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的境界與明心見性的境界有何區別

2021-03-10 23:29:30 字數 4870 閱讀 7323

1樓:引經據典正法

頓悟、大徹大悟是一樣的。大徹大悟跟頓悟是有不相同,頓悟就是很快的就大徹大悟,單講大徹大悟,有人無論是參禪、唸佛,有些人十年、八年,有些人二十年、三十年,有些人到

四、五十年,他才大徹大悟。頓悟,像六祖,幾個小時就成功,那叫頓悟。都是大徹大悟,一個是一下就成就了,一個是要很長時間,差別在此地。

到這個境界就是成佛,這個不是菩薩,是成佛,也就是我們在《華嚴經》上常講的,妄想分別執著徹底放下了;還有妄想分別執著,你還沒悟。

真正修行,真正有功夫,不一定吃齋唸佛。佛家的法門太多了,八萬四千法門唸佛只是其一,不用這個方法用別的方法也是在修行。所以一定要正確的理解,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行為,一門深入,這才叫真精進。

1佛經上用的,智慧、德能、相好,用這三個名詞。科學家講宇宙當中只有三個東西,能量、資訊、物質,講這三樣東西。佛法跟科學家這個合起來是一樁事情,智慧就是能量,德能就是資訊,相好是物質。

科學家也發現了,但是沒有證得,他不得其用。佛是親證,所以得到受用。

2所以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一切法心現識變。所以無量的智慧(般若智慧)是自己本有的,不是外頭來的,智慧不能向外求。所以佛法稱之為內典,向內求,經典稱為內經、內典,它不向外的,外面沒有東西。

向外求的,知識;向內求的,智慧。

3內裡面一定要用清淨心、平等心,這個心,智慧就起來了,後面是覺,覺就是智慧,清淨平等是定,清淨是二乘的定,平等是大乘的定,後面智慧就開了。所以智慧不是從廣學多聞,廣學多聞是知識,廣學多聞是解悟,佛法叫解悟。

4證悟是真實智慧,你自性的智慧透出來了,解悟沒透出,你知道有這回事情,你的障礙沒去掉,透不出來,所以你不得其用。這是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千萬不要把解悟當作證悟,那你這一生將來還是搞六道輪迴。

2樓:猴咐守

在外界看了,什麼區別都沒有。

釋迦牟尼佛是開悟之人、明心見性之人,但一樣與**們經行、乞食、洗臉洗足、鋪座位、盤坐……乃至生病。

內裡的境界言語道斷。

3樓:希熱秋傑

佛陀宣講了「心是大

手印」大:心是宇宙

手:心是慈悲承載所有的眾生

印:顯印出大千世版界。

這是大手印真實權的含義。

當我們凡夫明心見性的那一瞬間,我們就明白了:「印」:心就是個印表機而已!

心是個列印顯現「相」機器,怎麼能執「相」呢?那麼明心見性時我們會看見什麼呢?因此而相信自己明心見性了呢?

你會看見「心性的自性光明」從環境顯現中收「回來了」。心離開相了。心不為萬物所動,萬物的「生滅垢淨增減」也不回攪動你的心了。

這個十地菩薩的境界就叫明心見性。我們只要記住:心只是生相,心不會取相。

性=心+生。見性=看見此時心生的相,因為你看見了,你就相信了,「哦,我明心見性了啊」

明心見性和開悟的異同??

4樓:木繹

1.開悟和明心見性有一定的差別.六祖在聽到《金剛經》後,當下便開悟,這時的開悟,屬於解悟,也就是知道了一切無所得,佛性平等無二,故而有和五祖的對話和無相偈。

此時,五祖皆說未見性。直到五祖深夜講《金剛經》,六祖才大徹大悟,才明心見性。

可見,宗門的開悟是以大徹大悟為標準的,也就是明心見性。通常所說的開悟,往往是教下所說的大開圓解,也就是頓悟法理而已,也就是八正道中所說的正見。

因此一個悟字,在教下和宗門是有區別的。其區別在於,一個是知,一個是證。一個是知心是佛,一個是證心是佛。教下是頓悟漸修,而宗門則是頓悟成佛。

達摩祖師講過,夜見光明如晝,此是餘習將盡,也就是無明習氣將要破滅。

一旦心光顯露,此為明心,餘習淨盡,佛性圓滿顯現,此為見性。故而祖師說,見性即是佛。

達摩祖師在悟性論中的偈中描述了見性的的境界。即是:

一更端坐結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虛。曠劫由來不生滅。何須生滅滅無餘。

一切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識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動自真如。

二更凝神轉明淨。不起憶想同真性。森羅萬像並歸空。更執有空還是病。

諸法本自非空有。凡夫妄想論邪正。若能不二其居懷。誰道即凡非是聖。

三更心淨等虛空。遍滿十方無不通。山河石壁無能障。恆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亦無無性即含融。非但諸佛能如此。有情之類並皆同。

四更無滅亦無生。量與虛空法界平。無去無來無起滅。非有非無非暗明。

不起諸見如來見。無名可名真佛名。唯有悟者應能識。未會眾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無邊。不起一念歷三千。欲見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奧非心測。不用尋逐令疲極。若能無念即真求。更若有求還不識。

明心見性不是知解,而是實證,如果誰能達到達摩祖師偈中所描述的境界,再說自己明心見性吧。否則,那不是明心見性,只是知解而已,是不當數的。

3.開悟和證悟又有什麼區別?

【 開悟 】 《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

(術語)開智悟理也。法華經序品曰:『照明佛法,開悟眾生。

』八十華嚴經四曰:『開悟一切愚闇眾生。』出曜經二曰:

『欲化彼人令得開悟。』付法藏傳五曰:『爾時馬鳴,著白氎衣,入眾伎中,自擊鐘鼓,調和琴瑟,音節哀雅,曲調成就,演宣諸法苦空無我。

時此城中五百王子,同時開悟,厭惡五欲,出家為道。』

【 證悟 】

(術語)以正智於真理證知悟解也。勝鬘寶窟中本曰:『攝受正法,證悟於理。』禪源都序上曰:『識字看經元不證悟。』

簡單的說:開悟是明白道理。證悟是證得某個品位。

2.開悟後是否不會退轉?

明心之後,行者已經親證覺知心虛妄不實,只要依止這個見地,發起道共戒,自然不犯重戒,並且能夠漸次增上;因此明心的行者,在解脫道上的證量,同於聲聞初果人的位不退。但這種位不退只是一個原則,並不是絕對不會退,甚至 世尊所親自接引的**,還有八萬人退失明心的見地。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一說:『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

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佛子!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於空無我人主者,畢竟無生必入定位。

佛子!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會眾中有八萬人退,如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惡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不名習種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見及五逆,無惡不造,是為退相。

』所以明心的不退,必須有諸佛菩薩知識所護,而且不能碰到惡因緣。

明心的人如果能自行以經典加以印證,或者得到真善知識的印證,一般說來就不會再自我懷疑而退失掉。但有的人,他的悟緣未具,靠善知識大力逼拶,勉強得悟,這種人如果悟後對善知識退失信心,也會同時退失見道的見地。或者他前世有謗法的因緣,餘殃未盡,也會使他在明心,甚至見性之後,接觸到惡因緣,而喪失見道的功德受用。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一又說:『佛子!有十不可悔戒,應受應持:

一不殺人,乃至二十八天,諸佛菩薩;二不盜,乃至草葉;三不淫,乃至非人;四不妄語,乃至非人;**說出家在家菩薩罪過;六不沽酒;七不自贊毀他;八不慳;九不瞋,乃至非人;十不謗三寶。若破十戒,不可悔過,入波羅夷,十劫中一曰受罪八萬四千,滅八萬四千生,故不可破。是故佛子,失發心住,乃至二住、三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合稱三賢位,除了很少數的例外,明心見性的行者都是屬於三賢位〕、十地,一切皆失。

』所以,明心見性的人若是毀破十重戒,也會退失見道位的功德。這種情形,多半是出現在悟緣未具卻因為善知識明告密意或者機鋒使得太白而悟的人身上。因為悟道的條件不具足,悟道的功德受用很有限,悟後又未能依止見道的見地作確實的觀行,以致無法發起道共戒,徒有見道的知見,心態卻與凡夫無異,犯重戒的機會與凡夫相差無幾。

5樓:匿名使用者

一回事。所謂開悟或明心見性,也有水平不同,一般情況下提到開悟就是指普通人真正開始修行時思想認識的轉變。只不過,明心見性這種說法多見於禪宗。

證悟,就是修證,通過實際的修行證明開悟時的思想認識是正確的,以利於決定下一步的思想方向——最終目的是為了到達佛的圓滿彼岸。

6樓:唯梅子

這是禪宗的問題.我只學過法相唯識宗.我不懂禪宗.

