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的桃花源記的試題,八上的桃花源記的試題

2021-03-20 17:59:06 字數 7295 閱讀 4650

1樓:蘇丹親兵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我能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①漁人甚異之 ②阡陌交通

③不足為外人道也 ④便扶向路

⑤尋病終 ⑥後遂無問津者

2.我能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各句。

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②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 研讀第二段,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對桃花源中的人們進行描寫的?

我的研讀:

4.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漁人說了些什麼?為什麼皆嘆惋?

我的聯想:

5. 下面兩題難度各異,分值不同,請任選一題作答。(兩題都答,只按第①題計分)

①本文的語言簡潔而含蘊豐富,試舉一例進行說明。

我的鑑賞:

②作者陶淵明在本文中寄託了怎樣的一種社會理想?這種社會理想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否得以實現?試作評價。

我的**:

(八)1.①對……感到詫異;②田間小路;③值得;④從前的,舊的;⑤不久;⑥渡口。2.

①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於是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②(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就更不用說魏、晉了。3.

一是活動(往來種作),二是穿戴(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狀態(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4. 漁人說的是秦末以來的歷史。

桃源中人嘆惋的是: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過著痛苦生活而嘆惋。5.

①如在敘述漁人與村人相互問話時的語言就是一個證明,作者不正面敘述,而用「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來概括。但簡潔中還有豐富,一切問話的內容盡在其中,又見其豐富。②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戰亂,自給自足,和平恬靜的社會。

作者這一社會理想,在客觀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二、《桃花源記》 陶淵明

1、 後人根據《桃花源記》的故事凝縮成一個成語,這個成語是什麼?他的含義是什麼? 答: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 第一自然帶有神祕色彩的景物描寫有什麼用? 答:這段景物描寫帶有神祕色彩,暗示將會出現「奇境」,為漁人進入桃源渲染了氣氛,也為桃源美好作了鋪墊。

3、 第三段文字哪兩方面內容?

答:(1)村人「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的好客風尚。(2)寫村人自敘秦時避亂來此經過。

4、 桃花源人為什麼來到這個地方? 答:桃花源人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5、 為什麼桃源中人囑咐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 答: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這個「絕境」,避免戰亂,不願讓外人知道。

6、 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復出焉」的原因? 答:躲避戰亂,這裡民風淳樸,不受壓廹,自由快樂。

7、 漁人離桃花源,「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後來尋找桃花源的人「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答: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個虛構的社會,現實是不存在的。

8、 劉子驥與陶淵明是同時代的人,最後寫劉子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答:使人覺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給桃源增添了奇異的色彩。

9、 你認為桃源人為什麼「嘆惋」? 答:外界變化大;戰亂頻繁;社會黑暗;人民生活痛苦;與世隔絕時間長;聽見漁人所說的話。

10、 作者為什麼在這篇文章中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的現實社會相對的美好境界? 答: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黑暗社會的否定、批判。

11、 作者為什麼在這篇文章中虛構了一個黑暗的現實社會相對的美好的美好境界? 答: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黑暗社會的否定、批判。

12、 作者虛構的這個桃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也反映了:作者主張和平,安定,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

13、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富有浪漫色彩的敘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農經濟下的田園生活,在藝術構思上最為明顯的是一個「奇」字,試舉出三處「奇」。 答:(1)環境奇美。

(2)與世隔絕多年。(3)待漁人如此熱情。

14、 「具、鹹」都是「全部,都」的意思,能否互換? 答:不能,「具」有詳盡的意思,而「鹹」沒有,所以不能換。

15、 (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2)通過哪些具體描寫表現出來? 答:

(1)自然環境:優美富饒。 社會環境:

安定和平。 人文環境:自由快樂。

(2) 通過作者對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寫(第二段)和對桃花源中淳樸民風的描定(第三段)來表現出來的。

16、 依據文中描述,準確說明進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答:桃花源山洞口位於武陵源桃花林小溪盡頭。

17、 作者筆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樣的特點? 答:環境優美,和平寧靜,人民熱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字定,快樂。

18、 你從「設酒殺雞作食」、「鹹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讀到了哪些資訊?

