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除科舉制的利弊

2021-03-07 05:04:09 字數 6012 閱讀 4437

1樓:天下的大路

一,科舉制度的廢除加速了清王朝的瓦解,推進了中國近代化的程序。科舉制的廢除使得作為科舉附庸的學校教育獲得了極大地解放,各色各樣的新式學堂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新式學堂的迅速發展,造就了新型知識分子群體和近代中國第一批科技精英分子,改變了清王朝掌控教育的局面。這批新的知識分子群體在以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中國要追趕西方現代化的腳步,僅僅靠「器物」的學習是不行的,還需要學習西方的文化思想乃至制度建設,而腐朽封建代表的清王朝不可能拋棄自身的利益順應這一潮流。

新式知識分子在一次次的政治**中逐漸削弱了對清**的忠誠度,並最終擔任了清王朝掘墓人的角色。科舉考試不再是獲得仕途的唯一途徑後,知識分子逐漸地從封建官僚政治的束縛下解脫出來,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領域,學習西方,推動中國社會不斷向近代化邁進。

二,科舉制度的廢除導致社會文化斷層,選官制度紊亂,政局更加動盪混亂。科舉制度歷經千年,在社會人員流動和社會凝聚上已形成良好的迴圈機制,在歷史上承負著整合傳統社會生活,並維繫社會內部中的文化生態平衡的功能。它對傳統中國的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經濟與社會生活的運作均起著樞紐與調節的作用。

科舉制度廢除後,沒有適時地出現替代性的制度,以致社會上下層流動的局面不復存在,傳統的士紳階層流向其他領域,傳統社會文化載體逐漸式微,同時,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沒有建立起公開、剛性和持續化的選官制度,致使選人沒有標準,用人無尺度,做官無限制。清**採取了「上指定下」的用人方法,以至討官跑官、任人唯親、植黨營私等弊病就變本加厲。由此導致官場腐敗的加劇,社會關係的長期對立與無序。

廢除科舉制的弊:

1.科舉廢於「時」,而非廢於「制」 ,由於清末廢科舉時對科舉的評價以偏概全,再加上新中國成立後把科舉制作為腐朽落後封建王朝的重要統治支柱加以批判,科舉制在國人心目中已形成為封建統治者服務工具的刻板印象。但一個世紀之後,我們認識到,我們的科舉制度不僅不是傳統社會的萬惡之源,而且還被西方加以借鑑改造,形成了舉世聞名的文官選官制度。科舉之所以被廢,是因為後來的科舉考試內容不適應時代的需要,特別是八股文拖累了整個科舉制度,而非因為其制度太壞。

清**在2023年對科舉制度進行了改革,科舉制的考試內容和文體幾乎是脫胎換骨了,但因為科舉的向心力太大,阻礙了新式學堂的興辦,在清末內憂外患的時代背景中,在西學東漸和外來勢力強力介入的情況下,科舉制仍被廢止。這充分說明了科舉制的廢除是清末時代背景下的必然結果,而非其制度本身原因被廢除的。

2.科舉制度的廢除過急,科舉制廢除應採用漸進的方式,科舉制度是一種以考試選擇**的制度,雖然時代發展將其淘汰,但作為制度來講,有許多可以借鑑之處。辛亥革命後建立起來的革命**南京臨時**,設立的「五院」中有專門的考試院,專掌考試權,大小官吏必須考試,無論是選舉的,還是委任的,都必須考試合格,才能有效;歐美的文官制度也是通過考試的方式來選擇**的。可見,科舉制中仍有可保留的部分,而晚清一刀切的做法,不僅隔斷了歷史的聯絡,還導致了選官的混亂。

假若,清**當時採取穩重有序的方式推進科舉制改革,在漸進廢除科舉制度的同時,建立新的教育機構及相應配套設施,解決社會層級流動,特別是知識分子向上層流動的問題,也許結局會是另一番景象。

2樓:大道教育

一、科舉:具有形式合理性的選官制度

科舉首先是一種通過考試選拔**的制度,國家藉此得以網羅天下英才。復旦大學史地所教授周振鶴認為,目前對科舉的討論,多側重於其意義和影響,而對科舉制本身研究甚少,八股文即其中一例。八股只是一種形式,它使改卷者有規範可循,標準可依,而考試內容則侷限在四書文、五**裡,士子要代聖人立言,也限於朱注。

