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長城有哪些意義,中國修建長城的歷史意義是什麼?對近代中國有什麼影響?

2021-03-24 02:46:45 字數 5644 閱讀 7119

1樓:匿名使用者

一是化短為長,鞏固邊防.秦軍同匈奴軍相比,組織嚴密,裝備精良,訓練有素,車,步,騎配合協同,長於大規模集團作戰,但靈活性和機動性差,受地形條件的限制較多,短於翻山越嶺,長途奔襲,分散作戰,後勤保障亦十分困難.匈奴軍同秦軍相比則恰恰相反,沒有嚴格的組織,訓練,**裝備比較簡單而落後,也沒有多兵種的配合,但人人習於騎射,勇於戰鬥,長於賓士突襲,"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10,因而能靈活機動,出沒無常,分散作戰,無須後勤保障.

而短於攻城克堅,則是其一大弱點.正因為秦代邊防有萬里長城作屏障,使匈奴騎兵的活動受到限制,化長為短,難以輕易地出入邊塞;而秦軍則化短為長,守禦有餘.故終秦之世,未聞有匈奴犯境之大害,這和萬里長城的作用是分不開的.

二是保障進攻,鞏固勝利.蒙恬之所以能夠順利地擊敗匈奴,這固然要歸因於秦軍的強大和作戰指導的正確,但和他第一階段認真維修長城是密切相關的.秦匈邊界長至萬里,倘無長城遮蔽,秦軍處處分兵守衛,就難以集中兵力發動戰略進攻;即使能發動進攻,匈奴也可以退此進彼,到處周旋和擾亂.

正因為長城有效地鞏固了邊防,保障了秦軍側翼的安全,蒙恬才得以集中數十萬大軍,在主要戰略方向上發動猛烈進攻,迅速取得勝利,一舉收復河南,奪得陰山,給了匈奴以很大的打擊.匈奴一則由於軍事上吃了敗仗,二則由於秦邊處處有長城掩護,無隙可乘,遂被迫退往陰山以北.蒙恬取得軍事上的勝利,進而又第二階段大修長城,因而鞏固了自己的勝利.

由此可見,萬里長城不僅是防禦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進攻,鞏固勝利的重要手段.

三是促進邊境地區的開發和建設.萬里長城不僅保護了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免遭匈奴之破壞,而且對邊境地區的開發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秦代在長城沿線設定隴西,北地,上郡,九原,雲中,雁門,代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12郡,有些郡的轄境遠出長城之外.

這些地區在長城的庇護之下,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土地得到開發,農業生產得到發展.特別是河南地區和黃河沿岸,經秦始皇大批移民和設定44縣之後,很快成為新的經濟繁榮地區.

自秦代以後,萬里長城為許多封建王朝的統治者所繼承,經過2000多年的不斷修繕和擴築,規模越來越巨集偉壯觀,是我**事築城史上的奇蹟之一,至今仍引為中華民族的驕傲。

古人為什麼要建造長城,長城起到了什麼作用?

2樓:西西子子

想必大家都去過長城吧,何等的雄偉愧麗,十萬八千里長城,長城現在雖然是歷史文物,但同時他是也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智慧結晶,長城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是重要的戰略意義,可是古代為什麼要建造長城呢?長城起到他的作用了嗎?

其實這要從春秋戰國開始說,在那個時代戰火不斷,各國都無暇顧及北方遊牧民族的襲擊,而且這裡的襲擊是突襲,因為北方的遊牧民族居所的地方是不固定的,而且他們經常吃不飽,為了生存,他們就想到了一個辦法,這個辦法就是搶,進邊關來搶,遊牧民族驍勇善戰,而且當時也很少會人會打得過他們,最主要的是,遊牧民族搶物資的時間還不準確,可能今天來了,明天還來,也可能早上來了,晚上再來。因此讓當時的各個國家無比頭疼,那怎麼辦呢,所以靠近北邊的各國就開始修建城牆來防禦,依照險要地勢在各山嶺關口修建城牆,修建的城牆有大有小,大的城牆能抵擋遊牧民族的突襲,而小的城牆,就算擋不住,也能遊牧民族的大規模搶劫活動,拖延他們進攻的時間,在當時秦、燕、趙都在邊關建立了一定規模的長城。

