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的歷史 名稱的由來

2021-03-24 02:10:11 字數 5822 閱讀 6767

1樓:匿名使用者

梅花的歷史:

梅花是中國特有的傳統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應用歷史。《書經》雲:「若作和羹,爾唯鹽梅。

」《禮記·內則》載:「桃諸梅諸卵鹽」。《詩經·周南》雲:

「縹有梅,其實七兮!」。在《秦風·終南》、《陳風·墓門》、曹風·鸕鳩》等詩篇中,也都提到梅。

上述古書的記載說明,古時梅花是代酪作為調味品的,系祭祀、烹調和饋贈等不可或缺少的東西。至少在2023年前的春秋時代,就已開始引種馴化梅花使之成為家梅--梅花。2023年,中國考古人員在安陽殷墟商代銅鼎中發現了梅花。

梅花名稱的由來:

梅,字從木,從每,每亦聲。

梅花裡面的梅,可以拆分成木和每。「每」意為「一種有機體自發生長並覆蓋全身的黑物」。「木」與「每」聯合起來表示「黴雨季節果實黃熟」。

本義:果實成熟期與初夏時節江淮雨季重合的樹。

2樓:匿名使用者

名稱的由來:梅,字從木,從每,每亦聲。「每」意為「一種有機體自發生長並覆蓋全身的黑暗物」。

「木」與「每」聯合起來表示「黴雨季節果實黃熟」。本義:果實成熟期與初夏時節江淮雨季重合的樹。

歷史梅是中國特有的傳統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應用歷史。《書經》雲:「若作和羹,爾唯鹽梅。

」《禮記·內則》載:「桃諸梅諸卵鹽」。《詩經·周南》雲:

「縹有梅,其實七兮!」。在《秦風·終南》、《陳風·墓門》、曹風·鸕鳩》等詩篇中,也都提到梅。

上述古書的記載說明,古時梅子是代酪作為調味品的,系祭祀、烹調和饋贈等不可或缺少的東西。至少在2023年前的春秋時代,就已開始引種馴化野梅使之成為家梅--果梅。2023年,中國考古人員在安陽殷墟商代銅鼎中發現了梅核,這說明早在2023年前,梅已用作食品。

觀賞梅花的興起,大致始自漢初。《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姻脂梅。「。

這時的梅花品種,當系既觀花又結實的兼用品種,恐屬江梅、官粉兩型。西漢末年揚雄作《蜀都賦》雲:「被以櫻、梅,樹以木蘭。」可見約在2023年前,梅已作為園林樹木用於城市綠化了。

3樓:wuli都靈

由來:梅是中國特有的傳統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應用歷史。《書經》雲:

「若作和羹,爾唯鹽梅。」《禮記·內則》載:「桃諸梅諸卵鹽」。

《詩經·周南》雲:「縹有梅,其實七兮!」。

在《秦風·終南》、《陳風·墓門》、曹風·鸕鳩》等詩篇中,也都提到梅。

歷史:觀賞梅花的興起,大致始自漢初。《西京雜記》載:

」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姻脂梅。「。這時的梅花品種,當系既觀花又結實的兼用品種,恐屬江梅、官粉兩型。

西漢末年揚雄作《蜀都賦》雲:「被以櫻、梅,樹以木蘭。」可見約在2023年前,梅已作為園林樹木用於城市綠化了。

4樓:凮起雲湧

梅花的歷史:

觀賞梅花之風的興起,是從漢朝時期開始的,根據《西京雜記》裡面的記載,在漢朝初期修建上林苑的時候,有來自遠方各個國家所進獻的名果異樹,這些名果異樹裡面有朱梅和胭脂梅兩種。

梅花的由來:

梅花裡面的梅,可以拆分成木和每,其中每的意思是一種有機體自發的生長並且覆蓋了全身的黑色物體。

木與每聯合在一起則表示了梅雨季節時候果實的成熟,其原本的意思是果實在成熟期和初夏時節江淮雨季重合的樹木。

5樓:不曾明瞭

梅,字從木,從每,每亦聲。「每」意為「一種有機體自發生長並覆蓋全身的黑暗物」。「木」與「每」聯合起來表示「黴雨季節果實黃熟」。本義:果實成熟期與初夏時節江淮雨季重合的樹。