過去常說八股禁錮士人心靈,事實上,資質俊秀之才,其思想是禁錮不了的,根器駑鈍之人的頭腦不禁也自錮,只是中人之才多,這些人的思想易受牢籠,科舉之弊於此盡顯。但科舉有它的公平性,八股文的形式所提供的統一標準是其一,此外,科舉考試不僅面向詩禮簪纓之族,而且也對貧寒子弟開放,提供了相對公平的上升機會。

上海社科院研究員楊國強認為,作為一種選官制度,隋唐以來的科舉制取代以往舉薦、徵辟為主,憑藉金錢和血緣(門第)的**選拔制度是一種很大的進步,整個程式相當嚴格,因而能綿延千餘年之久。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嚴耀中談到,雖然科舉始自隋朝,但在宋代前後差異很大。基本上,宋之前是推薦和考試相結合,以推薦為主,宋代開始才以考試為主,推薦不起作用。

之所以能如此,與社會變遷有關。

華東師大歷史系許紀霖教授發言時談到,科舉之弊,朝廷亦非不知,但在實質性公平無法保證的情形下,保證形式的合理對國家來說幾乎成了唯一的選擇。

二、科舉的意義、影響與功能

對於科舉制度所衍生的社會作用,與會學者也了熱烈的討論。楊國強認為科舉制的社會影響首先在於它造成了一個完備的士人群體。他引錢穆的話,國史自中唐以下,天下成為一個士人舉子之天下,形成一個新的社會結構。

科舉還導致了社會階層的上下流動,給了下層人士以升遷的希望,這顯然有助於消解社會緊張。另外,科舉制度的實施也使得整個社會真正養成了尊重讀書人、尊重知識的風氣。在發言中,許紀霖指出在一個非民主的社會裡,精英的取向對於國家之長治久安至關重要。

科舉使得國家與精英之間能夠保持一種制度性的聯絡渠道。馮紹霆也認為科舉在中國延續上千年之久,有著穩定社會的重要作用。在傳統時代,國家正式任命的官僚只到縣一級,縣以下,則依賴鄉紳階層維繫統治。

因此,在傳統社會結構中,科舉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科舉不僅僅是一種選官制度或考試製度,它同時起著整合帝國的文化、教育、社會和政治諸領域的功能。許紀霖認為科舉是保持王朝一體化的最重要的方式。中華帝國的疆域極其遼闊,而當時的技術手段又相當落後,因此,如何對廣土眾民實施有效的統治,使之形成共同的天下意識和王朝意識,沒有科舉顯然是無法實現的,科舉發揮了王朝一體化的整合功能。

三、廢科舉的歷史意義

如此重要的科舉制度何以到了清末變得難以為繼了呢?周振鶴認為由於科舉的確束縛了中人之才的頭腦,在晚清西力衝擊的背景下,漸漸維持不下去了。清廷意識到不變科舉會累及國家文化。

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李天綱認為,科舉其實可以不廢,如果改革得好,可用某種形式保留下來,從而使得新舊過渡能夠平穩進行。科舉作為文官制度是一種選拔,作為教育制度是一種測試,事實上,任何社會都需要這兩種機制,因此比較受到當時近代社會的肯定,比如,明末利瑪竇在翻譯時就將舉人、進士與碩士、博士對應起來。由於政治體制不改,結果早期書院的改革和後來興辦的中西學堂都垮掉了,最後整個科舉被廢除,傳統教育被中斷。

由此導致後來吏治大壞,**吏治便不如清代。所以,科舉制度本來是可以形式不變(保留科舉形式),內容革新,從而避免後來混亂的。

楊國強指出科舉的確有可議之處,自產生後就不斷遭到批判。朱熹即指責科考是利祿之途,壞人心術。科舉之所以後來被廢除,是由於當時的教育。

清末舉辦了不少新式學堂,但不廢科舉會使得學堂的學生無心向學,妨礙了新式人才的培育。這背後反映了近代以來中國知識人的急迫心態。總體來看,科舉的廢除一方面是士大夫自己消滅自己的舉動,它使得通才教育轉變為專才教育,原本以天下為己任的知識分子沒有了,都變為專業知識分子。

