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物理學奉獻過的人及成就

2021-03-07 09:02:46 字數 3105 閱讀 7870

1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顛覆經典物理學的巨人——愛因斯坦 第二:伽利略伽利略(1564—1642)是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者,是科學史上第一位現代意義上的科學家。

他首先為自然科學創立了兩個研究法則:觀察實驗和量化方法,創立了實驗和數學相結合、真實實驗和理想實驗相結合的方法,從而創造了和以往不同的近代科學研究方法,使近代物理學從此走上了以實驗精確觀測為基礎的道路。愛因斯坦高度評價道:

「伽利略的發現以及他所應用的科學推理方法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第三:羅伯特??

密立根很早以前,科學家就在研究電。人們知道這種無形的物質可以從天上的閃電中得到,也可以通過摩擦頭髮得到。2023年,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已經得知如何獲取負電荷電流。

2023年美國科學家羅伯特??密立根(1868—1953)開始測量電流的電荷。

他用一個香水瓶的噴頭向一個透明的小盒子裡噴油滴。小盒子的頂部和底部分別放有一個通正電的電極和一個通負電的電極。當小油滴通過空氣時,就帶了一些靜電,它們下落的速度可以通過改變電極的電壓來控制。

當去掉電場時,測量油滴在重力作用下的速度可以得出油滴半徑;加上電場後,可測出油滴在重力和電場力共同作用下的速度,並由此測出油滴得到或失去電荷後的速度變化。這樣,他可以一次連續幾個小時測量油滴的速度變化,即使工作因故被打斷,被電場平衡住的油滴經過一個多小時也不會跑多遠。

經過反覆試驗,密立根得出結論:電荷的值是某個固定的常量,最小單位就是單個電子的帶電量。他認為電子本身既不是一個假想的也不是不確定的,而是一個「我們這一代人第一次看到的事實」。

他在諾貝爾獎獲獎演講中強調了他的工作的兩條基本結論,即「電子電荷總是元電荷的確定的整數倍而不是分數倍」和「這一實驗的觀察者幾乎可以認為是看到了電子」。

第四:牛頓

對光學問題的研究是牛頓(1642—1727)工作的重要部分之一,亦是他最後未完成的課題。牛頓2023年畢業於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當時大家都認為白光是一種純的沒有其他顏色的光;而有色光是一種不知何故發生變化的光(亞里斯多德的理論)。1665—2023年間,年輕的牛頓獨自做了一系列實驗來研究各種光現象。

他把一塊三稜鏡放在陽光下,透過三稜鏡,光在牆上被分解為不同顏色,後來我們將其稱作光譜。在他的手裡首次使三稜鏡變成了光譜儀,真正揭示了顏色起源的本質。2023年2月,牛頓懷著揭露大自然奧祕的興奮和喜悅,在第一篇正式的科學**《白光的結構》中,闡述了他的顏色起源學說,「顏色不像一般所認為的那樣是從自然物體的折射或反射中所匯出的光的效能,而是一種原始的、天生的性質」。

「通常的白光確實是每一種不同顏色的光線的混合,光譜的伸長是由於玻璃對這些不同的光線折射本領不同」。

第六:托馬斯??楊牛頓在其《光學》的論著中認為光是由微粒組成的,而不是一種波。

因此在其後的近百年間,人們對光學的認識幾乎停滯不前,沒有取得什麼實質性的進展。2023年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1773—1829)向這個觀點提出了挑戰,光學研究也獲得了飛躍性的發展。

第七:卡文迪什

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指出:兩個物體之間的吸引力與它們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它們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但是萬有引力到底多大?

18世紀末,英國科學家亨利??卡文迪什(1731—1810)決定要找到一個計算方法。他把兩頭帶有金屬球的6英尺長的木棒用金屬線懸吊起來。

再用兩個350磅重的皮球分別放在兩個懸掛著的金屬球足夠近的地方,以吸引金屬球轉動,從而使金屬線扭動,然後用自制的儀器測量出微小的轉動。

測量結果驚人的準確,他測出了萬有引力的引力常數g。牛頓萬有引力常數g的精確測量不僅對物理學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對天體力學、天文觀測學,以及地球物理學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人們在卡文迪什實驗的基礎上可以準確地計算地球的密度和質量。

第八:埃拉托色尼埃拉托色尼(約公元前276一約前194)公元前276年生於北非城市塞里尼(今利比亞的沙哈特)。他的科學工作極為廣泛,最為著名的成就是測定地球的大小,其方法完全是幾何學的。