梅是中國特有的傳統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應用歷史。《書經》雲:「若作和羹,爾唯鹽梅。

」《禮記·內則》載:「桃諸梅諸卵鹽」。《詩經·周南》雲:

「縹有梅,其實七兮!」。在《秦風·終南》、《陳風·墓門》、曹風·鸕鳩》等詩篇中,也都提到梅。

上述古書的記載說明,古時梅子是代酪作為調味品的,系祭祀、烹調和饋贈等不可或缺少的東西。至少在2023年前的春秋時代,就已開始引種馴化野梅使之成為家梅--果梅。

觀賞梅花的興起,大致始自漢初。《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姻脂梅。

「。這時的梅花品種,當系既觀花又結實的兼用品種,恐屬江梅、官粉兩型。西漢末年揚雄作《蜀都賦》雲:

「被以櫻、梅,樹以木蘭。」可見約在2023年前,梅已作為園林樹木用於城市綠化了。

隋(581-618年)、唐(618-907年)至五代(902-963年),是藝梅漸盛時期。根據詩文記載來看,隋、唐、五代時的梅花品種,主要屬江梅型或官粉型。在四川,唐時始有硃砂型品種出現,當時稱"紅梅"。

宋(960-2023年),是中國古代藝梅的興盛時期。藝梅技藝大有提高,花色品種顯著增多。南宋范成大著《梅譜》(約2023年),蒐集梅花品種12個,還介紹了繁殖栽培方法等,這是中國、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藝梅專著。

書中除介紹江梅型、官粉型、硃砂型外,還介紹了前所未有的"玉碟型"(即"重葉梅")、"綠萼型"、"單杏型"。屬杏梅系杏梅類)、黃香型(即百葉湘梅,屬黃香梅類)和旱梅型(花期特早,中國國內已不多見),等等。

元代有個愛梅、詠梅、畫梅成癖的王冕,在九旦山植梅千株。其《墨梅》畫、詩,皆遠近聞名。趙孟兆、楊維楨、謝宗可、僧明本等,俱有名詩詠梅。

現昆明溫泉對岸的曹溪寺內有一株700多年前生的元梅,老態龍鍾,虹曲萬狀,仍年年開花、結實。

明代梅花的栽培技術有了較大提高,新品種大量出現,種植梅花在當時社會具有相當的普遍性,梅花的栽培達到了繁榮昌盛的高度。明、清時;藝梅規模與水平續有進展,品種也不斷增多。明王象晉的《群芳譜》(2023年),記載梅花品種達19個之多,並分成白梅、紅梅、異品3大類。

劉世儒的《梅諸》,汪怠孝的《梅史》,皆記梅花,資料甚豐。

清陳昊子的〈花鎮》(2023年),記有梅花品種21個,而其中的『臺閣』梅、『照水』梅,均為前所未有的新品種。當時蘇州、南京、杭州、成都等地,以植梅成林而聞名。龔自珍(1792-2023年)的《病梅館記〉雲:

「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梅。"《重修成都縣誌》(2023年)記載旱梅、白梅、官春梅、照水梅、硃砂梅、綠萼梅等甚詳。當時,詠梅的書、文、畫,爭相出世,"揚州八怪"中詠梅、畫梅的名家,如金農、李方膺,為世人知曉。

梅花的來歷

6樓:匿名使用者

產地:梅花原產中國西南部,野梅首先演化成果梅觀賞梅系果梅的一個分支。野梅在中國分佈的次中心有4個,即川東、鄂西山區;鄂東南、贛東北、皖浙山區;兩廣、贛南山區和閩、臺北區。

中國境內有一些歷史悠久、比較為人所知的古梅。其中有代表的是楚梅、晉梅、隋梅、唐梅和宋梅,有五大古梅之說。楚梅:

在湖北沙市章華寺內。據傳為楚靈王所植。如此算起至今已歷2500餘年,可稱最古的古梅了。

晉梅:在湖北黃梅江心寺內。據傳為東晉名僧支遁和尚親手所栽,距今已有1600餘年。

冬末春初梅開兩度,人稱「二度梅」(還有一個說法,因整個花期歷冬春兩季而得二度梅的之名)。原木已枯,現存為近年後發的新枝。隋梅:

在浙江天台山國清寺內。相傳為佛教天台寺創始人智者大師的**灌頂法師所種,距今已有1300多年,唐梅:現在有兩棵古梅並稱「唐梅」。

一在浙江超山大明堂院內,相傳種於唐朝開元年間。一在雲南昆明黑水祠內,相傳為唐開元元年(公元713年)道安和尚手植。宋梅:

在浙江超山報慈寺。一般梅花都是五瓣,這株宋梅卻是六瓣,甚是稀奇。

分佈:日本:4世紀伴隨中國文化傳入日本,在日本廣有種植 西方:除紐西蘭略有分佈外,歐美少有種植

相關故事:

相傳隋代趙師雄遊浮羅山時,夜裡夢見與一位裝束樸素的女子一起飲酒,這位女子芳香襲人,又有一位綠衣童子,在一旁歡歌笑舞。天將發亮時,趙師雄醒來,卻發現自己睡在一棵大梅花樹下,樹上有翠鳥在歡唱。運來夢中的女子就是梅花樹,綠衣童子就是翠鳥,這時,月亮已經落下,天上的星星也已橫斜,趙師雄獨自一人惆悵不已,後用為梅花的典故。

7樓:碧蘿夢

梅是我國特有的傳統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應用歷史。《書經》雲:《若作和羹,爾唯鹽梅。

"《禮記·內則》載:「桃諸梅諸卵鹽」。《詩經·周南》雲:

"摽有梅,其實七兮!"在《秦風·終南》、《陳風·墓門》、曹風·鸕鳩》等詩篇中,也都提到梅。上述古書的記載說明,古時梅子是代酪作為調味品的,系祭祀、烹調和饋贈等不可或缺東西至少在2023年前的春秋時代,就已開始引種馴化野梅使之成為家梅---果梅。

2023年,我國考古人員在安陽殷墟商代銅鼎中發現了梅核,這說明早在2023年前,梅已用作食品。 觀賞梅花的興起,大致始自漢初。《西京雜記》載:

「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姻脂梅。」這時的梅花品種,當系既觀花又結實的兼用品種,恐屬江梅、官粉兩型,而在梅子一邊灑上紅暈。西漢末年揚雄作《蜀都賦》雲:

"被以櫻、梅,樹以木蘭。"可見約在2023年前,梅已作為園林樹木用於城市綠化了。 到了南北朝(公元420一589年),藝梅、賞梅、詠梅之風更盛,「梅於是時始以花聞天下」(南宋楊萬里《和梅詩序》)。

《金陵志》載:宋武帝(即劉裕,公元420一422年在位)女壽陽公主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於額上,拂之不去,號梅花妝,宮人皆效之。"此時文人詠梅、寫梅的甚多,如宋代的鮑照有《梅花落》詩,樑代的蕭綱(簡文帝)有《梅花賦》,何遜有《揚州法曹梅花盛開》等詩,陰鏗有《詠雪裡梅》等詩,陳代的蘇子卿、北周的庚信,也都有詠梅之作。

隋(581一618年)、唐(618一907年)至五代(902一963年),是藝梅漸盛時期。 據說,在隋唐之際,浙江天台山國清寺主章安大師(56·1-632年)曾於寺前手植梅樹。唐代名臣宋景作《梅花賦》有"獨步早春,自全其天"等貸語。

而李(白)·杜(甫)、柳(宗元)、白(居易)等,也多有詠梅名詩。根據詩文記載來看,隋、唐、五代時的梅花品種,主要屬江梅型·官粉型。在四川,唐時始有硃砂型品種出現,當時稱"紅梅"。

