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周瑜並非心胸狹窄之人為什麼在三國把他說成妒賢嫉之人

2021-03-22 06:33:40 字數 6233 閱讀 9202

1樓:匿名使用者

的確,歷史上的周瑜是東漢末期傑出的軍事家,他徵江

夏、伐黃祖、建水師、定江東、燒赤壁……叱吒風雲,無堅不摧,幫助東吳孫氏打下了半壁江山。孫權稱帝后,曾多次流著眼淚對公卿大臣們說:「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可惜,天妒英才,公元210年,周瑜領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今湖南嶽陽)時,箭傷發作,病死途中,年僅36歲。

既然史料記載清晰可鑑,赤壁之戰的「男主角」並非諸葛亮,周瑜也決不是心胸狹窄、嫉賢妒能之輩。可是,為何到了《三國演義》裡,周瑜卻變成了一副令人「厭惡」的面孔呢?

其實,「醜化」周瑜在羅貫中之前就已現端倪,三國之後,關於魏蜀吳的「正統」之爭一直不絕於耳,三國人物的是非善惡也是反反覆覆、褒貶不一;發展到南宋,理學家朱熹「尊劉貶曹」的觀念佔據主流,諸葛亮的地位日漸提高,而周瑜的形象開始大打折扣;到了元代,周郎的聲譽每況愈下,在《劉玄德醉走黃鶴樓》《兩軍師隔江鬥智》等元雜劇中,都將周瑜描寫成了心胸狹隘的「小人」。《三國志平話》裡的周瑜亦是如此,小肚雞腸、好妒忌、愛生氣,最後被諸葛亮活活氣死;到羅老先生筆下,更是演繹出「三氣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既生瑜,何生亮」等一段段精彩紛呈、膾炙人口的故事來。

《三國演義》刻意「貶低」周瑜,另一方面也是出於**藝術的需要。羅貫中承襲了「帝蜀寇魏、尊劉貶曹」的創作思路,諸葛亮作為**的第一主人公,作者當然會不遺餘力地去烘托、渲染。為了突出諸葛亮,羅貫中不僅虛構了許多情節,還巧妙地「移植」了周瑜的功勞。

比如,諸葛亮舌戰群儒,智激周瑜,這才使得孫劉成功聯盟共同抗曹;草船借箭,巧借東風,周瑜方能赤壁建功,否則就會「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了。對周瑜性格上的「惡搞」,也是為了映襯和對比諸葛亮,周瑜氣量狹小、意氣用事,方能顯示諸葛亮的寬巨集大量、沉穩老辣;周瑜處心積慮,諸葛亮則從容不迫;周瑜魔高一尺,諸葛亮就道高一丈。可嘆!

周大都督雖智勇兼備,但在諸葛亮面前,卻總是捉襟見肘,生生地淪為了陪襯。

儘管《三國演義》裡周瑜的「劣跡」已家喻戶曉,但是,**終究是文學藝術作品,不能等同於歷史的真實,對於那個「聲譽不佳」的周瑜,我們不妨一笑置之。

主因就是《三國演義》的創作背景。很多人都知道「歷史是不可更改的」

但還有一句話就是歷史是為政治服務的。同樣作為元末明初的作品《三國演義》

裡的正統意指「漢人正統」,簡單的說就是文學作品很多時候也是為政治服務的,

東西寫的再好如果不被當權者(統治階級)所喜也是很難流傳到後世的。

碼字很辛苦lz給個好評唄o(∩_∩)o哈哈~!!!

2樓:飄雨孤風

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得先看一下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作者是元末明初人。《三國演義》的創作時間正好是作者離開張士誠回杭州時寫的。書中把蜀國的劉備、諸葛亮、關羽等君臣作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觀念的化身,仁君、賢相、良將的典範,而把魏國的曹操等作為奸邪權詐、推行**的代表,至於孫吳方面只是陪襯而已,因而具有明顯的「擁劉反曹」的傾向。

在歷史上,曹、劉孰為正統的問題,從來就有不同的看法。在正宗的史學著作中,大致自朱熹的《通鑑綱目》起,一般都奉蜀國為正統,以魏、吳為僭國。至於在民間流傳的故事中,從來就有尊劉貶曹的傾向。

