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的古代文明成就,古印度文明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2021-03-26 10:17:46 字數 4946 閱讀 1538

1樓:匿名使用者

現代的阿拉伯數字其實是印度人發明的,後來傳入阿拉伯,再由阿拉伯傳向世界,因此我們才會叫「阿拉伯數字」。

古印度文明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2樓:匿名使用者

古印度的成就非常大。古印度的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巴地區算是整個哈拉巴文化最繁榮的地區。哈拉巴人造的建築人現代非常相似,科學家還猜測,拉巴人肯定超級愛乾淨,因為在摩亨佐達羅發現了一個大澡堂。

3樓:匿名使用者

印度文明包括以摩亨佐達羅為代表的早期印度文明,雅利安人建立的溝通亞洲與歐洲的隸屬印歐語系的文明,波斯帝國滅亡後避難於印度的波斯文明,從阿富汗傳來的伊斯蘭文明。印度文明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的大雜燴,印度文明的首要貢獻就是保留了眾多已經失傳的文明,使當代人仍然能夠感受先人的精神。

具體成就:阿拉伯數字 阿旃陀石窟 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佛教印度教 非暴力的思想 泰姬陵

古代印度文明影響最惡劣的遺產就是種姓制度。

古印度的文明成就

4樓:sss擼管帝★眑

印度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從遠古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從亞洲到歐洲等多種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個由五大民族構成的國家,本身就像一個大大的文化博物館。

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買是文化的中心,而加爾各答則每天都有關於文化的新聞,多元化的**、舞蹈、舞劇和笑劇都令遊人眼花繚亂,樂而忘返。

在喧鬧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們都向往返璞歸真。而印度傳統**的基礎正是「自然」。它歌頌人與人 之間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與神之間的關係。

四季的旋律都在傳統曲調「拉格」中得到體現——傳說古人從森林裡小鳥的鳴叫和樹枝燃燒的聲音獲得靈感而創造了第一首「拉格」。至於歌曲的內容,則源於北印度的宗教儀式。時至今日,傳統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發音,歌者音質純淨,令歌曲保持一種簡潔、純美的聖詩感覺。

即使你聽不懂歌詞,也能體會到自然的神聖與平和。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語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藝術」。它除了強調舞蹈的節奏感,還十分強調伴奏**必須悅耳動聽,由莊重的詩歌和風格純樸的**組成。這本是用於祭祀的舞蹈,能充分體現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廟舞女在廟宇裡表演。

這一舞蹈的動作關鍵在於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彎,雙膝分開,而雙腳則要像一把半開的扇。雖然有嚴格的動作規範,但其實每一個演員的表演都是不一樣的,而且大多數時候表演都是即興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個人風格都十分強烈。

這種傳統的舞蹈在一股復古的潮流中再度興起。不過,古時候的natyam一般是獨舞,而群舞更為流行。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豔麗傳統服裝的舞女,在動聽的**中如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獨舞更勝一籌。

時至今日,natyam更發展成一套講究技術的藝術體系。 印度的咖哩聞名世界,很多人都以為米飯和咖哩是印度的主要食品和調味料。但實際上,在印度只有一部分地方是以米飯為主食,而咖哩對於大部分印度人來說更是一種陌生的調味料。

其實,沒有統一風格才是印度菜的最大特色。而且不僅印度各城市之間的飲食習慣有很大不同,就連每家人都有明顯的飲食風格。但總的來說,雞、魚和羊肉是最普遍的。

肉汁是印度的主要醬料,在整個印度都十分流行。當然,每個地方的肉汁都有其明顯的地方特色。而在印度的廚房裡,只有新鮮的青辣椒和晒乾的紅辣椒是辣的。

所以不喜歡辣的遊客不用擔心不能吃到正宗的印度美食。

對於遊客來說,印度最著名的傳統菜色起源於印度王室。燉肉、醬料和米飯分別是三種不同烹調風格的基礎。但王室食品畢竟只能在專門餐館和大酒店吃得上,老百姓對它也並不「感冒」。

在當地,很多受追捧的印度菜都是很家常的,例如用未發酵的燕麥麵包,塗上以煤火煮上整整一夜而成的青芥末,如此簡單的冬天小吃,無論是農夫還是城市人都把它視為至愛。而在南部城市,地道的脆薄餅和蒸米糕都很出名。至於在沿海的一些地區,除了有螃蟹、龍蝦、虎蝦和貝類等海鮮餐外,清香的椰子也是最常用的食材。

