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為什麼要從事寫作,魯迅的寫作目的是什麼

2021-03-12 14:23:38 字數 4172 閱讀 5181

1樓:仙人哥

魯迅從事寫作是想利用文學的力量改變中國的國民思想。

魯迅覺得醫術只能拯救人的身體,文學可以醫治人的思想。而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在於思想。魯迅先生就是想利用文學的力量改變中國的國民思想。

魯迅(2023年9月25日-2023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魯迅」是他2023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曾評價:

「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2樓:匿名使用者

魯迅於2023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官僚地主的家庭裡,但在他13歲那年,他的原來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舉舞弊案入獄,此後他的父親又長期患病,終至死亡,家境敗落下來。家庭的變故對少年魯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家庭的長子,上有孤弱的母親,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親一起承擔起生活的重擔。

天真活潑的童年生活結束了,他過早地體驗到了人生的艱難和世情的冷暖。他經常拿著醫生為父親開的藥方到藥店去取藥,拿著東西到當鋪去變賣。在過去家境好的時候,周圍人是用一種羨慕的眼光看待他這個小「公子哥兒」的,話語裡包含著親切,眼光裡流露著溫存。

但現在他家窮了下來,周圍人的態度就都變了:話語是涼涼的,眼光是冷冷的,臉上帶著鄙夷的神情。周圍人這種態度的變化,在魯迅心靈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對他心靈的打擊也太大了,這使他感到在當時的中國,人與人之間缺少真誠的同情和愛心。

人們是用「勢利眼」看人待物的:對有錢有勢的人是一種態度,對無錢無勢的人又是另一種態度。多年之後,魯迅還非常沉痛地說:

「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吶喊〉自序》

家庭的變故和變故後的人生體驗,也使魯迅從少年時候起就親近下層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農村,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和了解農民的生活。特別是在他祖父入獄的前後,他不得不到農村的親戚家避難,長時期住在農村。

在那裡,他與農村的孩子們成了朋友,與他們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戲,有時也一起到他們家的地裡「偷」豆子煮了吃。在他們之間,沒有相互的歧視和仇視,而是相互關心,相互友愛。魯迅一生都把他與農村小朋友這種樸素自然、真誠單純的關係當作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係而懷念著,描寫著。

在當時,一般的讀書人走的是三條道路:一條是讀書做官的道路。當不上官的還可以去當某一個官僚的「幕友」,假若前兩條道路都走不通,還可以去經商。

魯迅走的則是為當時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條道路:進「洋學堂」。這在當時的中國,是被一般人視為「把靈魂賣給洋鬼子」的下賤勾當的。

2023年,18歲的魯迅,懷揣著慈母多方設法籌措的8塊銀元,離開家鄉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這兩所學校都是洋務派為了富國強兵而興辦的,其中開設了數學、物理、化學等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的課程。期間,魯迅閱讀了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開拓了視野。

特別是嚴復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論》,更給予魯迅以深刻的影響。《天演論》是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的一部著作,這使魯迅認識到現實世界並不是和諧完美的,而是充滿了激烈的競爭。一個人,一個民族,要想生存,要想發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強的精神。

不能甘受命運的擺佈,不能任憑強者的欺凌。

魯迅在南京路礦學堂期間成績優異,使他在畢業後獲得了官費留學的機會。2023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後來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他之選擇學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

魯迅想通過醫學啟發中國人的覺悟。但他的這種夢想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在日本,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魯迅,經常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歧視。

在他們的眼睛裡,凡是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的解剖學成績是59分,就被他們懷疑為擔任解剖課的教師藤野嚴九郎把考題洩露給了他。這使魯迅深感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課前放映的幻燈畫片中,魯迅看到一箇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一群中國人卻若無其事地站在旁邊看熱鬧。

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這使他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要改變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劇命運,首要的是改變中國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的,則首先是文學和藝術。

於是魯迅棄醫從文,離開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誌,發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在當時,他與朋友們討論最多的是關於中國國民性的問題: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

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麼?它的病根何在?通過這種思考,魯迅把個人的人生體驗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聯絡起來,奠定了他後來作為一個文學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礎。

在留學日本期間,魯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是,魯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為當時大多數的中國人所無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學生中也很難得到廣泛的響應。他翻譯的外國**只能賣出幾十冊,他籌辦的文學雜誌也因缺乏資金而未能出版。家計的艱難使魯迅不得不回國謀職。

