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二人轉的由來,東北二人轉文化介紹

2021-03-26 14:12:16 字數 3114 閱讀 9224

1樓:匿名使用者

二人轉據說已經有三百多年曆史了 其實比那還早就有二人轉了 只是不叫二人轉 樓上還滿清 又闖關東的 快拉倒吧 按照你說的那個也就不到二百年曆史 那是不對的朋友 二人轉 最早發源於 過去的青樓窯子 青樓女子唱的小曲 和過去說書的 還有一些才子改編 才有了後來的二人轉 要不為什麼說二人轉是下九流那 還有按照傳統二人轉的演員見到青樓女子要叫姨 具體因為什麼 無從考證了說法眾多 具體多少年了 根本無從考證 二人轉唱的歷史根本不對 只能說是野史 二人轉在舞臺上有個大師兄 名字就不說了 他的兩旁有福對聯 就是二人轉的發源時間 但是不知道 這個莊王是誰 我懷疑是莊子那個時候的筆名叫莊王 那副對聯是這樣寫的 莊王老祖劉此行 七塊毛竹唱江陽 橫批 是四海為家

東北二人轉文化介紹

二人轉的發源地是哪?他的創始人是誰?

2樓:金果

二人轉的發源地和創始人都沒有清楚的記載。

二人轉(er ren zhuan),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是一種有著三百多年曆史,悠遠的原始文化傳承的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

它植根於中國東北民間文化,屬於中國走唱類曲藝曲種,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東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東北部等地區。

表現形式為一男一女,服飾鮮豔,手拿扇子、手絹,邊走邊唱邊舞,表現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獷,唱詞詼諧風趣。

東北特色二人轉主要**於東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蓮花落。用東北人的俏皮話說:二人轉是「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

二人轉是在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上,吸取了河北的蓮花落,並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場等演變而成。二人**草創至今,大約有近300年的歷史,藝人師承關係可上溯到清朝嘉慶末年。

二人轉在歷史曾形成東、西、南、北四個流派。清後期和**初年出現「闖關東」大潮,大批山東、河北人進入東北,「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的二人轉就是「闖關東」的人從關內外帶至關外的。

擴充套件資料:

東北特色二人轉主要**於東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蓮花落。用東北人的俏皮話說:二人轉是「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

蓮花落亦稱「落子」,是北方地區漢族民間的一種說唱東北二人轉亦稱「蹦蹦」,二人轉是東北地區廣泛流行的民間藝術。

具有表演形式簡單、演出季節性強、表演風格熱烈火爆、粗獷豪放等特點,這是東北地區平原廣闊、地廣人稀、氣候寒冷、環境閉塞以及文化積澱貧瘠等多方面地域文化特徵的反映。

藝術,邊說邊唱,載歌載舞。 東北是清朝的「龍興」之地,自古以來除遼東、遼西有少量漢人外,以白山黑水為中心的廣袤地區則是少數民族特別是滿、蒙等騎射、遊牧民族的天下。

在康雍乾盛世期間,清朝實習嚴厲的「封關」政策,嚴禁漢人進入關東。康雍乾盛世過後,清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國力日弱,加上外敵入侵,「封關」政策名存實亡。

導致清後期和**初年出現「闖關東」大潮,大批山東、河北人進入東北,「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的二人轉就是「闖關東」的人從關內帶至關外的。

二人轉表演載歌載舞,有說有唱,生動活潑。唱詞以七言、十句為主兼有民歌體長短句,語言通俗易懂,風趣幽默,生活氣息濃厚。

唱腔以東北民歌為基礎,吸收了東北大鼓、蓮花落、評戲等曲調,豐富多樣,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咳咳」之說,高亢火爆,親切動聽。伴奏樂器有板胡、嗩吶、竹板等。

由於二人轉脫胎於東北大秧歌,所以二人轉的舞蹈全面吸收了秧歌中的浪三場、掏燈花、舞手絹、耍扇子、打玉手子(由四塊竹板組成,每塊長四寸,寬一點五寸,演出時一手掐兩塊。

因其音色清脆,有如玉石相擊,故此得名。演員即可用它打出各種不同的節奏和非常複雜的花點,又可隨著手腕和舞姿的變化表現各種情緒。

伴奏時,可根據劇情、詞意,運用輕重緩急的節奏打出情緒或氣氛來)、打挎大板等獨到的技藝,具有「穩、浪、俏、哏」的藝術風格。

3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二人轉的起源問題,一直撲朔迷離,莫衷一是。20多年前,中國曲藝家協會遼寧分會會員、黑山縣文化館創作幹部施鵬第一個提出了「黑山縣為二人**祥地之一」這個論點,從而引起東北二人轉界專家學者的重視,這個結論最終被寫入《中國戲曲志》。今年5月中旬,遼寧衛視《精彩遼寧》節目播出的《東北風 二人轉》系列專題片中,介紹了一些他的情況。

