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探花相當與現代什麼學位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2021-03-08 20:28:57 字數 4990 閱讀 6179

1樓:匿名使用者

相當於現在考博士的第三名 探花

【歷史】

探花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在殿試中,取得進士第三名的名稱,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

「探花」一名在唐代的科舉經已出現。當時中進士者會園遊慶祝,稱「探花宴」。以進士中的年少貌美者為「探花使」,到各名園採摘鮮花,迎接狀元。

北宋開始,進士必須經過皇帝殿試,並且定立進士一甲只有三人。初時第一名稱狀元,第

二、三名俱稱為榜眼;意思是第

二、三名分立狀元左右,如其兩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則稱探花。

探花這名稱跟狀元、榜眼一樣,其實都是社會上習慣使用。在正式發放的金榜之上,只會稱進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殿試取中的前三名進士,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

殿試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為定製。。

唐無榜眼,卻有探花郎。唐代新進士榜公佈後,他們在曲江有盛大宴遊活動,以最年少者為探花郎;原意只是戲稱,與登第名次無關。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

二、第三名進士為榜眼。因為填進士榜時,狀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

二、三名分列左右,到了南宋後期,第三名進士改稱為探花,於是榜眼成為第二名的專名。因此說,狀元、榜眼、探花作為三鼎甲的三個專稱,合成於南宋。

太祖以後,學校與薦舉變得有名無實,科舉考試卻日益受重視。

明代的科舉,分鄉試、會試、殿試三階段。學校生員(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參加會考,教做鄉試,錄取的人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舉人和國子監的監生在隔年春天到禮部應考,稱為會試,錄取的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同年再由天子親自在殿上出題測驗進士,稱為殿試或廷試,把會試錄取的進士分為三等:一甲三人,分別稱為狀元、榜眼和探花;

二、三甲若干人,第一名都叫傳臚。

所謂「三元及第」就是指一連考了解元、會元、狀元三個第一名。

進士一詞始於隋煬帝之設進士科進士第一名稱狀元,又稱「魁甲」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試製度,即在吏部考試後,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級的考試,決定錄取的名單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於是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舉行皇帝宣佈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瓊林苑,故稱瓊林宴。

殿試第一名稱榜首,第

二、三名稱榜眼,

一、二、三名都可稱狀元。南宋以後,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宋哲宗時,將進士分為經義、詩賦兩科,分別舉行考試,經義進士以經義定取捨,詩賦進士以詩賦定去留。

宋代的常科考試分為州府試、禮部試、殿試**。州府試稱解試,禮部試稱省試,殿試帶有複雜的性質。宋代在正科之外,還設立恩科。

連續考十五場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辦法,賜予本科出身。

四、進士

中國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此稱始見於《禮記·王制》。

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元、明、清時,貢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

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

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科舉分為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童試是參加正式科舉考試前的預考,由縣裡考試,中第者為生員,又叫秀才或庠生.這是大概,成績最好的是廩生,其次是增生,新入學的稱為附生.

鄉試由省裡考試,每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秋闈,中第者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是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又稱禮闈和春闈.中第者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殿試由皇帝親自考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又有國家特考,第一年或兩三年由地方送年資長久的廩生入國子監,肄業的稱為歲貢。逢國家慶典進貢的生員稱為恩貢。

而和現在對比只能大概對比成:

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

秀才相當於學士。

舉人相當於碩士。

進士相當於博士

2樓:匿名使用者

他並不是指什麼學位,而是指的名次,「探花」指代普及全國   據宋人王明清撰《揮塵錄》載:「李昌武宗諤之子昭遘,十八歲鎖廳及第。昭遘子杲卿,杲卿子士廉皆不逾是歲登甲科。

凡三世俱為探花郎,亦衣冠之盛事也。」此處亦言及探花。又見張家駒所撰「王明清《揮塵錄》辨證標題之二,王明清事蹟編年考略」載:

