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證明萌發的禾穀類種子中澱粉酶的含量顯著增高,主要有 澱

2021-03-28 01:30:56 字數 5651 閱讀 3785

1樓:你好

(1)因為小麥種子中含澱粉豐富,萌發時形成大量澱粉酶,所以選用萌發的小麥種子進行酶液的提取.

(2)根據實驗步驟,步驟二的具體操作是將酶液置於70℃水浴中15min,取出後冷卻備用.

(3)因為試管4的溫度為60℃,加入碘液,振盪後觀察顏色變化,發現試管4中碘液不變色,說明60℃時該酶的活性比其他實驗溫度下高,而不能說明比40℃至80℃間的其他溫度下活性高,因此不能肯定α-澱粉酶的最適合溫度一定是60℃.

(4)在每組溫度下增加一個對照試驗,即加5ml蒸餾水和1ml酶液.這樣做可排除酶提取液中可能含有的麥芽糖這個無關變數對實驗結果的干擾,避免誤差.

故答案為:

(1)小麥種子萌發時會形成大量澱粉酶(或萌發的小麥種子中澱粉酶含量顯著提高)

(2)將混合酶液置於70℃水浴中15min,取出後冷卻備用

(3)不一定(或不能)  該實驗只能說明60℃時該酶的活性比其他實驗溫度下高,而不能說明比40℃至80℃間的其他溫度下活性高(或需進一步在40℃~80℃範圍內設定溫度梯度,比較其他溫度與60℃時該酶的活性或該實驗的溫度設定跨度大,合理敘述給分)

(4)可排除酶提取液中可能含有的麥芽糖這個無關變數對實驗結果的干擾,避免誤差

萌發的禾穀類種子中澱粉酶的含量顯著增高,主要有α-澱粉酶和β-澱粉酶.α-澱粉酶不耐酸、較耐熱,在ph

2樓:top灬荈嘆

(1)澱粉酶屬於蛋白質,由基因控制合成

.所以赤黴素誘導澱粉酶合成的主要機理是赤黴素誘導澱粉酶基因的表達.因為小麥種子中含澱粉豐富,萌發時形成大量澱粉酶,所以選用萌發的小麥種子進行酶液的提取.

(2)根據實驗步驟,步驟二的具體操作是將酶液置於70℃水浴中15min,取出後迅速冷卻.

(3)因為試管4的溫度為60℃,加入碘液,振盪後觀察顏色變化,發現試管4中碘液不變色,說明60℃時該酶的活性比其他實驗溫度下高,而不能說明比40℃至80℃間的其他溫度下活性高,因此不能肯定α-澱粉酶的最適合溫度一定是60℃.由於利用斐林試劑檢測時需要水浴加熱,會改變了該實驗中的自變數(溫度),影響實驗最終結果,所以不能選用斐林試劑檢測實驗結果.

(4)要進一步研究小麥種子中β-澱粉酶的最適溫度,則需獲得β-澱粉酶保持活性而α-澱粉酶失活的酶溶液,並將步驟一中製取的酶液置於ph為3.6、溫度為0℃下的環境中短暫時間,使α-澱粉酶失去活性.

答案:(1)赤黴素誘導澱粉酶基因的表達     小麥種子中含澱粉豐富,萌發時形成大量澱粉酶

(2)將酶液置於70℃水浴中15min,取出後迅速冷卻

(3)不一定    該實驗只能說明60℃時該酶的活性比其他實驗溫度下高,而不能說明比40℃至80℃間的其他溫度下活性高(或需進一步在40℃~80℃範圍內設定溫度梯度,比較其他溫度與60℃時該酶的活性)    利用斐林試劑檢測時需要水浴加熱,會改變了該實驗中的自變數(溫度),影響實驗最終結果

(4)將步驟一中製取的酶液置於ph為3.6、溫度為0℃下的環境中短暫時間,使α-澱粉酶失去活性

(2zz9?南通二模)萌發的禾穀類種子中澱粉酶活性較強,主要有α-澱粉酶和β-澱粉酶.α-澱粉酶不耐酸、較

3樓:軍

(1)**實驗要控制變數,根據表中資料可知試管中加入麥芽糖標準溶液和蒸餾水的總量為2ml,因此2~7試管中加入蒸餾水的量分別是1.8ml、1.4ml、1.