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陶飛亞提到科舉廢除後,有士人因仕進之路被中斷,心存怨懟,後轉而成為宗教領袖,顯示出科舉廢除對士人心態和出路的影響。

東華大學歷史所教授郭太風認為,科舉的停廢直接導致了清廷的崩潰,這是由於士大夫階層的解體使得其中一部分人士轉而進入了軍界,尤其是加入了新軍,武昌起義即是新軍革命。許紀霖認為科舉制的廢除,使得精英開始多元化了,不再往國家流動,而是流落到民間,國家與精英的關係在2023年後出現了疏離。在某種意義上,清**是毀在廢科舉上,說得絕對一點,不廢科舉,何來「辛亥」?

沒有「05」,何來「11」?科舉的廢除還造成一個後果,**找不到使得民族國家一體化的整合方式,某種意義上說,辛亥革命的勝利乃是地方士紳的勝利,**不再能控制全國。

3樓:神一般聰敏的人

首先科舉制這個制度沿用了很久,一直從隋朝到清朝。起先它是好的,能給平民做官的機會。但越到後期越不對勁,作弊算好,到後來的八股取士,簡直就殘害了一整代讀書人。

所以清末廢除科舉制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既避免了文人思想迂腐,又保證了國家做官的人不是那些只會寫八股文的人。畢竟時代在進步,有些東西就必須改革。

4樓:匿名使用者

市歷史學會於11月26日召開「科舉廢除百年」學術研討會,與會學者就科舉制的功能、意義、科舉的廢除及其歷史後果等各抒己見,議論風生。

一、科舉:具有形式合理性的選官制度

科舉首先是一種通過考試選拔**的制度,國家藉此得以網羅天下英才。復旦大學史地所教授周振鶴認為,目前對科舉的討論,多側重於其意義和影響,而對科舉制本身研究甚少,八股文即其中一例。八股只是一種形式,它使改卷者有規範可循,標準可依,而考試內容則侷限在四書文、五**裡,士子要代聖人立言,也限於朱注。

過去常說八股禁錮士人心靈,事實上,資質俊秀之才,其思想是禁錮不了的,根器駑鈍之人的頭腦不禁也自錮,只是中人之才多,這些人的思想易受牢籠,科舉之弊於此盡顯。但科舉有它的公平性,八股文的形式所提供的統一標準是其一,此外,科舉考試不僅面向詩禮簪纓之族,而且也對貧寒子弟開放,提供了相對公平的上升機會。

上海社科院研究員楊國強認為,作為一種選官制度,隋唐以來的科舉制取代以往舉薦、徵辟為主,憑藉金錢和血緣(門第)的**選拔制度是一種很大的進步,整個程式相當嚴格,因而能綿延千餘年之久。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嚴耀中談到,雖然科舉始自隋朝,但在宋代前後差異很大。基本上,宋之前是推薦和考試相結合,以推薦為主,宋代開始才以考試為主,推薦不起作用。

之所以能如此,與社會變遷有關。

華東師大歷史系許紀霖教授發言時談到,科舉之弊,朝廷亦非不知,但在實質性公平無法保證的情形下,保證形式的合理對國家來說幾乎成了唯一的選擇。

二、科舉的意義、影響與功能

對於科舉制度所衍生的社會作用,與會學者也了熱烈的討論。楊國強認為科舉制的社會影響首先在於它造成了一個完備的士人群體。他引錢穆的話,國史自中唐以下,天下成為一個士人舉子之天下,形成一個新的社會結構。

科舉還導致了社會階層的上下流動,給了下層人士以升遷的希望,這顯然有助於消解社會緊張。另外,科舉制度的實施也使得整個社會真正養成了尊重讀書人、尊重知識的風氣。在發言中,許紀霖指出在一個非民主的社會裡,精英的取向對於國家之長治久安至關重要。

科舉使得國家與精英之間能夠保持一種制度性的聯絡渠道。馮紹霆也認為科舉在中國延續上千年之久,有著穩定社會的重要作用。在傳統時代,國家正式任命的官僚只到縣一級,縣以下,則依賴鄉紳階層維繫統治。