2023年,他從日本歸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學堂(今 杭州高階中學)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員。這個時期,是魯迅思想極其苦悶的時期。2023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時的振奮,但接著是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等歷史醜劇的不斷上演,辛亥革命並沒有改變中國沉滯落後的現實,社會的昏亂,民族的災難,個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魯迅感到苦悶、壓抑。

五四運動之後,他的壓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樣通過文學作品猛烈噴發出來。在那時,他已經在教育部任職,並且隨教育部一同遷居北京。

2023年,魯迅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話**《狂人日記》,這是他第一次用「魯迅」這個筆名發表文章,《狂人日記》也是中國最早的現代白話**。這篇**,凝聚了魯迅從童年時起到那時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體驗和對於中華民族現代命運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過「狂人」之口,把幾千年的中國封建**的歷史痛斥為「吃人」的歷史,向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發出了「從來如此,便對麼?

」的嚴厲質問,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記》之後,魯迅連續發表了多篇短篇**,後來編入《吶喊》《彷徨》兩個短篇**集,分別於2023年和2023年出版。

魯迅的**作品數量不多,意義卻十分重大。魯迅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這是與魯迅的創作目的分不開的

3樓:匿名使用者

他原先學醫,可自從出現反動派,魯迅就以筆為槍,寫出一篇篇文章打擊反動派!

4樓:慕容懷

他在日本學醫術,目睹中國人的麻木,想從根本上**國民.所以棄醫從文,目的應該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5樓:浮憐南

從前是學醫的,想醫好中國人,但是沒有用要用精神上的才行,所以才……

6樓:

因為看見中國人的麻木,棄醫從文。

7樓:匿名使用者

腳後跟 v 大概會好好的哈

魯迅的寫作目的是什麼

8樓:匿名使用者

作者在《吶喊》自序裡說的很清楚,他說「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這就是他寫作的目的,改變民族的精神,改變民族的劣根性。

9樓:煙中列岫

以筆為劍,喚醒麻木的國民性

10樓:匿名使用者

改變民族的精神,改變民族的劣根性

魯迅寫文章的目的是什麼

11樓:尋該隱

原先魯迅是想學醫來救人的 但後來魯迅覺得醫術只能拯救人的身體,文學可以醫治人的思想。而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在於思想。魯迅先生就是想利用文學的力量改變中國的國民性。

這一點在魯迅先生在他的的雜文《我為什麼做起**來》中有說明。魯迅先生之前學醫時時想把西方的醫學帶到中國,所以後來他棄醫從文時也有遺憾。這一點在《藤野先生》中能體現。

從性質上講,魯迅是一代愛國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他的所作所為,是為了中華之崛起.

當他在東京從事醫學學習後,意識到,要挽救中國,需要從根本上改造國民性,而醫術只能救治人民的肉體--從事文藝工作可以從心靈及令靈魂上糾正人民的思想,從思想上著手,取得民心,爭取正大的勝利!!

12樓:北大荒的原野

批判現實中醜陋的社會現狀

魯迅寫作風格魯迅的散文寫作風格怎樣?

魯迅 舉重若輕 言簡意豐 狂人日記 舉重若輕 的絕妙 狂人日記 開頭第四行寫到狂人發現世界不對了,感到恐怖,是這樣描寫的 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短短數語,立即展現出人物的精神狀態,像子彈穿透身體,而不是留在身體內,魯迅語言之鋒利,真令人折服。接下去步步深入,將狂人的癲狂狀態顯露無遺,如 ...

魯迅《野草》寫作時代背景,魯迅野草寫作背景?

野草 是一部充滿著象徵主義的散文詩集。魯迅寫作 野草 時,適值 五四 退潮,正如作者在 自選集 自序 南腔北調集 中所說 後來 新青年 的團體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我又經驗了一回同一戰陣中的夥伴還是會這麼變化 在這種情況下,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誇大點說,就是散文詩,以後印成一本,...

《朝花夕拾》寫作手法《朝花夕拾》魯迅,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寫作手法 把記敘 描寫 抒情和議論有機地融合為一體,以記事為主,飽含著濃烈的抒情氣息,往往又夾以議論,做到了抒情 敘事和議論融為一體,優美和諧,樸實感人。作品富有詩情畫意,又不時穿插著幽默和諷喻 形象生動,格調明朗,有強烈的感染力。朝花夕拾 裡作者魯迅用夾敘夾議的方法,以青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