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和黃帝是同一時期的人嗎

2021-03-07 22:48:47 字數 5867 閱讀 5688

1樓:奇怪書呆

炎帝跟黃帝同時代,且均帶有傳說色彩。

從古到今,被視為中華民族始祖象徵的炎帝就是與黃帝齊名的炎帝神農氏,據傳生於陝西寶雞姜水(現寶雞市清姜河流域)。

上古時期的炎帝和黃帝,分別是兩個部落的首領。兩個部落曾經站在了一條戰線上,共同擊敗了蚩尤部落。但是在這之後,兩個部落還發生過一場戰爭,不過最終黃帝率領的部落,擊敗了炎帝率領的部落,從此之後黃帝部落就奠定了各部落盟主的地位。

2樓:鍾自娛

黃帝和末代炎帝榆罔是同時代人,但與有作為建立炎朝的第一代炎帝石年不是同一時代人。黃帝和蚩尤原來都是炎朝的諸候,因末代炎帝榆罔昏庸 腐敗,至使各路諸候互相爭霸,黃帝軒轅崛起,打敗榆罔推翻炎朝建立黃帝朝。蚩尤不服黃帝的統治,起來與黃帝爭奪統治權,結果被黃帝打敗。

黃帝戰勝蚩尤後,鞏固了黃帝朝的統治,並廢除炎朝傳位給直系子孫的傳統,開創了在族人中選用賢能作為帝位繼承人的制度。黃帝朝共傳位五代黃帝至舜為止,不包括禹。因禹列入夏朝的開國皇帝,屬於另一朝代。

3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炎帝和黃帝,據史記記載,黃帝和炎帝打過仗,而且炎帝被黃帝打敗了。 而在其他一些書上炎帝卻比黃帝要早,兩人不是同個時代的人。

到底是怎麼回事?這要從中國文化說起。漢武帝獨尊儒家後,中國的歷史一直是儒家掌握,而漢朝司馬遷寫「史記」,其志向是趕超孔子,也就是說,司馬遷也是儒家一派的。

他的歷史書就要符合「儒家觀點」。他的觀點被後來的儒家**傳播。

司馬遷的《史記》始於《五帝本紀》,而《五帝本紀》開端就是黃帝的史事,也提到炎黃二帝的關係。其實,當時有很多其他史料的。 《五帝本紀》因為黃帝所處的地方在中原,是正統,所以,這個說法被採納。

而炎帝在長江一代,因此是非正統。至於誰勝誰敗,都是神化傳說,沒有依據。而根據考古學,似乎證明,兩者是不同時代的人。

司馬遷的《史記》還有很多錯誤,比如秦朝的阿房宮,儘管他說沒建設完成,但也表述了前廳如何雄偉,被後世考古證明,阿房宮只有地基,根本沒有所謂的前廳,更沒有唐朝詩人描述的華麗。

炎帝、黃帝之間的關係

1.古書中流行的說法是講黃帝和炎帝是兄弟兩個,都是少典氏之子,如《國語》雲:「少典娶有蠕氏女, 生黃帝、炎帝。」

《秦本紀》雲:『顓頊氏之裔孫曰女惰,吞玄鳥之卵而生大業,大業娶少典氏而生柏翳』,明少典是國號,非人名也。黃帝即少典氏後代之子孫,……故《左傳》『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亦謂—其後代子孫而稱為子是也。

」注意:第一,少典不是個人,而是一個方國部族的稱號,炎帝、黃帝都由少典氏衍生分化出來。第二,炎帝、黃帝相隔年代較長,而炎帝早於黃帝,據《帝王世紀》講,其間共歷八世。

炎帝與黃帝分別居處在不同的地區。黃帝的區域傳說他都於新鄭。黃帝亦稱有熊氏,新鄭號稱為有熊氏之墟,也就是黃帝居處的故址。

這個地點剛好在中原的**,所以黃帝可以代表中原地區是很清楚的。《本紀》說他「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其活動的範圍即以中原為軸心。炎帝傳說中他雖長於姜水,但是「本起烈山」,都於陳。

陳在淮陽,這乃是豫東南的地方。《山海經》說炎帝之後有祝融,祝融之後有共工,是南方的系統。黃帝、炎帝代表了兩個不同的地區,一個是中原的傳統,一個是南方的傳統。

近些年,在史前一直到文明形成時期的考古學研究上,有一項重要的成果,糾正了過去以中原為中心的單元論觀點。中華文明的起源不能是單元的,文明起源的各個因素不是在一個地區產生,而是在若干地區分別醞釀和出現的。文明起源來說,必須看到若干地區的互動作用。

