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守持不邪淫戒(附降欲草藥方,佛教網

2021-03-22 09:12:09 字數 5125 閱讀 4837

1樓:匿名使用者

居士們心中有佛,每天常念阿彌陀佛,所以在言行舉止都是以善為本,助人為樂。居士守五戒是最簡單的要求,五戒: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喝酒。

2樓:水中應天

受持三皈依的儀式與五戒大體相同。都需要請師,請師開示,問遮難,請戒師,請聖回,懺悔,納受戒體答,宣戒相,授衣,發願、迴向。這是受五戒的全部流程。

受戒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聽戒和尚的開示,這直接關係到受戒後如何守戒。

佛法在恭敬中求,受戒是一件非常莊嚴的事,不要應付了事。在納受戒體的時候戒和尚可能會教大家觀想,這個時候一定要仔細聽,這是很關鍵的所以要特別注意。

3樓:匿名使用者

注意別犯戒。持戒功德無量。

4樓:水清霞明

在家律學

皈依三寶,僅是入門而已。 如果入門以後,老是駐腳在門房的廊下,而不登堂入室,而不登樓參觀,而不更上一層,乃至登峰造極,那隻能算是「玩票」式的三寶**。求受皈依後,依次求受五戒,成為標準的在家佛**。

不受五戒而僅受三皈者,也不是真實的優婆塞。 《毗尼母經》:「優婆塞者,不止在三皈,更加五戒,始得名為優婆塞也。

」五戒的儀式

佛陀時代最初的優婆塞**,是耶輸伽的父親,信佛之後便是這樣說:「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惟願世尊,聽為優婆塞;自今已去,盡形壽不殺生,乃至不飲酒。」

受五戒在律中所見,均為向師自說(如耶輸伽的父親,即是一例),不由從師而受,如要成為五戒優婆塞或五戒優婆夷,向一阿闍梨一說即可,並無任何儀式的鋪張。

但是中國的祖師如讀體法師,他以為:「當斯末運,迥異聖時,須假勝緣,助生正信。」所以他也編了一部《授三皈五戒八戒正範》,直到現在仍為許多戒場的傳戒藍本。

這於律法不行的近代中國佛教,不啻是一線傳承戒法的慧命。

五戒的隨分受與全部受

《優婆塞戒經》〈受戒品〉中說:「若受三皈,受持一戒,是名一分;受三皈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若受三皈,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無分;若受三皈,受持三四戒,是名多分;若受三皈,受持五戒,是名滿分。」這是許可五戒隨分受持的,但看各人的能力,可受幾戒即受幾戒,勉強受了,受後再破,罪就大了。

所以說「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無分。」實則若持五戒,但破一戒,也算無分,如果僅持一戒,堅持不犯,尚是一分優婆塞(夷)。

但在《薩婆多部毗尼毗婆沙》中,卻不同意隨分受持的說法:「 問曰:凡受優婆塞戒,設不能具受五戒,若受一戒乃至四戒,受得戒不?

答曰:若不得者,有經說有少分優婆塞,多分優婆塞,滿分優婆塞,此義云何?答曰:

所以作是說者,欲明持戒功德多少,不言有如是受戒法也。 」 事實上在各部廣律中,殊難找到五戒可以隨分受持的根據,佛時的在家**,凡受五戒,總是說:「自今已去,盡形壽不殺生乃至不飲酒。

」求受五戒的資格

不具備求受五戒資格的是犯有五逆罪的人,以及自破淨戒或破他淨戒的人。做五戒阿闍梨(軌範師)的人,為人授五戒之前,必須首先問清,有沒有犯過五逆?有沒有自破淨戒或破他淨戒?

如果不問而授,受戒者雖求戒也不得戒。

五逆罪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自破淨戒是: 受戒之後,犯了不可悔的重罪,稱為自破淨戒。

破他淨戒是: 他人持戒,而使其破戒,稱為破他淨戒。

五戒三等戒品

一、若於正受戒時,剛聞戒師法語,心即開通,發最上廣大之心,遍緣法界一切有情無情,悉願斷除一切罪惡,悉願修持一切善行,悉願廣度一切眾生者,得上品五戒。

二、若於正受戒時,雖聽戒師開導,亦緣一切有情無情之境,但其願心不大,惟求自脫生死,全無度生之志者,得中品五戒。

三、若於正受戒時,亦聽戒師開導,或以性智狹劣,或因心意散亂,故致緣境不周,但得戒相的守持,無能發揮戒體的功用者,得下品五戒。

如果心猿意馬或者聽不清戒師的言語,或者聽若罔聞,糊塗隨眾而跪拜起立者,只能種種善根,根本無戒可得。但在集體傳五戒時,如此的情形,卻大有人在。所以,如能方便做到的話,最好是個別受五戒。

求受五戒的十項儀式

根據讀體法師所編的《授五戒正範》,共有十項儀式,除了內容不同,方式則與授三皈依儀式相似。它的十項儀式分別是:

第一、敷座請師——由熟習儀軌的出家人為禮。

第二、戒師開導——由戒師演說五戒的意義,說明受五戒對於信佛學佛的重要性。

第三、請聖——奉請佛法賢聖僧寶,證明受戒;奉請梵釋諸天,**神鬼,監壇護戒。

第四、懺悔——懺除無始以來的一切罪業,以求身心清淨,納受戒體,重新做人。

第五、問遮難——詢問受戒者,今生以來,曾經作過佛法之所不容的大罪過否?如曾作過,即成遮障,難以受戒,故稱遮難。

第六、受三皈——五戒以宣讀三皈文時,即是納受戒體,三皈三結,與三皈文儀相同。

第七、宣戒相——先問受戒者,能受持幾分戒,然後宣讀五戒戒相,盡形壽不殺生,乃至不飲酒,各各答以能持或不能待。

第八、發願——開示受戒者,發大菩提心。

第九、勸囑——勸告受戒者,既發心受戒,即應依教奉持。

第十、迴向——以此受戒功德,迴向法界眾生。

節選《在家律學》

心慧法師講解

3337閱讀

搜尋男士皈依後的禁忌

佛教三大不解之謎

佛教五戒詳細解釋

皈依密宗上師的禁忌

居士五戒破戒的果報

見到僧人如何頂禮

佛教裡講的"戒定慧"是什麼意思?

5樓:匿名使用者

「戒定慧」是佛教語,指戒律、禪定與智慧。

具體釋意:

1、戒:道德品行,佛教稱為「戒」。許多人將「戒」片面地理解為消極的禁戒,認為有了戒就不自由了,這個不能做,那個也不能做。

然而,「戒」的巴利語為sãla,含有行為、習慣、品質、本性、自然等意思,通常也指道德規範、行為準則、好品德、良善的行為等。

2、定:定就是內心處於平靜、安寧、專一的狀態。培育定的方法叫做「止」,即止息煩惱、致力於內心平靜的意思。

3、慧:通過智慧了知名色法屬於苦聖諦;了知名色法之因即是集聖諦。觀照名色法以及名色法之因為無常、苦、無我的智慧稱為觀智。

亦即是說,觀智所觀照的物件即是苦聖諦和集聖諦。當禪修者的觀智成熟時,即生起超越世間(出世間)的智慧——道智。道智慧徹底地斷除相應的煩惱,證悟涅槃。

戒定慧合稱為三學,即三項訓練。 佛陀教導我們需要培育的就是這三學:

1、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2、修定——致力於內心平靜;

3、修慧——培育智慧。

戒定慧三學是次第的關係,即循序漸進的關係。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應嘗試讓自己的心平靜;內心平靜了,應進一步提升智慧。

6樓:匿名使用者

六祖壇經

第四品 定慧

師示眾雲:"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

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

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

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

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

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

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師示眾雲:"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淨名經》雲:

'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

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

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

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

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師示眾雲:"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

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

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

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

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

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

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

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善知識,無者無何事?

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

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

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雲:

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定慧並非單指出家人參禪打坐的功課,如果一個人的定慧還有一個特定的時間或特定的形式,就是有為法,即二法。不論出家在家心是一體,本性是佛,定慧無別。僧與俗、是與非、作佛、善惡、定慧本無差別,定是心與客觀事物環境動亂毫無相干;慧是心與千差萬別,錯綜複雜的是非煩惱毫無關係。

定慧是自然自在不動心,不是用任何方法取來得來的。和光混俗,心不在焉。人生社會無一不介入。

非離開社會家庭到深山老林之清淨環境。幼兒之心,天真活潑,學赤子混沌之心,不參禪,不打坐,就是功夫。定慧是平常心而發,定是心不被物轉,慧是佛性本能的妙覺靈通。

在客觀環境是非動亂之中,定慧不失不變,一生一世如此,僧俗皆如此,即是定慧均等。定不失慧,慧不失定,心平自然,本無定慧。定念心動,慧念法生,心念來去自由,是非平等,何生定慧?

自心如如不動,不就是定慧麼?什麼在家,出家、和尚、居士……這一切如夢幻泡影。

人海風波總不停,隨心如意不可能。

工作升學心難平,進級評職動感情。

調職分房憂心事,結婚戀愛觸心靈。

夫妻恩愛多幸福,天倫之樂好家庭。

風雲突變實難測,晴天霹靂心難衡。

天災人禍時常有,意想太平風不停。

悲觀絕望終何用,人間萬有一場空。

苦海無邊回頭岸,懸崖勒馬定心靈。

張起靈出來後是不是要換吳邪去守青銅門

鐵三角重聚了,他們或許會去那個有百年枯藤千年雨的村子,平靜過完一生 或許繼續征程,兄弟同心。但時間畢竟經不起等待,吳邪和胖子都在老去,所以三叔在微博中給了他們一個在一起的he結局。而小花在三叔微博釋出的 十年 結局篇中最後被提及是胖子說 他不下來了。吳邪也因此而產生了不安,由此,可推測 一.解雨臣已...

如何強黨性,樹黨風,守黨紀

如何強黨性 樹黨風 守黨紀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1323566 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 端正態度,領會精神 8月4日上午,我局召開了 講黨性 守紀律 強素質 作風建設活動動員會,彭局在動員會上對 作風紀律 會議精神進行了傳達與此次活動的部署。我認識...

持大明咒不念佛能往生淨土嗎,持六字大明咒不念佛能往生淨土嗎

不能!唸佛是因,成佛是果!必須唸佛,持六字大明咒,需迴向!可以當知臨命終人往生時觀音菩薩是最先到的隨後阿彌陀佛和其他佛菩薩隨後才到 重在發願和行持。若虔心發願,虔心持咒,即可往生。唸佛的人都能往生淨土嗎 只要願意往生,願意唸佛,絕對往生!唸佛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緣,無量壽經雲 佛告彌勒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