泥爐碳火烹調法是印度特有的烹飪方式。它對時間的掌握非常講究。當爐溫達到600℃後,烹飪相差一兩分鐘,甚至一兩秒鐘,都影響著烹飪的成敗。

而用這種方法烹飪的肉是不用油的,吃的時候再蘸上酸乳酪。當食物還沒上桌,那吱吱作響的碳火聲,還有悠悠飄出的香味,都已經令你食指大動。

此外,在印度的多個地方,都喜歡用一種叫「thali」的大淺盤盛載食物。在用「thali」進餐時,應該入鄉隨俗地慢慢品嚐,狼吞虎嚥只會讓當地人笑話。 自哈拉巴文化時期起,古印度人用的就是十進位制,但是早期還沒有位值法。

大約到了公元7世紀以後,古印度才有了位值法記數,不過開始時還沒有「0」的符號,只用空一格來表示。公元9世紀後半葉有了零的符號,寫作「.」。

十進位制位值法為中亞地區許多民族採用,又經過阿拉伯人傳到了歐洲,逐漸演變為現今世界上通用的「阿拉伯記數法」。所以說,阿拉伯數字並不是阿拉伯人創造的,他們只是起了傳播作用。而真正對阿拉伯數字有貢獻的,正是古印度人。

《準繩經》是現存古印度最早的數學著作,這是一部講述祭壇修築的書,大約成於公元前5至前4世紀,其中包含有一些幾何學方面的知識。這部書表明,他們那時已經知道了勾股定理,並使用圓周率π為3.09,古印度人在天文計算的時候已經運用了三角形,公元499年成書的《聖使集》中有關數學的內容共有66條,包括了算術運算、乘方、開方以及一些代數學、幾何學和三角學的規則。

聖使還研究了兩個無理數相加的問題,得到正確的公式,在三角學方面他又引進了正矢函式,他算出的π為3.1416。

公元7~13世紀是古印度數學成就最輝煌的時期,其間的著名人物有梵藏(約589~?)、大雄(9世紀)、室利馱羅(999~?)和作明(1114~?)。

梵藏約於628年寫成了《梵明滿悉檀多》,對許多數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梵藏是古印度最早引進負數概念的人,他還提出負數的運算方法。

梵藏對零作為一個數已有所認識,但他卻錯誤地認為零除零還是等於零的結論。他提出瞭解一般二次方程的規則,得出二次方程x+px-q=0的根為梵藏還給出了ax+by=0的整數解和處理不定方程ax+1=y的方法。他最重要的成就是得出了求等差數列末項以及數列之和的正確公式。

在幾何學方面,梵藏有以四邊形之邊長求四邊形面積的正確公式,即 s=√(s-a)(s-b)(s-c)(s-d) (√為根號下的意思),s為四邊形面積,a b c d為各邊邊長。

而大雄繼續了他前人的工作,他的主要著作是《計算精華》。他認識到零乘以任何一個數都等於零,不過他又錯誤地認為以零除一個數仍然等於這個數。

大雄對分數的研究也很有意義,他認識到以一個分數除另外一個分數,等於把這個分數的分子分母顛倒相乘。

現存的室利馱羅的數學著作有《演算法概要》一書,據說他還有一部專論二次方程的著作。他的主要工作是研究二次方程的解法。

在這一時期,數學上成就最大的要數作明。他的《歷數全書頭珠》中的《嬉有章》和《因數演算法章》反映了古印度數學的最高成就,是那個時期的代表作。

作明對零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正確地指出以零除一個數為無限大。他繼續研究二次方程求解的問題,知道一個數的平方根有兩個數,一正一負。

他還明確地指出負數的平方根是沒有意義的。作明在不定方程的研究中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績,他用巧妙的方法解決了許多不定方程的求整數解的問題。

如下列方程:

6x+2x=y, 5x-100x=y,

他還給出圓周率的兩個數值,即π=3927/1250=3.1416和π=22/7=3.1429,並且指出前一數值較為準確,自作明之後,古印度數學科學的發展便趨緩慢,沒有更多引人注目的東西了。