中華文明是我們遼闊幅員之上多民族共同創造的輝煌成果。

長期以來,大家講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可是談到文明的起源,考慮到近年的古成果,長江流域有著同樣重要的作用。長江地區從考古文化來看,是相當進步的,絕對不是一個落後的地區。有的學者提出中國也有一個「兩河流域」,就是黃河與長江。

黃河流域的文化和長江流域的文化,有聯絡又有區別,互相影響、溝通和融會。這個觀點恰好與炎黃二帝居處的兩個地區一致。

在黃帝以後的古史傳說中,依舊可以看到黃河、長江兩個地區的關係。據《國語》,黃帝之子有25人,其得姓者14人,但只有1 2姓,即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姑、儇、依。《大戴禮記·帝系》詳細記載了黃帝二子的後裔譜系,參以《紀年》、《山海經》、《世本》、《史記》等書,可以看到古代一些重要的王朝和方國都出於這二子:

《帝系》說:「青陽(玄囂)降居泯水,昌意降居若水。,,(『泯水」《史記》作「江水」,是由於漢代字寫草了,這個「泯」字和「江」字接近。

泯水應即今河南沙河,源出魯山西,流經葉縣,入於汝河。昌意所居若水,則是今雅礱江,流經四川西部,入於金沙江。顓頊也生自若水,事見《呂氏春秋·古樂》因此,黃帝這二子的居地也分為一北一南。

玄囂一系,如帝嚳、唐堯、商、周,都在北方。昌意一系,卻多在南方或與南方有關,例如虞舜「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夏禹生於石紐,崩於會稽,楚、蜀更是南方的諸侯。

《帝系》這種三代統出一源的譜系,在近代備受學者的譏評,以為子虛杜撰。不過既然各種古書都記有基本相合的傳說。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炎黃二帝傳說應當有密切的關係。

炎黃二帝事蹟以及黃帝之後的傳說譜系,還向人們說明,中華文明在相當早的時候,包括它剛在萌生的過程中,便有了頗為廣泛的分佈。在考古學上,不少學者都在使用「龍山時代」這個詞,這意味著從北方到南方很廣大的範圍裡, 多種文化都有其共同點。這種情況,也可譬喻為形成了一個文化的,「場」,其範圍之大在古代世界是罕與倫比的。

我覺得,這個文化的「場」正是後來』夏、商、週三代時期統一國家的基礎。炎黃二帝以及黃帝有25子、得12姓的傳說,與這一具有共同點的文化「場」是有聯絡的。結合古史傳說宋考察龍山時代各種文化,將對中國文明的起源和形成過程有進一步的闡發。

特別要指出的是,從這裡可以看到,民族的團結統一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點。雖然在漫長的歷史上有過多次**,但最後終歸於統一。這樣的民族精神,在史前時期已經露其端倪了。

4樓:嗜夢之尊

是的。炎黃子孫說的就是這兩位。都是上古時期的能人。與蚩尤也是一個時期的人

5樓:匿名使用者

是同一時期

古書記載中黃河流域遠古時代的兩個部落首領。黃帝和炎帝都出生於黃河的支流渭河流域,當時已是父系氏族公社時代。傳說他們都是「有熊國君」少典氏的後裔,「昔少典娶於有氏,生皇(黃)帝、炎帝。

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這裡所說的「生」,並非說黃帝和炎帝是少典氏親生,而是說他們都是少典氏的後裔。「黃帝以姬水成」,是說他在姬水岸邊長大,因而以姬為姓。

姬水當即古漆水,發源於今陝西麟遊縣西部偏北的杜林,在今武功縣匯入渭河。姜水為渭河支流歧水下游的一段,即今之清姜河,在陝西寶雞匯入渭河。這就是說,炎黃兩個部落,最初的活動地區都在黃河的支流渭河的上游地區。

傳說黃帝原姓公孫,因長於姬水,才改姓姬;曾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因是有熊國君之苗裔,又稱有熊氏。他「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伶俐),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後來被推舉為部落首領,率部遷徙到陝西北部定居。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了尋找更加平坦、開闊、肥沃的土地,又沿北洛河南下,到達今陝西的大荔、朝邑一帶。

