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在古文中的意思,則在古文中的含義

2021-05-26 15:10:47 字數 6202 閱讀 1164

1樓:海煙人

1.趨向同一個copy

方向,與「逆」相對:~風

bai。~水。du~境。~水推zhi舟。~風使舵。

2.沿,循:dao

~城街。~理成章。~藤摸瓜。

3.依次往後:~序。~次。

4.隨,趁便:~便。~勢。~手牽羊。

5.整理:理~。~修(整理修治)。

6.服從,不違背:~從。~應。孝~。溫~。

7.適合,不彆扭:~適。~情。~眼。~差(chā)

2樓:匿名使用者

通「慎(shèn)」。謹慎 【prudent;careful;cautious】

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易·升》

故君子不傲版,不隱,不瞽,謹順其身權。——《荀子·勸學》

故君子順其在己者而己矣。——《淮南子·繆稱》

教以順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漢·司馬遷《報任安書》

通「訓」。教誨 【instruct;teach】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孝經·開宗明義章》

民有心而兵有順。——《莊子·天運》

順民之經。——《管子·牧民》

是夷是訓,於帝其順。——《史記·宋世家》

則在古文中的含義

3樓:九紫幻影

則 《說文解字》:「則,等畫物

也。從刀,從貝。貝,古之物貨也。

」會意字,本義為定出差等而區劃物體(分畫),以刀、貝示意。虛詞與本義無關,而是「曾」「即」「才」等的假借字。「則」可用作連詞、副詞和語氣詞。

先秦已有用例,後一直沿用在文言中。

一、連詞

連線詞與詞、短語與短語、句與句,表示順承或轉折關係。

1.表示並列關係

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裡,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並列關係(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可譯為「就」,或不譯。

例:⑴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⑵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

2.表示順承關係

⑴所連線的後一部分是對前一部分的說明或解釋。可譯為「有「就是」「就是因為」等,或隨上下文義靈活譯出。

例:楚得枳而國亡,齊得宋而國亡,齊、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則有功者,秦之深仇也(《史記·蘇秦列傳》)

按:「則有功」句:就是因為凡是有功績的國家,都是秦國刻骨的仇敵。

⑵所連線的前一部分表原因,後一部分表結果,或在事理上有相承關係。可譯為「就」「便」等,或隨上下文義靈活譯出。

例:夫夷以近 ,則遊者眾;險以遠 ,則至者少(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⑶表示所連線的兩項在時間上前後相承。可譯為「就」「便」「才」等。

例: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陽樓記》)

3.表示轉折關係

⑴表示意思有轉折時,「則」字用在後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反而」「卻」;表示姑且承認一件事,預備下句轉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

例:a.欲速則不達(《論語·子路》)

b.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鄭風·東門之墠》)

按:b.他家雖在我近旁,人兒卻象在遠方。

⑵用在由相同的兩個詞(或片語)構成的複合謂語中,表示讓步。可譯為「是」「倒是」等。

例:治則治矣,非書意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按:(燕國)治倒是治理好了,但這並不是信的原意啊。

4.表示假設關係。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於「假使」「如果」;有的用於後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於「那麼」「就」。

例:⑴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⑵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按:⑴國內如果沒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輔助君主的賢士,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犯的禍害,國家常會因此滅亡。

二、副詞

1.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

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2.表示對動作行為的強調。可按上下文義靈活譯出。

例:⑴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⑵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哀公》)

表示僅限於某種範圍。可譯為「僅」「只」「才」等。

例: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列子·湯問》)

三、語氣詞

用在句末,常與疑問代詞「何」一起構成「何則」,表示疑問語氣。可譯為「呢」。

例:宋人聞之,儼然感悅,而晉國日昌。何則?以其諸逆存順(《韓詩外傳·卷一·第二十二章》)

四、名詞:

(會意。金文從鼎,從刀。古代的法律條文曾刻鑄在鼎上,以便讓人遵守。本義:準則,法則)

同本義〖criterion;norm;standard;rule〗

則,等畫物也。——《說文》

則,法也;則,常也。——《爾雅》

根天地之氣,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鳥獸草木之生物,雖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嘗變也,謂之則。——《管子·七法》

均守平則。——《周禮·大司馬》

法則以馭其官。——《周禮·太宰》

掌則以逆都鄙之治。——《周禮·太史》。注:「亦法也。」

有物有則。——《詩·大雅·庶民》

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管子·形勢》

又如:則天(以天為法,治理天下);則度(法度);則效(則象。效法)

等級(由則的劃分等級引申而來)〖grade〗

《坤》作墜勢,高下九則。——《漢書·敘傳下》。顏師古注引劉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districtabout300squareli〗。王莽時以土方五十里為一則,為子男封邑

標準權衡器〖standardweighingdevice〗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軌則,壹稟於六律。——《史記》

榜樣〖example〗。如:以身作則

五、動詞:

劃分等級〖grade〗

鹹則三壤,成賦中邦。——《書·禹貢》

仿效,效法〖follow;imitate〗。如:則先烈之言行

做,作〖do〗

眾人聽了,嚇得不敢則聲。——《紅樓夢》

4樓:春去匆匆

「則」在古文中很重要,一般表順承,意為那麼、就。如「險以遠,則至者少」是說:對於處在險遠(的風景),人們就到的少了。「然則何時而樂耶」是說:那麼什麼時候享了呢?