0ml、0.6ml、0.4ml、0ml.

(2)萌發的禾穀類種子含有α-澱粉酶和β-澱粉酶.α-澱粉酶不耐酸、較耐熱,在p地為3.6以下迅速失活;而β-澱粉酶不耐熱,在70℃19m一n後失活.本實驗的目的是測定小麥種子中α-澱粉酶催化效率,因此要根據β-澱粉酶不耐熱,在70℃19m一n後失活的特性排除β-澱粉酶的干擾.所以步驟g要將裝有澱粉酶溶液的試管置於70℃水浴中19m一n,取出後迅速冷卻.

(3)澱粉酶能將澱粉水解成還原糖,而還原糖可以用斐林試劑進行鑑定,因此步驟五的實驗操作是分別取a、b試管中反應溶液各2ml,向其中分別加入2ml斐林試劑,再將試管置於60℃水浴中加熱 2m一n後,觀察顏色變化.

(4)澱粉溶液中可能含有少量的還原糖,因此實驗中b試管得作用是檢測實驗使用的澱粉溶液中是否存在還原糖.

故答案為:

(1)1.8、1.4、1.0、0.6、0.4、0

(2)將裝有澱粉酶溶液的試管置於70℃水浴中19m一n,取出後迅速冷卻

(3)分別取a、b試管中反應溶液各2ml,一段時間後,再向其中加入2ml斐林試劑、60℃水浴加熱2m一n後,觀察顏色變化

(4)檢測實驗使用的澱粉溶液中是否存在還原糖

萌發的禾穀類種子d澱粉酶活性較強,主要有α-澱粉酶和β-澱粉酶.α-澱粉酶不耐酸、較耐熱,在ph為3.6以0

4樓:百度使用者

(2)根據圖表可知,向e、f試管分別加入p是2 ml斐林試劑,並在10℃水浴條件下加熱2 min.

(3)還原糖鑑定觀察磚紅色沉澱顏色p深淺來判斷還原糖濃度.因此將e試管中顏色與步驟一獲得p麥芽糖標準液進行比較,從而獲得該試管中麥芽糖濃度,並計算出α-澱粉酶催化效率.

(4)①實驗設計要遵循單一變數原則,所以為了保證各試管中試劑量相等,步驟一p5~q試管中加入蒸餾水p量分別是0.1、0.4、0,使試劑量為2.

②斐林試劑能與還原糖溶液產生磚紅色沉澱,所以實驗中b試管所起p具體作用是檢測使用p澱粉液中是否有還原糖.

③萌發p禾穀類種子中澱粉酶活性較強,主要有α-澱粉酶和β-澱粉酶.α-澱粉酶不耐酸、較耐熱,在ph為3.1以下迅速失活,而β-澱粉酶不耐熱,在q0℃條件下15min後失活.因此要測定另一種澱粉酶p活性,則需在步驟三進行改變,即排除α-澱粉酶p干擾.

故答案為:

(2)2 ml斐林試劑,10℃水浴加熱2 min後

(3)麥芽糖濃度   α-澱粉酶

(4)①0.1、0.4、0   ②檢測實驗使用p澱粉溶液中是否存在還原糖    ③三

萌發的小麥種子中澱粉酶活性較強,主要有α-澱粉酶和β-澱粉酶.α-澱粉酶不耐酸、較耐熱,在ph為3.6以下

5樓:匿名使用者

(1)將裝有澱粉酶溶液的試管置於70℃水浴中15 min,取出後迅速冷卻,β澱粉酶不耐熱,在70℃條件內下15 min後失活,

容因此,本實驗的目的是測定小麥種子中α澱粉酶的催化效率.