我先留個記號.讓我也學學.看看別人如何回答.

7樓:佛心魔劫

明心見性

禪宗的思維或成佛方式。自南北朝時竺道生首倡「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之說,佛性便被從神聖的彼岸拉回到每個人的心裡。因此,慧能說,「佛向心頭做,莫向心外求」。

所謂「明心見性」,就是明白自家的「本心」,見到自家的「本性」。這個心就是菩提心,這個「性」就是佛性。能否成佛,關鍵在於能否悟「本心」、「本性」的真面目。

悟到這個真面目,即使普通人也能成佛,悟不到這個道理,即使佛也變成了普通人。佛與凡夫本無差別,只在「迷」、「悟」之間。

開悟也被稱為「生命動力開發」,是不同人格和心智模式的不同受力反應和突破現象。

生命動力開發是以心理學巔峰體驗製造技術和中國古代禪宗開悟技術為基本手段,以禪修方式激發個人原動力,使當事人的「最高主宰」真正當家作主、發揮作用,讓人的力量與智慧發生根本性升級的能力開發方式。開悟以身心合

一、財智雙用、家業共榮為目的,以求當事人達到開心智、增心能、平心氣、善心計的效果。開悟過後修煉體系包含呈現真我、身心合

一、自我驅動、樹立人格、忘我境界五個層次。

8樓:道源居士

明心見性和開悟是不是一回事?

:是一回事

開悟後是否不會退轉?

:開悟後也會退轉,即:悟後迷,有歷史公案。

此類公案亦不勝列舉,皆悟後不借對治精修,積習深厚,昧卻天良,見利動心,忘恩負義,有以致之也。雖然,人固可以逞其凶頑奸詐之智,其奈**神不予寬容何? 其不得善終也,宜矣!

開悟和證悟又有什麼區別?

:大多數人都以為開悟後就可以不修了,其實才是剛上路呢,悟後起修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時時綿密保護直至瓜熟蒂落、大徹大悟。

《修心訣》雲:『入道多門,以要言之,不出頓悟漸修二門。』又云:

『此頓漸二門是千聖軌則,以上諸聖,【莫不先悟後修,因修乃證】。所謂神通變化依悟而修,漸薰所現。非謂悟時即發現也。

南無阿彌陀佛

撩女人的最高境界有哪些,撩妹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撩女人最高境界是什麼?這些高手段,一般人做不到 撩女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沒有止境。撩別人的時候自己卻不動心。撩女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能撩動有錢的女人。最高境界肯定是能夠抓住他的心了 撩妹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撩女人最高境界是什麼?這些高手段,一般人做不到 泡妞高手的最高境界是什麼?作為一個戀愛達人,可以說是閱女...

描寫境界的成語,形容「唯美意境」的成語有哪些?

八窗玲瓏 比喻bai通達明澈的修養境界du。百丈竿頭zhi 佛教語,百丈高的竿子dao,比喻道行達專到很高境界別有天地 屬天地 境界。比喻另有一番境界。形容風景或藝術創作的境界引人入勝。長轡遠御 比喻駕馭創作手段從容達到寫作的理想境界。超凡入聖 形容學識修養達到了高峰。出神入化 形容文學藝術達到極高...

漁父中屈原與漁父誰的境界更高更適合作為我們的人生處事的準責

漁夫,隨波逐流,識時務。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不知變通。全在你如何理解 以下是詳解 文章以簡短而凝練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漁父兩個人物形象。漁父是一個懂得與世推移,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隱士形象。他看透了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決不迴避,而是恬然自安,將自我的情操寄託到無盡的大自然中,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