那裡的黃土地給了他們發展農業的便利條件,但不時出現的乾旱又困擾著他們,迫使他們去繼續尋找理想之所。於是,黃帝又率領族人從大荔、朝邑東渡黃河,順著中條山和太行山麓進入汾河谷地,再向東北遷移,到達今河北涿鹿附近。那裡有由桑乾河、洋河沖積而成的適宜農耕的寬闊谷地,附近還有可供狩獵的山林,他們覺得環境非常優越,就定居了下來。

就在黃帝率領他的部落東遷的時候,炎帝也率領他的族人開始長途跋涉。炎帝又稱赤帝,一說他降生於厲(烈)山即今湖北隨州市厲山鎮,一說他降生於常羊即今陝西寶雞神農鄉常羊山,「育於姜水,姜姓,以火德王,亦曰烈山氏」。同是為了尋找理想的定居之地,他也率領部落東遷。

但走的路線與黃帝不同,他們先是沿渭河東下,到達今河南西南部,再順黃河東下,到達現在的豫東地區,在那裡安頓了下來。

那時候,隨著私有財產的出現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領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特權。部落之間為了爭奪生存空間,為了互爭雄長,經常發生戰爭。一些部落首領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內行刀鋸,外用甲兵」,也發動掠奪財富、奴役其他氏族部落的戰爭。

這種戰爭加劇了社會的分化,給正常的農業生產帶來巨大的威脅,但氏族制度調節社會矛盾的習慣法此時又已喪失作用,對此顯得無能為力。面對日益增多的戰爭,具有血緣關係的親屬部落便互相聯合起來,結成聯盟,進而結成範圍更大的聯合體。炎、黃兩大部落這時也都使用武力征討四方,擴大自己的勢力,從而引發大規模的衝突。

雙方在阪泉(今河北懷來)進行了三次大戰,黃帝指揮屬下的熊、羆、貔、貅、、虎六個氏族,與炎帝部落殺得天昏地暗,炎帝部落遭到慘敗,只得繳械投降。由於這兩個部落有血緣親屬關係,黃帝沒有**炎帝部落,而是和他們結成部落聯盟,黃帝便成了炎黃部落聯盟的首領。炎黃部落聯盟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日後華夏族的雛形。

後來,定居在山東曲阜地區的九黎首領蚩尤擴充套件勢力範圍,又引發了與炎帝部落的戰爭。九黎即九夷,屬於東夷族。傳說蚩尤領有9個部落,81個氏族,他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如同妖魔,這可能是出自炎黃子孫對其他部落首領的故意醜化。

「蚩尤作冶」,「以金作兵」,製造兵杖、刀、戟、大弩,英勇善戰,威震天下。他率領9個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西進豫東,進攻炎帝部落。炎帝部落無法抵擋,節節敗退,居地盡失。

蚩尤緊追不捨,炎帝向黃帝尋求援助。黃帝於是率部迎擊,與蚩尤在涿鹿激戰。這場戰爭進行得極其慘烈,據說黃帝與蚩尤九戰不勝,蚩尤放出大霧瀰漫了三天三夜,黃帝的部落看不清方向,黃帝之「臣」風后受北斗星座的啟示發明了指南車,他們才得以衝出大霧。

黃帝在困境中還得到玄女的幫助,製作了80面大鼓,用東海神獸夔的皮蒙鼓,用雷獸的骨頭作鼓槌,在戰鬥中擂響,聲聞500裡。戰鬥延續了很長時間,最後在冀州進行決戰。黃帝派應龍向蚩尤進攻,應龍蓄水,擺下水陣。

蚩尤請來風伯雨師,一時風雨大作,沖垮水陣,使黃帝再次陷入了困境。黃帝又請來天女旱魃阻止風雨,使天氣突然轉晴。蚩尤不知所措,部下惶恐不安,黃帝指揮大軍掩殺過去,取得最後的勝利,蚩尤和他請來的風伯雨師都投降了黃帝。

黃帝便進入東夷活動的地區,他「駕象車而六蛟龍,畢言(兆火鳥)並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皇(凰)覆上」,至泰山之頂大會鬼神,並演奏了他親自作的一支激越悲涼的《清角》樂曲,以紀念涿鹿之戰的勝利。蚩尤後來被殺,一部分九黎人加入炎黃部落聯盟,融入了華夏族;一部分南下,融入南方的苗蠻之中。

