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介詞於的用法,古代漢語中常見的介詞用法有哪些

2021-03-27 22:09:25 字數 7159 閱讀 1317

1樓:

「於」這個詞在古代漢語中的詞性比較固定,一般只作介詞,可帶賓語。因語境不同,「於」有多種含義和作用。

一、與名片語成介賓短語作狀語 (一)、在文言裡,「於」經常與名片語成介賓短語放在句末,構成一種狀語後置的特殊句式。這也是「於」作為介詞的常見用法。又分為幾種情況:

1、引進動作行為的處所、時間,可譯為「在」「到」「從」等。例如: (1)乃設九賓禮於庭。

(在)《廉頗藺相如列傳》 (2)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 (3)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前一個「於」:

從)(《勸學》) (4)從徑道亡,歸璧於趙。(到)《廉頗藺相如列傳》 (5)邑~歧山之下居焉

《梁惠王下》 (6)則塞~天地之間

《公孫丑上》 (7)吾聞出~幽谷遷-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幽谷者

《滕文公上》 (8)裸將~京

《離婁上》 (9)舜往~田

《萬章上》 (10)放太甲~桐

《盡心上》 2、引進動作行為有關的物件。譯為「向」「對」「跟」「與」等。例如:

(1)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譯為「向」)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譯為「對」) (3)故燕刑~寡妻

《梁惠王上》 (4)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譯為「跟」)

3、引進比較物件。譯為「比」。這種情況中,「於」的前面往往是形容詞。

例如: (1)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譯為「比」) (2)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勸學》譯為「比」) 4、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表被動。它往往跟在動詞後面,譯為「被」。例如:

(1)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譯為「被」) (2)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五人墓碑記》譯為「被」) 有時,它還與「見」「受」合在一起表被動,構成一種固定結構的句式。

例如: (1)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見„於„」譯為「被」) (2)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於人。

(《赤壁之戰》「受„於„」譯為「被」) (二)、「於」和名詞構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不後置的情況。一般可譯為「對於」。 1、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師說》譯為「對於」) 2、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寡人之於國也》譯為「對於」)

二、與名片語成介賓短語作補語 這種情況比較少見,而且這種形式的句子與作狀語後置句在結構上非常相似,有人把它作為狀語後置來解釋,其實,兩者在性質上是完全不同的。例如: 1、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刻舟求劍》「於水」作補語) 2、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寡人之於國也》「於河東」作補語)

三、有時只是表示物件的性質和狀態,可不譯。例如: 1、非常之謀難於猝發„„(《五人墓碑記》) 2、至於今,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同上)

四、複音虛詞「於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於是」不完全相同。在現代漢語中,「於是」是一個詞語;而在古漢語中,「於是」大多是兩個詞語。 【於是】 1.相當於「於+此」,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

例: ①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在這時) ②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

(在這種情況下)(《捕蛇者說》) ③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罅。(對此)《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於是餘有嘆焉。(因此)(《遊褒禪山記》) ⑤遂墨以葬文公,晉於是始墨。

(從此) 【見„„於】表示被動。 ①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獨見辱於愚,何哉(《愚溪詩序》)

2樓:54肥貓

「於」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係。

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範圍、物件、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於」「給」「由於」等。例如:

得復見將軍於此。(《鴻門宴》在)

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公輸》在……方面)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在……中)

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向)

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赤壁之戰》到)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雲。(《左忠毅公逸事》從、自)

故燕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於)

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於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

2.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如:

良曰:「長於臣。」(《鴻門宴》)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

有時則只是表示物件的性質和狀態,可不譯。例如:

非常之謀難於猝發……(《五人墓碑記》)

3.放在動詞之後,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例如: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五人墓碑記》)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4.複音虛詞「於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於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係,與現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代漢語也這樣用。

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後,「於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於」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在這」「從這」等。

3樓:繼潤

於,yu,於是迂、紆的本字,本義為曲折。較早的字是在「幹」的旁邊有一條迂曲的線,行路時要繞著走。

「於」是一個漢字,從古代就有這個字了,只是和現在的意思不同,屬古今異義。

「於」不是「於」的簡體字(《簡化字總表》、《通用規範漢字表》都沒有規定「於」簡化為「於」,《新華字典》對「於yú」的解釋是「同於」),「於」、「於」多數情況相通,但「於」並不能代替「於」的全部意義,「於」也並不能代替「於」的全部意義。同時「於」也是一個姓氏,但不同於「於」姓。常見於文言文中。

古代漢語中常見的介詞用法有哪些

4樓:匿名使用者

古漢語常用介詞有「於」(於)、「以」、「為」、「與」、「用」、「由」、「自」、「從」等。

一、 於(於)

