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社會人類學是什麼擬一位社會人類學家的自述

2021-03-04 00:29:49 字數 4582 閱讀 8574

1樓:百度使用者

擬一位社會人類學家的自述

在我接觸社會人類學的那天起

,就不得不面對這樣的困惑:人類學既然是一門關於人的科學,那麼哲學、文學、歷史難道不是關於人的研究嗎?專門研究社會的社會學不算是關於人的科學嗎?

而這樣的困惑,即便時至今日也常常會被人提及質詢。

但依我看來,人類學在他產生之初,其實是有包打天下的壯志雄心的。他以研究人為自己的職責,作為自己的學科邊界。但在逐步的發展、成熟過程當中,他擁有了自己獨特的領域和視野:

他要通過觀察和研究他者的生活方式來理解自我的習慣與風俗。而這一點的確立,也是經過了漫長的學科演化過程的。

社會人類學一詞,最早出現在2023年劍橋大學聘任弗雷澤為人類學教授的聘書上。而要溯及這一詞彙的出現,則依舊要回到人類學的童年時代。那時的人類學以體質人類學研究為主要方向。

但是人類學家們逐漸認識到,影響人的進化和發展的不僅僅是生物方面的因素。知識、信仰、技術、法律、道德等等,都對人的進化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因而一批

專門研究人的文化層面的學者,主張從作為人的基本特徵的文化入手來研究人。這一流脈被稱為文化人類學。它分為分為考古人類學、語言人類學以及社會文化人類學。

而其中的第三個分支又曾經被稱為成為民族學。名族學在英法等國的發展中,與社會學許多因素結合起來,成為社會人類學。

而社會人類學中,也存在著視角的區分。儘管人類學越來越脫離那種非社會、非人類的自然科學軌跡,而轉入人文學和社會科學來尋求解釋。但也由此分為兩派,一派注重不同社會、民族和群體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創造性的研究和發現。

另一派則從經驗事實中歸納出某種一般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這種爭論今天也存在,而且我覺得日後也必將延續下去。不過在我看來,他們爭論的核心不過是對於文化具有相對性還是普遍性的觀點不同。

而人類學家所需要做的恰恰就是在把我文化相對性特質的基礎上,尋求世界大同,也即是一種溝通微觀與巨集觀的綜合視角。

至此我們或許會簡單認為,社會人類學不過是人類學分支中一個流脈。但是在學科發展的過程中並非如此的。因為社會人類學,或是社會文化人類學、民族學其實是作為現代人類學的核心和展現在我們面前的。

而要理解這一問題,則需要理解人類學從近代向現代的那一次棺蓋卻難以論定的轉變。

知識的背後隱藏著權力,科學有的時候恰恰成為了一種意識形態。而人類學從產生到發展深深的引證了這一結論:西方人類學的發展過程是與西方為中心的世界體系幾乎同步形成的。

甚至在某些問題中,人類學為西方國家的殖民活動張目。而在這樣的學科旨趣背後,則是進化論觀點的作用。這一理論來自於社會達爾文主義,他把社會的進步看作是一種勻速行進的必然,並且認為凡是同西方生活方式不同的,都是落後的,尚未進化的。

因而作為上帝的文明子民有義務幫助未開化的兄弟。但這一理論的缺陷也恰恰在於他無法解釋為什麼不同的民族會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如果社會的演進都是必然和勻速的話。

因此,針對這一問題,人類學思潮中又興起了傳播論觀點。他們認為文明的歷史是文明逐步分化成不同個邊緣文化的過程,也就是說文化的歷史程序就是一個文化的衰退過程。他很大程度上揭示了空間上文化不同的原因,但是我們也能夠看到的問題就是這種理論存有文化等級秩序預斷的觀點,並依舊把西方文明作為最高的核心。

在經歷了以上的兩股思潮之後,人類學進入了二十世紀。此時兩位奠基人的出現,使得社會人類學成為了真正的社會人類學,並進而成為了人類學知識的核心。

第一位便是馬林諾斯基,他為社會人類學奠定了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探索領域。馬氏認為,一個合格的人類學家,一定要對地方文化進行深入的考察,進行實地研究。他反對運用進化論的觀點對不同於己的文化主觀預斷,主張移情式的理解當地文化的細微之處。

