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遊戲理論研究有哪些發展趨勢

2021-03-20 09:01:17 字數 4952 閱讀 4016

1樓:匿名使用者

在美國,3、4、5歲的幼兒入園率分別為43%、64%和92%。在德國,3歲、5歲的幼兒接受正規幼兒教育的比例分別是47%和79%。在法國,幼教年齡始於2歲,法國2歲幼兒的入園率達35.

6%,3歲以上幼兒入園率則高過100%。在英國,3歲、4歲的幼兒入園率分別為4...

2.簡述國外學前兒童遊戲理論的心理學研究的發展趨勢。

2樓:染指無流年

國外目前的學前兒童遊戲理論的

心理學研究處於上升階段

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認可

心理學研究兒童遊戲的趨勢有哪些

3樓:今晚看啥

這篇**還是不錯的 可以看看 :

遊戲心理髮展作為心理髮展整體的一個方面,遵循心理髮展的一般規律,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特殊性。

一、學前兒童遊戲心理的發展過程

皮亞傑著力從認知發展的側面考察兒童遊戲心理的發展過程。在他看來,遊戲的發展決定於認知的發展並且與其發展過程相對應。據此,皮亞傑把兒童遊戲的發展劃分為練習性(機能性)遊戲、象徵性遊戲、規則性遊戲三個基本階段。

(一)練習性遊戲階段(0~2歲)

這是個體遊戲發展的最初階段,相對於認知發展的感知運動階段。兒童的遊戲以動作為主,實質上是感知動作的自我訓練。其作用是使已獲得的技能鞏固化,並將已經掌握的動作重新組織。

兒童經過動作的反覆練習,從控制自己動作和體驗動作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係中得到快樂和滿足。

(二)象徵性遊戲階段(2~7歲)

兒童的認知處於前運算階段,語言已經獲得並有很大發展,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思維中的形象是對外界事物的表徵,表明兒童已經獲得符號功能,能以意義所代,代表意義所指,能以假想的情境和行為反映客觀事物或主觀願望。於是,兒童具有了象徵性遊戲的能力。

最常見的象徵性遊戲如兒童跨在棍子上「騎馬」、坐在椅子上「開車」、哄布娃娃睡覺等。

(三)規則性遊戲階段(7~11、12歲)

規則性遊戲主要是有組織的集體遊戲,有時,這種遊戲帶有公開的競爭性,需要個體間協同活動。規則性遊戲出現在兒童的認知進入具體運算階段以後,因為對規則的理解和把握,需要兒童具有一定的邏輯運算能力和社會交往的協調能力。

皮亞傑對以上三個階段作了進一步的說明。

第一,當兒童有了更多的社會經驗以後,前兩類遊戲會進一步融進規則遊戲之中;遊戲的內容和形式不變,但新增的規則使原有的遊戲方式和過程變得更復雜,思維的組織和操作的水平更高。

第二,在遊戲發展過程中,實際上還有第四類遊戲即建構性遊戲。它存在於前三類遊戲之中,處於遊戲和智力操作之間,或處於遊戲和模仿之間。通常當兒童到兩歲半左右便開始出現,在整個遊戲發展過程中平行發展著。

綜合考察表明,學前兒童遊戲的發展往往以遊戲型別的變化表現出來,關於這方面的內容我們已經在第三編中從兒童人際交往的角度作了闡述。遊戲型別的數量在發展過程中的不同年齡階段上呈現出倒u形趨勢,並且兒童在每個階段都有某種偏愛的遊戲型別。我國心理學家楊麗珠等人與美國學者合作對學前兒童在遊戲中的社交與認知型別發展進行的跨文化比較研究發現,儘管在一些遊戲型別上存在一定文化差異,但中美兒童的遊戲社交水平和認知水平在整體上均隨年齡增長而不斷提高。

楊麗珠等:《學前兒童在遊戲中社交型別和認知型別發展的研究》,載《心理學報》,2023年第1期。

二、嬰兒遊戲心理的發展趨勢

剛出生的嬰兒不會遊戲。兩三個月左右,嬰兒開始對周圍環境中的某些物體或玩具產生好奇心並且作出積極的反應。例如,顏色鮮豔、能夠運動、發出聲音的玩具不僅能夠吸引嬰兒的注意,而且使產生愉快情緒體驗。