「於(於)」字的用法大致可分為四種。

第一種用法,是介紹出動作發生的處所、時間。例如:

① 楚子將圍宋,使子文治兵於睽。(《城濮之戰》)

② 壬戌,戰於韓原。(《韓之戰》)

③ 遂寘姜氏於城潁。(《鄭伯克段於鄢》)

以上二例「於」字介紹出處,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在」。

① 自我不見,於今三年。(《詩•豳風•東山》)

②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論語•述而》)

③ 材不為世用,道不行於時也。(《柳子厚墓誌銘》)

以上二例「於」(於)介紹出時間,相當於今天的「到」或「在」

第二種用法,是介紹動作行為的物件。

例如:① 寡君不忍,使群臣請於大國。(《鞍之戰》)

②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論語•衛靈公》)

③ 遂為人忠厚剛毅,有大節,內諫爭於王,外責傅相。(《龔遂傳》)

④ 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左傳•莊公三十一年》)

以上二例的「於」(於)介紹出物件,可譯為「向」或「給」。

第三種用法,是介紹出比較的物件。這種用法的「於」(於)用在形容詞謂語之後。例如:

① 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於諸侯。(《管晏列傳》)

②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寡人之於國也》)

③ 師少於我,鬥士倍我。(《韓之戰》)

這三例中的「於」可譯為「比」。

第四種用法,是介紹出動作的主動者。這一點在講古漢語中的被動式已介紹,這裡從略。

介詞「於」在古籍中又寫作「乎」,這是由於「於」和「乎」音近而借用。「乎」字用法和「於」字基本相一致。例如:

① 與夷復曰:「先君之所以為不與臣國而納國乎君者,以君可以為社稷宗廟主也。今君逐君之二子而將致國乎與夷,此非先君之意也。

(《公羊傳•隱公三年》)——與夷:宋宣公之太子,後產為殤公。先君:

指宋宣公。君:指當時繼其兄宋宣公之位為宋君的宋穆公。

② 浴乎沂,風乎舞雩。(《論語•先進》)

③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論語•先進》)

④ 以吾一日長乎爾。(《論語•先進》)

⑤ 或問乎曾西曰。(《孟子•公孫丑上》)

⑥ 雞鳴狗呔相聞而達乎四境。(《孟子•公孫丑上》)

二、 以

介詞「以的」主要用法有以下四種:

第一種用法,是介紹動作行為所使用的工具,憑藉的條件、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用」、「拿」、「憑」等。介紹所使用的工具的例子如:

① 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許行》)

② 我實不德,而以隸人之垣以贏諸侯,是吾罪也。(《子產壞晉館垣》)

③ 以家量貸,而以公量收之。(《齊侯使晏嬰請繼室於晉》)

④ 晞軍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壞釀器,酒流溝中。(《段太尉逸事狀》)

介紹了出動作行為憑藉的條件的例子,如:

① 子金教之曰:「朝國人而以君命賞。」(《韓之戰》)

②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寡人之於國也》)

③ 汾陽王以副元帥居蒲。(《段太尉兔事狀》)

第二種用法是介紹動作行為所涉及的物件,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用」或「把」。例如:

① 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見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亂,若何?(《段太尉逸事狀》)

② 公誠以都虞侯命某者,能為公已亂,使公之人不得害。(《段太尉逸事狀》)

第三種用法是介紹動作行為形成的原因,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因」、「因為」、「由於」。例如:

① 釋之事是帝歲餘,為淮南相,猶尚以前過也。(《張釋之列傳》)

② 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亂廢。(《龔遂傳》)

③ 其後以不能媚權貴失御史。(《柳子厚慕志銘》)

第四種用法是介紹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例如:

① 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記•孟嘗君列傳》)——文:田文,即孟嘗君。

②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柳子厚墓誌銘》)

三、 為

「為」的作用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介紹出動作的主動者。這種用法的「為」可譯為「被」。例如:

① 今有構木鑽燧於夏后氏之世者,必為鯀禹笑矣。有決瀆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韓非子•五蠹》)

②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所以為陛下禽也」(《史記•淮陰侯列傳》)

③ 第二種用法,介紹動作行為關聯的物件,表示動作行為為誰(什麼事物)而發,可譯為「給」、「替」、「向」、「對」等。例如:

① 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 也;為湯武驅民者,桀紂也。(《孟子•離婁上》)

② 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許行》)

第三種用法,表示動作行為發生原因或目的。可譯為「因為」、「由於」。例如:

①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倫》)

②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荀子•天論》)