假定地球是一個球體,那麼同一個時間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太陽線與地平面的夾角是不一樣的。只要測出這個夾角的差以及兩地之間的距離,地球周長就可以計算出來。他聽說在埃及的塞恩即今天的阿斯旺,夏至這天中午的陽光懸在頭頂,物體沒有影子,光線可以直射到井底,表明這時的太陽正好垂直塞恩的地面,埃拉托色尼意識到這可以幫助他測量地球的圓周。

他測出了塞恩到亞歷山大城的距離,又測出夏至正中午時亞歷山大城垂直杆的杆長和影長,發現太陽光線有稍稍偏離,與垂直方向大約成7°角。剩下的就是幾何問題了。假設地球是球狀,那麼它的圓周應是360°。

如果兩座城市成7°角(7/360的圓周),就是當時5000個希臘運動場的距離,因此地球圓周應該是25萬個希臘運動場,約合4萬千米。今天我們知道埃拉托色尼的測量誤差僅僅在5%以內,即與實際只差100多千米。

第九:盧瑟福盧瑟福(1871—1937)在2023年發現了a射線。2023年盧瑟福在曼徹斯特大學做放射能實驗時,原子在人們的印象中就好像是「葡萄乾布丁」,即大量正電荷聚集的糊狀物質,中間包含著電子微粒,但是他和他的助手發現向金箔發射帶正電的a射線微粒時有少量被彈回,這使他們非常吃驚。

通過計算證明,只有假設正電球集中了原子的絕大部分質量,並且它的直徑比原子直徑小得多時,才能正確解釋這個不可想象的實驗結果。為此盧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原子並不是一團糊狀物質,大部分物質集中在一箇中心的小核上,稱之為核子,電子在它周圍環繞。

這是一個開創新時代的實驗,是一個導致原子物理和原子核物理肇始的具有里程碑性質的重要實驗。同時他推演出一套可供實驗驗證的盧瑟福散射理論。以散射為手段研究物質結構的方法,對近代物理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一旦我們在散射實驗中觀察到盧瑟福散射的特徵,即所謂「盧瑟福影子」,則可預料到在研究的物件中可能存在著「點」狀的亞結構。此外,盧瑟福散射也為材料分析提供了一種有力的手段。根據被靶物質大角散射回來的粒子能譜,可以研究物質材料表面的性質(如有無雜質及雜質的種類和分佈等),按此原理製成的「盧瑟福質譜儀」已得到廣泛應用。

第十:米歇爾??傅科2023年,法國著名物理學家傅科(1819—1868)為驗證地球自轉,當眾做了一個實驗,用一根長達67m的鋼絲吊著一個重28kg的擺錘《擺錘直徑0.

30m),擺錘的頭上帶有鋼筆,可觀測記錄它的擺動軌跡。傅科的演示說明地球是在圍繞地軸旋轉。在巴黎的緯度上,鐘擺的軌跡是順時針方向,30小時一週期;在南半球,鐘擺應是逆時針轉動;而在赤道上將不會轉動;在南極,轉動週期是24小時。

2樓:法國紅色彩斑斕

牛頓 力學三大定律

3樓:匿名使用者

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等小弟娃些

物理學經典問題,物理學經典問題。

有一個經典問題,就是有攝像機拍攝的時候,粒子是一個軌跡,不拍攝的時候,是其他軌跡。儘管大家會回答說這是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或者測量本身影響了物質運動等等,但上面這段話本身就是錯的!從量子力學的原理看,不管是否去測量,粒子的位置都是不能精確確定的,與是否有外部測量沒有關係。而只要談到軌跡,就是以經典...

什麼是物理學,物理學定義是什麼?

物理學,指的是一種研究物體的道理的學科。他的研究範圍覆蓋了力熱聲光電這五大分支。什麼是物理學的意義?理學是一門基礎科學,它研究的是物質運動的基本規律。不同的運動形式具有不同的運動規律,因而要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處理,基於此,物理學又分為力學 熱學 電磁學 光學和原子物理學等各個部分。按照物理學的歷史發展...

地球物理學,地球物理學

看要是在國外,還是中國,國外,大多是研究地球變化,和各種自然現象,甚至要考察古代的回地球,研答 究以後地球變化。國內的話,就是氣象臺,研究地質災害啊,環保局啊。根本上來說,畢業,還是自己找,你有關係,進 都沒問題,沒關係,打雜,掃地都是有的。1 我是學地球 物理的。主要是分兩個分支 1 2 地球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