於是,嬰兒開始主動操縱這些玩具以獲得一種心理滿足,這時,遊戲發生了。在整個嬰兒期,遊戲心理髮展呈現三個明顯的趨勢。

資訊欄 4-6 嬰兒的遊戲

明明是一個3個月大的男孩。夏天的一個上午,他躺在嬰兒床上環顧左右。突然,一陣微風將蚊帳上連線著風鈴的帶子吹到他的手邊。

他無意中拉動帶子,蚊帳上的風鈴擺動併發出悅耳的聲音。他被這種現象吸引住了,全身興奮,四肢運動使連著帶子的風鈴不斷髮出聲音。如此迴圈,他更加興奮,張開雙臂,嘴裡發出「啊啊」的歡呼聲。

這一過程大約持續了一分鐘。

(一)遊戲的型別以練習性遊戲為主,並且主要表現為感覺—動作遊戲

最初,嬰兒往往用同樣的動作對待所有的物品。隨著嬰兒年齡的增長,嬰兒逐漸對物體本身的外形特徵和功能發生了興趣。於是,嬰兒的遊戲動作開始分化,形成了初步的遊戲動作技能。

(二)遊戲的認知結構不斷分化

兩歲左右的兒童由於動作的重複練習,以及語言和形象思維的發展,在物體的擺弄、操作的基礎上,出現了象徵性遊戲的萌芽,即開始出現一種物體替代另一種物體的遊戲活動。這種代替活動的出現表明兒童的遊戲已初步具有象徵性的功能。

(三)遊戲的社會成分不斷增加

嬰兒的練習性動作最初是針對自己的身體,如不斷吮吸手指,撫弄腳趾等,然後才指向環境。在此過程中,假裝動作產生並逐步發展起來。起初,嬰兒假裝的動作都和他自己相關,以自己為中心。

嬰兒晚期,兒童開始出現對他人的假裝動作,模仿動作也複雜起來。

三、幼兒遊戲心理的發展趨勢

隨著社會活動範圍的不斷擴大,幼兒的運動技能、認知水平、語言能力日益提高,遊戲的形式和內容開始發生顯著的變化,呈現一些明顯的發展趨勢。

(一)遊戲型別日益齊全,並且以象徵性遊戲為主導

幼兒的精力旺盛、興趣廣泛、富於想象、樂於交往、敢於探索。於是,在幼兒期,各種型別的遊戲都開始形成或進一步得到發展。其中,以角色遊戲為主要形式的象徵性遊戲構成了整個幼兒期的主要遊戲型別。

(二)遊戲的象徵功能不斷豐富、完善

幼兒初期,兒童在遊戲中的象徵性活動主要採用與實物相似的替代物,選擇實物在外形、功用上十分相似的替代品,並且遊戲缺乏目的性,主題和內容極不穩定,隨外界刺激或情境變化而經常變化。進入幼兒中期後,幼兒開始逐漸脫離專用替代物,進而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需要來選擇合適的替代物。在遊戲中,幼兒不僅能夠以物代物,而且能夠以物代人、以人代人。

於是,幼兒遊戲的象徵性功能明顯增強。同時,遊戲的目的和**性也隨之增強。

(三)遊戲的社會性成分日益多樣化

角色遊戲在幼兒期發展相當迅速。遊戲過程中,幼兒從主要反映人類的實物活動發展到要求自己的行動儘量符合所扮演的角色的身份,履行角色應有的職責,並以扮演的角色自居,出現了角色意識。角色意識出現之後,相繼產生了相關的角色關係。

如有了「孩子」就會出現「媽媽」,有了「病人」就會出現「醫生」。小班幼兒往往各自扮演自己的角色,全然不會顧及其他角色,因而,遊戲過程中常常出現脫節甚至相互爭吵。進入中班後,幼兒開始學會合作並且能夠反映角色之間的關係。

他們用語言共同協商,確定遊戲的主題、內容、規則。在大班幼兒的角色遊戲中常常出現一個主要角色並和幾個有關的社會性角色建立聯絡。例如,醫生不僅和生病的孩子有聯絡,而且要和孩子的爸爸、媽媽有聯絡。

遊戲的情節也從簡單的動作發展到表現不同角色的特點和職責、相應的行為規則以及角色之間的關係,開始表現具有人類活動的社會意義的遊戲。

學前遊戲有哪些發展價值

4樓:匿名使用者

遊戲實現著促進兒童身心各方面發展的作用;如果說前者是兒童主觀上的需要的話,而後者則是客觀;技巧:從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角度看遊戲的價值體現可;2、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兒童的基本需要的三;答:第一層次的需要:

是維持生命、安全、機能生長髮;第二層次的需要:是認知水平的需要或者說是與外界環;第三層次的需要:是社會性與自我發展的需要;

母子早期關係對學前遊戲的產生及發展的影響。母親(也可以是看護人)與嬰兒結成的早期的社會性關係對學前兒童遊戲的產生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如何促進兒童遊戲理論與研究的發展

學前教育學中早期遊戲理論與現代遊戲理論有什麼聯絡?

