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照《螳螂捕蟬》寫故事,仿照《螳螂捕蟬》寫一個故事300字

2021-03-17 07:33:26 字數 1640 閱讀 9436

1樓:雷天羽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螳螂捕蟬譯文:

園中有一棵榆樹,樹上有一隻知了。知了鼓動翅膀悲切地鳴叫著,準備吮吸些清涼的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正在它的背後。

螳螂伸出兩隻像砍刀一樣的前臂,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它正要捉知了的時候,卻不知道黃雀就在它的後面。

黃雀伸長脖子,想啄死螳螂吃掉它。它正想啄食螳螂時,卻不知道榆樹下面有個拿著彈弓的小孩,把皮筋拉得長長的,正在瞄準它。

孩子一心想射殺黃雀時,卻不知道前面有個深坑,後面還有個樹樁子。

這都是貪圖眼前利益,而不顧身後隱藏著禍害的表現呀!

寓意:這個成語寓言諷刺了那些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禍患的人。對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顧後患這類人提出警告。

也比喻有人一心想暗算別人,卻沒想到有人也想暗算他。告訴我們在考慮問題、處理事情時,要深思熟慮,考慮後果,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後患。

螳螂捕蟬:

蟬:知了。螳螂捉蟬,不知潛在危險。比喻目光短淺,沒有遠見。

黃雀在後:

比喻伺機從後面襲擊,也比喻有後顧之憂。

螳螂捕蟬原文:

園中有榆,其上有蟬。蟬方奮翼悲鳴,欲飲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後,曲其頸,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後,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

黃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挾彈丸在榆下,迎而欲彈之。童子方欲彈黃雀,不知前有深坑,後有掘株也。此皆貪前之利,而不顧後害者也。

韓嬰《韓詩外傳》

韓嬰,生卒不祥,燕(今屬北京市)人。西漢"韓詩學"的開創者。著述有《韓詩內傳》和《韓詩外傳》。《韓詩外傳》共6卷,雜述古事古詩。

課文《螳螂捕蟬》

吳王一向很專橫,要想說服他是件很難的事情。

有一次,吳王準備進攻楚國。他召叢集臣,宣佈要攻打楚國。大臣們一聽這個訊息,低聲議論起來,因為大家都知道吳國目前的實力還不夠雄厚,應該養精蓄銳,先使國富民強,這才是當務之急。

吳王聽到大臣們在底下竊竊私語,似有異議,便厲聲制止道:

「各位不必議論,我決心已定,誰也別想動搖我的決心,倘若有誰執意要阻止我,決不輕饒!」

眾大臣面面相覷,誰也不敢亂說一句說,於是,匆匆退朝。

大臣中有一位正直的年輕人,他下朝後心中仍無法安寧,思前想後,他覺得不能因為自己而不顧國家的安危。這位大臣在自家的花園內踱來踱去,目光無意中落到樹上的一隻蟬的身上,他立刻有了主意。

第二天一大早,這位大臣便來到王宮的後花園內,他知道每天早朝前吳王都要到這裡散步,所以,他有意等在這裡。

過了大約兩個時辰,吳王果然在宮女的陪同下,來到後花園。那位大臣裝著沒有看見吳王,眼睛緊盯著一棵樹。

吳王看到這位大臣的衣服已經被露水打溼了,卻彷彿沒有察覺一般,眼睛死死地盯著樹枝在看什麼,手裡還擒著一隻彈弓,便很納悶地拍拍他的肩,問道:

「喂,你一大早在這裡做什麼?何以如何入神,連衣服溼了都不知道?」

那位大臣故意裝作彷彿剛剛看到吳王,急忙施禮賠罪道:

「剛才只顧看那樹上的蟬和螳螂,竟不知大王的到來,請大王恕罪。」

吳王揮揮手,卻好奇地問:

「你究竟在看什麼?」

那位大臣說道:

「我剛才看到一隻蟬在喝露水,毫無覺察一隻螳螂正弓首腰準備捕食它,而螳螂也想不到一隻黃雀正在把嘴瞄準了自己,黃雀更想不到我手中的彈弓會要它的命……」

吳王笑了說:

「我明白了,不要再說了。」

終於,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螳螂捕蟬什麼動物,螳螂捕蟬指什麼動物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是一個成語,成語裡包含三種動物 螳螂,蟬和黃雀。成語描寫的是捕食關係。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係常見有 捕食關係 競爭關係 合作關係 寄生關係等。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體現了生物與生物之間的捕食關係,螳螂和蟬,螳螂吃蟬是為了獲取食物維持生存,屬於捕食關係 黃雀和螳螂,黃雀吃螳螂是為了獲取食...

關於螳螂捕蟬的問題,《螳螂捕蟬》這則故事說明了什麼道理

1蟬的眼前利益是露水,身後災禍是螳螂 螳螂的眼前利益是蟬,身後災禍是黃雀 黃雀的眼前利益是螳螂,身後災禍是彈弓。2啟示 這說明做任何事情都要充分考慮各種利害關係,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後患。螳螂捕蟬 這則故事說明了什麼道理 任何問題都不能只看到表面現象,還應該看到事物潛在的因素和危機.古語云,人無遠...

螳螂捕蟬相同的寓言故事成語,螳螂捕蟬相同的寓言故事四字成語

螳螂捕蟬 是歷史故事。如 濫竽充數 完璧歸趙 負荊請罪 身在曹營心在漢 杯弓蛇影等都是歷史故事的成語。像 刻舟求劍 守株待兔 掩耳盜鈴 揠苗助長 鄭人買履等是寓言故事的成語。黃雀在後 解釋 比喻伺機從後面襲擊,也比喻有後顧之憂。出自 漢 劉向 說苑 正諫 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