乾道二年(1166)丙戌,(王明清)40歲。作《揮塵前錄》成。因《揮塵錄》分前錄後錄,本引文出自前錄。

故可以肯定:最遲在王明清40歲時即乾道二年(1166),「探花」作為進士第三人的代稱,已得到普遍的認可與應用。此時距黃氏家譜所載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已過去45年。

考慮到當時幅員廣闊、路途遙遠以及資訊傳播工具的落後,再考慮到人們的認知差距,「探花」以這樣的速度傳播與普及應該說是很正常的。 「探花」被認可   探花的認知速度如此之快應該得力於上層**甚至是皇帝的首肯。如果沒有**集權的帝王的支援,沒有臣子的上行下效,「探花」一詞不可能在三五十年內得到空前的普及並迅速傳播開來。

從這一點說,黃氏家譜的記載有可能是真實的。正是宋徽宗對「探花」的提及與援引,促進了「探花」一詞的迅速傳播。在不長的時間裡得到了文人學士的普遍運用。

最後得到社會公認。可以說,探花作為第三人的代稱應確立於北宋晚期。 地位與影響   「探花」雖然代表了第三人及第。

名位在「狀元」和「榜眼」之後,但「探花」與「狀元」、「榜眼」一起統稱為「三鼎甲」。如鼎之三足,撐起了科舉考試這一選才大鼎。鼎甲是進士之首,是最具代表性的群體。

「探花」同樣是天子門生,是一甲及第,是十分難得的榮譽。也是成千上萬舉子夢寐以求的目標。何況「探花」與「狀元」、「榜眼」都是不相上下的高才,只是因皇帝的好惡而名序有先後。

不能籠統認為「探花」就比「狀元」、「榜眼」低人二等。例如明成祖永樂二十二年(1424)邢寬榜探花孫曰恭,原擬其為一甲第一,不料成祖發覺「曰恭」二字寫在一起讀「暴」,心中不悅。又見一人名為邢寬,便道:

「孫暴不如邢寬。」遂定邢寬為一甲第一,孫曰恭為一甲第三。能說孫曰恭就不如邢寬嗎?

又如北宋真宗鹹平六年(999)孫暨榜探花錢易,17歲曾舉進士,三篇文章一揮而就,未過午即交卷,主考官厭惡他年輕氣盛,他因此落選。第二年,他又應試,在禮部試名列第二,他感覺應當第一,認為有人故意壓制,便在《馭六馬賦》中含沙射影、意在譏諷。宋真宗不喜歡錢易這種苛求於人的狂妄態度,又將他降為第三。

再如宋代的秦壎,因是秦檜之孫,也被高宗從第一降為第三。由此可見,誰為「探花」,是由種種偶然的因素決定的。並非都以辭賦、策論分高下。

  時至今日,廢除科舉制度已近100年,科舉考試早已煙消雲散。惟獨作為科舉終端產品的「狀元」、「榜眼」、「探花」的稱呼卻歷久而不衰。近些年來成了頻繁使用的詞彙,在體育、教育、經濟、文化等領域,成為第

一、第二、第三的代稱。可見其生命力之頑強。

3樓:匿名使用者

我覺得現在沒有學位比得上探花,仁兄先不用急著反駁或是同意且聽我慢慢說。科舉制度決定了探花這個集體的稀有性,首先三年一次的鄉試中秀才者才有機會去會試,次年二月京城貢院得和全國鄉試的佼佼者們一決高下決定誰有機會進入殿試階段,殿試上全國各地鄉試篩選出來的精英經過會試後剩下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過了這一關就是是天子門生。殿試上的一甲第三名就是探花,此例源於宋朝按照。

舉明代例,此時得中一甲(狀元、榜眼、探花)者可同二甲當中的菁英分子點為庶吉士,明代中期有不當庶吉士不可入閣的潛規則,如果得中探花就是有100%機率成為的庶吉士,剩下進入內閣成為國家首輔需要的僅僅是時間,哪怕再沒有工作能力至少混到部長級別,就算沒有成為首輔就退休了,也有機會當個內閣。我覺得現在科學院院士比之也有不如。探花相當於我國目前的**高階公務員吧。