再到後來,秦王嬴政統一六國,軍事力量在當時是最強大的,而且秦國第一猛將蒙恬也是多次擊敗匈奴,非常有效的抵擋的遊牧民族的襲擾,秦國又在原來的基礎上,燕、趙兩國的長城進行連線,加固和維修,就這樣首個大規模長城就建成了,同時也有效的起到了鞏固北方邊疆的作用。到西漢初期,因為長期的戰爭,國力已經非常貧乏了,但是匈奴卻越發壯大,對西漢進行搶奪,而且長城常年失修,對匈奴的抵抗作用大幅度降低,這時候西漢就開始實行「和親政策」並且送給匈奴大量的錢財,就比如王昭君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這一狀況到漢武帝時期才算結束。國力強盛的漢武帝時期,對待遊牧民族都是直接實行物理措施,只要你敢來侵犯邊境,就直接武力回擊,打到你服氣為止。

長城的作用,其實主要作用有兩個,一個為了抵禦外敵的入侵,這也的確是起到了有效的作用。第二個就是用來傳遞資訊,烽火臺就是傳遞訊號的方式,利用**的黑煙,讓周圍的國家都知道。不得不說長城在當時是的確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而且長城在現在看來就是非常雄偉的建築,中華民族的驕傲!

3樓:水瓶因為我卡卡

長城是中國古代農業社會和平安定的保障,為了保護家園,一個為了抵禦外敵的入侵,這也的確是起到了有效的作用,第二個就是用來傳遞資訊。

4樓:芒果味宇兒

長城是中國古代農業社會和平安定的保障。

5樓:盼盼你盼什麼

防禦擾掠,保護****和人民生活的安定。這是主要用途。春秋戰國時期的長城,主要是諸侯國家的互相防禦,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主要是防禦匈奴。

6樓:匿名使用者

長城起到了防禦外敵,保護家園,讓人民可少受戰爭的傷害。

7樓:山川湖泊在看你

一個為了抵禦外敵的入侵,這也的確是起到了有效的作用。第二個就是用來傳遞資訊,烽火臺就是傳遞訊號的方式,利用**的黑煙,讓周圍的國家都知道。

8樓:西西我問問

靠近北邊的各國就開始修建城牆來防禦,依照險要地勢在各山嶺關口修建城牆,修建的城牆有大有小,大的城牆能抵擋遊牧民族的突襲,一個為了抵禦外敵的入侵,這也的確是起到了有效的作用。第二個就是用來傳遞資訊。

9樓:可愛拓

因為各國都無暇顧及北方遊牧民族的襲擊,而且這裡的襲擊是突襲。

10樓:卡爾斯特沃

一個為了抵禦外敵的入侵,第二個就是用來傳遞資訊

中國修建長城的歷史意義是什麼?對近代中國有什麼影響?

11樓:蠍

戰國秦、趙、燕長城具有很大的歷史價值,首先,它表明,只有修築長城,加上一定數量的駐軍,才能防止北方遊牧民族騎兵閃電式的襲擊。沒有長城,即使有大量的步兵和騎兵,仍然是防禦不了的。

戰國時代的歷史事實證明了這一點。因為長城是有效的軍事防禦工程,因而後來為秦始皇所採用。秦始皇在驅逐匈奴到漠北以後,下令蒙恬立即修築新的長城。

蒙恬所築的秦長城,雖然全系新建,但是很明顯,他是在參照戰國秦、趙、燕長城建築的基礎上設計的,同時進行了取長補短。例如,他利用山川地形,因其險阻建城築障。

他把長城建於高山之上,儘量利用山脊、峰巒為城,使匈奴騎兵無法越過;儘量利用河流作屏障,儘量把長城建於河流之北,使敵人得不到水源。在丘陵、平原,則築成高大城牆,或用土石夾築,或用土夯築,而把各段長城聯結成一條氣勢雄偉、隔斷南北的巨龍。

