

(1)政治:增設新機構,裁撤冗官、冗衙。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封建頑固勢力,但也反映出清**已淪為維護帝國主義的工具,增設機構維護帝國主義利益。

(2)軍事:編練新軍。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中國國防實力,但後來兵為將有,形成了近代軍閥。

(3)文化教育:廢科舉,頒行新學制和設立各式新學堂、派遣留學生。形成了重視西方科技與社會政治學說的風氣,培養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軍事人才。

(4)振興商務、獎勵事業。促進了中國近代經濟的發展。

然而,清末新政說到底是為了維護清朝統治,不可能真正促進中國近代化的發展,它只是一個**,改革並未使矛盾緩和。

中國近代史上有幾次重要的改革,中國近現代史上有哪幾次改革

準確定義上來說,有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已不單單是改革的範疇,更是一次變革。一場浩浩湯湯,意義深遠,並深刻影響中國未來幾十年政治版圖的革命 1,洋務運動,清朝後copy期一大批 抱著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的宗旨。採用 官督商辦 的方法興辦國一大批洋務企業,是我 工,民辦工業,輕工業,和少量重工業...

中國近現代史上有哪些重大會議,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要會議

1921.7。23 中共一大 1923 中共三大,國民黨一大。國共第一次合作 1927.8.1 中共八七會議 1935年 瓦窯堡會議 1935遵義會議 同盟會成立 黨bai的一大 du黨的二大zhi kmt一大 dao黨的三大 八七會議 古田會版議 遵義會議 瓦窯 權堡會議 洛川會議 黨的七大 黨的...

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要會議,求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要會議及其意義(詳細一點)

1842年 中英bai 南京條約 籤du訂 1844年 中美 望夏條zhi約 dao,中法 黃埔條約 1901年 辛丑版條約 簽訂 1905年 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權 1911年10月 武昌起義 1912年 中華 成立 1921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2年7月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