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十念法怎樣唸佛不傷氣必須用印光大師十念法唸佛號嗎

2021-03-09 10:10:26 字數 4208 閱讀 1149

1樓:卍常發菩提心

增廣文鈔卷一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若論唸佛法門,唯以信願行三法為其宗要。三法具足,決定往生。若無真信切願,縱有真行,亦不能生。

況悠悠泛泛者哉。蕅益所謂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乃三世不易之常談,三根普被之妙道也。宜通身靠倒,庶親證實益耳。信願行三,十要中皆悉詳示。

而第一要,彌陀要解五重玄義中,第三明宗,發揮三法,最為精詳。其後節節段段,皆有指示,宜細參閱。此不備書。

至於唸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

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鈍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唸,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

(默唸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唸之相,)心口唸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明腔知矣。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巨集淨土者,尚未談及。

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

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圓孝去耳。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唸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

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

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

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

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

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

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

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

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

掐珠唸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

臥時只宜默唸,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居士以年將半百,身系樊籠,素未參尋知識。

倘欲即生了脫,但當專主淨土一門。金剛法華,且先置之度外。待淨土大通,一心已得後,再行研究不晚也。

若此刻便即從事,恐智力不給,得彼失此。一法未精,二利鹹失耳。揀魔辨異錄系禪宗。

深通教理者尚不易知,況居士乎。凡禪宗典章,概勿研究。以禪宗意在言外,若按文解義,則錯會佛法,以善因而招惡果。

釋氏稽古略,乃記事之書,而以禪宗為主。凡屬此種言句,皆當置之勿究可也。吾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

有一分恭敬,則滅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滅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全無恭敬,雖種遠因,其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

凡見一切信心人,皆須以此意告之。此係從初心至究竟之決定實義。若當作腐僧迂談,便為自暴自棄,豈特孤負(印光),實為孤負自己也已。

(增廣文鈔卷一)

增廣文鈔卷一與陳錫周居士書

若或事務多端,激消略無閒暇。當於晨朝盥漱畢,有佛則禮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為一念,念至十口氣,即念小淨土文。

或但念願生西方淨土中四句偈。念畢禮佛三拜而退。若無佛即向西問訊,照上念法而念。

此名十念法門。乃宋慈雲懺主為王臣政務繁劇,無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盡一口氣念。

以眾生心散,又無暇專念。如此念時,借氣攝心,心自不散。然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

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以散心念佛,難得往生。此法能令心歸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

念數雖少,功德頗深。(增廣文鈔卷一)

增廣文鈔卷三重刻龍舒淨土文題詞並序(代王弘願作)

恐其畏難不入,故以晨朝十念,作普攝群機之最勝方便。待其漸入漸深,如得嘉餚,既知其味,則日用云為,自能拳拳服膺,唯佛是念。非限於一茶之頃,以為定章也。

倘能具真信願,畢生堅持十念,決定往生。況更能加功用行者乎。(增廣文鈔卷三)

增廣文鈔卷二淨土法門普被三根論

或有公私眾務,了無少暇,須於早晚十念念佛,至心發願,亦能往生。以阿彌陀佛曾有願雲,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故十念念佛,亦得往生也。

(增廣文鈔卷二)

增廣文鈔卷二復包右武居士書二

晨朝十念,當於盥漱後,功課前行之。淨土十要,西歸直指中,各有其儀,依而行之即已。但不可過十念,以多則傷氣。

光文鈔中亦屢言其利害。朝暮功課,照功課中念之即已。如公事多端,不暇念功課,則但用十念亦可。

此外則但止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即已。所謂十念者,以盡一口氣為一念。如是念十口氣,名為十念。

如氣壯之人,一口氣多念一二十句。氣弱之人,只能數句。不論佛數多少,但以一口氣,至十口氣,為度耳。

其法之妙處,文鈔亦說之。若多念,則又傷氣受病矣。不可不知。

文鈔三編卷三複馬宗道居士書一

汝蓋未悉心詳閱文鈔。縱閱,亦只泛泛然過目而已。(一)所言先從十念進行,不知十念一法,乃為極忙之人所設。

以終日無暇,但只晨朝十念。若有工夫人,豈可以十唸了之乎。如先念十念,再按自己之身分,所立之功課做,則可。

若但十念即已,則不可。況此患難世道,禍機四伏。若不專志唸佛及念觀音,一旦禍患臨頭,又有何法可得安樂。

文鈔三編卷二復陳土牧居士書四

晨朝十念,忙人決定須用。即閒人能作正課,於正課前,用晨朝十念,亦可。非能作正課,便不可用也。古人多有畢生用晨朝十念法,然後再作正課者,何妨礙之可雲。

文鈔三編卷一復丁福保居士書四

十念一法,乃慈雲懺主為國王大臣政事多端,無暇專修者設。又欲令其淨心一心,故立盡一口氣為一念之法。俾其心隨氣攝,無從散亂。

其法之妙,非智莫知。然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並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則傷氣受病。切不可謂此法最能攝心,令其常用,則為害不小。

