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慾望人類怎麼進步佛教說的無慾無求指的是什麼

2021-03-07 01:56:58 字數 5768 閱讀 9608

1樓:匿名使用者

無慾無求應該是不奢望不奢求吧,有夢想是可以的,但要控制貪慾,適可而止,凡事不要過分追求完美,傳統文化有好有壞,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看待。

2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說的無慾無求指的是淡泊慾望,不過分追求財、色、名、食、睡,命裡無時莫強求。人到無求品自高,不必貪慾,保持清淨心和平等心,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並非說要掐死慾望,人都有七情六慾,適當地剋制非分的慾望,創新和發展給人類帶來進步。

3樓:匿名使用者

無慾,不對任何事、物抱很大的希望,甚至不抱希望,走到哪兒算到哪兒,不被環境所左右。得而不喜,失亦不憂。無求,不追求名與利,放下慾望。

無慾,不對任何事、物抱很大的希望,甚至不抱希望,走到哪兒算到哪兒,不被環境所左右。得而不喜,失亦不憂。無求,不追求名與利,放下慾望「彷彿是很中性的一個句子,甚至被一些佛系的人奉為上等精神狀態,因為人很難達到六根清淨,無慾無求,沒有慾望,便沒有了痛苦,今天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解析一下

4樓:伊森堡

人怎麼可能沒慾望,這只是相對而言,合理追求不求不可得的就算是一種至高的境界了。

5樓:朱碩

沒有慾望很可怕!那麼人類社會就會一盤死水,根本不會進步!人類發展的動力,就是慾望,雖然說在我們看來,慾望不是個好東西!

但是,不可否認,它對我們的發展影響很大!因為有慾望,所以我們不滿足現狀,會往前繼續發展,不會在原地踏步,從人類的發展角度來看!慾望是必要的!

而佛教,他們覺得眾生皆苦,何必還要苦苦掙扎,不如談判處之,無慾則無求,不會被紅塵所擾

6樓:匿名使用者

淡泊名利

順其自然

對於事事不要太計較,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生命!

7樓:匿名使用者

那是勸你對金錢無慾無求,把金錢都捐給寺廟,他們就滋潤了。

8樓:俺是七姐

你首先要檢查一下你的充電器插頭有沒有壞掉,如果插頭沒問題的話順便檢查那你首先要檢查一下你的充電器插頭有沒有壞掉,如果插頭沒問題的話順便檢查一下插座板是否有電,如果都確定沒事的話,那就是你的聯想小新充電介面產生問題了,應及時拿去售後服務。插座板是否有電,如果都確定沒事的話,那就是你的聯想小新充電介面產生問題

佛教說的無慾無求到底指的什麼意思沒有慾望還有什麼進步還是更高的境界

9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的無慾無求,就是指對修行者自己來說,沒有任何不合理的要求了,只求能幫助別人,做善事。

10樓:漣漪

世間名抄利,從福慧中來:

不修善業,但造眾惡,惡果成熟,福慧不具,業報隨身,便諸煩惱生,受眾苦惱、所求不得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善果成熟,業障不臨,福慧具足,便一切圓滿自在!

佛子修福慧,是為解脫具足善法,成就道業,利益眾生,令眾生得安樂,出離生死大海,不為求名聞利養……

《佛說八大人覺經》雲:

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一切苦受皆是過去造作諸惡業因因果成熟的顯現,一切福報皆是過去造作善業因果成熟的顯現;

眾生在生死六道間輪迴了無量劫,現身所的處一切只是無量劫的一小段,不過短短幾十年!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雲:一切有位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有為法:即一切有造作因緣合和的法)

福報用盡,錢財、富貴、美色、名譽、權利、人緣盡失,便一無所有;

業報受盡,貧窮、下賤、愛離別、怨憎恚、欺辱、失利、衰敗皆去,便得安樂,

一切皆是因緣生滅法,放下,便得解脫,身心自在,貪愛執著,便是煩惱,輪轉六道……

11樓:味之膄大廚

就是不要自尋煩惱的意思

你喜歡做的事,就不是煩惱,是開心的事情,那就去努力,去奮鬥。

你不喜歡的事情,不要為了錢啊什麼的苦苦掙扎。

12樓:匿名使用者

你所謂來的進步

指的是外物的進自步,例如以前騎馬,現在開車。所謂外物,就是人意識以外的事物,用佛教的話說是通過感覺器官感受到的。

佛教修行是向內的,也就是修心,心就是我們常說的意識。心理學上把意識分為顯意識和潛意識,顯意識就是佛教的第六識別---意,潛意識暫且可以認為就是佛教所說的佛性(不精確,但比較複雜,暫不詳說)。

