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劉禪,為何始終鬱郁不得志

2021-03-26 17:38:44 字數 6738 閱讀 1903

1樓:撫琴而唱

三國時代的孔明諸葛亮相信大家都知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很有智謀的一個人物,據說司馬懿對孔明的評價都很高,他的雄才大略也為蜀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事關諸葛亮的結局,在《出師表》中,就能略知一二。劉備死後,諸葛亮全心全力輔佐劉禪,數次北伐想穩定蜀國的邊界,卻最終失敗,死於北伐途中。

在劉備未曾請諸葛亮出山之前,劉備打過仗,但都輸了,在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後,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打下天下,建立蜀國。但是劉備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之後的北伐卻失敗了,這是為什麼呢?

當年三國分天下,劉備建立蜀國,三國實力差不多,儘管蜀國實力相對略差,但是魏國不敢輕易攻打蜀國,蜀國也趁這個時候恢復了部分實力,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狀態。之後劉備去世,阿斗劉禪繼位,軍師諸葛亮輔佐劉禪,這時候諸葛亮選擇出兵北伐,當時蜀國的很多人表示反對,但是諸葛亮執意如此,因為這是劉備的遺願。劉備一輩子都想贏了曹操,因為劉備認為曹操是個亂臣賊子,還曾經挾天子以令諸侯,做了很多的壞事,作為劉皇叔,劉備一直想打敗曹操,給皇室糾正名分。

趙雲臨死前也說了四個字:北伐,北伐。但是諸葛亮北伐的征程並不順暢,一開始攻下了幾座城池,劉禪高興得不得了,認為北伐很有希望,蜀國的臣子們也這樣認為。

但是馬謖失守街亭,蜀軍不得不撤兵,失去了乘勝追擊曹操的好機會,諸葛亮只好暫停北伐計劃。幾個月後,諸葛亮又提出北伐的計劃,劉禪和臣子們都表示反對。然而這次司馬懿這次學聰明瞭,沒中諸葛亮的計,讓軍隊加強防範,防止蜀軍偷襲,諸葛亮只好命令撤兵。

在公元234年,諸葛亮再次決定北伐,這一次差點打敗了曹操,卻因為糧草**不及時,失敗了,而糧草**不及時說到底還是蜀國內部對北伐不夠上心。諸葛亮最後急火攻心,加上年紀大了,就病逝了。這樣一個人物卻是這樣的結局,真是讓人可悲可嘆。

如果劉禪能有劉備一半的智謀,何愁北伐不成功?說到底,扶不起的阿斗終究還是上不了檯面,所以最後蜀漢還是逃不了滅亡的下場。

2樓:小熊吶

諸葛亮輔佐劉禪是為了完成劉備的心願,但是劉禪並不這麼想,他覺得諸葛亮對自己的威脅很大,害怕權利被搶走。

3樓:楢崎

最重要的原因,是劉禪不滿諸葛亮獨攬大權,雖然劉禪是君、諸葛亮是臣,但實際權力卻不在劉禪手中。其次,諸葛亮為完成劉備遺願而數次北伐,使他在軍中的權威越發深重,引起了劉禪的忌憚。

4樓:阿西吧哇噗

因為諸葛亮的權勢很大,劉禪害怕他搶奪皇權,所以不敢重用。

5樓:愛歷史的追夢人

對諸葛亮來說他要完成劉備的託孤任務,所以一生鞠躬盡瘁,但是對劉禪來說諸葛亮卻是佔用他權力的那個人。

6樓:穆予和

因為劉禪沒有劉備那樣的君主智慧,天天就想著玩了。

7樓:全全全權啊

因為他輔佐劉禪只是為了完成劉備的遺願,劉備才是他真正的伯樂,所以他才鬱郁不得志。

8樓:方

因為他覺得諸葛亮很討厭,非常非常討厭,對於他來說,不管是諸葛亮還是劉備,都可以算得上是他的陰影了,不喜歡。

9樓:landry知伯

已經是統領三軍,權傾朝野了,輔佐過老子,看不上兒子唄!

