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級制是中國什麼社會最顯著的教育特徵

2021-03-29 00:03:44 字數 5561 閱讀 8430

1樓:彩霞滿天光

等級制是中國封建社會最顯著的教育特徵。

一、封建等級制度。

封建等級制度(feudal hierarchy)是指各地封建主之間依附土地佔有和人身依附關係而形成的一種等級關係。大多建立在君權神授思想的基礎上,利用宗教建立等級關係,擴大控制範圍,古代被許多國家的多數君主採用以管理和鞏固自己的統治範圍。

二、封建主階級矛盾。

用封君封臣關係和封建等級制度維繫整個封建主階級,旨在保持其內部和諧一致。但實際上,封建主之間爭奪土地和權勢的鬥爭仍很激烈。封建主混戰在中世紀西歐是一種普遍現象。

由於地產不斷轉移,用封受土地維持封建軍隊的辦法也未能持久。

13世紀以後封君封臣關係漸趨衰落,但財富、權勢不同的貴族等級仍繼續存在。西歐封建等級制與中國西周的分封制(兩者同屬「封建制度」的範疇)的區別:

1、中國先秦時代(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221年以前)尤其是西周時代的分封制往往是先有爵位後有地,而西歐大陸的封建制往往是先有地後有爵。即是說,先秦時期的分封制大多具備著兩個基礎,一是與王室有較近的血緣二是有較大的功績。這些具備了,就封給一個適當的爵位,然後指給一塊地建國,有爵(指公侯伯子男五等,各國內部的等級爵位不算)者互不從屬(當然戰國的幾個新興諸侯是用政治軍事的方法取得的實權)。

而歐洲的封建領主,往往是通過武力、聯姻、繼承等手段取得土地,然後再宣誓效忠某位更高階領主,獲得爵位。

2、從屬關係上差別較大。先秦的分封制是層層隸屬,從禮制上講,諸侯效忠於天子,大夫效忠於諸侯,如此大夫也效忠與天子,即效忠於上級的上級直至天子,周天子對全國的土地擁有最高的所有權,而諸侯們只有使用權。而歐洲各級封建主之間只效忠於其直接上級,隔級之間無單向度的效忠關係,這也正是歐洲很多君主無法調動國內的騎士的原因。

3、由於以上的爵位關係和從屬關係的不同,在繼承上就有了不同。先秦的土地繼承是嚴格按照宗法家族制的男系繼承,女系及外戚無權繼承,而且理論上講諸侯的繼承都要受到王室的節制,王室有權否認繼承(實際操作是另一回事,但諸侯的喪事和爵位繼承都要通報王室)。而歐洲雖然有著更加嚴格的長幼制度(即長子繼承全部,幼子什麼也得不到。

先秦宗法幼子降一級分封),但在繼承權上相當鬆,女兒有繼承權,外戚也有繼承權,這就造成了大諸侯跨國領有土地、同時從屬於兩個上級領主、繼承糾紛國際化等情況的產生。

4、總體來說,歐洲封建制沒有分封制那麼嚴格。先秦諸侯只能從屬於天子,不服就要受到討伐。等級森嚴,一成不變。

而歐洲效忠關係十分鬆弛和自由,沒有嚴格的宗法與分封制度,只是一種契約上的關係。等級也有可能隨著國力的改變而改變。

5、以上的不同又導致了貢賦制度的不同。先秦的貢賦制度其政治意義遠勝於經濟意義。諸侯貢賦為各地方物,代表這方土地屬於天子。

其貢獻之物多為軍事和祭祀物資,內容以林、獵、漁、礦為主,偶有穀類,也主要用於祭祀,如黍、椒(豆子)、麥、稻等。《左傳·僖公四年》記載管仲伐楚時藉口「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即反映了這個問題。

天子及王室日常用度出自王室領地,公卿又各有專門的采地,如周、召、單等,這些並不依靠諸侯,因此從經濟上來說諸侯與天子之間並無從屬關係。而歐洲各級封建領主之間的供賦更像是租稅,經濟意義十分明顯。內容以農牧產品為主。

封建領主的日常生活主要就是靠直接農民的地租和下級領主的供賦來維持的。領主之間主要是經濟從屬。

中國封建社會的教育最顯著的特徵是什麼

2樓:匿名使用者

以儒家思想思想為核心

儒家思想confuciani**

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使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範.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

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製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範,就要受到「刑」的懲罰.