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4樓:匿名使用者

秀才大概相當於普通大學的本科生。舉人大概相當於清華北大的本科生。進士大概可以媲美院士。

秀才的才智相當於一本,謀生能力大概相當於當今社會的大、中專學歷。古代秀才如果考不上舉人,通常便可以蒙學為生。而當今做小學教師,至少也得大專文憑。

從人口比例和綜合素質上講,古代能夠考上秀才的人的智力水平大致相當於當今社會的一本。

舉人在乾隆年間的江蘇省每三年錄取約110舉人,所以大概相當於清華北大的本科生。

進士由於極其稀少,清代每三年的全國平均錄取約為240人,所以大概可以媲美院士。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科舉等級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制度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

「榜眼」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在殿試中,取得進士第二名的名稱,與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舉子的稱謂。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

「舉人」是指被薦舉之人。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

秀才」別稱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見於《管子·小匡》。漢以來成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為學校生員的專稱,現代也比喻知識量豐富的人。

5樓:媛你三冬暖

古代的科舉制度是聯想非常大的一個變革,很多人都覺得古代的科舉制度和現在的學歷是相似的,如果你沒有學歷的話,那麼肯定是不行的。如果你把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用來對上現在的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那這樣的話,你可真的是太小瞧古代的科舉制度了。那我國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到底放在現在相當於什麼學歷呢?

在古代考上了功名,那麼就相當於改變了你的命運,直接就提升了你的階級。而現在的大學生就不一樣了,在畢業以後還得拿著微薄的工資,甚至為了房子背上幾十年的貸款,所以兩者完全不是同一個檔次的。在古代的文盲比例可是比現在要多上很多,以前的時候認識幾十個字就算是識字的標準了。

在整個清朝的200多年當中,考中秀才的人只不過有46萬, 而在現在研究生每年錄取的人數都有60萬左右,從這個數字也明顯可以看出在古代秀才的稀少和他們的地位了。而其實在科舉考試當中,最低一級的考試就是童生了。

而有些人甚至五六十歲都沒有考上童生,童聲的考試也分為三場縣試、府試和院試,考過兩場才能成為童生,而考過三場才能成為秀才。如果考上秀才就相當於是一個實力人物了,可以免除賦稅,徭役還能夠見到**,不跪拜,犯了事也不能對你用刑。近視更是傳說中的人物了,上任最差的待遇就是當地方縣令。

古代的御史官職,相當於現代的什麼職務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古代許多官職的初衷都發生了變化,以至於不能從字面上理解。帝國史就是其中之一。說文解字 中 御 字的意思是 造馬 意思是 控制和管理 從字面上講,皇家歷史學家應該是記錄和管理歷史和檔案的 事實上,周朝剛剛建立御史的時候,確實把它當成了一個史學家。據史料記載,君主當政時,執法在邊,御...

古代禮儀與現代禮儀的區別與聯絡,現代禮儀和古代禮儀的區別和聯絡有哪些?

古代禮儀與現代禮 儀的區別 一 中國古代禮的內涵和作用大大超過了現代禮儀 二 中國古代禮與法相結合,現代禮儀乃自我約束 三 中國古禮強調等級,現代禮儀注重平等 四 中國古禮存在扭曲人性 踐踏人權的內容,現代禮儀尊重人性 維護人權 古代禮儀與現代禮儀的聯絡 1 現代禮儀是在古代禮儀的基礎上與時俱進的進...

古代的五百兩銀子相當於現代的多少錢

如果是唐朝copy,宋朝的500兩,那非常值錢,一兩相當於4000 5000元,500兩就是200萬 250萬元,明朝時期,一兩相當於1000元左右,五百兩就是50萬,清朝1兩值300 400元,那就是10幾二十萬。銀兩的兌換在正常情況下是1兩換1500文,災年1兩隻能換600 700文,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