涿鹿戰爭的勝利,進一步擴大了炎黃部落聯盟的勢力,發展成規模更大的部落聯合體。黃帝的權威大大提高了,集審判權、祭祀權、軍事指揮權與生產指揮權於一身。各部落均需聽從他的號令,不聽從號令的,即出兵進行征伐。

他還開山修路,努力打通部落地區的隔絕,增進部落之間的交往。傳說黃帝一生「未嘗寧居」,在118歲那年出巡河南時死在荊山,人們將他護送回陝北,葬在今陝西黃陵縣的橋山之上,這就是前面提到的黃帝陵。

由於黃帝后來被追尊為華夏的祖先,後人便把遠古時代的許多創造發明都歸功於他和他的「大臣」們,如說黃帝建造屋宇,開鑿水井,縫製衣冠,製造舟車弓弩,煉石為銅,創制樂律,他的妻子嫘祖發明育蠶,他的「大臣」倉頡創文字,伶倫造律呂,大撓作甲子,等等。同樣的原因,由於炎帝也被追尊為華夏的祖先,後人也將一些創造發明的功勞算到他的身上,並稱他為神農氏。在先秦的傳說中,神農氏和炎帝原本是時代不同的兩個人物,神農氏生活的時代要早於炎帝。

到戰國時,人們將兩個人合在一起,稱為炎帝神農氏,說「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始嘗百草,始有醫藥」,「又作五絃之瑟,教人日中為市」。這些發明當然也是原始時代人們的集體創造。

儘管炎黃二帝只是傳說中的人物,他們的發明創造也都是遠古時代黃河兒女智慧的結晶,但是他們作為華夏民族先祖的象徵和中華文明奠基者的化身,還是受到後人的無限尊崇與懷念。因此,在黃河流域以及黃河流域之外的中華大地上,一直流傳著許多有關炎黃二帝的傳說,留下了許多同他們有關的名勝古蹟。除了前面提到過的陝西黃陵縣的黃帝陵和寶雞市的炎帝祠、炎帝陵外,比較著名的還有山東曲阜的景靈宮,河南新鄭的黃帝故里,濟源的王屋山天壇,靈寶荊山的黃帝陵,河北涿鹿的黃帝城、黃帝泉,四川都江堰的黃帝祠、軒皇臺,鹽亭的嫘軒宮、嫘祖墓,安徽黃山的黃山軒轅峰,湖南嶽陽的軒轅臺,浙江縉雲的仙都鼎湖峰,甘肅平涼的問道宮,湖北宜昌西陵山、嫘祖廟,隨州的神農祠,山西高平的神農城、神農井,河南淮陽的神農五穀臺,鄭州炎黃二帝塑像,湖南炎陵縣的炎帝陵,等等。

這些源遠流長的傳說和名勝古蹟,對於增強華夏民族的認同感,激發炎黃子孫的民族自豪感,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世界上與孔子同一時代的聖人,與孔子同一時期的外國名人有哪些?

釋迦牟尼可以算了,比孔子稍早,孔子也提過曾聽聞西方有大聖人存在 荷馬,生於公元前八世紀後半期的愛奧尼亞,是古希臘最著名和最偉大的詩人。他是 荷馬史詩 分 伊利亞特 和 奧德賽 兩部分 的作者。荷馬史詩 以揚抑格六音部寫成,集古希臘口述文學之大成。它是古希臘最偉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學中最偉大的作品。蘇...

黃帝和皇帝是同人嗎黃帝和皇帝是同一個人嗎?

不是。黃帝,bai姓姬,號du軒轅氏。我們所毀舉說的炎黃子孫zhi的 黃 就是指dao黃帝。炎 指的頌餘碰是炎專帝,神 屬農氏。黃帝和炎帝被中國人尊為中華民族的始祖。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認為自己功蓋三皇五帝,比以前的任何君王都偉大,於是自稱 皇帝 之後的統治者都引用了這一稱呼,從秦朝開始 皇帝 成為中...

騎士時代是指哪一時期

每件事物誕 bai生的背後都有du一種推動力量zhi,騎士制度就是在戰dao爭頻繁的時期應運而生的。專歷史屬學家認為,騎士不僅僅是封建等級制度中的一個等級,還是封建社會的中堅力量,正是因為有騎士的存在,一個國家才能維持安定與繁榮。對歐洲人來說,中世紀是一個黑暗的時代。因為王權受教會的掌控,歐洲的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