而他通過田野調差研究所撰寫的報告文字,便是日後成為社會人類學主要方法的民族誌(

ethnography)。

另一位奠基人則是同馬氏處於一個時代的布朗。在布朗的觀念裡,社會人類學等於比較社會學,他認為一個民族的情況是不能夠具有普遍性的,因此主張不要停留於西方社會的研究,而要勇於走入他者的世界:兩相參照,才能夠得到真正的社會科學理論。

而在分析視角中,布朗主張看待社會不僅要看他的外觀,也要注重分析它的結構。因為內部的結構決定了外部的表現,而內部各個部分的相互依賴、作用,有對於結構本身具有功能。日後這一理論被我們通稱為結構功能主義。

而從此時起,社會人類學有了他成熟的方法、比較有效地解釋理論正規化,從而日益成為了當今人類學的主流。而在這兩者中,永遠變動的是理論正規化的思潮,相對恆定的則是民族誌這一比較成熟的方法。

這一方法之所以恆定,是因為他體現了人類學的實質:他者的目光與好古之心。

他者的目光,老師曾將之稱之為離我遠去的藝術。是的,這是一門藝術。因為社會人類學本身要求我們走出自己所在,勇入他者的世界。

在另一片天地中反觀自我的生活。而對我而言,它不僅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超越自我勇氣,追尋人類道統的責任和一份對於這個世界另外一種可能性、多樣性的追尋。

一名人類學家,他要主動遠離自己熟悉的一切,到達一片非我的世界。在這裡運用客人的目光看待周遭的永珍並進而超越自己的文化,超越自己的慣習,領略他人的不同從而最終超越自我為主的心靈,達到對於自我文化與生活的反思。前輩馬林諾斯基曾在的日記中流露出這樣一種工作的苦悶與單調。

而我們可以設想,一名人類學家,他需要怎樣的才華與學識,怎樣的勇氣與擔當才能夠真正做到在熟悉的世界中將自我剝離,在他者的世界裡迴歸本體?老師曾經告誡我,沒有一個人能夠將自己徹底的剝離。而我以我的經歷認為,一名社會人類學者就需要從這種不可能中探索最大的可能性,儘可能的去看清我們習以為常到已然忽略的另外的世界。

人類學家都是有好古之心的。這並非是現代性下的轉變所帶來的思鄉之情,而是自人類學產生的那一刻起便是如此。曾今的他自信滿滿的劃分了三個世界,並向群氓宣告自己所研究的是未開化民族的生活。

而伴隨著進化論、傳播論的式微,他者的目光方法的運用,人類學不再宣稱自己所研究的物件是未開化的民族,但研究那些與現代化程序主流相異的民族與生活的傳統卻保留了下來。並且在祛除近代以來西方中心論的模式後,越來越強調在這些地區與民族中尋找到現代性的破綻和不足:在此,社會學與社會人類學也達成了一致前者是在現代性的背景中反思現代性的問題,而後者則是從與現代精神方枘圓鑿中尋求人之為人的真諦。

民族誌這一方法集中地體現了以上兩個方面的結合:發好古之心的人類學家是不憚以最大的勇氣和擔當以他者的目光步入一片陌生世界的。在這裡,他要至少熬過一年,要參與式的進入當地的生活,以被觀察者的角度來思考、勞動、生活。

這種主位的視角甚至要求他不得不精通一門當地的語言,或者是用一些漂亮的小伎倆以便得到自己所想要的情報。而這一切的付出的報償是值得的,因為他的的確確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另外的豐富多彩的世界。

記得在念書的時候,讀書會討論中我們處理了兩本書:莫斯的《禮物》還有特納的《儀式過程》。我雖羞赧於報告自己的體會,但卻認真的體味了書中的內容。

時光已過,具體的細節我已經遺忘,但是我仍然記著,這兩本書在告訴我社會人類學家眼中的社會,不僅不同與社會學家,甚至他們相互之間也有很大差異。莫斯說,社會就是物的流通,在物的流通當中人的靈魂附著於其上,似乎古語禮輕情意重在此有了經驗意義上的支援和論據。特納說社會就是儀式過程中人與人的融合,在每一個儀式過程中,人溝通了有限與無限之間的界限,對於儀式純粹的投入,使得一個社會得以展現。

