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樑三日這個成語怎麼來的

2021-03-07 04:22:05 字數 3356 閱讀 2930

1樓:匿名使用者

「繞樑三日出自戰國列子《列子·湯問》:「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白話釋義:一次,韓娥從韓國來到齊圍,在經過齊國都城臨淄時,身邊帶的 乾糧吃完了,就在都城的雍門賣唱求食。韓娥用賣唱的錢買了吃的,填飽了肚子,便離開走了。

但聽過她 歌的人都覺得她那優美的歌聲還在樑間迴繞,一連好幾天都沒消失,就好像她沒有離去一樣。

成語解釋:形容**高昂激盪,雖過了很長時間,好像仍在迴響。

擴充套件資料近義詞:言猶在耳、繞樑之音

1、言猶在耳

讀音:yán yóu zài ěr

解釋:猶:還。說的話還在耳邊。比喻說的話還清楚地記得。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文公七年》:「今君雖終;言猶在耳。」

白話釋義:今天你雖然回去了,但是說的話還在耳邊。

2、繞樑之音

讀音:rào liáng zhī yīn

解釋:形容歌聲美妙動聽,長久留在人們耳中。

出處:晉陸機《演連珠》:「繞樑之音,實縈弦所思。」

白話釋義:繞樑之音其實是纏繞在琴絃上的思緒。

2樓:116貝貝愛

繞樑三日出自戰國早期·列子所著的《列子》卷五〈湯問篇〉,具體內容如下:

《列子》卷五〈湯問篇〉原文:

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秦青顧謂其友曰:「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樑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過逆旅,逆旅人辱之。

韓娥因曼聲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還,復為曼聲長歌。

一里老幼喜躍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賂發之。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遺聲。

」《列子》卷五〈湯問篇〉譯文:

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把秦青的本領完全學到手,自以為沒有什麼可學的了,於是告辭回家。秦青也不制止,還在郊外的大路口為他餞行,並打著節拍唱著悲傷的歌曲,聲音振動了樹林,迴響擋住了行雲。

薛譚這才認錯並請求返回繼續學習,終身不敢再提起回家的事。秦青曾對他的朋友說:「過去韓娥往東到齊國去,糧食吃完了,經過雍門時;便依靠賣唱來維持生活。

她走了以後,留下來的聲音還在屋樑間迴盪,三天沒有停止,周圍的人還以為她沒有離開。韓娥經過旅館時,旅館裡的人侮辱了她。

於是韓娥拖長了聲音悲哀地哭泣,周圍一里以內的老人和小孩也都隨之悲哀憂愁,相對流淚,三天沒有吃飯。

旅館裡的人急忙追趕她,向她賠情道歉,韓娥回來後,又拖長了聲音長時間地唱歌,周圍一里之內的老人和小孩也都歡喜雀躍地拍著手跳起舞來,誰也不能自己停下來,都忘記了剛才的悲哀。然後給她很多錢財送她回家去。

所以雍門附近的人直到現在還喜歡唱歌和悲哭,那是在模仿韓娥留下來的聲音啊!」

寫作背景:

列子死後,門人據其活動與言論編撰而成,不止八篇。漢人在此基集合公私所藏二十篇校訂而成八篇之數,而成《漢書.藝文志》上著錄的八篇之數。

張湛據其先人藏書,及在戰亂後收集到殘卷,「參校有無,始得完備」。並依照《漢書.藝文志》所記八篇,編撰成今本《列子》。

由於在編撰過程中,為疏通文字,連綴篇章,必然加進張湛本人的一些思想與他編的一些內容,所以,今本《列子》雜進一些魏晉人的思想內容、語言文字是可以理解的。歷三時而成書的《列子》,雜就難免了,說見張清華先生《道經精華.列子.

