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包對蒙古人有什麼意義,誰知道蒙古族敖包祭祀的現實意義

2021-05-23 07:38:03 字數 4945 閱讀 9882

1樓:碩康堅忻

敖包是蒙古語,意即"

堆子",也有譯成「腦包」、「鄂博」的,意為木、石、土堆。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頭堆」、「土堆」或「木塊堆」。舊時遍佈蒙古各地,多用石頭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樹枝壘成的,今數量已大減。

原來是在遼闊的草原上人們用石頭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標誌,後來逐步演變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禱豐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徵。望採納!thankyo!

2樓:玉鶴軒蔚飛

祭敖包:

蒙古族的祭祀,最隆重的是祭敖包。敖包亦作「鄂博」,是土堆子的意思,即用人工堆積起來的石堆、土堆。早先蒙古族以為天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源泉,特別加以崇拜。

由於天地神沒有偶像,人們就堆敖包以象徵,從而敖包就成了人們的崇拜物。人們通過祭敖包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間風調雨順,牛羊興旺,國泰民安。祭敖包的時間不固定。

蒙古貞地區多在農曆七月十三日。祭祀時,先在敖包上插一樹枝或紙旗,樹枝上掛五顏六色的布條,旗上寫**。儀式大致有四種:

血祭、酒祭、火祭、玉祭。血祭是把宰殺的牛、羊,供在敖包之前祭祀。以為牛、羊是天地所賜,只有用牛、羊祭祀才能報答天地之恩,酒祭是把鮮奶、奶油、奶酒灑在敖包上祭祀。

火祭是在敖包前籠一堆火,將煮熟的牛、羊肉丸子、肉塊投入其中,人們向火叩拜。玉祭是古代人們以最心愛的玉器當供品祭祀。這些祭祀方式,都是表示對天地的虔誠,祈求天地給人們以平安和幸福。

祭敖包的規模、形式多種多樣。旗有旗敖包,村有村敖包。祭祀時,不論官吏還是平民一同進行禮儀活動。

先請喇嘛燒香點火、誦經說文,大家圍繞敖包從左向右走三圈並叩拜。禮儀結束後,舉行歡宴。在高興之餘舉行傳統的賽馬、射箭、摔跤和歌舞等盛大的那達慕活動。

敖包不是住人的,是祭神的石頭堆。「敖包」蒙古音譯,意思是「堆」。

敖包本源於薩滿教,瑪尼堆源於苯教,佛教傳入**之後和苯教在鬥爭中結合,形成當地特色佛教叫做藏傳佛教,瑪尼堆就是一個例子。藏傳佛教在蒙古大地上盛傳之後,敖包崇拜也與瑪尼堆崇拜有了相似之處。例如都會插經幡、樹枝,人們路過的時候會跪拜、轉敖包轉瑪尼堆祈福。

在標誌性地形上面,會有敖包或瑪尼堆。蒙古民族會在遼闊的草原上砌一個敖包,藏族會在湖邊、山口上堆一個瑪尼堆。

所不同的是,敖包是專門修葺的,一次建成,一般會比較高,整齊,而瑪尼堆比較隨意,是人們希望得到神的保護時找塊石頭加上去的。特別是路邊的瑪尼堆,都是藏民一塊一塊石頭堆起來,路過的人多了,瑪尼堆就越來越大了,例如著名的加昂瑪尼堆(青海玉樹州新寨),東西100米,南北40米,體積約1萬多平方米。但是你仍然可以看見很多很多的不到膝蓋高的小瑪尼堆,那不知道是哪些轉山朝聖的人途中所堆吧。

在村落裡面的瑪尼堆會比較高大和精緻,因為可以看見堆著的石頭上也精心刻上了六字真言。

3樓:陳新霽粘錦

這首海內外盡人皆知、人人都能唱的歌曲《敖包相會》,使得「敖包」一詞在中華各民族當中有著廣泛的知名度,可是對蒙古族以外的絕大多數人來說,敖包,仍然是一個模糊或陌生的概念。許多男人在唱著《敖包相會》,把美麗的姑娘等來了,卻可能一直沒弄清「敖包」究竟是什麼。有人說,敖包可能指蒙古包;有人說,敖包是寺廟的意思......這,都是對「敖包」一詞的誤解。

其實,「敖包」是蒙古語譯音,意為用木、石、土壘成的堆。祭祀敖包,是古老、神奇的蒙古高原上最常見,而且最熱鬧的祭祀活動。在祭敖包這一祭祀活動中,敖包是祭祀天神、自然神或祖先、英雄人物的祭壇。

那麼,古老、遼闊的蒙古高原上的敖包究竟起源於什麼呢?記者就此查詢了大量史料和學術文章,以圖找到最科學的說法。一些學者認為,「祭敖包」是薩滿教的源頭。

因為薩滿教義有三種信仰內容,一是大自然崇拜,二是圖騰崇拜,三是始祖崇拜。而祭敖包是以大自然崇拜為目的。因此,祭敖包與敖包文化來自比薩滿教更早更為原始的信仰和文化形態。

