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的大文學家蔡邕為什麼在奸臣董卓死後伏其屍而痛哭併為此招來殺身之禍

2021-03-24 00:12:00 字數 5907 閱讀 6701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平六年,靈帝崩,董卓為司空,聞邕名高,闢之,稱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

」又切敕州郡舉邕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見敬重。舉高第,補侍御史,又轉持書御史,遷尚書。三日之間,周曆三臺。

遷巴郡太守,復留為侍中。

初平元年,拜左中郎將,從獻帝遷都長安,封高陽鄉侯。

董卓賓客部典議欲尊卓比太公,稱尚父。卓謀之於邕,邕曰:「太公輔周,受命剪商,故特為其號。

今明公威德,誠為巍巍,然比之尚父,愚意以為未可宜須並東平定,車駕還反舊京,然後議之。」卓從其言。

二年六月,**,卓以問邕。邕對曰:「地動者,陰盛侵陽,臣下逾制之所致也。前春郊天,公奉引車駕,乘金華青蓋,爪畫兩轓,遠近以為非宜。」卓於是改乘皁蓋車。

卓重邕才學,厚相遇待,每集宴,輒令邕鼓琴贊事,邕亦每存匡益。然卓多自佷用,邕恨其言少從,謂從弟谷曰:「董公性剛而遂非,終難濟也,吾欲東奔兗州,若道遠難達,且遁逃山東以待之,何如?

」谷曰:「君狀異恆人,每行觀者盈集。以此自匿,不亦難乎?

」邕乃止。

及卓被誅,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嘆,有動於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國之大賊,幾傾漢室。

君為王臣,所宜同忿,而懷其私遇,以忘大節!今天誅有罪,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

邕陳辭謝,乞黥首刖足,繼成漢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馬日磾馳往謂允曰:

「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成後史,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無名,誅之無乃失人望乎?」允曰:

「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聖德,復使吾黨蒙其訕議。

」日磾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長世乎?善人,國之紀也;製作,國之典也。

滅紀廢典,其能久乎!」邕遂死獄中。允悔,欲止而不及。

時年六十一。搢紳諸儒莫不流涕。北海鄭玄聞而嘆曰:

「漢世之事,誰與正之!」兗州、陳留間皆畫像而頌焉。

其撰集漢事,未見錄以繼後史。適作《靈紀》及十意,又補諸列傳四十二篇,因李c765之亂,湮沒多不存。所著詩、賦、碑、誄、銘、贊、連珠、箴、吊、論議、《獨斷》、《勸學》、《釋誨》、《敘樂》、《女訓》、《篆藝》、祝文、章表、書記,凡百四篇,傳於世。

論曰:意氣之感,士所不能忘也。流極之運,有生所共深悲也。

當伯喈抱鉗扭,徙幽裔,仰日月而不見照燭,臨風塵而不得經過,其意豈及語平日幸全人哉!及解刑衣,竄歐越,潛舟江壑,不知其遠,捷步深林,尚苦不密,但願北首舊丘,歸骸先壟,又可得乎?董卓一旦入朝,辟書先下,分明枉結,信宿三遷。

匡導既申,狂僭屢革,資《同人》之先號,得北叟之後福。屢其慶者,夫豈無懷?君子斷刑,尚或為之不舉,況國憲倉卒,慮不先圖,矜情變容,而罰同邪黨?

執政乃追怨子長謗書流後,放此為戮,未或聞之典刑。

贊曰:季長戚氏,才通情侈。苑囿典文,流悅音伎。邕實慕靜,心精辭綺。斥言金商,南徂北徒,籍樑懷董,名澆身毀。

2樓:活著的三國

蔡邕痛哭董卓,並由此招來殺身之禍,是有其複雜的歷史緣由的。當初,蔡邕在東漢政權中任職,遭到同僚的**,被貶黜到了今天的內蒙古地區。隨後,蔡邕雖然盼來了大赦令,但由於他與九原郡太守發生了衝突,而沒有能夠回到中原,只得流落到今江浙一帶,一晃就是十二年之久。