前言》。

古代張湛曾說「往往與佛經相參」,隱晦的指出佛經受列子影響。而楊伯峻〈辨偽文字輯略〉引朱熹言:「又觀其言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者,即佛書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之所由出也。

他若此類甚眾,聊記一二於此,可見剽掠之端雲。」如此斷章取義就如同柳宗元與清民疑古派的質疑,列子偽書說是從唐代柳宗元辯列子發端,而實際柳氏也並未斷言列子為偽。只是對其中幾點略有疑問。

卻引來了後代不少極端化的呼應,遂積非成是。

然而朱熹的意見是以為佛書剽竊《列子》,在《語類》中說得更為明白:今看《圓覺》雲四大各散,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是竊《列子》骨骸反其根,精神入其門,我尚何存語。

作者簡介:

列子(大約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戰國年間,享年75歲),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禦寇(「列子」是後人對他的尊稱),華夏族,周朝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後。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 道學者 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

列子,戰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

後漢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沖虛經》,(於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卷,早佚。

今本《列子》八卷,從思想內容和語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後人根據古代資料編著的。

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134則,是東晉人張湛所輯錄增補的,題材廣泛,有些頗富教育意義。

3樓:匿名使用者

典故: 我國古時有一位善歌者韓娥,韓國人。一次她經過齊國,因路費

用盡,便在齊國都城(臨淄,今屬山東)的雍門賣唱籌資。韓娥聲音清脆嘹亮,婉轉悠揚,十分動人。這次演唱,轟動全城。

唱完以後,聽眾還聚在雍門,徘徊留戀,不肯散去。有人便到旅店去找韓娥,請她再來演唱。

可是旅店老闆卻對韓娥很不禮貌,韓娥忍不住放聲大哭。哭聲悲傷悽楚,附近居民,都被感動得流下淚來。由於韓娥的歌聲,婉轉動聽,唱完以後兩三天,似乎還有遺留的歌聲,在屋樑間繚繞飄蕩,一連三天,大家都難過得吃不下飯。

當人們聽說韓娥已經出城離去時,立刻派人去追,苦苦挽留。韓娥不便違拗百姓的要求,便回來為大家繼續演唱了一次。聽眾很高興,幾天來的悲傷情緒一掃而空。

《列子·湯問》在描寫這一情節時說「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從此,人們稱讚歌聲或**的美妙,餘音不絕,就常用「繞樑三日」來比喻。

上述故事,晉人張華的《博物志》中也有記載。但是有人認為:韓娥當時歌唱演出的地點雍門,不在齊國的國都,而在秦國的國都(今陝西咸陽);並認為韓娥在雍門演唱的事,是在她去齊國之前,不是在到了齊國之後,是因為她要到齊國去,缺乏路費,於是演唱籌款。

後來有人還因此給韓娥的姓名添一「秦」字而稱為韓秦娥。(元人「燕南芝庵」《論曲》:「古善唱者五人:

秦青、薛譚、韓秦娥、沈右之、李存符。」)

後形容歌聲優美動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因此後世就有了「餘音繞樑」、 「繞樑三日」的成語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聲和**的魅力。

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韓娥善唱餘音竟能繞樑三日,**的力量實在是令人無法想象的。

造句:聽完他的小提琴演奏,讓人覺得餘音繞樑,意猶未盡。

古文: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讀音yu四聲,賣)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樑樑,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過逆旅,逆旅人辱之。韓娥因曼聲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

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還,復為曼聲長歌。一里老幼喜悅而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

繞樑三日出自那個典故

詞語出自 戰國 鄭 列禦寇 列子 湯問 昔韓娥東之齊,匱 糧,過雍門,鬻 歌假食,既 去而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匱 沒有,缺少 鬻 賣 既 等到 形容 高昂激盪,雖過了很長時間,好像仍在迴響。傳說戰國時期,一位叫韓娥的女子來到齊國,因為一路飢餓,斷糧已好幾日了,於是在齊國臨淄城西南門賣...

西安三日自助遊的最佳行程急,西安三日遊怎麼安排最佳

西安玩三天可以這樣安排,一天安排東線,即 兵馬俑,華清池,秦始皇陵為主的。第二天安排西線即 乾陵,茂陵,法門寺為主的一日遊,但是,第二條需要組團走,自己很不方便,路程遠景點散,第三天可以安排市內休閒遊。門票的話。兵馬俑90.華清池70,秦始皇陵40.如果東線跟團的話,一定要跟正規團走。但是團都是散客...

兔死狗烹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啊,兔死狗烹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

西漢 司馬遷 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 蜚鳥盡,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這個成語出自 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 范蠡遂去,子齊遺大夫 文 種數曰 蜚 飛 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常與 鳥盡弓藏 連用。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