因此,在傳統社會結構中,科舉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科舉不僅僅是一種選官制度或考試製度,它同時起著整合帝國的文化、教育、社會和政治諸領域的功能。許紀霖認為科舉是保持王朝一體化的最重要的方式。中華帝國的疆域極其遼闊,而當時的技術手段又相當落後,因此,如何對廣土眾民實施有效的統治,使之形成共同的天下意識和王朝意識,沒有科舉顯然是無法實現的,科舉發揮了王朝一體化的整合功能。

三、廢科舉的歷史意義

如此重要的科舉制度何以到了清末變得難以為繼了呢?周振鶴認為由於科舉的確束縛了中人之才的頭腦,在晚清西力衝擊的背景下,漸漸維持不下去了。清廷意識到不變科舉會累及國家文化。

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李天綱認為,科舉其實可以不廢,如果改革得好,可用某種形式保留下來,從而使得新舊過渡能夠平穩進行。科舉作為文官制度是一種選拔,作為教育制度是一種測試,事實上,任何社會都需要這兩種機制,因此比較受到當時近代社會的肯定,比如,明末利瑪竇在翻譯時就將舉人、進士與碩士、博士對應起來。由於政治體制不改,結果早期書院的改革和後來興辦的中西學堂都垮掉了,最後整個科舉被廢除,傳統教育被中斷。

由此導致後來吏治大壞,**吏治便不如清代。所以,科舉制度本來是可以形式不變(保留科舉形式),內容革新,從而避免後來混亂的。

楊國強指出科舉的確有可議之處,自產生後就不斷遭到批判。朱熹即指責科考是利祿之途,壞人心術。科舉之所以後來被廢除,是由於當時的教育。

清末舉辦了不少新式學堂,但不廢科舉會使得學堂的學生無心向學,妨礙了新式人才的培育。這背後反映了近代以來中國知識人的急迫心態。總體來看,科舉的廢除一方面是士大夫自己消滅自己的舉動,它使得通才教育轉變為專才教育,原本以天下為己任的知識分子沒有了,都變為專業知識分子。

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陶飛亞提到科舉廢除後,有士人因仕進之路被中斷,心存怨懟,後轉而成為宗教領袖,顯示出科舉廢除對士人心態和出路的影響。

東華大學歷史所教授郭太風認為,科舉的停廢直接導致了清廷的崩潰,這是由於士大夫階層的解體使得其中一部分人士轉而進入了軍界,尤其是加入了新軍,武昌起義即是新軍革命。許紀霖認為科舉制的廢除,使得精英開始多元化了,不再往國家流動,而是流落到民間,國家與精英的關係在1905年後出現了疏離。在某種意義上,清**是毀在廢科舉上,說得絕對一點,不廢科舉,何來「辛亥」?

沒有「05」,何來「11」?科舉的廢除還造成一個後果,**找不到使得民族國家一體化的整合方式,某種意義上說,辛亥革命的勝利乃是地方士紳的勝利,**不再能控制全國。

廢除科舉制的利弊是什麼,科舉制的優點與缺點

利,有利於中國學習西方先進的教育制度,有利於破除腐朽的選官制度 弊,阻斷了一千年來中國封建文人,尤其是底層的人士走上仕途的唯一的道路。在廢除是並沒有新的選官制度的形成,造成文人階層的離心 科舉制的優點與缺點 傳統科舉制度的優缺點 優點 公平,貧窮的人有出頭的機會.缺點 考試的內容及方式太僵化,導致讀...

科舉制度廢除的過程,科舉制度是什麼時候廢除的

科舉制度是1904年1月廢除的。1901年9月清廷實行 新政 後,各地封疆大吏紛紛上奏,重提改革科舉,恢復經濟特科,1903年,張之洞 袁世凱等會奏漸停科舉,1904年1月,清廷正式批准減額減停科舉的奏章。因科舉為利祿所在,人們趨之若鶩,新式學校難以發展,因此清廷詔準袁世凱 張之洞所奏,將育人 取才...

怎樣評價科舉制如何評價科舉制?

科舉制,又稱科舉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自己報名參加,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