有的學者認為,敖包文化作為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活化石,是從初民時代留存到今天的信仰的見證。從象徵意義上說,石堆可能代表高山,敖包上的樹或樹枝可能代表森林,是天地山川神祗的棲息之地,亦是祖先魂靈要回去的聖地。

如果排除敖包的宗教、象徵意義,按著人類在初民時代的生存需求考慮,敖包在北方草原產生的最根本原因能是什麼呢?許多學者認為,它的初始意義,便是路標。它是人們為了在茫茫草原上辨方向、求生存而動用的智慧之舉。

後來,逐漸演化為一種圖騰,崇拜它,信仰它,對它許心願,祈求幸福,這便成為人們在生存之外求發展的願望......就這樣,敖包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越積澱越深厚,越流傳越久遠。隨著歷史的發展,敖包作為路標作用,日漸淡去,逐漸成為一種祭祀、紀念活動,再後來又帶上了旅遊文化的色彩

敖包對蒙古人有什麼意義?

4樓:匿名使用者

敖包是蒙古語,意即" 堆子" ,也有譯成「腦包」、「鄂博」的,意為木、石、土堆。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頭堆」、「土堆」或「木塊堆」。舊時遍佈蒙古各地,多用石頭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樹枝壘成的,今數量已大減。

原來是在遼闊的草原上人們用石頭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標誌,後來逐步演變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禱豐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徵。

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載體。在古代,蒙古人把一切萬物都看作神靈來崇拜,從而也崇拜山川及大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管這些部分的神靈。這種聖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個別的兩類。

個別的聖地就是敖包。這種聖地也是各家族在自己的領地建起來的假山。蒙古族祭祀敖包並崇拜有加,大概緣於古代的祭聖山。

祭聖山又與成吉思汗時代不無關係。據《蒙古祕史》記載:成吉思汗在早期被蔑爾乞特人追趕時,藏在不罕山裡蔑爾乞特人繞山三圈沒有抓住成吉思汗。

蔑爾乞特人遠去,成吉思 汗下山後說:不罕山掩護了我,保住了我的性命,我將每天祭祀,每日祝禱,讓我的子孫都知道這件事。說完,即「掛其帶於頸,懸其冠於腕,以手椎膺,對日九拜,酒奠而禱。

」元代,忽必烈曾制典,封建皇帝與蒙古諸王,每年必須致祭名山大川。由於有的地方沒有山或離山較遠,群眾就「壘石像山,視之為神」(見《蒙古風記》)。這種山只是「像山」,不是自然的山,是人用石頭或土堆起來,所以蒙古語稱「敖包」。

敖包在牧民的心目中,象徵神在其位,世襲傳頌。「敖包」有用石塊壘起的,也有用土堆起來的。外圍12個小堆,圍繞中間,1個堆構成的大「敖包」最多,多築于山頂丘陵之上,一般呈圓形,頂端插有柳條等,形似烽火臺。

最初都以部落為單位築「敖包」。人們每逢外出遠行,凡路經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馬向「敖包」參拜,祈禱平安。還要往「敖包」上添上幾塊石頭或幾捧土,然後跨馬上路。

隨著喇嘛教在蒙古社會傳播,到了清朝時期,有了以部落為單位,每年舉行一次「祭敖包會」的習俗。祭祀一般都在舊曆五月中旬舉行。

敖包也叫「腦包」、「鄂博」,是蒙古語的音譯,漢意是「石堆」或「鼓包」,意思是「堆子」。像大海一樣的茫茫草原,沒有可以指路的標識,行政區劃、遊牧分界更無以識別,人們就壘石成堆或壘土成堆,作為路標和界標,這就是敖包的最初來歷。

後來,有鑑於中原民族以山為天之象徵,祭山祈年,離山較遠的草原上的人們,便「壘石為山,視之為神」,以進行各種祭祀活動於是敖包又成為天和神的象徵。

內蒙古大草原的各地都有敖包,敖包一般位於高坡或丘陵之上,形狀多為圓錐體,高達數丈。從遠處看,真好像一座座尖塔,傲視蒼穹。每個敖包還多有自己的名稱,通常以所在地名等命名。

過去,各盟、旗有公用的大敖包,富裕的人家還有自己的「家敖包」。敖包的數目不盡相等,有的是單獨一個,有的是7個或13個敖包組成的敖包群。人們出門遠行,凡路過敖包,都要下馬參拜,祈禱平安,還要往敖包上添幾塊石頭或幾捧土,以求吉祥。

誰知道蒙古族敖包祭祀的現實意義?