12樓:百度使用者

秦代長城

嬴政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人北逐匈奴,佔據河套,並修築長城。「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

暴師於外十餘年。」(《史記·蒙恬列傳》)秦長城把過去秦、趙、燕三國長城連線起來,從臨洮到遼東的綿延萬里,從此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漢代長城

漢朝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以抵禦北方匈奴的侵襲。從漢文帝到漢宣帝,築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鴨綠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的長城。漢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

北朝及隋代長城

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對長城進行了修築與增建。其中以北齊年間修建規模最大。隋文帝時,為防範突厥,多次於冬季徵發丁壯修築長城。

隋煬帝時,兩次於夏季大規模徵發勞力修築,此時防禦的物件還包括西北方向的吐谷渾。隋長城在前代北魏和北周、北齊長城的基礎上,將東起紫河,經朔方、靈武直至榆谷以東的長城、築壘基本連成一線。

金代長城

金朝為防禦蒙古,開始大築長城。金朝所修長城,史稱金界壕或金邊堡。

明代長城

到了明朝,從洪武至萬曆,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成了一條西起甘肅嘉峪關,東至遼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長城。這也是現在所見到的大部份長城。

修建長城的意義表現在那四個方面

13樓:匿名使用者

修長城----打麻將,是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方式

14樓:匿名使用者

軍事意義,文化意義,民族意義,

長城有哪些軍事意義?

15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在早期冷兵器作戰時代,深溝高牆的長城和連綿不斷的亭、障、烽、堡構成的防禦工事,確實起到了抑制騎兵機動性強的優勢,相對提高了中原王朝軍隊的戰鬥力。因為按照一般的軍事原則,在進攻力量和進攻:工具相對差不多的情況下,防禦較之進攻是一種較強的作戰形式,防禦者也因而往往比進攻者佔有優勢:

「採取防禦態勢的守方軍隊的戰鬥力,如能利用地形和工事的有利條件(不論這種工事是倉促而成不夠完善,還是複雜又經細心準備),就會成倍增強。有許多著名的例子證明,攻方為了打敗佔據有利地形和工事的守方,就必須在兵力上佔有優勢……防禦的一方雖然兵力上處於劣勢,但由於佔據了有利的地形和防禦設施而亨有優於攻方的有利條件。」長城作為一項軍事防禦工程,就軍事而言,其在中國曆代北部邊防中的作用是多重的:

第一,可以起到阻止、抗擊小股敵人襲擾的作用。長城修築後,各支撐點互相支援,敵人的鐵騎通常無法越過這條深溝高壘、嚴密設防的防禦工程。尤其是當敵人進行小股襲擊時,往往難以越過長城防線。

如其不迅速退走,不僅野無所掠,而且還會受到沿線守軍在長城掩護下集中優勢兵力實施的攻擊,甚至被殲於長城腳下。比如,東漢初年,漢廷採用「河西城門晝閉」的方法來對付匈奴的襲擾,結果,在高大的城牆面前,匈奴騎兵無能為力,只得退去。

第二,當遊牧民族實施大兵團運動進攻時,長城這一綜合防禦體系可以起到消耗、遲滯敵人,爭取時間,保障縱深主力集中、的作用,從而粉碎敵速戰速決的企圖。假如沒有長城這一依託自然險要而修建的國防屏障,遊牧民族的騎兵集團便可很容易地在短時間裡長驅直入,深入中原腹地。而有了長城,中原王朝的軍隊就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