答:桃源人熱情好客,富足安康。

19、 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為我們規劃出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併成為後人羨慕、追求的目標,由此,你能夠看出作者追求怎樣的人生理想?

答:追求一種和平寧靜,沒有剝削,沒有壓廹,沒有戰亂從平等的理想世界,因為作者所處時代戰爭頻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託在作品中。

20、 結合文章,談一談你對「世外桃源」這個成語的理解?

答:它代表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對和平安寧,沒有戰爭,沒有壓廹美好生活的嚮往,也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

發揮題:

1、 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桃花源外的美景。 答:考查語言運用水平。描寫要有文采。

2、 「桃花源」是自然美景,更是人世佳境,是對人類大同世界的憧憬,是對理想人生夢幻。請描寫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並說說如何實現? 答:先寫心中聖景,後敘實現途徑。

填空題:

1、文章以漁人進出桃源為線索,以時間先後為順序,由發現桃源到訪問桃源再到離開桃源,一線貫之。

2、(村中人)見漁人,(村中人)乃大驚,(村中人)問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還家,(村中人)設酒殺雞作食。

3、本文出現的成語:豁然開朗;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4、桃花源在林盡水源的地方,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路徑,用山有小口、初極狹、才通人、彷彿若有光等詞,說明它不易被發現。

5、《桃花源記》中與陸游詩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個成語是:豁然開朗。

6、黃髮指:老人;垂髻指:小孩。

7、對聯: 美好理想寄桃源,黃髮垂髫享太平。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練習冊桃花源記的試題。

桃花源記試題

2樓:海南馬自戀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我能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①漁人甚異之 ②阡陌交通

③不足為外人道也 ④便扶向路

⑤尋病終 ⑥後遂無問津者

2.我能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各句。

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②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 研讀第二段,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對桃花源中的人們進行描寫的?

我的研讀:

4.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漁人說了些什麼?為什麼皆嘆惋?

我的聯想:

5. 下面兩題難度各異,分值不同,請任選一題作答。(兩題都答,只按第①題計分)

①本文的語言簡潔而含蘊豐富,試舉一例進行說明。

我的鑑賞:

②作者陶淵明在本文中寄託了怎樣的一種社會理想?這種社會理想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否得以實現?試作評價。

我的**:

(八)1.①對……感到詫異;②田間小路;③值得;④從前的,舊的;⑤不久;⑥渡口。2.

①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於是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②(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就更不用說魏、晉了。3.

一是活動(往來種作),二是穿戴(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狀態(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4. 漁人說的是秦末以來的歷史。

桃源中人嘆惋的是: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過著痛苦生活而嘆惋。5.

①如在敘述漁人與村人相互問話時的語言就是一個證明,作者不正面敘述,而用「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來概括。但簡潔中還有豐富,一切問話的內容盡在其中,又見其豐富。②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戰亂,自給自足,和平恬靜的社會。

作者這一社會理想,在客觀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二、《桃花源記》 陶淵明

1、 後人根據《桃花源記》的故事凝縮成一個成語,這個成語是什麼?他的含義是什麼? 答: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 第一自然帶有神祕色彩的景物描寫有什麼用? 答:這段景物描寫帶有神祕色彩,暗示將會出現「奇境」,為漁人進入桃源渲染了氣氛,也為桃源美好作了鋪墊。

3、 第三段文字哪兩方面內容?