5樓:山水阿銳

這個主要是由皮亞傑的認知理論或者叫發展認識論發展而來的。皮亞傑是二十世紀早期著名的心理學家,雖然他的理論在學前教育領域運用很多,甚至發展出了當今最優秀的教學模式比如瑞吉歐方案教學法,但這人一直不承認自己的是教育學家,也很有意思。

基於皮亞傑發生認識論的學前兒童遊戲理論對幼兒教育具有重要意義,而在我國幼兒教育界,對他的學前兒童遊戲理論介紹又甚少。這是我國幼教界很常見的問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當然不知其然的也有很多很多,就不提了。

他關於兒童遊戲的觀點是他對兒童發展基本觀點的擴充套件和具體化。皮亞傑認為,兒童的發展是由同化——順應的過程完成的。兒童的心理(皮亞傑稱之為智力)既不是起源於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於後天的經驗,而是起源於主體的動作。

這種動作的本質就是主體對客體的適應。而個體的適應是通過同化和順應這兩種形式來達到機體與環境的平衡。所謂同化,是指主體把刺激整合於自己的認知結構中,以加強和豐富主體的動作。

同化時,兒童把事件、客體和情境的反映整合到已有的思維方式中去。而順應則是認知結構不能適應現實的需要從而作出的改變。同化和順應之間的平衡關係,就是認識上的適應,也是人的智慧行為的實質所在。

在皮亞傑看來,遊戲是學習新的物品和事物的方式,形成和擴大的知識與技能的方式,把思維和行動結合起來的方式;它是兒童智力發展的重要手段。

學前兒童為什麼需要進行遊戲呢?兒童遊戲的實質是什麼?皮亞傑認為,這是因為遊戲給兒童提供了鞏固他們所獲得新的認知結構以及發展他們情感的機會。

皮亞傑說:「兒童不得不經常地使自己適應於一個不斷地從外部影響他的由年長者的興趣和習慣所組成的社會世界,同時又不得不經常地使自己適應於一個對他來說理解得很膚淺的物質世界。但是,通過這些適應,兒童不能象成年人那樣有效地滿足他個人的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需要。

因此,為了達到必要的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他具有一個可資利用的活動領域,……這裡既沒有強制也沒有處分,這樣一個活動領域便是遊戲。」[1]也就是說,在遊戲中,兒童能安全地檢驗新的行為模式。他能練習新的運動、社會性、智力、情緒的行為方式,而不必受一定結果的妨礙。

在真實生活中,他冒著犯錯誤、不一致、生氣或混淆的危險,而在遊戲中,因為遊戲提供了兒童實驗一個角色或活動的機會,使他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修正、變化活動的方向,可以自己安排事件,從而獲得興趣、需要以及情感上的滿足。因此,皮亞傑認為,遊戲是兒童心理髮展的內在要求。同時,兒童在遊戲中擴大認識,形成一些概念,思維變得更靈活,用實物、動作和語言來表現周圍世界。

遊戲是幼兒智力活動中的重要方面,它對兒童的認知發展以及整個心理建構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遊戲在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中的作用遊戲在兒童心理發展中的作用有哪些?

有提高兒童的自信心。有提高兒童的團隊精神。提高兒童的情緒自控能力。有提高兒童幸福感,從而更喜歡生活的環境。你可以找藝術 這本書 你去優優世界看一下不就清楚了呀。那個對兒童好 鍛鍊幼兒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幼兒的智力,自信心團隊意識。你還幼兒專業,真是不敢恭維,努力吧小妹,不然誤人子弟那可太不應該了。祝你...

學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主要包含哪些方面

1 親子關係的發展 2 同伴關係的發展 3 性別角色的發展 4 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5 攻擊性行為的發展。社會性的概念 社會性是作為社會成員的個體,為適應社會生活所表現出的心理和行為特徵。也就是人們為了適應社會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會傳統習俗的行為方式。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內容以及意義 兒童社會性的發展是在孩...

促進學前兒童創造力發展的策略有哪些

首先,要給學前 來兒童營造一個自自由寬鬆的 氛 圍,激起學前兒童的創造慾望 其次,為孩子提供豐富多元的操作材料,誘發學前兒童的探 索動機 再次,運用先進便捷的教學手段,啟用學前兒童的創造思維 最後,開展形式多樣 的主題活動,增強學前兒童的創造意識。首先,要bai給學前 兒童營du 造一個自由寬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