2樓:卿峰保真一

不生妄念,不昧因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老老實實唸佛。

必須用印光大師十念法唸佛號嗎

3樓:匿名使用者

印光法師教的十念法不是這樣的,是三聲三聲四聲。洞旁州就是在我們靜坐的時候回,一直這樣念,你答念六個字的可以,四個字的也可以。我是這樣唸的,我坐著,好象靜坐的時候,我們啟笑不出聲的,在心中念,三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然後第二口氣又三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三聲,到第三口氣時念四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三三四就共十聲。

為什麼加上一個四聲呢?因為你的精神會集中在數字上,日子久了,你的心就定下來了。你不妨現在可以試一試。

你這樣念,不要一口氣念多,像我現在這樣,用鼻子吸一口氣,一口氣念三聲,不讓他超過四聲,保持三聲,無論你的氣魄有多長,都不念四聲,就念三聲,第二口氣又念三聲,第三口氣保持四聲,你不斷地如此訓練,你的心就不會想東想西納蔽了。大家記住印光大師傳的這個方法,我就是用這個方法的,所以後來心就很容易定下來,以前用的方法還會亂。

用此方法是印祖的實踐經驗。用此方法的目的主要比沒有記數的更容易攝心。

請問各位善知識印光大師十念法唸佛三三四具體是怎麼做?我自己理解的十念法三三四是下面兩種。

4樓:匿名使用者

《印光大師文鈔》原文中有這個嗎?

你這個是新發明吧?

不要亂改祖師意啊!誤人誤己!

祖師意核心在攝心為念,不在數字多少。

今人妄想重,心力弱,心粗,專注力不夠。念多數不行,祖師方便教我們一口氣念十個佛。

還不專注,可分兩段;再不行可分三段。不在於數字如何分,在攝心!

若你時間多,何妨一直念下去,只是小心傷氣。念得多了,妄想自然就少了。要多看文鈔原文,今人的**有合適的也有新發明的未必合適。

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唸佛圓通章》

此事豈容再蹉跎

快哉一語抵長歌

若要不墮蹉陀路

只有彌陀念得多

5樓:召喚者的靈魂

這個需要自己在平時念的過程中不斷勘驗,哪一種自己比較攝心就選擇哪一種。不同的階段有時候也要調整節奏,沒有固定的法用到底,形式上的改變都是一個目的,攝心念佛。所以一個方法好不好,標準在自己那裡,參考別人修證的經驗,調整自己的步伐。

用十念法唸佛,呼吸怎麼調,白天用十念法唸佛睡覺時用呼吸唸佛是夾雜麼

阿彌陀佛,您看看胡小林老師講的印光大師十念法就知道了,非常詳細,呼吸隨意,不用呼吸配合佛號,也不用繞佛腳步配合佛號,心收到佛號上,不用管其他的,用胡老師的話說,已經夠亂了就別再往裡面加了 看看印光大師的開示就知道了。十念法原文 至於唸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

印光大師為什麼唸佛人多,往生人少

佛所說一切法門,雖高深玄妙,圓頓直捷,皆須斷盡煩惑,方可了生脫死。若斷而未盡,則尚不能了。況完全未斷者乎。唯唸佛法門,仗佛慈力。若有真信切願,至誠唸佛,無一不住生者。然唸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以愚痴無知,只求來生人天福報,或不生慚愧,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義等事,心與佛背所致。過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若...

印光大師為什麼說,唸佛法門,最合末法時機

一切法門,皆以唸佛為其歸宿。若唯務高深,談玄說妙,則如數他人寶,自無半錢分,畢竟自己受用不著。以業盡情空,方了生死。但能談說,有何利益。須知見思二惑,即是生死根本。不到業盡情空地位,何由得了生死。唸佛則仗佛慈力,利益巨集深。故清涼國師說,愚夫愚婦,顓蒙唸佛,即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唸佛法門,最合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