諸葛亮在劉備死後盡力輔佐阿斗,但是卻無能為力,那麼他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10樓:昏昏線

事關諸葛亮的結局抄,在我們的高中文言文《出師表》中,有稍有預兆。劉備死後,諸葛亮全心全力輔佐劉禪,數次北伐想穩定蜀國的邊界,卻最終失敗,死於北伐途中。

建興十二年,即公元234年,諸葛亮做好充足的準備,帶領十萬大軍,與孫權聯合,意欲最後一次北伐。諸葛亮想和孫權南北聯合,夾擊魏軍。卻不想孫權在戰場處處碰壁,而自己的蜀軍也難以衝破司馬懿的壁壘。

戰況持續數月,身疲力竭的諸葛亮病倒了。諸葛亮深知自己大限已到,託付了身後之事,便抱憾而終。

劉備死後,諸葛亮殫精竭慮,身體一日不如一日。在諸葛亮死前,傳聞諸葛亮曾用術法向天借命,只為再為蜀國盡最後一份力。諸葛亮病故後,全軍將領按他的遺言,並未將他已死的訊息透露出去,然後召集軍隊撤退。

此時司馬懿的探子對諸葛亮的生病有所瞭解,便趁機嘗試追趕撤退的蜀軍。蜀軍見後面的追兵,突然轉身向司馬懿大軍殺去。司馬懿大驚,以為是諸葛亮的陷阱,慌忙撤退。

如此,蜀軍得以全部安全撤回蜀地。等到司馬懿意識到時,已經晚了。百姓也引此為笑談「死諸葛嚇走活仲達」,仲達即是司馬懿的字。

諸葛亮一生為蜀國,自三顧茅廬起,便從未有過私心。

11樓:深海不吱

諸葛亮在劉備死後,就積極輔佐劉禪了,但雖然說是輔佐劉禪,實際上很多事情都是諸葛亮在操勞。在操勞國家大事的同時,他還要努力輔佐劉禪,最後積勞而死。

12樓:故人歸

諸葛亮知道阿斗無才,仍然要忠於蜀漢,時時刻刻記住要完成劉備的北伐大業,凡事內親力親容為,這也是諸葛亮的愚忠,寫下了著名的《出師表》,告知劉禪後,傾城而出。北伐未成,諸葛亮早已白髮蒼蒼,但仍六出祁山,最後病死在五丈原。

13樓:半糖小福

諸葛亮一生為蜀漢的發展勵精圖治,在劉備死後又全力輔佐阿斗,諸葛亮凡事都親力親為,把匡扶蜀漢當成畢生的事業。長年累月的辛苦,最後讓他積勞成疾。

14樓:閃開我快**了

諸葛亮雖然盡心竭力地輔佐劉阿斗,但是奈何蜀漢比起其餘兩國國力相當薄弱,沒辦法和魏國做正面的抗爭,最終病死在五丈原。

15樓:haohao生活

他與吳國修好,發展生產,促進經濟,修建邊防設施,無耐蜀國氣數已盡,諸葛亮也積勞成疾而死。

16樓:何愁嬌

諸葛亮為了蜀漢政權,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劉備死後,諸葛亮組織了多次北伐。在最後一次北伐中,諸葛亮命喪五丈原。

17樓:茂小貓茂

世人皆說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且樂不思蜀。但阿斗要真扶不起來,那蜀國40年來穩固發展,該歸功於誰呢?雖然蜀國滅亡,但蜀人也過了許多年的安定生活,而阿斗也死在異國他鄉,但也不算是慘死。

18樓:歲月不敗少年

當時蜀漢以南陽士人為核心,諸葛亮和法正、劉巴、李嚴等人形成了以川士人統治蜀中的利益團體,吳懿、吳班常年追隨諸葛亮征戰,曾跟追諸葛亮上書罷黜李嚴,可謂諸葛亮的嫡系,他真要使用吳氏力量易如反掌。蜀國氣數已盡,諸葛亮也積勞成疾而死。

劉備死後,是什麼讓諸葛亮全心全意地輔佐爛泥扶不上牆的劉禪,而不是另舉賢主?

19樓:ever一

因為當時除了劉備的兒子劉禪,剩下只有曹魏的老大和東吳的老大能夠容得下諸葛亮這個大神,但是很顯然去曹魏,去東吳都不如留下來好,再加上劉禪對諸葛亮信任有加,而且還是幼主操作的空間就大很多,所以諸葛亮就全心全意的輔佐劉禪。

劉備死後,整個蜀漢最大的文官就是諸葛亮,有能力接替劉備的也是諸葛亮,劉備也明白如果諸葛亮想搞事情,那自己兒子恐怕是沒戲,所以他在臨死之前說了一句,如果劉禪不行,那就由你接替我當蜀漢的君主,其實這句話最大的意圖應該是警告諸葛亮,畢竟還有另外一個託孤大臣李嚴。

諸葛亮自己心裡也明白,除了蜀漢政權,別的地方根本沒自己發揮的餘地,另舉賢主說著容易,辦著難。假設諸葛亮不想輔佐劉禪,那他能選擇的除了曹丕就是孫權了,如果他選擇這兩位的話,那這兩位肯定也開心呀,畢竟當時蜀漢沒了諸葛亮,恐怕會陷入一團亂,但是重不重用諸葛亮,那就要考慮考慮了。