究其原因,一是由於劉備是「帝室胄裔」,多少有點正統的血緣關係;二是劉備從來以「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著稱,容易被接受。特別是在宋元以來****尖銳的時候,「人心思漢」「恢復漢室」,正是當時漢族人民共同的心願,因而將這位既是「漢室宗親」,又能「仁德及人」的劉備樹為仁君,奉為正統,是最能迎合大眾的接受心理,符合廣大民眾的善良願望的。

但是蜀漢有個最大的病垢那就是強佔了東吳的荊州,所以蜀漢的擁護者為了遮蓋這一醜事,就把一直積極像蜀漢討要荊州的周瑜描述成了心胸狹小的小人。

說一句題外話,是時劉璋為益州牧,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日:「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

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 戚操,北方可圖也。」權許之之(《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不錯這就是後來蜀漢的發展路線,如果當時沒病死三國的政治格局以後會是什麼樣還不好說。

周瑜雖然以他卓越的才華和崇高的人格在歷代的史傳文學中始終保持著、固有的穩定性。無論是「擁曹反劉」或是「帝蜀寇魏」,在這些熟讀經史深受雅文化薰陶的士大夫們的字裡行間依舊始終如一地充盈著對周瑜的無限崇敬和由衷欽佩,但任何一個民族都有雅俗兩種文化,雖然以禮樂詩書為核心的雅文化系中,周瑜的形象沒有發生多大變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以民間意識為核心的俗文化系統周瑜幾成「妒才忌能、意氣用事」代名詞。

宋元之際出現的話本《三分事略》。在這部為適應市民娛樂需求而產生的話本中,周瑜的形象已經是一落千丈,出現了質的**,從作品中不難看出《三分事略》是完全把周瑜作為劉備集團的對立面來處理的,並且採用了一種低層次的單向、平面的手法來貶斥周瑜,以此來反襯出劉備集團人物的忠義智信。這種幼雅樸素的手法,使得周瑜的性格只能顯現出單一而平面的狹隘與平庸,甚至是愚蠢,相當的臉譜化,簡單化,不過這倒是頗為符合說唱文學易懂易唱,人物性格單純而鮮明的特徵。

陳邇冬在《閒話三分》一書中說周瑜「這個人對孫氏忠;對朋友諒;劃策有絕招;風頭足;名聲好;加上人漂亮;夫人更是美人…那些碌碌之輩,自慚形穢之流,難免不生嫉妒之心。」這段話說得有一定道理,但周瑜受貶低,最主要的是周瑜投身的是孫吳集團。

像周瑜一個雅擅音律,處處受人追捧的一代儒將,怎麼也不可能是一個心胸狹窄的嫉賢妒能之人,可以說是宋代以來出於政治的需要,在通俗演義作品中周瑜成了三國裡的一個嫉賢妒能的小角色。

3樓:傻瓜是睡

三國是一部民間文學作品其主線是為了烘托蜀國的歷史人物,尤其是諸葛亮。為此周瑜的心胸狹窄更能襯托出諸葛亮的寬巨集大量。

4樓:墨殤

因為羅貫中個人喜歡諸葛這個角色,為了突出諸葛亮的英明神武,大氣,不得不把周瑜醜化了。

5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揚劉抑曹,貶周瑜為了襯托諸葛亮

6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諸葛亮初到江東時,周瑜就已看出孔明之才。就派諸葛瑾勸說諸葛亮嫉賢妒能。其實,我們不妨思考一下,《三國演義》都是人寫的,其中的內容

7樓:月明照人離

羅貫中可是一「擁劉反曹」的人啊,蜀國的都是要被捧的,於是,周瑜就無情地被醜化了。

8樓:匿名使用者

**的矛盾設定。沒有矛盾,故事情節困難,所以,優秀的**必然有出色的矛盾設定。瑜亮之爭顯然便是出色的矛盾設定,通過矛盾衝突的,逐步顯示諸葛亮的偉大,當然,相應的,周瑜必然會被描寫稱襯托諸葛的反面人物。

9樓:是的大的

因為三國演義是部**,是野史,而因為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名氣很大,比三國志大很多,又因為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比較偏向蜀國和故事情節需要,自然將周瑜寫成現在這樣。千萬不要誤解歷史。

10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中諸葛亮是主角,為了能顯示出諸葛亮的寬和、大度、智慧,就只能委屈一下週瑜了。

11樓:小奇

襯托諸葛的需要...簡單來說,就是應導演要求,劇本就這樣了

12樓:飲血龍槍

為了襯托諸葛,還有作者不喜歡周瑜吧

13樓:匿名使用者

凸顯諸葛亮的大度……

14樓:匿名使用者

電視需要,這都是導演編的

現在電視劇不都有一句,本劇純屬虛構嗎、、、

15樓:匿名使用者

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才能大

16樓:黃昏之冠

烘托人物形象,塑造波瀾起伏的情節的需要。

周瑜 是個心胸狹隘的人麼?

