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一下魯迅的《風箏》最後一段,魯迅的《風箏》一文前兩段和最後一段是如何照應的

2021-03-04 00:29:49 字數 5084 閱讀 4653

1樓:流年

現在,故鄉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併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多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真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表明了自己對於小兄弟的愧疚 同時借 「肅殺的嚴冬」暗喻了黑暗的封建王朝對人們思想的束縛 作者希望能有一個想小兄弟道歉的機會但是卻已經沒有必要了因為當時整個陰暗的社會面!麻痺了人們的思想!

2樓:旗曉莉頓葛

為什麼說「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為什麼「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除形容天氣外,有沒有別的含義?

(「我」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殺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無法補過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說「無可把握的悲哀」,想擺脫也不可能了。

「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見春天,不要望見風箏,這才能忘卻,才能擺脫。

我只感覺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不僅指當時的天氣,而且指心頭的悲涼。)

魯迅的《風箏》一文前兩段和最後一段是如何照應的?

3樓:匿名使用者

最後一句話:「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與第一二段的肅殺的環境描寫相照應,烘托了我悲涼的心情

對魯迅的《風箏》重點分析

4樓:卑微式迷戀

魯迅的《風箏》重點分析:

《風箏》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2023年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首先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風箏聯想到故鄉早春二月時節的放風箏開始描寫,流露出淡淡的鄉愁。然後自然地從風箏想到兒時往事:

作為兄長的他對所謂沒出息的酷愛風箏的弟弟的懲罰。

成年後的作者為自己幼時的無知,對弟弟兒童天性的扼殺行為充滿了內疚和自責。更令作者痛苦的是他已無法求得寬恕,因為弟弟對這件往事已漠然忘,這裡照應了文章一開頭作者見到風箏時「驚異和悲哀」的情緒。

這種驚異和悲哀並不僅僅在於作者內心的深刻自我反省,而在於他從弟弟的「全然忘卻」中體會到中國老百姓對封建道德奴役、家長式的**制度的不覺醒,因而倍感改造「國民性」任務之艱鉅,點出作者心情沉重的內在原因。

文章敘事與抒情緊密相聯,在敘事的基礎上,抒發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極端憎惡和對美好明天的憧憬。此文以白描寫景、寫人,舒事與感嘆、議論相結合,滲透著一種深沉的理性精神。

擴充套件資料

1、創作背景

魯迅於2023年9月9日在《國民公報》上發表過散文詩《我的兄弟》,在《我的兄弟》一文中詳細記述了風箏事件,作者年少時對放風箏不屑一顧,故嫌惡小兄弟(周建人)喜好風箏,但是在作者長大後瞭解到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因此對年少時抹殺小兄弟的愛好感到深深的自責,且寫此文的時候正值農曆正月初一,作者有感於內心的苦悶和對現實社會的抗戰便做了此文。

2、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2023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狂人日記》。

***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

說說風箏這篇課文最後一段有什麼用意?

5樓:蓮珍

魯迅先生的《風箏》這篇課文最後一段的意思是"我"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殺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無法補過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種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說"無可把握的悲哀",想擺脫而不得。想"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見春天,不要望見風箏,這才能忘卻,擺脫悲哀。我只感覺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不僅指當時的天氣,而且指心頭的悲涼。

意指當年虐殺者與**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麼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後悔痛苦,而**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覺悟者永遠無法補過,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慄。揭示了「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這一科學道理。

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自由、活潑的天性的扼殺。

1、《風箏》這篇文章通過對風箏事件的敘述和嚴肅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響、無端壓制子弟的父兄,抒發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氣而形成的無可把握的悲哀,表達了對冷酷現實的極端憎惡和對春日的熱烈憧憬。即文中有兄弟之情,有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深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2、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2023年5月,首次用筆名"魯迅"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狂人日記》。

20世紀20年代陸續出版了**集《吶喊》《彷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革命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傑作。從2023年到2023年,創作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雜文集。

魯迅為中國革命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3、"我"過去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作為兄長,嚴格管束弟弟,原是為弟弟有出息。現在反思起來,當年被落後的觀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徑實在是"精神虐殺"的行為,所以他設法補過,並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也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從這裡可以看出作者的為人是多麼嚴肅認真。

因為始終沒能得到弟弟的寬恕,設想的補過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

4、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麼"我"不覺得寬鬆反而覺得"沉重"?

明確:小時候,自己對弟弟那樣管束,簡直是精神的虐殺,而弟弟卻毫無抗爭,逆來順受,時過境遷,忘得一乾二淨。作者感嘆**殺者的健忘和毫不抗爭,在他看來,這正是虐殺者之所以能夠肆意虐殺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6樓:濮慨蒲天蓉

魯迅《風箏》的最後一段:

現在,故鄉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併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文章最後一段的意思有兩點:

一、與開頭照應,在異地北京看到風箏,想起了故鄉春天的一段往事,引起「無可把握的悲哀」。這是魯迅對自己以前的一次錯誤的痛心的檢討。

二、北京雖然天空飄起了風箏,但是,與南方不同,此時「嚴冬」並沒有結束,還處在「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中,這些話暗示著扼殺童心的封建家長式的教育遠遠沒有退出歷史舞臺。魯迅心裡顯得非常沉重。

在《風箏》一文中,怎樣理解最後一段的含義

7樓:匿名使用者

「我」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殺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無法補過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說「無可把握的悲哀」,想擺脫也不可能了。 「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見春天,不要望見風箏,這才能忘卻,才能擺脫悲哀。

我只感覺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不僅指當時的天氣,而且指心頭的悲涼。當年虐殺者與**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麼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後悔痛苦,而**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覺悟者永遠無法補過,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慄。

三年級上的課文風箏最後一段有什麼深刻含義?