答:(1)村人「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的好客風尚。(2)寫村人自敘秦時避亂來此經過。

4、 桃花源人為什麼來到這個地方? 答:桃花源人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5、 為什麼桃源中人囑咐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 答: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這個「絕境」,避免戰亂,不願讓外人知道。

6、 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復出焉」的原因? 答:躲避戰亂,這裡民風淳樸,不受壓廹,自由快樂。

7、 漁人離桃花源,「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後來尋找桃花源的人「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答: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個虛構的社會,現實是不存在的。

8、 劉子驥與陶淵明是同時代的人,最後寫劉子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答:使人覺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給桃源增添了奇異的色彩。

9、 你認為桃源人為什麼「嘆惋」? 答:外界變化大;戰亂頻繁;社會黑暗;人民生活痛苦;與世隔絕時間長;聽見漁人所說的話。

10、 作者為什麼在這篇文章中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的現實社會相對的美好境界? 答: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黑暗社會的否定、批判。

11、 作者為什麼在這篇文章中虛構了一個黑暗的現實社會相對的美好的美好境界? 答: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黑暗社會的否定、批判。

12、 作者虛構的這個桃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也反映了:作者主張和平,安定,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

13、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富有浪漫色彩的敘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農經濟下的田園生活,在藝術構思上最為明顯的是一個「奇」字,試舉出三處「奇」。 答:(1)環境奇美。

(2)與世隔絕多年。(3)待漁人如此熱情。

14、 「具、鹹」都是「全部,都」的意思,能否互換? 答:不能,「具」有詳盡的意思,而「鹹」沒有,所以不能換。

15、 (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2)通過哪些具體描寫表現出來? 答:

(1)自然環境:優美富饒。 社會環境:

安定和平。 人文環境:自由快樂。

(2) 通過作者對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寫(第二段)和對桃花源中淳樸民風的描定(第三段)來表現出來的。

16、 依據文中描述,準確說明進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答:桃花源山洞口位於武陵源桃花林小溪盡頭。

17、 作者筆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樣的特點? 答:環境優美,和平寧靜,人民熱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字定,快樂。

18、 你從「設酒殺雞作食」、「鹹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讀到了哪些資訊?

答:桃源人熱情好客,富足安康。

19、 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為我們規劃出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併成為後人羨慕、追求的目標,由此,你能夠看出作者追求怎樣的人生理想?

答:追求一種和平寧靜,沒有剝削,沒有壓廹,沒有戰亂從平等的理想世界,因為作者所處時代戰爭頻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託在作品中。

20、 結合文章,談一談你對「世外桃源」這個成語的理解?

答:它代表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對和平安寧,沒有戰爭,沒有壓廹美好生活的嚮往,也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

發揮題:

1、 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桃花源外的美景。 答:考查語言運用水平。描寫要有文采。

2、 「桃花源」是自然美景,更是人世佳境,是對人類大同世界的憧憬,是對理想人生夢幻。請描寫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並說說如何實現? 答:先寫心中聖景,後敘實現途徑。

填空題:

1、文章以漁人進出桃源為線索,以時間先後為順序,由發現桃源到訪問桃源再到離開桃源,一線貫之。

2、(村中人)見漁人,(村中人)乃大驚,(村中人)問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還家,(村中人)設酒殺雞作食。

3、本文出現的成語:豁然開朗;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4、桃花源在林盡水源的地方,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路徑,用山有小口、初極狹、才通人、彷彿若有光等詞,說明它不易被發現。

5、《桃花源記》中與陸游詩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個成語是:豁然開朗。

6、黃髮指:老人;垂髻指:小孩。

7、對聯: 美好理想寄桃源,黃髮垂髫享太平。

桃花源記的原文,陶淵明桃花源記原文

作者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 x ng 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 y n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桃花源記的翻譯,桃花源記的全文翻譯

桃花源記 南北朝 陶淵明 原文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

桃花源記詞類活用桃花源記的詞類活用

桃花源記 詞類活用 1.漁人甚異之 異 形容詞活用作動詞,覺得 奇怪。2.欲窮其林 窮 形容詞活用作動詞,走到 盡頭。3.處處志之 志 名詞活用作動詞,做標記。4.才通人 通 形容詞活用作動詞,通過。擴充套件資料 桃花源記 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 桃花源詩 的序言,選自 陶淵明集 此文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