片頭那發黃的古唱本,就是他收藏的二人轉文物。

1981年春,施鵬《黑山縣二人轉簡史》的發表,拉開了**二人**源地問題的序幕,也標誌著發掘整理搶救二人轉遺產工作進入新階段。

《黑山縣二人轉簡史》發表在中國曲藝家協會遼寧分會編印的《曲藝通訊》1981年第2期,很快引起省內外專家學者注意。遼寧省二人轉研究組吸收施鵬為研究組一員。

1982年4月15日,施鵬給吉林省二人轉藝術家協會主席、長春市藝術研究所所長王兆一的信,以及王兆一6月5日的回信,被全文登載在中國曲藝家協會吉林分會的《說唱藝術》第2期上。施鵬在信中說:「遼西走廊是溝通關內外的咽喉要道,也是關內外多種民間藝術在此匯合之地,九腔十八調的二人轉是否起源於這裡呢?

……」這是對東北二人**源地問題,首次提出了「地理位置說」。信中施鵬還重點介紹了黑山縣二人轉的歷史及藝人情況。王兆一在回信中說:

「你的信,我看後也轉給王肯同志(系吉林省作家協會主席、中國著名戲劇家,吉劇創始人之一)看了,我們認為你關心二人轉事業的精神很可嘉,你對遼西走廊很可能是二人轉淵源的看法,也有可取之處……」

6月23日,王肯、王兆一在遼寧省曲協副主席、二人轉專家馬力的陪同下,到達黑山,訪問了當時健在的老藝人,觀摩了黑山地方戲劇團的演出。回到吉林後,王肯發表了《直接學,抓緊學,不斷學——赴黑山學二人轉有感》,王兆一發表了《黑山探寶——考察二人轉散記》。這兩篇文章對黑山二人轉給予極大重視和極高評價,對確立錦州、黑山為二人**源地一說,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1982年,黑山境內當時健在的二人轉老藝人有84歲的張景瀛,79歲的王義,78歲的楊成,73歲的王福臣,79歲的賈連祥……為了從這些老藝人口中搶救出寶貴的藝術史料,施鵬用了大量業餘時間,風塵僕僕地下鄉尋找老藝人,收集整理了十多萬字的採訪筆記。這些珍貴的史料相繼在省內外有關書刊發表。如,《黑山縣二人轉小史》、《王義小傳》、《說口的作用》、《劇目與唱本》、《黑山老藝人談二人轉源流》等。

1996年1月,遼寧電視臺《戲苑景觀》節目組特約施鵬為黑山二人轉專題片撰稿。他這樣寫道:以解放戰爭遼瀋戰役黑山阻擊戰聞名於世的遼寧省黑山縣,有一種土生土長土色土香的地方小戲——二人轉,也同樣聞名遐邇。

黑山二人轉歷史悠久,藝人眾多,在《東北二人轉史》和《中國戲曲志》上,佔有大量篇幅,可謂赫赫有名。提起二人轉,總也繞不過黑山縣,因為這裡是二人轉的一個發祥地。

東北二人轉好嗎,大家認為東北二人轉怎麼樣?

我是 東北 的,可我不喜歡 二人轉 我小的時候就知道 二人轉,流氓轉!我現在的社會觀念是 不反對做什麼,怎麼做,而關注所做的 度 對一些現象,不得不思考,卻又無奈呀 因為東北人就喜歡罵人,東北那地方人都牲性,也很流氓,所以才捧起來趙本山帶著一群流氓,這幫流氓,大家認為東北二人轉怎麼樣?天哪!我找到知...

二人轉出自哪個地方,東北二人轉起源與哪呢

2.二人轉,史稱小秧歌 雙玩藝 蹦蹦,又稱過口 雙條邊曲 風柳 春歌 半班戲 東北地方戲等。它植根於漢族民間文化,屬於漢族走唱類曲藝曲種,流行於遼寧 吉林 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東部三市一盟。3.二人轉植根於漢族民間文化,所以其表演臺詞中帶有一些鄉村特色 俗色酸 但二人轉內容並不以俗色酸為主 二人轉的戲...

誰知道這位東北二人轉演員名字,誰知道這位東北二人轉演員名字

是不是沒有頭髮 挺瀟灑的 那個叫大勇 感覺你說的應該是很久以前北京錄的東方斯卡拉的吧 主持人叫大勇,因為很久之前我也是在長途車上看的的,還買了光碟 東北二人轉演員列表 女 高茹 鄭淑雲 李曉霞 關長榮 董瑋 閆書平 閆學晶 鄭桂雲 孫曉麗 張桂蘭 李秀媛 楊巨集偉 男 秦志平 董孝芳 韓子平 孫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