③ 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

四、 與

介詞「與」主要有兩種用法。

第一種用法是介紹職主動者發出動作時所涉及的對方,說明動作是與誰(什麼)共同完成的。這種用法的「與」可譯為「跟」、「和」、「同」等。例如:

① 漢王與義帝發喪。(《漢書•高帝紀上》)

② 昔者趙簡子使王良與嬖奚乘。(《孟子•滕文公下》)

③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史記•陳涉世家》)

五、 用 由 自 從

介詞「用」可以介紹出動作行為賴以實現的條件、手段,也可以介紹動作行為的原因。例如:

① 清,寡女,能守其業,用財自衛。(《史記•貨殖列傳》)

② 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然頗用材能自進。(《史記•佞幸傳》)

③ 廣用善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史記•李將軍列傳》)

④ 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論語•公冶長》)

例①②的「用」介紹出憑藉的條件,可譯為「憑」、「憑藉」;例③④介紹出原因,可譯為「因」。介詞「用」的用法在這些方面是和介詞「以」相通的。

介詞「由」在介紹出動作行為的原因、憑藉的條件、涉及的物件等方面,和「以」、「用」是相通的。例如:

① 何由知吾可也?(《孟子•梁惠王上》)

② 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李斯《諫逐客書》)

③ 我不殺周侯,周侯由我而死,幽冥中負此人。(《世說新語•尤悔》)

此三例中的「由」完全可以用「以」或「用」代替。

介詞「由」的另一種用法是介紹動作行為的時間、處所,或時間的起點,或空間上的起點。例如:

① 由湯至於武丁,賢聖之君六七作。(《孟子•公孫丑上》)

② 由堯胸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孟子•盡心下》)

③ 亮悉大眾同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三國志•諸葛亮傳》)

④ 由山以上五六裡,有穴窈然,入之甚寒。(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例①②介紹出時間上的起點;例③④介紹出處所以及空間上的起點。

介詞「自」的主要作用是介紹出動作行為的起始點。這個起始點,可以是時間上的,也可以是空間上的,也可以是人或事物。這種用法的「自」相當於「從」例如:

① 自朝至於日中昃,不遑暇食。(《書•無逸》)

② 無忌自在在樑時,常聞此兩人賢。(《史記•魏公子列傳》)

③ 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論語•子罕》)

④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之滕。(《許行》)

⑤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禮記•大學》)

⑥ 至於高祖,……自天子稱號下至佐僚及宮室官名,少所變更。(《史記•禮書》)

例①②介紹出時間上的起始點;例③④介紹出窨(處所)上的起始點;例⑤⑥介紹出人、事物的起始點。

① 虎圈嗇夫從旁代尉對上所問禽獸薄甚悉。(《張釋之列傳》)

② 有一人從橋下走出。(《張釋之列傳》)

③ 振人不贍,先從貧賤始。(《史記•遊俠傳》)

④ 從昆弟假貸,猶足為生,何至自基如此。(《史記•司馬相如傳》)

⑤ 狐突之子毛及偃從重耳在秦。(《史記•晉世家》)

⑥ 樑丘賀從太中大夫京房受易。(《漢書•儒林傳》)

例①②介紹出處所;例③④介紹出行為的物件;例⑤⑥介紹出跟從的主人或師長,可以譯為「跟」「跟著」。

古代漢語中「始」的用法, 之 字在古代漢語中常見的用法主要有以四種

1.起頭,最初,與 終 相對 開 終。祖。創。周而復 現在用於較多 2.才,剛才 方 悟 才覺悟到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 幹。之 字在古代漢語中常見的用法主要有以四種 1 作動詞,譯為到,往。舉例 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譯文 我曾經和同伴一起耕田,種莊稼。2 作代詞,第三人稱代詞,...

古代漢語諸的用法,諸在古代漢語中的用法有多種,其中的一種情況是它可以做的合音詞,如公伐諸

諸,zhu,從言bai 者聲。張口說話,用du言語辯說。本義zhi是辯說,常義dao是眾。動 1 形聲版。從言,者聲。本權義 辯,問辯 2 又如 諸問 問辯 3 又如 諸餘 諸般 種種 代 1 代人,代事,代物,相當於 之 2 又如 諸處 別處 諸人 別人 諸方 別的地方 3 作定語,相當於 其 諸...

古代漢語中而字的用法在古代漢語裡,怎麼區分而字的用法

1 相當於 之 論語 憲問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譯文 君子以說的多做的少為恥。2 表語氣。略近於 兮 論語 微子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譯文 算了吧,算了吧!現在黨政的那些人危險極了!3 如同 好像。詩經 小雅 都人士 彼都人士,垂帶而厲。彼君子女,捲髮如蠆。譯文 那些都城的人士,衣帶下垂飄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