直到董卓上臺以後,蔡邕才被重新起用,「三日之間,周曆三臺」,使他的政治地位得到空前提高。這樣前後的強烈對比,更使蔡邕對董卓感激涕零。蔡邕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董卓死後他失聲嘆息,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另外,當時的社會普遍認同一種「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觀念,而體現這種觀念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在恩人死後,受過恩人恩惠的人是否能夠與生前一樣報達恩人。而更高的要求是,當這個恩人是因犯法而死的,那麼更能夠考驗受恩的人的品質和修養。蔡邕是一個素質很高的文化人,他不會不知道這個道理,他明知痛哭董卓會招來殺身之禍,但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哭了,這體現了他作為一個正直的知道分子的可貴之處。

唉,千年而下,我們還是為蔡邕而嘆息。蔡邕,你為何如此的愚呢?

3樓:百度使用者

董卓專權後曾惜bai其有才而du重用過蔡,蔡也是zhi迫於形勢所dao以沒有完全對抗專.所以董死後蔡屬因其當初有所謂知遇之恩而對他有所憐惜.後有人稟報當時掌權的王允,允要將其治罪.

蔡說自己還沒有修完本朝的歷史請求將工作完成,有人對王說,當初武帝沒有殺司馬遷,所以得讓其後來寫史記訕謗朝廷,王終於將蔡殺死.

4樓:世嘉我信仰

演義是**

**也當正史看傻

5樓:匿名使用者

典型的封建理教的犧牲品。

6樓:錕吾劍

兩人感情不錯,蔡邕好歹是董卓提拔的,當然要表示一下哀悼之情。

7樓:靜淵王府

可能是他倆私底下的交情不錯

歷史與文學的區別與聯絡

8樓:愛吃脖子

歷史與文學的區別與聯絡如下:

一、區別

1、定義不同

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包括戲劇、詩歌、**、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2、表現形式不同

文學起源於人類的生產勞動,最早出現的是口頭文學,一般是與**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最早形成書面文學的有中國的《詩經》、印度的《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利昂紀》等。

歐洲傳統文學理論分類法將文學分為詩、散文、戲劇三大類。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後才逐漸將文學作品單獨列出。現代通常將文學分為詩歌、**、散文、戲劇四大類別。

文學, 是一種將語言文字用於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的學科。其屬於社會意識形態之藝術的範疇。 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歷史是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

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絡。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

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

二、聯絡

歷史是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文學不同於歷史,文學源於歷史,同時又虛構部分,同時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價值觀的影響,會對歷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變,使得文學又更多的感**彩。經過文學的加工,歷史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同時歷史又給了文學創作更多的源泉的靈感。

擴充套件資料

歷史本身就有很好的文學性,因為歷史中隱藏著許多文學性的奧祕。歷史是一種天工,其中包含的因果和哲學奧祕,絕不會因為作家個人的情緒和價值觀而發生變化。人們常說:

「生活比**更精彩。」生活就是正在發生的歷史。

文學有兩個作用:第一個作用就是做夢,就是作家通過虛構來營造一種夢境。另一個作用則恰好相反,不做夢,而是在細緻地觀察和了解事實之後,用文學更深刻、更形象地表現這些事實。

巴爾扎克說:「**是一個民族的祕史。」說的就是文學與歷史的關係。

這恰好也是《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的關係,《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之間其實是一脈相承的,並不存在價值觀的彼此對立和歷史事實的全然不同

它們之間最大的不同,是《三國演義》使用了很多有意思的文學手法,來表現《三國志》裡面所記載的歷史事實。從這個意義上講,《三國演義》其實就是一部歷史書,它的歷史學價值可以與《三國志》相得益彰。

9樓:我是劉翔

歷史是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是真實存在的不可更改的。文學不同於歷史,文學源於歷史,同時又虛構部分,同時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價值觀的影響,會對歷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變,使得文學又更多的感**彩,二不是百分之百的忠於歷史的原型。

經過文學的加工歷史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同時歷史又給了文學創作更多的源泉的靈感。

10樓:告別安琪

歷史是文學的一個側面面,文學記錄歷史。

就像魚兒和水的關係,歷史就是水,文學就是魚。沒有文學歷史照樣存在,但缺少思考;沒有歷史文學根本無從談起。

文學: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文學是由語言文字組構而成的,開拓無言之境),往往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和再現一定時期,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由於出版和教育的進步以及社會的全面發展,已經失去其壟斷地位成為大眾文化的一支。產生了所謂的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或大眾文學之分。