(2)實驗設計要遵循對照原則和單一變數原則,所以各個試管中液體的總量要相等,則步驟一的5~7試管中加入蒸餾水的量(x、y、z)分別是0.6ml、0.4ml、0ml.

(3)實驗中b試管起對照作用,具體作用是檢測實驗使用的澱粉溶液中是否存在還原糖.

(4)斐林試劑可在水浴加熱的條件下鑑定還原糖的存在,所以步驟五的做法中要補上2ml斐林試劑.

故答案為:

(1)小麥種子中α澱粉酶催化效率

(2)0.6、0.4、0

(3)檢測實驗使用的澱粉溶液中是否存在還原糖

(4)2ml斐林試劑

萌發的小麥種子中主要有α-澱粉酶(在ph3.6以下迅速失活,但耐熱)和β-澱粉酶(不耐熱,70℃條件下15min

6樓:正明思想

步驟一:由表中資料可知,蒸餾水+麥芽糖標準溶液=2ml,所以表中x為2、y為1.4、z為0.6.

步驟二:本題實驗的目的是測定40℃條件下α-澱粉酶的催化效率,可用萌發的小麥種子製取α-澱粉酶溶液,但萌發的小麥種子也含有β-澱粉酶,所以需除去β-澱粉酶以防止干擾實驗結果.因為α-澱粉酶在ph3.6以下迅速失活,但耐熱,β-澱粉酶不耐熱,在70℃條件下15min後就失活,所以將製備的澱粉酶溶液置於70℃怛溫箱中15min,取出後迅速冷卻以即可獲得α-澱粉酶溶液(若要測定β-澱粉酶的活性,則需將製備的澱粉酶溶液置於ph低於3.

6溶液中,獲得β-澱粉酶溶液).

步驟四:反應結束後,需用斐林試劑進行鑑定,使用斐林試劑時需要在60℃水浴中加熱3min後,再觀察顏色變化.結果分析:最後將e1、e2、e3試管中的顏色與1-7號試管進行比較,獲得該試管中麥芽糖濃度,並計算出a-澱粉酶的催化效率的平均值.

討論:(1)實驗中f試管時對照組,作用是排除澱粉酶溶液中還原糖對實驗結果的干擾從而對結果進行校對.

(2)若要測定β-澱粉酶的活性,則需要對步驟二進行改變,具體的操作是將澱粉酶溶液置於ph低於3.6溶液中一段時間從而獲得β-澱粉酶.

故答案:步驟一:1.4

步驟二:①萌發的小麥種子

②70℃怛溫箱中15min(大於70℃且長於15min也可)

步驟四:2ml斐林試劑             60℃水浴中加熱3min

結果分析:1-7號試管

討論:(1)澱粉酶溶液中還原糖

(2)二        澱粉酶溶液置於ph低於3.6溶液中

2009江蘇南通生物第二次模擬測試第三十三題第一問。(本質是化學濃度計算)

7樓:匿名使用者

2---1.8

3--1.4

4--1.0

5--0.6

6--0.4

7--0.0

要遵守單一變數原則...而且要與下面麥芽糖含量一致....

不明白再來問我

澱粉酶的活性測定為什麼要用麥芽糖製作還原糖的標準曲線

8樓:匿名使用者

穀物種子萌發時澱粉酶活力的測定

幾乎所有植物中都存在澱粉酶,尤其是萌發的禾穀類種子,澱粉酶活性最強.主要是α-澱粉酶和β-澱粉酶.種子萌發時,澱粉酶活性隨萌發時間迅速增加,將澱粉分解成小分子糖類,供幼苗生長.