古印度的文明成果有哪些

5樓:牙牙的弟弟

印章文字、阿育王銘文、阿育王石柱、阿旃陀、《阿闥婆吠陀》等。

1、印章文字

古代印度河流域已有文字,大多刻在石頭或陶土製成的印章上,因此稱為印章文字。已發掘的印章共有二千多枚。

其中很多符號是象形的,可能還處在象形文字階段,但又因有表音節和重音的符號,所以也被認為是向字母文字過渡的表音文字。

到目前為止,共發現這種文物2500種左右,,文字元號共有400-500個。這些符號一般由直線條組成,字型清晰,基本符號有22個。

在印章上還有雕畫,這種雕畫和文字是什麼關係還不清楚,根據學者推測,這些銘文可能是印章主人的姓名和頭銜等,雕畫可能是他們崇拜的事物。

這些印章本身就是一種雕刻藝術,反映了當時人們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思想內容。

2、阿育王銘文

古印度孔雀王朝時期君主阿育王在全國各處的山岩、石柱和洞壁上所鐫刻的銘文,現在還有幾十個地方儲存著這種石刻銘文,是古印度流傳至今最古老的文字。

銘文所用文字有兩種:一種是婆羅米文,肯起源於塞姆人的字母;其二是去盧文,可能起源於阿拉美亞字母。銘文內容大多是他頒佈的詔令及對其功績的讚頌,對研究當時歷史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3、阿育王石柱

阿育王石柱(ashoka pillar)是孔雀王朝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雕刻。阿育王為銘記徵略,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敕建了三十餘根紀念碑式的圓柱,這些柱子一般高十幾米,其中最著名的是貝拿勒斯城外鹿野苑的石柱。

在其柱頭上刻有四隻背對背蹲踞的雄師,中間層是飾帶,刻有一隻大象、一匹奔馬、一頭瘤牛和一隻老虎,這四種動物間都用象徵佛法的寶輪隔開;下一層是鐘形倒垂的蓮花。

整個柱頭華麗而完整,並且打磨得如玉一般的光潤,這也是孔雀王朝時代雕刻藝術一個較為顯著的特色。

4、阿旃陀

阿旃陀(ajanta)位於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孟買東北388公里處,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共有29個佛教石窟,從公元前2世紀到7世紀(650年)的石窟作品。

窟內石壁,各種壁畫琳琅滿目,有的以《本生經》為題材,有的以王公貴族和宮廷生活為題材,其中1號窟中遮盧加王補羅稽舍接見波斯來使圖,尤有重要歷史意義。此外還有許多反映印度古代人民生活和花草鳥獸的壁畫。後期作品多系笈多風格。

5、《阿闥婆吠陀》

梵名atharva -veda 。吠陀本集之一。為巫術、咒語之彙集。

計收讚歌七百三十一首,其中約六分之一為梨俱吠陀中已出現者。主要為祈福禳災咒法與巫術,然亦包含若干哲學與科學之思想。

「阿闥婆」(梵atharva )或系傳授此種吠陀的婆羅門家族之名字,一般認為該書成書年代較其他吠陀本集為遲。《阿闥婆吠陀》大體形成於後期吠陀時期。

主要集錄了用於**疾病, 驅除災害, 恢復和睦, 戰勝詛咒的詩歌, 符咒, 咒語等, 常被巫師們用於世俗的祈禱儀式, 如誕生, 婚喪, 任職典禮等。《吠陀》是婆羅門教的聖典,也是印度文學的源頭之一。

為什麼說古印度文明滅亡了?佛教和印度教不是流傳下來了嗎

佛教和印度教並不是古印度所流傳下來的。古印度文明主要是起源於印度河流域,除了這個文明,其他三個古代文明也都靠近某條河,發端於某條河流。這主要是因為,靠近水的地方適合人類生存,一旦某個地區有了人類的存在,那麼經過人類社會關係的發展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文明也就往往在這其中誕生了,而古印度文明的誕生也是基...

古印度文明是怎麼毀滅的?是雅利安人入侵還是被泥漿淹沒

一 古印度文明是雅利安人入侵後毀滅的。原本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為了躲避寒冷,謀取生存,便四處遷徙。南下過程中便到了印度次大陸,他們發現此地氣候溫暖,土壤肥沃,而且物產豐富,便留了下來。在到達印度次大陸後,他們發現這裡土著根本對雅利安人的武力毫無辦法,根本不是對手,因此僅僅幾次戰鬥就完全征服了印度土著...

四大文明古國不是古中國,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嗎?為啥有人說是古中國,古印度,古埃及,古希臘呢

目前國際學術界公認的文明古發源地有五個。世界文明史 美國內 四大文明古國 威廉 麥克容高希 稱,古巴比倫 公元前4000年 公元前2250年之間 古埃及 公元前3500年 公元前600年 古印度 公元前2500年 古中國 公元前2070年 古希臘 公元前800年 公元前146年 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