因為,一旦遊牧民族的大軍接近長城防線,長城當面的戍守部隊立即進入緊急戰備狀態,接著,中原王朝的各級邊防指揮部及**統帥部通過烽燧報警,可以及時地掌握敵情,並著手進行反擊的準備。當敵人主力攻打長城各據點時,有關指揮部可立即使用機動部隊支援位於敵人主要進攻地段上的要點,實施節節抗擊,遲滯敵人騎兵的進攻,保障主力變更部署,同時消耗分散敵人兵力,使敵騎失去機動,為反擊敵人創造有利戰機。這時,**統帥部就可以較為從容地部署二線堵擊部隊和向敵主攻方向機動兵力,從而集中主力,形成優勢,與之決戰,或將其擊退,或將其殲滅於長城內外。

第三,長城防線的防禦戰,不像城池防禦作戰,可以據守城牆進行決戰,戰爭的勝負主要取決於雙方主力的會戰。在這方面,長城的存在,為中原軍隊實施出擊提供了進攻出發陣地及後方基地。歷代王朝對北方遊牧部族進行先發制人的反擊時,往往要隱蔽戰略企圖,對敵進行偵察,這時,長城因靠近邊防線且便於隱蔽,因而成為**大軍良好的進攻出發基地。

在長城及其守軍的廕庇掩護下,**大軍可以從容地利用馳道、直道等交通設施,祕密迅速地集中主力於主攻方向的長城內側,然後發動突然進攻,達成戰爭的突然性。當主力深入長城以外時,長城沿線的各堡壘、障城,又可以屯兵儲物,為進攻部隊實施全面可靠的後勤保障。

連綿不斷的長城雖有利於中原王朝利用地形屏障建立鞏固的防禦陣地,形成一定的戰略縱深,但即使在冷兵器時代,它也並非不可逾越的障礙,歷史上遊牧民族多次越牆而過深入中原,而大修特修長城的明朝也並沒有因為據有堅固的長城而邊防安瀾,此所謂「在德不在險」。當然,我們在評價歷代「修牆防禦」這一邊防方略時,也不能走向另一極端,畢竟,「修牆」本身並不意味著消極防禦,歷史上宋、明兩代的確以長城(包括水上長城)實施消極防禦,但也有許多中原王朝把它與主動出擊,防患於未然的戰略結合起來。像漢代對匈奴的戰爭,唐對突厥的戰爭,清朝徵厄魯特、準噶爾諸部之役,都是積極防禦的攻勢行動,並且取得了勝利。

長城有什麼歷史意義中國修建長城的歷史意義是什麼?對近代中國有什麼影響?

秦趙燕為何要在北邊修築長城,這要從戰國時期的形勢說起。戰國時期,是我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時期,諸夏文化與秦 楚 吳 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統一的趨向日益強烈。當時進行封建改革的魏 趙 韓 楚 齊 秦 燕七國強盛之後,進行兼併戰爭,謀求以武力統一黃河 長江中下游地區。這時,陝北...

古代最高統治者修建長城有什麼意義呢?

主要是為了防禦外敵,有了長城就是一道天然的屏障,而且 發現敵人還能夠快速的傳遞訊息,長城對於敵人來說就是很難攻下的,易守難攻。修建長城主要是為了防禦外敵的侵入,因為當時的戰爭很多,長城都是設定的易守難攻,對於守城方是很有利的。首先修建長城,防禦外來種族入侵,加大防疫程度,保衛國土安全。其次是改善邊緣...

中國長城是那年修建的,中國的萬里長城具體修建於哪一年 是誰修建的

1全部修建長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紀的周代。當時周宣王為防禦北方民族的侵襲曾修建了列城和烽火臺。公元前7世紀,許多諸侯國,如齊 魏 趙 燕 秦等,都修建了自己的長城,以防鄰國的人侵。公元前22l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全國。不久,便下令開始修築長城,把秦 燕 趙等國北部的長城連線起來,並加以增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