諸葛亮並不是君主型別的人才,他本身也有野心,不過他的野心並不是當君主,而是說聞達於諸侯,流芳於後世,當時能夠實現他野心的除了劉禪沒有了,劉禪年少對諸葛亮還是很信任的,諸葛亮可以用蜀漢的資源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兩個老大肯定不會容忍諸葛亮的利用資源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諸葛亮會全心全意的輔佐劉禪,而不是投靠別人。

20樓:

因為劉備在世的時候,曾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意思就是說,如果覺得劉禪做得不好的話,諸葛亮可以直接取而代之。但諸葛亮忠心耿耿,肯定不會這樣做,所以他只能全心全意輔助劉禪,來表明自己的忠心。

21樓:枕著草根打呼

因為劉備曾囑咐過諸葛亮一席話。再加上諸葛亮感念劉備的知遇之恩,只能更加地盡心輔助以不辜負劉備的囑託。

22樓:天真

首先劉備對諸葛亮有恩,當面三顧茅廬請他出山,對他委以重任,諸葛亮記次恩情。

23樓:匿名使用者

那是劉備死之前給諸葛亮交代了,如果自己的子嗣沒有能力管理好,那就自己當主了,但是諸葛亮忠心了,所以不管劉禪怎麼不行或爛泥扶不上牆,都是不會更改的。

24樓:尤允兒

因為劉備在死前看出了諸葛亮想篡位,他威脅了諸葛亮,並讓自己的兒子劉阿斗像對待自己一樣對待諸葛亮,而諸葛亮信守諾言並且掌握了兵權,兵權在握也無需另舉賢主。

25樓:扛著單車去看海

因為諸葛亮的衷心,同時他去了別的地方也不能更好地發揮,所以他寧願選擇輔佐劉禪。

26樓:虛構的生命

在劉備臨終之際,把蜀漢後主劉禪託孤於諸葛亮,並情真意切地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遠在曹丕之上,一定可以治理好國家,使國家更加昌盛。如若我的兒子劉禪可以教導,你就好好輔佐他,如果他沒有治國之才,你就取而代之,自己自立吧!

」諸葛亮得到了劉備的託孤恐有差池,誠惶誠恐,更加的精心竭慮,夙興夜寐,為蜀漢大業日夜操勞、憂慮,蜀漢的社稷成為他生活的全部,在北伐之戰前更是寫下了感人肺腑的《出師表》,最終為了蜀漢大業積勞成疾病逝了。

27樓:兔子立正

因為諸葛亮十分忠心。劉備死前對他說,如果劉禪不行的話,你就取而代之。這話讓諸葛亮更是對劉備父子死心塌地,不敢心生別的念想。

28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劉備很信任諸葛亮,信任是相互的,而且劉備對諸葛亮也有囑咐。

諸葛亮在劉備死後為何不繼承蜀國,而要輔佐劉禪

29樓:青陽

諸葛亮是臣子,劉禪是劉備的後人,劉備死後傳位給劉禪,諸葛亮臨危受命,繼續輔佐劉禪,為報劉備之恩,在那期間寫下了《出師表》。可以看看。另外,臣子沒有繼承權,是世襲制

30樓:匿名使用者

你以為諸葛亮真是神人,人人尊敬嗎。在君權至上的時代,諸葛亮只是臣子,那現在的說法就是打工的,你覺得打工的可以當老闆嗎。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為何不敢取代劉禪當皇帝?

31樓:夏日絕

第3個原因是因為諸葛亮本身就沒有造反的心思。雖然劉備當時對諸葛亮產生了懷疑,但是諸葛亮卻對劉備非常忠誠絲毫沒有想要造反的意思。要知道當時諸葛亮為蜀國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由此就可以看出當時諸葛亮對蜀國是非常忠誠的,他並不會做出造反這樣的舉動。

32樓:窩窩軍團tobi軂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5636131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杜甫的一首《八陣圖》,將千古奇才諸葛亮的才能和遺憾概括的淋漓盡致,但是,仔細想一下的話以當時蜀國的實力,難道真的就可以吃掉吳國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諸葛亮縱然有驚世之才,但是也要有國家足夠的實力支援下。

蜀國在當時那種窮兵黷武國庫空虛,而又人才斷層的背景下,顯然是打不贏實力稍勝一籌的吳國,諸葛亮的才能和謀略一直是世人所推崇和誇讚的,所以才會有劉備當時的「三顧茅廬」,在得到諸葛亮這位謀士之後,劉備對於諸葛亮可謂是尊敬至極,並且給予了他以極大的信任,讓他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而諸葛亮也沒有辜負主公劉備的厚望,竭盡所能為蜀漢贏得了一席生存發展之地,形成了當時三國鼎立的局面。

