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16 17世紀的西方繪畫中聖母瑪利亞要穿紅色和藍色的長

2021-03-19 02:24:45 字數 2378 閱讀 8350

1樓:匿名使用者

紅色我不記得,好像瑪利亞還被稱為玫瑰聖母,不知道跟這個有沒有關係。

至於藍色,在16世紀那會兒顏料都是礦物裡提取的,漂亮的藍色是非常昂貴的,這樣的顏色在那個時期以為價比**,所以為了突出聖母的高貴,才會被用在宗教畫中。就跟給佛祖的雕像貼金箔一樣的性質

2樓:小梅梅的

對於天主教:

根據彌撒經書總論的指示,教會在舉行禮儀時,採用的不同色彩的祭服(祭衣),是為將所慶祝的信德奧跡的特色和**徒生活的進展意識,在禮儀年度的過程中,更有效地表達出來(總論 307 號)按傳統習慣,祭衣有五色:

白色:指純潔、喜樂、表示信德的勝利。用於復活期和聖誕期的彌撒。

此外也可用於主的節日與紀念日(苦難節日例外),聖母的節日與紀念日,天使節,非殉道聖人節,以及諸聖節( 11 月 1 日),聖若翰節( 6 月 24 日)),聖若望宗徒兼聖史節( 12 月 27 日)聖伯鐸宗痤( 2 月 22 日)和聖保祿歸化節( 1 月 25 日)。

紅色:表示熱愛、殉道,用於紀念耶穌苦難的聖枝主日,聖周星期五,聖神降臨及所有紀念耶穌苦難的日子,宗徒與聖史節,以及殉道聖人的慶節。(按中國傳統:春節、婚禮、壽辰等彌撒也可用紅色)

綠色:是生命、希望的象徵。用於常年期的彌撒。

紫色:是刻苦、補贖的象徵。用於將臨期和四旬期,也可適用於追思彌撒。

黑色:是死亡、末日的象徵;可用於追思彌撒(彌撒總論 308 號)。

由於華夏民族以黃色為尊,故特別申請聖座讓華人用黃色祭衣。得到比約十二世的批准。且在沒有其他祭衣的情況下,除追思黑色外,黃色祭衣可代替一切顏色。

對於**教:

白色,金色象徵勝利和歡欣。用在聖誕節,復活節,**節,諸聖主日,受洗,堅信禮及婚禮。

綠色象徵成長和希望。用在顯現節及三一主日

紫色象徵悔罪。用在待降節及大齋節。

紅色代表火與血。用在聖靈降臨節及諸聖節。

黑色代表悲哀。用在受難日及葬禮。

ui設計中的冷暖色怎麼搭配?

3樓:清風淺戲

知道陰陽嗎?陰中有真陽,陽中有真陰

看主題色是什麼,萬花叢中一點綠,萬綠叢中一點紅,明白嗎

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有哪些

4樓:恏乄亖

1、達·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

(2023年4月15日-2023年5月2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美術家、雕塑家、建築家、地理學家、工程師、科學家、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家、和發明家。正因為他是一個全才,所以他也被稱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人物」。他生於佛羅倫薩郊區的芬奇鎮,卒於法國。

壁畫《最後的晚餐》、祭壇畫《巖間聖母》和肖像畫《蒙娜麗莎》是他一生的三大傑作。這三幅作品是達·芬奇為世界藝術寶庫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歐洲藝術的拱頂之石。

2、拉斐爾·桑西(raphael cenci)

(1483—1520)義大利畫家。2023年4月6日生於烏爾比諾,2023年4月6日卒於羅馬。原名拉法埃洛·聖喬奧。

他的一系列聖母畫像,和中世紀畫家所畫的同類題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溫情和青春健美而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其中最有名的是《帶金鶯的聖母》(藏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草地上的聖母》(藏維也納美術史博物館)和《花園中的聖母》( 藏於盧浮宮博物館)。代表作為《卡斯蒂廖內像》和《披紗女子像》。

3、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o that rorty)

(1475-1564),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代表作《酒神巴庫斯》、《哀悼**》、《大衛》、《摩西》、《被縛的奴隸》、《垂死的奴隸》、聖洛倫佐教堂裡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和《末日審判》。

拓展資料:

文藝復興(renaissance)是指發生在14世紀到17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

「文藝復興」的概念在14-17世紀時已被義大利的人文主義作家和學者所使用。當時的人們認為,文藝在希臘、羅馬古典時代曾高度繁榮,但在中世紀「黑暗時代」卻衰敗湮沒,直到14世紀後才獲得「再生」與「復興」,因此稱為「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最先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充套件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達到頂峰,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藝復興是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一。

5樓:匿名使用者

最出名的有三個

分別是 達芬奇(《蒙娜.麗莎》),米開朗基羅(《大衛》),貝尼尼曾當然還有許多

比如:凡·埃克兄弟(《根特祭壇畫》),荷爾拜因(《邁爾像》),多那太羅(《格太梅拉達騎馬像》), 桑德羅·波提切利(《維納斯的誕生》), 拉斐爾(《大公的聖母》),馬薩喬(《逐出樂園》)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西方教育哲學的異同

19世紀中葉前後開始,西方人再度開始進入中國,並以各種媒介帶來西方的新知識。鴉片戰爭後,他們的基本思想就是了解夷情,師夷長技以制夷 這些卓識遠見表明近代向西方學習的思潮的始初就和愛國精神交融在一起。包括林則徐組織人力翻譯慕瑞的 地理大全 部分章節而編成的 四洲志 林則徐將資料交付魏源編成的五十卷鉅著...

19世紀中後期西方列強的侵華戰爭為什麼屢屢得手 列強的侵華戰

當時中國是封建制國家,還停留在古代,列強都是近現代國家,動員能力沒得比。是一個因素,但不是重要因素,甲午,庚子之役中國 水平與敵手基本相當甚至略強,照樣輸的很慘。嚴重的後果就是對民族自信心一個致命的打擊,到現在也恢復不了。還有就是造成了日本的崛起,給中國身邊添了個大敵。西方列強的侵略給中國帶來了什麼...

為什麼2023年是21世紀,而不是20世紀

2000年應該是是20世紀。世紀通常從可以被100整除的年代或此後一年開始,因此第一世紀從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而20世紀則從公元1901年到公元2000年,因此2000年是20世紀的最後一年。不過,有人將公元1世紀定為99年,而以後的世紀則為100年,如果按照這種定義的話,2000年則為21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