17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問題 易中天在百家講壇也說了 周瑜不是心胸狹隘的人 就沒有嫉妒過諸葛亮 周瑜20多歲被封為建威中郎將 又娶了東吳美女小喬 又領到了赤壁大戰 官場 情場 戰場 處處得志 沒必要啊 哦還有 周瑜是個美男子啊 周郎 郎在古代的意思就是大帥哥另外 周瑜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 是在赤壁大戰受了傷 死掉的 三國志裡面 沒寫他說過「既生瑜,何生亮」這句話 是三國演義裡面羅貫中虛構的 額就這些 謝謝採納

18樓:匿名使用者

一代名將周瑜實在蒙受了難以洗刷的「不白之冤」。一部《三國演義》讓他幾乎成為了嫉賢妒能、心胸狹隘的「代名詞」。歷史上真實的周瑜與演義**裡的形象截然不同。

   一部《三國演義》讓周瑜蒙受了難以洗刷的「不白之冤」,一代名將也幾乎成為了嫉賢妒能、心胸狹隘的「代名詞」。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查閱史料得知,歷史上真實的周瑜與演義**裡的形象截然不同。  先說氣量。

關於周瑜的人品,史書上評價很高。陳壽說他是「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也就是說周瑜心胸豁達,很受人敬重和愛戴。

據《三國志》記載,曹操曾派遣能言善辯的謀士蔣幹遊說周瑜,蔣幹回來後,稱周瑜是:「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劉備也誇周瑜是:

「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器量廣大。」讚揚周瑜的,既有自己同事,又有對手和敵人,這說明,周公瑾的氣度在三國時代是眾所公認的。  《三國志》還記載了「瑜與程普不睦」的故事。

在化解與程普的矛盾中,周瑜充分展示出了氣度和雅量。程普是東吳的開國元勳、三朝元老,將士們都尊稱他為「程公」。起初,他見周瑜年紀輕輕,職位卻比自己高,心裡看不上,且又有幾分不服,於是,他經常對周瑜冷嘲熱諷,屢加欺辱,「普頗以年長,數凌侮瑜。

」對此,周瑜非但沒有記恨,反而以寬厚博大的胸襟一一忍受下來,「折節容下,終不與較」。遇到重大軍情,周瑜還親自到程府虛心請教。周瑜謙遜禮讓、以德服人的風度,讓程普備受感動,程的態度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

後來程普逢人便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老將程普的話是對周瑜人格魅力最形象生動的概括。

而從其他正史典籍中,也都不曾看見過關於周瑜「氣量狹小」的記載。  再看戰績。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九月,曹操親率80萬大軍南下,擊敗劉備佔領荊州後,目標直指江東。

東吳「將士聞之皆恐」,以張昭為首的謀臣認為應該降曹,就在孫權猶疑難斷之刻,是大都督周瑜力排眾議,力主聯劉抗曹,並正確分析了自己的優勢和曹軍遠征的種種弊端,使孫權堅定了抗曹的決心。接下來,周瑜指揮若定,運籌帷幄,使用黃蓋詐降和火攻之計大破曹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

一時「飛埃絕爛,燒盡北船,北軍大壞,曹公退走」。「赤壁之戰」以孫劉大獲全勝而告終。  唐李白在《赤壁歌送別》中雲:

「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宋代戴復古也曰:

「想當時,周郎年少,氣吞區宇。萬騎臨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魚龍怒。卷長波,一鼓困曹瞞,今如許。

」這說明,在這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中,大破曹操的總指揮應是周瑜(諸葛亮當時只是「孫劉聯盟」的使者,實際上並沒有參與作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北宋大文豪蘇東坡也如是說,可見,周瑜才是「赤壁大戰」的頭號功臣。

  的確,歷史上的周瑜是東漢末期傑出的軍事家,他徵江夏、伐黃祖、建水師、定江東、燒赤壁……叱吒風雲,無堅不摧,幫助東吳孫氏打下了半壁江山。孫權稱帝后,曾多次流著眼淚對公卿大臣們說:「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可惜,天妒英才,公元210年,周瑜領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今湖南嶽陽)時,箭傷發作,病死途中,年僅36歲。   既然史料記載清晰可鑑,赤壁之戰的「男主角」並非諸葛亮,周瑜也決不是心胸狹窄、嫉賢妒能之輩。可是,為何到了《三國演義》裡,周瑜卻變成了一副令人「厭惡」的面孔呢?