作為一位謀士,諸葛亮得到了來自統治者的信任程度,是史無前例的,劉備極為推崇諸葛亮,對於他說的每一句話也是深信不疑,凡是諸葛亮說的基本上就會毫不猶豫的去實施,但是,正是這種事無大小處理權全都被諸葛亮包攬的原因,所以才造成了後來的蜀國在人才上出現了很大的斷層,其實,以諸葛亮的才華和實力對於劉備,完全是可以取而代之的,劉備雖然信任諸葛亮,但是也並非無一點疑慮之心,要不然也不會再白帝城託孤之時說出如果先生覺得我的兒子可以輔佐就好好指導他,如果覺得他難成大器就取而代之吧,這樣一番話了身為臣子的諸葛亮,面對統治者對自己給予的極大厚望和信任,於情於理都不會做出寒了亡者之心的背叛之舉的。

所以,他必然是在奄奄一息的劉備面前信誓旦旦的表明了自己輔佐幼帝的一番忠心,但是,諸葛亮也是個極為聰明的人,以為他作為以為「忠心」的謀士,雖然沒有將劉嬋取而代之,但是,他也是實際上掌握有皇帝實權的第一人,自劉備去世以後,凡是的決策權全部落到了朱和亮的手中,而劉禪作為新一任的統治者,實際上不過是任由諸葛亮控制的一位傀儡,諸葛亮表面上藉著輔佐劉禪的名義,實際上卻將實際權力牢牢的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後期的他為表忠心,追隨仙帝遺願痛哭流涕的對著劉備的靈位,朗讀了《隆中對》並獨斷專行的,開始了蜀國的窮兵黷武之行。

連年的征戰,使得蜀國國庫空虛,民不聊生,諸葛亮的擴張國土的征戰之舉**是為了完成先帝遺願呀,這明顯是將蜀?臚??飛媳疲?

糾叢諶?國之中蜀國就是最弱的,現在卻又不現實的考慮自己的實力,跟強者奪地盤,它能奪得過才怪,而諸葛亮做出這樣一種決定時難道就沒有人反對嗎?

哪怕劉禪一句話不同意,這決定難道不是立馬就被否決了嗎?其實,可能原因有兩個,第一,諸葛亮聰明的藉助了先帝的名義,所以獲得了大家乃至劉禪的支援。第二,就是諸葛亮德高望重,為眾人所服,在眾人心中顯然就是一個統治者的形象了,所以,即使劉禪說什麼,也是不為大家所贊同的,不管歷史的真相怎樣,不可否認的是作為一個謀士,卻被自己的上司給予了莫大的權力,甚至可以說實際上是掌握實際皇權之人也不為過,諸葛亮真的是史上第一人呀!

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何沒有取代劉禪稱帝

曹操來為何不稱帝,不是不自想稱帝,而是未能統一天下,稱帝其實也是王,曹操是一個現實主義的人,所以他也稱王,魏王!諸葛亮在劉備手上接過軍政大權,他不是像曹操那樣創業打下江山的權力,手下文武 都是忠於劉備的。諸葛亮必須通過北伐征戰曹魏統一天下才能樹立自己的威信與黨羽,北伐開始他就重用自己的人,任馬謖為軍...

劉備死時對劉禪說了什麼,劉備死後,諸葛亮專權到了什麼地步,劉禪說了什麼道破箇中玄機?

劉備死的時候,劉禪沒有在身邊,所以臨終不可能有親自教誨,三國志裡的記述,劉備死後,倒是諸葛亮對劉禪有話說 已故的皇帝施行仁義樹立道德,光照無邊,上天不善,使他臥病不起,本月二十四日赫然仙逝,群臣嬪妃悲慟哀哭,如喪父母。但遵照遺詔,國事要由宗子主持,服喪期間儀容舉止要適當 朝中百官進行哀悼,滿三天就脫...

劉備得到諸葛亮之後輸過麼,劉備死後諸葛亮怎麼總是打敗仗

贏了無數小的,輸了一次徹底的。夷陵之戰表明劉備這個人是不具備軍事 政治頭腦的。諸葛亮都輸過呀,記得有一回的司馬懿對陣,讓司馬懿算計了 經常輸,諸葛亮雖有才智,但別人也不差於他,像曹操陣營的二賈文和,荀攸等。有了諸葛亮只不過是至少找個家底守住而已。當然輸過,劉備東征伐吳的夷陵一役,那個慘呢,不過怪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