5樓:磊_娟

「則」,在很多詩詞中,都是用做進一步說明。

用法如:「然則」等,

意思大概說,就是:那麼。

6樓:執名玄武

是、可、就、便、才、反而、雖然、何、呢

「而」在古文中的3種意思分別是什麼

7樓:zero天秤

一、而(ér)的具有實義的三個解釋:

1、《名》頰毛;鬍鬚。《周禮·考工記》:「作其鏻之而。」意思是:鱗片的頰毛。

2、《代》通「爾」你,你的。《記王忠肅公翱事》:「而翁長銓,遷我京職。」意思是:你的父親常叫我,去京城任職。

3、《動》通「如」。好像《察今》:「軍驚而壞都舍。」意思是:軍隊驚擾好像房屋倒塌。

二、「而」無實義的三個解釋:

1、《連》表並列關係。《論積貯疏》:「苟粟多而財有餘。」意思是: 糧食多,而且錢財還有富餘。

2、《助》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吧」。《論語·子罕》:「豈不爾思,室是遠而。」意思是:怎不叫人為你費思慮,房舍很遠啊。

3、詞綴,嵌在某些時間詞後面。《**》:「俄而,百千人大呼。」意思是:不一會兒,千百人在大聲喊叫。

擴充套件資料

一、而是一個漢語字,讀音有ér或者néng,基本意思是作名詞時表示頰毛,作動詞時表示能夠。一般是做定詞後助詞或連詞。

二、而——《說文解字》

1、而【卷九】【而部】

頰毛也。象毛之形。《周禮》曰:「作其鱗之而。」凡而之屬皆從而。如之切〖注〗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髵,非是。

2、而《說文解字》白話版:

而,臉頰上的絡腮鬍子。字形像毛髮之形。《周禮》上有句子說,「振作起它的麟和臉頰上的毛」 。所有與而相關的字,都採用「而」 作邊旁。

8樓:文以立仁

而(ér)在古文中可作名詞、代詞、動詞、連詞、助詞及詞綴。

1、名詞。

即「而」作為象形字的本義:鬍鬚。

2、代詞。

表示你;你的。如:「餘知而無罪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再如:「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 《記王忠肅公翱事》

3、動詞。

通「如」。好像。如:「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4、連詞。可連線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

表並列關係。如:「苟粟多而財有餘。」 《論積貯疏》

表相承關係。如:「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扁鵲見蔡桓公》

表示遞進關係。如:「君子愽學而日參省乎已。」 《勸學》

錶轉折關係。如:「吾見師出,而不見其入也。」 《餚之戰》

表修飾關係。如:「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說》

表假設關係。如:「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趙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信陵君竊符救趙》

表因果關係。如:「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時間、方位、範圍的界限,相當於「以」。如:「今而後,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 《祭妹文》

5、助詞。

表示偏正關係,相當於「之」,「的」 。如:「虞之與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吧」。如:「豈不爾思,室是遠而。」 《論語·子罕》‍

6、詞綴,嵌在某些時間詞後面。如:「俄而,百千人大呼。」 《**》 再如:「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

9樓:匿名使用者

而 1、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

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動詞和狀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 。

例: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醉翁亭記〉)

10樓:小白不是

1、而(1)連詞

1>表並列 今譯為:而且、又。 例釋: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過秦論》 注:並列關係連詞兩側的詞語可以調換,調換後語意不發生變化。

2>表修飾 今譯為:著、地。 例釋: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逍遙遊》

3>表順承 今譯為:就、才。 例釋: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戰國策》

4>表假設 今譯為:如果、假使。例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5>錶轉折 今譯為:卻、但。 例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荀子·勸學》

6>表因果 今譯為:因而、所以。例釋: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勸學》

7>表方位 今譯為:以 例釋:①三代而下,有學而不問。 《問說》

② 由孔子而來,至今百有餘歲《孟子》

(2)音節助詞 不譯 例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

(3)語氣詞 用在句尾 今譯為:啊、吧 例釋: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 《左傳·宣公四年》

(4)比況詞 今譯為:如、像、似 例釋:白頭而新,傾蓋而故,何則?知與不知也。《新序》

(5)代詞

1>第二人稱 今譯為:你(們)、你(們)的 例釋:①呂后復問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史記·高祖本紀》

② 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2>近指 今譯為:此、這樣 例釋: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6)通「能」 今譯為:能夠、才能

例釋:①行柔而剛,用弱而強 《淮南子·原道訓》

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亦若此矣。《莊子·逍遙遊》

而 1、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

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動詞和狀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 。

例: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醉翁亭記〉)

記憶順口溜:

而作連詞要分清,並列承接與轉折;

承譯「接著「轉譯「但」, 狀語後頭表修飾。

在古文中具有哪些意思之在古文中的意思有哪些

1 名 酒餚 飲食。史記 項羽本紀 為太牢具。譯文 劉邦準備了豐盛的宴席。2 動 備辦酒食。餚之戰 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譯文 您要住下,就為您備好一天的糧草 您要出發,就給您安排一夜的警衛。3 動 置辦 準備。活板 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譯文 這一版才印完,第二版已經準備好了。4 動...

古文中焉的用法古文中焉的用法焉在古文中都有些什麼用法

代 相當於 之 可譯作 它 他 等。捕蛇者說 以俟夫觀風者得焉。代 表示疑問,相當於 何 可譯作 怎麼 愚公移山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兼詞,相當於 於是 於之 勸學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副 多用於反問,相當於 怎麼 論語 十則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助 用...

寧在古文意思,之在古文中的意思

1 已嫁女子回孃家探望父母 也泛指省親。歸寧父母。詩 周南 葛覃 釋義 回孃家去看父母。2 守父母之喪。前博士 父母死,予寧三年。漢書 哀帝紀 釋義 前博士 父母死亡,我寧可三年。3 返回。干連的人,盡數保放呆家。水滸傳 釋義 於連的人,全數保放呆家裡。4 姓。有甯越 徐尚 蘇秦 杜赫之屬為之謀。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