8樓:箬竺

文章最後一段的意思有兩點:

一、與開頭照應

,在異地北京看到風箏,想起了故鄉春天的一段往事,引起「無可把握的悲哀」。這是魯迅對自己以前的一次錯誤的痛心的檢討。

二、北京雖然天空飄起了風箏,但是,與南方不同,此時「嚴冬」並沒有結束,還處在「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中,這些話暗示著扼殺童心的封建家長式的教育遠遠沒有退出歷史舞臺。魯迅心裡顯得非常沉重。

9樓:匿名使用者

由於題幹條件不完整無法做出正常回答

《風箏》中最後一段是什麼意思

10樓:匿名使用者

章最後一段就是表明:「我」不願回憶那段往事,寧願回到嚴冬中來,也就是回到現實中來。

「寒威」和「冷氣」這兩個詞不僅表現了北京冬季的寒冷,還表現了作者生活的那個社會充滿了寒氣,使作者感到非常「冷」。這種「冷」表明了作者感到一種內心的寒冷。

魯迅風箏的結尾有什麼含義?

11樓:狂人橫刀向天笑

魯迅 《風箏》結尾的含義:

"我"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殺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無法補過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說是"無可把握的悲哀",想擺脫也不可能了。

"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見春天,不要望見風箏,這才能忘卻,才能擺脫悲哀。我只感覺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不僅指當時的天氣,而且指心頭的悲涼。當年虐殺者與**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麼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後悔痛苦,而**殺者已經全然忘卻。

覺悟者無法補過,這是尤其悲哀的,令人不寒而慄。

《風箏》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2023年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首先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風箏聯想到故鄉早春二月時節的放風箏開始描寫,流露出淡淡的鄉愁。然後自然地從風箏想到兒時往事:

作為兄長的他對所謂沒出息的酷愛風箏的弟弟的懲罰。成年後的作者為自己幼時的無知,對弟弟兒童天性的扼殺行為充滿了內疚和自責。更令作者痛苦的是他已無法求得寬恕,因為弟弟對這件往事已漠然忘,這裡照應了文章一開頭作者見到風箏時「驚異和悲哀」的情緒。

這種驚異和悲哀並不僅僅在於作者內心的深刻自我反省,而在於他從弟弟的「全然忘卻」中體會到中國老百姓對封建道德奴役、家長式的**制度的不覺醒,因而倍感改造「國民性」任務之艱鉅,點出作者心情沉重的內在原因。文章敘事與抒情緊密相聯,在敘事的基礎上,抒發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極端憎惡和對美好明天的憧憬。此文以白描寫景、寫人,舒事與感嘆、議論相結合,滲透著一種深沉的理性精神。

12樓:匿名使用者

1、敘述了我在小時候為了不讓弟弟放風箏而打了弟弟,張大了,看見了一本書,而受到了良心的譴責,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我的心悲涼的痛......

2、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社會的批判,對舊社會的厭惡之情。

3、在中國的舊社會,社會的黑暗與腐敗,還有對精神的損傷,就是人吃人......

4、指小時候我摔壞弟弟風箏的那殘忍的那一幕。

魯迅風箏的結尾有什麼含義魯迅風箏最後一句的含義

魯迅 風箏 結尾的含義 我 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 殺而不自知,我 沉重的心情因無法補過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說是 無可把握的悲哀 想擺脫也不可能了。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 就是不要望見春天,不要望見風箏,這才能忘卻...

修鞋的姑娘最後一段續寫,修鞋的姑娘最後一段續寫150字

修鞋姑娘續寫 一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了,我依然東尋西覓的尋找那位修鞋的姑娘,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當我想放棄的時候,卻意外地在一條偏僻小巷裡找到她。只見那對蠶眉下有一對圓溜溜的大眼睛,胖乎乎的臉蛋,一點兒也沒有變,我衝上去喊到 姑娘,姑娘。只見她慢慢地轉頭說 是你?是 我驚喜的點了點頭。這是你的三角錢 ...

《花木蘭》電影,最後一段臺詞,《花木蘭》的最後一段應如何理解?

陳 我們一起走吧,不管去 趙 你曾經說過,如果能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取這個國家的安寧,你一定會去做 陳 讓我放棄生命很容易,放棄最愛的人太難 趙 不要再有更多的小虎,不要再讓更多的親人最後只等到一塊帶血的軍牌陳 我明白 忘了我吧 趙 十二年來,我每天在戰場上,醒來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想起你。因為你在,我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