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奸邪之心.

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複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絡.「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

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封建社會學習教育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10

3樓:是嘛

1、學校體制趨於完備。如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唐代,已有相當齊備的學校體系。京都的儒學有弘文館、崇文館、國子學、太學、四門學;京都的專門學校有律學、書學、算學、醫藥學、獸醫學、天文學以及**學校、工藝學校。

2、教育的功能有所擴充套件。在奴隸社會側重政治、軍事、倫理功能的基礎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各種學校的發展,促進了教育的文化傳播功能、人身保護功能以及選擇功能和促進生產的功能。

3、教育在階級性的基礎上突出了它的等級性和宗教性(主要指西方中世紀時期)。參見「古代學校教育」、「中世紀教育」。

擴充套件資料

中世紀教育教學內容主要是神學。文法、修辭、倫理、算術、**、幾何、天文等科目也都貫穿了宗教精神。教學方法採取注入式,要求學生死記硬背, 但信勿疑。

學校管理奉行禁慾主義,以殘酷的體罰壓制學生。由封建主控制的宮廷學校則招收皇親貴族子弟,培養治術人才。

9世紀末—12世紀,封建貴族重視騎士教育,以加強維護封建制度的武裝力量。這種教育無專設機構, 不重視文化知識教育,只是把低階貴族子弟送到高一級貴族的宮邸充當侍童或侍從。使他們在侍奉主人和主婦以及在生活和社交活動中接受訓練。

4樓:匿名使用者

在中國,封建統治長達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在奴隸社會末期即已出現的私學,有了很大的發展,官學與私學並存,五代以後又出現了書院的形式。這些,不僅推廣了學校教育,也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因而又出現了像鄭玄、韓愈、朱熹、顏元等著名的教育家和許多教育論著。

教育理論日益向系統化演進。

封建社會的教育不僅具有鮮明的階級性,而且還具有嚴格的等級性。封建社會地主階級佔有生產資料,掌管國家的政治和經濟,也控制著教育,並使之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子弟大都不能入校學習。

在中國,私學在表面上雖然人人都可進入,但由於大多數勞動人民子弟交不起「束脩」,而被排斥在學校大門之外。勞動人民基本上還是通過父傳子、師帶徒的形式,在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實踐中接受教育。封建社會教育的等級性,在中國主要表現在**官學的招生物件上:

「殊其士庶,異其貴賤」。這類學校不僅勞動人民子弟不能進入,就連統治階層的子弟入哪一等級學校也要按其父兄官位品級的大小而定。這種等級制在唐代尤為明顯。

唐代的**官學設有「二館六學」。學校制度規定:弘文館、崇文館招收皇親、大臣的子孫;國子學收三品以上文武**的子孫;太學收五品以上文武**的子孫;四門學收七品以上文武**的子孫;書學、算學、律學則收「八品以下子及庶人通其學者」。

這種等級性,後來隨著科舉制度的推行,在表面上比較淡薄了。

在中國,封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官吏,學校的任務則主要是「養士」。學成之後,經選士或科舉,優秀者授予官職。封建統治階級選拔統治人才,逐漸形成一套選士制度和科舉制度。

隋唐以前是「選士」,以推舉為主;隋唐以後是「科舉」,以考試為主。這些制度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很大。取士的標準和科試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校的培養目標和教育內容。

自漢武帝確立「獨尊儒術」以後,儒家思想成了佔統治地位的正宗思想,儒家的經典變成了歷代學校的教育內容。歷代的選士和科舉,雖在形式上或重經義,或重詩賦,或用八股取士等有所不同,但在內容上大都限定以儒家經書為標準。封建統治者通過科舉控制了全國的教育,用儒家的封建倫理思想奴役人民,使教育服務於培養忠於封建主的奴才,因而也使學校逐漸成為科舉的附庸。

這就嚴重地障礙了學校教育的發展,使教育內容日趨形式化、教條化,更加脫離實際。

中國封建時代,科學技術有了較大的發展,社會上也需要培養具有自然科學知識和專業技術的人才。學校教育在以儒學為主的同時,也逐漸增加了一些算學、天文學、醫學等方面的知識。到了唐代,則更多地建立起一些專科性學校,同時在一些**業務部門,如太醫署、太僕寺、司天臺等,也設科招生,培養一些專門人才。