在這裡,我似乎又看到了孔子所謂周禮的社會涵義。

這一切給予我啟發,也使得我明白,一門社會科學的學問是一定要落實到本土的,是需要接地氣的。而這一工作其實早在人類學在中國落腳便開始著手行動了。中途中雖然遭到了被稱為資產階級思想的政治扭曲,但是社會人類學畢竟在兩個層面上出現了成績:

一個層次是研究國內少數民族的生活,還有一個就是以社群為基礎的經驗研究。當然,這兩個研究背後的理論預設依舊可能存在傳統現代二元分立的弊端,但他們的成績無疑為世界社會人類學研究貢獻了極為豐富的民族誌資料。

一門學問,一個學科,一套理論,一種思想或是操作方法,要想回歸於本土,最大程度的減弱西方中心論的影響,我們就應當批判的看待它。作為社會科學重要一脈的社會人類學尤為如此,我們不僅要發掘各派視角和方法得以產生的條件與時代背景,更要在巨集觀層次上把握這門科學的旨趣之所在。易言之,我們要想推動人類學在中國的進步,就要了解人類學的終極關懷所在。

多年前,老師曾經教導我說人類學是一門善待他人,讓人成為人的學問。而伴隨著我多年來的實踐,無論理論思辨還是經驗研究,我深深感到人類學確實如此。用更簡練的話語來概括,人類學就是一門旨趣於仁的學問仁者,愛人。

在研究中,我們的出發點是瞭解人、理解人並進而實現人的相互溝通與和諧。因此,用善意的眼光看待我們的研究物件,以仁者的目光去關懷我們的研究物件,不僅僅是學科職業倫理的問題,也是這門學問安身立命之本納粹的研究不可謂不精深,但其最後下場世所共睹,實所共鑑。

而這門學問也正如夫子心中的仁一樣,他未必會給我們帶來金錢、財富、榮耀、地位、權勢,但是他給了我們一種責任,一種擔當,一種目光:在他者的目光裡,我們勇於自覺疏離於這個熟悉的世界,為了人類另外一種可能性與多樣性而探索。儘管這種探索是艱辛的,難以取得突破的,但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在這裡弘有了空間上的意義我們為了這份擔當與責任,應當在他者的世界追溯人類共同的道統;毅充滿了時間上的意涵在他者的世界裡,我們並非淺嘗輒止的,而是要深入進去,堅持不懈。當然,我們最後的結果很有可能是一無所獲的,或者是錯誤的,更有可能是若干年後又被新的研究推翻。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的追尋和探索是虛無的,因為這門學問仁愛的旨趣讓我們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他善待他人的同情式理解,充滿智慧的樸素民族之方法等等的一切

給了我們多彩的研究經歷。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會去損人利己,不會支配他人,不會斤斤計較,卻會收穫友誼、收穫智識,收穫來自於遠古的人類生命本能的悸動。

仁者,愛人:社會人類學是一門如此的學問。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社會人類學是有著如此要求的學問。

請問人類學的研究範疇是什麼,社會學和人類學在研究範圍上有什麼區別

人類學是以人作為直接研究物件,並以其為基礎和綜合理解為目的的學科版。如果把人作 為動物的人和文化人權來區分的話,那就不可能全面地去理解人。人類學是以綜合研究人體和文化 生活狀態 闡明人體和文化的關聯為目的的。綜上所述人類學大致可區分為 主要研究形態 遺傳 生理等人體的人體人類學 以風俗 文化史 語言...

我想知道工商人類學大體上是學些什麼的?誰能給我一兩句簡潔的介紹?不要那些太官方的,自己語言即可

工商人類學用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去解決與商業和工業生產活動有關的問題。要學習相關的經濟人類學 管理人類學,以及工商人類學研究中所常用的方法和 文化要素在工商實踐中的重要性。工商人類學的研究,是一門集人類學 管理學 經濟學和心理學等多學科的跨學科交叉研究。作用於學術研究領域 大學或者科研院所 諮詢機構 ...

社會學裡的刻板效應是什麼,具體一點。謝了

先糾正一下 刻板效應 屬於心理學範疇,而不是社會學,但同時也屬於社會科學,因為 社會學 和 社會科學 是不一樣的,社會學和經濟學 政治學 人類學 心理學等學科並列於社會科學領域之下。刻板效應,又稱定型效應,是指人們用刻印在自己頭腦中的關於某人 某一類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為判斷和評價人依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