歷史: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裡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

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談談文學與歷史的關係

11樓:其翼若垂天之雲

歷史與文學的關係

——周振鶴教授在上海師範大學的演講

我曾經作過歷史與科學關係的演講,認為歷史學處在人文與科學之間,大旨是闡發歷史學研究方法上的科學性與研究物件的人文性,這是歷史的中庸之道(歷史與科學的共通處還有一點是求真)。另一方面,學科性質屬於人文領域的歷史,在傳統的文史哲學科之中,也處於中庸的狀態,前進一步是哲學,後退一步是文學。比如,黑格爾的歷史哲學是哲學而不是歷史,只是以歷史說事。

湯因比的歷史研究也近似哲學,以文明形態的變遷來說明其哲學觀點。這就是「前進一步是哲學」。後退一步呢?

《三國志》是歷史,《三國演義》就是文學了。關雲長走麥城是歷史,華佗為其刮骨療毒則是文學。岳飛抗金是歷史,岳母刺字就是文學了。

狹義的歷史學其實就是歷史編纂學,信奉歷史事實至高無上的原則,既不理會歷史發展的規律,也不**歷史發展的趨向,更不談論什麼歷史經驗與教訓,而只以復原歷史面貌為己任,其極端的表現就是以史料學代替史學。但我這裡卻不是要批判歷史編纂學,而是說歷史學本來的意義僅在於追求歷史事實,而對這些事實作哲學的思考或者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進行文學創作,實際上都進入了其他領域。當然學術之間沒有絕對的界線,歷史學也可以總結歷史規律為自己的目的,也可以科學地預見歷史的發展,但這一切都必須以史實為基礎。

脫離了歷史事實,再好的理論也只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同樣,以歷史事實為基礎的文學創作再如何戲說,也必須合情合理,才有感人的力量,否則就是瞎說胡扯,沒有人願意看了。大家知道京劇《失空斬》十分有名,但失街亭是真事,斬馬謖是真事,中間那一段空城計可就是虛構了。

只不過虛構得好,十分在理,雖然歷史學家不接受,但觀眾卻很愛看,而且在《失空斬》裡頭,就數空城計戲劇性最強。如果有歷史學家因為其違背史實而硬要將它抽掉,那豈不是成了傻瓜?所以一般而言,我不反對戲說,只要不太出格就行,否則只剩下乾巴巴的歷史事實,那就只有歷史學家自己才愛看。

那麼除了文學創作以外,歷史學著作是不是都是純粹的歷史事實,而沒有一點文學成份呢?也不盡然。歷史學裡頭有文學因素存在,同樣文學中也有歷史事實。

歷史中的文學

行刺趙盾一事未成而刺客自盡是歷史事件。但為何刺殺未遂,卻是歷史故事了。從事件而變為故事,文學成份是不可少的。這就是歷史中的文學。

歷史中的文學是指歷史中有文學的成份。文學可以虛構,歷史必須真實,也就是要可信,這是最基本的差異。但歷史中就沒有虛構的成份嗎?

司馬遷的《史記》自然是典型的歷史作品,它是廿四部正史的第一部。所謂紀傳體的史書就是由它所開創的,所以大概不會有人說《史記》是**故事。但是我們看看其中的一段史事。

《史記·晉世家》載:因趙盾屢諫,「靈公患之,使?

東漢時期傑出的科學家文學家是誰

1 東漢時 bai,張衡既是傑出的科學家du又是著名zhi的文學家。dao2 簡介 張衡 78年 回139年 字平子。答 漢族,南陽西鄂 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 人 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 揚雄 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 數學家 發明家 地理學家 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 太史令 ...

東漢時誰是傑出的科學家和著名的文學家

張衡 公元78年 139年 中國內東漢時期偉 容大的天文學家,為中國天文學 機械技術 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數學 地理 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張衡...

東漢時期即是科學家又是文學家的是誰

張衡 78 139 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發明家 文學家,在漢朝官至尚書,為我國天文學 機械技術 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曾將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 張衡星 主要貢獻 1.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 他還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