α-澱粉酶隨機水解澱粉的α-1,4-糖苷鍵,作為澱粉分解的起始酶而起主要作用;其水解產物為麥芽糖、麥芽三糖、糊精等還原性糖;β-澱粉酶水解非還原端的第二個α-1,4-糖苷鍵,水解產物為麥芽糖,並能使一部分糊精糖化.本實驗以萌發種子為材料,測定其中α-澱粉酶和β-澱粉酶活性的差異.

【原理】

兩種澱粉酶具有不同理化特性,α-澱粉酶不耐酸,在ph3?6以下迅速鈍化;β-澱粉酶不耐熱,在70℃下15min則被鈍化.據此,在測定時鈍化其中之一,就可以測定出另一種酶的活力,本實驗採用加熱鈍化β-澱粉酶測出α-澱粉酶活力,再與非鈍化條件下測得的總澱粉酶活力比較,求出β-澱粉酶活力.

澱粉的水解產物麥芽糖及其他還原性糖能與3,5-二硝基水楊酸試劑反應,使其還原生成紅色3-氨基-5-硝基水楊酸.在一定範圍內,其顏色深淺與澱粉酶水解產物的濃度成正比,可用麥芽糖(或葡萄糖)濃度表示,用比色法測定澱粉生成的還原糖的量,以單位重量樣品在一定時間內生成的麥芽糖的量表示酶活力.

【儀器與用具】

分光光度計;離心機;恆溫水浴器;研缽;具塞刻度試管25ml 13支,刻度吸管1ml、2ml、5ml各1支;容量瓶50ml 2支.

【試劑】

麥芽糖標準液(1mg/ml):稱取100mg麥芽糖,用蒸餾水溶解並定容至100ml.

dns試劑(3,5-二硝基水楊酸):精確稱取3,5-二硝基水楊酸1g,溶於20ml 12mol/l naoh溶液中,加入50ml蒸餾水,再加入30g酒石酸鉀鈉,待溶解後用蒸餾水定容至100ml.蓋緊瓶塞,勿使co2進入.

若溶液混濁,可過濾後使用.

1mol/l ph5?6的檸檬酸緩衝液:a液(0?

1mol/l檸檬酸):稱取分析純檸檬酸21?01g,用蒸餾水溶解並定容至1l;b液(0?

1mol/l檸檬酸鈉):稱取檸檬酸鈉29?41g用蒸餾水溶解並定容至1l;取a液55ml與b液145ml混勻,即為0?

1mol/l ph5?6的檸檬酸緩衝液.

1%澱粉溶液:稱取1g澱粉溶於100ml 1mol/l ph5?6的檸檬酸緩衝液中.

哪個實驗證明DNA的半保留複製,哪個實驗證明DNA的半保留複製?真核生物的 要詳細。

在上世紀中葉 1950s james watson 和 francis crick提出了著名的dna雙螺旋以及雙鏈間鹼基配對的模型,根據這個模型,他們進一步提出了dna複製的半保留模型 semiconservative model 雖然這個模型比當時並存的全保留模型 conservative 模型 ...

證明dna是半保留複製的試驗,哪個實驗證明DNA的半保留複製

用聚合酶鏈式反du應 zhipcr pcr是現今dna體外複製dao的有效方法,通過專控制迴圈數可控制dna複製的代數 具體流程為屬 1 94攝氏度變性 破碎細胞,dna解螺旋,並變性成單鏈,時間較長 2 94攝氏度變性 時間短 3 低溫退火 據引物等實際情況確定溫度 4 中溫延伸 一般為72攝氏度...

既然通過伽利略在比薩斜塔的實驗證明的話,那麼也就是說那兩個球大小一樣,密度不一樣也行嘍

這個實驗可能是人們捏造的 按lz說的,大小一樣,密度不一樣的物體實際上是不可能同時落地的,雖然他們的理論加速度是一樣的 9.8m s 2 在地球上作這種實驗,不但要考慮理論上的方程式,還要考慮地球上的額外因素 空氣。這種額外因素不單是摩擦的阻力,還有浮力對物體的影響。密度大的物體受的浮力相對於密度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