  其實,「醜化」周瑜在羅貫中之前就已現端倪,三國之後,關於魏蜀吳的「正統」之爭一直不絕於耳,三國人物的是非善惡也是反反覆覆、褒貶不一;發展到南宋,理學家朱熹「尊劉貶曹」的觀念佔據主流,諸葛亮的地位日漸提高,而周瑜的形象開始大打折扣;到了元代,周郎的聲譽每況愈下,在《劉玄德醉走黃鶴樓》《兩軍師隔江鬥智》等元雜劇中,都將周瑜描寫成了心胸狹隘的「小人」。《三國志平話》裡的周瑜亦是如此,小肚雞腸、好妒忌、愛生氣,最後被諸葛亮活活氣死;到羅老先生筆下,更是演繹出「三氣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既生瑜,何生亮」等一段段精彩紛呈、膾炙人口的故事來。  《三國演義》刻意「貶低」周瑜,另一方面也是出於**藝術的需要。

羅貫中承襲了「帝蜀寇魏、尊劉貶曹」的創作思路,諸葛亮作為**的第一主人公,作者當然會不遺餘力地去烘托、渲染。為了突出諸葛亮,羅貫中不僅虛構了許多情節,還巧妙地「移植」了周瑜的功勞。比如,諸葛亮舌戰群儒,智激周瑜,這才使得孫劉成功聯盟共同抗曹;草船借箭,巧借東風,周瑜方能赤壁建功,否則就會「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了。

對周瑜性格上的「惡搞」,也是為了映襯和對比諸葛亮,周瑜氣量狹小、意氣用事,方能顯示諸葛亮的寬巨集大量、沉穩老辣;周瑜處心積慮,諸葛亮則從容不迫;周瑜魔高一尺,諸葛亮就道高一丈。可嘆!周大都督雖智勇兼備,但在諸葛亮面前,卻總是捉襟見肘,生生地淪為了陪襯。

  儘管《三國演義》裡周瑜的「劣跡」已家喻戶曉,但是,**終究是文學藝術作品,不能等同於歷史的真實,對於那個「聲譽不佳」的周瑜,我們不妨一笑置之。

周瑜是個什麼樣的人歷史上周瑜的評價怎樣

後人在看 三國演義 時,認為周瑜是一位小肚雞腸的人,為了和小的事都要斤斤計較。在周瑜臨死之時,還發出了 既生瑜何生亮 的哀嚎。三國演義 只是一部對三國故事的演義,其中的觀點和人物沒有歷史書籍那般客觀和中立。有人說 三國演義 是站在褒讚劉備的角度上創作的,對曹操 周瑜等人都有一定的貶低之意。周瑜在孫權...

周世宗在歷史上有什麼貢獻,周世宗在歷史上有什麼貢獻

這麼說吧,沒有後周世宗,就沒有趙宋王朝的誕生。後周世宗勵精圖治,清吏治,立法度,強軍備,養民生,拓基業,為後周打下了一個基礎牢固,國富民強的局面,而這些都隨著世宗的離去被趙匡胤繼承了。在水利方面周世宗有什麼貢獻?開封素有 北方水城 之稱,但在五代時期,由於藩鎮割據,戰火連綿,流經開封的大運河已不能通...

西施在歷史上真的存在嗎,「貂蟬」在歷史上真的存在嗎?

有的,只是沒有記載在正史中,只記載於野史中,但不能說野史就是假的,畢竟正史篇幅有限不可能那麼面面俱到。吳越春秋 使相者國中,得苧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 鄭旦,飾以羅縠,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服而獻於吳。貂蟬 在歷史上真的存在嗎?有,三國志 裡面有詳細介紹。貂蟬是歷史 三國演義 中的人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