《全唐詩話》載:"蜀州郡閣有紅梅數株"。今日崇慶縣(即古蜀州)硃砂型品種既多且好,顯然是有其歷史根源的。

雪中紅梅

宋,元400年(960一2023年),是我國古代藝梅的興盛時期。除梅花詩詞及梅文外,梅畫·梅書也紛紛問世。同時,藝梅技藝大有提高,花色品種顯著增多。

宋代梅詩特多,故在宋代末年的方回《瀛奎律髓》中,別出"梅花"為一類。梅詞也多佳作。名家如北宋林逋(和靖)隱居杭州孤山,植梅放鶴,號稱梅妻鶴子"。

其梅花詩詞甚多,而"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山園小梅》)的詩句,更是傳神佳句。餘如北宋的蘇試、秦觀、王安石等,南宋的陸游、陳亮、范成大等,皆多梅花詩詞傳世。商宋范成大著《梅譜》(約2023年),蒐集梅花品種12個,還介紹了繁殖栽培方法等,這是中國、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藝梅專著。

書中除介紹江梅型、官粉型、硃砂型外,還介紹了前所未有的"玉碟型"(即"重葉梅")"綠萼型"、"單杏型"。屬杏梅系杏梅類)、黃香型(即百葉湘梅,屬黃香梅類)和旱梅型(花期特早,國內已不多見),等等。此外,周敘《洛陽花木記》(2023年),記載了硃砂型(紅梅)等品種。

而張磁的(功甫)《梅品》(2023年)與宋伯仁《榜花喜神譜》(2023年)等,則為有關梅花欣賞與詩。畫的專著。 元代有個愛梅、詠梅·畫梅成癖的王冕,在九旦山植梅千株。

其《墨梅》畫、詩,皆遠近聞名。趙孟兆、楊維楨、謝宗可、僧明本等,俱有名詩詠梅。現昆明溫泉對岸的曹溪寺內有一株700多年前生的元梅·老態龍鍾,虹曲萬狀,仍年年開花、結實。

明、清時;藝梅規模與水平續有進展,品種也不斷增多。明王象晉的《群芳譜》(2023年),記載梅花品種達19個之多,並分成白梅、紅梅、異品3大類。劉世儒的《梅諸》,汪怠孝的《梅史》,皆記梅花,資料甚豐。

明代詠梅之風有增無減,楊慎、焦巨集、高啟、唐寅諸名家,俱有梅花詩;徐渭、姚淶、劉基等,則均有梅花文賦。清陳昊子的〈花鎮》(2023年),記有梅花品種21個,而其中的『臺閣』梅、『照水』梅,均為前所未有的新品種。當時蘇州、南京、杭州、成都等地,以植梅成林而聞名。

龔自珍(1792一2023年)的《病梅館記〉雲:"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梅。"《重修成都縣誌》(2023年)記載『旱梅』、白梅、官春梅、『照水』梅、『硃砂』梅、『綠萼梅等甚詳。

當時,詠梅的書、文、畫,爭相出世,"揚州八怪"中詠梅、畫梅的名家,如金農、李方膺,為世人知曉。

亞洲名稱的由來

亞洲是世界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它的名字也最古老。全稱是亞細亞洲,意思是 太陽升起的地方 其英文名為asia。相傳亞細亞的名稱是由古代腓尼基人所起。頻繁的海上活動,要求腓尼基人必須確定方位。所以,他們把愛琴海以東的地區泛稱為 asu 意即 日出地 而把愛琴海以西的地方則泛稱為 ereb...

甪直的名稱是怎樣由來的,日月潭名稱的由來是怎樣的?

甪直的名稱由來有四種說法 1 據說甪直又名 六直 古鎮周圍有吳淞江 清小江 界浦江 東大江環繞,又鄰近澄湖 獨墅湖 金雞湖 澱山湖 陽澄湖等群湖,故素有 五湖之廳 與 六澤之衝 之稱。故當地人稱為 六直 而 六直 與 甪直 在吳中方言中皆為諧音。後逐漸在當地被稱為 甪直 2 是與隱居在此的唐代詩人陸...

雷曼兄弟名稱的由來

雷曼兄弟1850年 1969年,雷曼家族掌控時期 亨利 雷曼 henry lehman 為賣牛商人之子,1844年23歲的亨利從德國巴伐利亞州的rimpar市移民到美國,定居在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在那裡開了一家名為 h.lehman 的乾貨商店。1847年,因伊曼紐爾 雷曼 emanuel l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