這類學校在唐、宋時代已發展到一定規模,在世界上也是比較早的。但在**官學中,這種學校政治地位比較低。隨著官學的衰廢,自然科學知識和技術多轉入民間,由私人進行傳授了。

古代社會教育特徵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一,學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適合統治階級所需要的官吏、牧師或騎士。在封建中國,學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傳播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和治國方略,培養能夠維護和鞏固封建統治的官吏。在歐洲封建時代,世俗封建教育主要是培養能夠忠於世俗封建主的「騎士」,而僧侶封建教育主要是培養能夠忠於教權的「教士」或「牧師」。

歐洲封建社會的學校教育基本上是由教會來控制。

第二,學校教育既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又具有嚴格的等級性或濃厚的宗教性。教育的等級性就是指在封建統治階級內部,不同官職出身的人的子弟接受不同等級的教育。如在我國唐朝的官學體系中,設有「六學二館」,即弘文館、崇文館、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律學。

教育的宗教性主要是歐洲封建教育而言的,教育的宗教性體現了教育的階級性。

第三,教育的內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經典為主。在中國,封建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就是「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以及根據這些經典所編撰的一些啟蒙讀物,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女兒經》等。在西方,其主要內容就是宗教教義及與之相產的內容,如《聖經》,教父著作,經院哲學家的著作,各種祈禱書、讚美詩、聖詩等。

不過,也存在著一些少量的科技教育的內容。例如中國增加一些算學、天文學、醫學等方面的內容。到了唐代,各地建立起一些專科性學校,同時在一些**部門,如太醫署、太僕寺、司天臺等,也設科招生,培養一些專門人才,達到一定的規模,這在世界範圍內也是最早的。

第四,教育教學方法主要以嚴格的紀律約束為主,輔以個人自學和修行。機械記憶、背誦、體罰是常用的教育教學及管理措施,與此同時,教育者們也非常強調個人的體會和自覺踐行。

第五,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教育體系,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教育經驗,提出了比較豐富的教育教學思想。中國在漢代就建立了從**到地方的官學體系,還有私學系統,私學不僅有啟蒙教育,而且還有高等教育。在官學和私學之外,還有書院和社學。

在中世紀的歐洲,教會也創辦了大量的、各種層次和型別的的學校,如教區學校、主教學校、修道院學校以及教會大學。在這一時期,出現的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文章和專著有:我國的《學記》、顏之推的《顏氏家訓》、韓愈的《師說》和《進學解》、程端禮的《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和黃宗羲的《學校》等等。

西方的傑羅姆的《致萊塔的信》、本篤的《本篤規程》、伊西多的《辭源》等。

大學的本科和專科有什麼不同?考試等級制度是什麼(研碩博)?學位是什麼?請詳細點說謝謝

本科在學歷層次上比專科高。一般來說專科是學比較專門的技術,比如計算機專業的專科,可能是會學好幾種程式語言,但是本科可能還要學習軟體文件,資料結構,等比較抽象難學的理論性課程。學位是高校大學生學術水平的體現,分3級 學士,碩士,博士。只有本科以上的學生 也就是學習研究學術理論的 才有學位。考試等級制度...

為什麼說韓國娛樂圈是有一定的等級制度

都說娛樂圈也是有等級的,以前我還不信,但現在我信了,韓國的娛樂圈就是個很大眾的例子!明星偶像的劃分竟然也有等級劃分,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了!第二層,應該就是電影演員了。在韓國的電影階層裡也是有嚴格的等級劃分 只有少數的演員才能走向忠武路!而這些能夠走上忠武路的演員,才算是韓國的top級電影演員。比如薛景...

中國南方人和北方人最顯著的區別是什麼

11.性格 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心理差異明顯,不同地區的人性格上亦有不同,這與環境頗有淵緣。北方人大多性格奔放粗擴,熱情外向 而南方人則多清秀細膩,穩重內向,善於算計。形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大腦結構或遺傳因素育什麼差別,而是生活的地理環境不同造成的。22.飲食 北方菜口味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