5樓:蒙古金殿

1. 祈求蒼生天,望風調雨順。(不現實,但確實是由來)2. 草原上的人家相互居住的距離比較遠,最近的也有幾公里。通過祭敖包活動可以聚在一起,交流、**、敘舊。(現實意義)

3. 那種氛圍可以增加民族情感。(現實意義)4. 可以給生活增添色彩。祭敖包活動一般都有搏克、賽馬、射箭等觀賞性極佳的專案。還有物資交流。(現實意義)

5. 對民族文化傳承的一絲掙扎。(現實意義)

6樓:匿名使用者

敖包又稱腦包、鄂博,蒙古語「堆子」之意,原是以石塊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標記。因為草原廣闊無垠,故在遊牧交界之所或在辨別方向上壘石為記,謂之曰敖包。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就演變成了祭山神、路神的地方,以祈求平安無事,旅途順利。

敖包有旗、蘇木敖包,也有姓氏敖包和一家所祭的敖包。每個敖包都有固定祭祀日期。敖包有用石頭壘起的,也有用柳條圍建的。

蒙古草原上的敖包形式大體一樣。由於蒙古族牧民各地區的風俗習慣不同,祭敖包的形式各異,一般都是在夏曆五月下旬六月上旬,有的地方在

七、八月份。祭祀時,非常隆重、熱烈,幾十裡、上百里遠的牧民們都要坐著勒勒車,騎馬或乘汽車、拖拉機帶著祭品趕來。有條件的地方,還要請上喇嘛穿起法衣戴上法帽,擺成陣勢,焚香點火、誦經。

參加祭祀儀式的人都要圍繞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祈求降福,保佑人畜兩旺,並將帶來的牛奶、酒、奶油、點心、糖塊等祭品撒向敖包。祭祀儀式結束後,舉行傳統的賽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文體活動。有的青年男女則偷偷從人群中溜出,登山遊玩,傾訴衷腸,談情說愛,相約再見的時日。

這就是所謂的「敖包相會」了。

蒙古族的敖包用以做什麼?

7樓:【斷絃之音

祭敖包: 蒙古族的祭祀,最隆重的是祭敖包。敖包亦作「鄂博」,是土堆子的意思,即用人工堆積起來的石堆、土堆。

早先蒙古族以為天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源泉,特別加以崇拜。由於天地神沒有偶像,人們就堆敖包以象徵,從而敖包就成了人們的崇拜物。人們通過祭敖包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間風調雨順,牛羊興旺,國泰民安。

祭敖包的時間不固定。蒙古貞地區多在農曆七月十三日。祭祀時,先在敖包上插一樹枝或紙旗,樹枝上掛五顏六色的布條,旗上寫**。

儀式大致有四種:血祭、酒祭、火祭、玉祭。血祭是把宰殺的牛、羊,供在敖包之前祭祀。

以為牛、羊是天地所賜,只有用牛、羊祭祀才能報答天地之恩,酒祭是把鮮奶、奶油、奶酒灑在敖包上祭祀。火祭是在敖包前籠一堆火,將煮熟的牛、羊肉丸子、肉塊投入其中,人們向火叩拜。玉祭是古代人們以最心愛的玉器當供品祭祀。

這些祭祀方式,都是表示對天地的虔誠,祈求天地給人們以平安和幸福。

祭敖包的規模、形式多種多樣。旗有旗敖包,村有村敖包。祭祀時,不論官吏還是平民一同進行禮儀活動。

先請喇嘛燒香點火、誦經說文,大家圍繞敖包從左向右走三圈並叩拜。禮儀結束後,舉行歡宴。在高興之餘舉行傳統的賽馬、射箭、摔跤和歌舞等盛大的那達慕活動。

敖包對蒙古人有什麼意義

祭敖包 蒙古族的祭祀,最隆重的是祭敖包。敖包亦作 鄂博 是土堆子的意思,即用人工堆積起來的石堆 土堆。早先蒙古族以為天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源泉,特別加以崇拜。由於天地神沒有偶像,人們就堆敖包以象徵,從而敖包就成了人們的崇拜物。人們通過祭敖包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間風調雨順,牛羊興旺,國泰民安。祭敖包的時間不...

羋月傳的義渠人是不是蒙古人,有誰知道

不是,義渠已經融入漢族了 古義渠國之都。在今甘肅慶陽西南,即寧縣。義渠以西為古西戎之國,或稱義渠之戎。商時有存,周初義渠君曾入朝周王。早在商 周兩代的千餘年間,慶陽就居住著義渠民族。春秋戰國時期,他們在這裡建立了強大的郡國,與秦 魏抗衡,並曾參與中原縱橫爭奪之戰,成為當時雄據一方的少數民族強國。後被...

誰知道獻血對身體有什麼關係,獻血對身體有什麼好處和壞處

一個成年人的總血量約為4000 5000毫升。獻血的體重標準定在男性為50公斤 女性為45公斤。一個人一次獻血200 400毫升,只佔總血量的5 10 再加上抽出的是外周血管的血,人體會自動將原來貯存於脾臟 肝臟等內臟裡的血液釋放到血管中,保持恆定的血容量,獻血後失去的水分和無機物,1 2個小時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