所以,你說的進步和佛教一個是向外,一個是向內,區別還是很明顯的。

佛教的概念,外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是會生滅的,而你的佛性則是永恆的。佛教最終的目的就是通過修心讓人達到永恆安樂的境界,這顯然是追求外物達不到的。

如何修心呢?你說的無慾無求就是一種近似描述。當然如果完全無慾無求那就是死人了,你會不會餓?

餓了吃不吃飯?無慾無求的意思是你要把心從現在的追逐外物改變成不追逐外物而追求內心的清淨,也就是對外物無慾無求。更精確的描述應該是金剛經所說的無所住,餓了我就吃飯,不餓的時候我不會去胡思亂想自己吃點什麼好的。

吃的時候我就專心吃飯,不會分別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等等。

佛教內容博大精深,上述都是很粗淺而且不精確的描述,有興趣的話自己下功夫系統的學習一下。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

13樓:匿名使用者

且不說佛法的教理,只是中國還有句「無欲則剛」,多看好書,還要用心去體會,體會到的跟字面理解的還是有差距的。

14樓:相忘於江湖之中

無慾無求指的是你能看透本質,不再執著,一切隨緣而不攀緣,並不是說什麼都不要,什麼都不做,如果是這樣,那和一塊石頭有何區別?

佛教說的無慾無求是什麼意思

15樓:匿名使用者

無慾無求我是這樣理解的,人沒有慾望了就沒有什麼去渴望得到的了,是一種比較平和或者帶一點消極的心態。反過來說,你想要得到的就是你所要去爭取前進的腳步。其實人類就是因為慾望才能發展到現在或者以後。

16樓:鬆至天空

什麼都不想要,不喜歡玩遊戲,不想吃好的,誰都不喜歡,通俗的講就是這個意思

17樓:賀藍媽

簡單說,佛教說的無慾無求不是拒絕和消極,而是不執著和知足,反而是快樂和積極的。

實際上,佛教只對一件事感興趣,就是洞見真理。擺脫慾望並不是佛教的終極目標,佛教的終極目標是獲得對真理的證悟。如果慾望是你洞見真理的障礙,那麼,你需要放棄慾望;如果慾望並不構成障礙,那就沒有關係。

處理慾望和情緒的過程,也是引導你洞見真理的過程。

佛教跟世俗生活並不衝突,世俗生活從來不是問題,對它的執著才是問題。假如你有1000公斤的**,但你並不執著於它,那沒有任何問題;假如你有一塊餅乾,但你的注意力都在如何守住它、不失去它,那即使只是一塊餅乾,也是個很大的問題。因為你太執著。

佛教說的無慾無求到底是什麼意思

18樓:匿名使用者

是一種隨心所欲的,覺醒的、自在的狀態。在現實當中,「無慾無求」指的是對什麼都不感興趣,毫無生氣、毫無所求像個枯木一樣的存在狀態。但佛學所追求的恰恰相反,也就是說佛學的本身是非常鮮活的、超覺靈動的,在《金剛經》中即有闡述,即「無我、利他、專

一、守信」。

佛教所強調的不執、不住,並不是什麼都不做,更不是逃避,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去面對,只有做到與實相不相違背,才是真正的「無慾無求」。佛教之中所說的無慾,強調的是不為感官慾望所驅使或快感,而是「踐行佛法、不受後有」的欲求、修菩薩果的人可以有「渡盡眾生,但卻不執著一切結果和回報現象」的欲求。

擴充套件資料

說一切世間事物為認知的客體,實相者即是非相;主張離一切諸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以愛住其心,以無愛住其心,以般若智慧契證空性,破除一切名相,從而達到不執著於任何一物而體認諸法實相空性的境地。

常人和外道都以此為常為我;般若無住行皆所對治,這是《金剛經》處處離想的意義。想統述為人法各四共八種:人四是我、有情、受者、補特伽羅,由暫時我至於相續補特伽羅;法四是即、非、有、無。

唯識家以不住此想為所謂的空義,所以《金剛經》不談空。

19樓:左手半夏右手花

滿足於當前的現狀,沒有任何的慾望和要求 。無慾,不對任何事、物抱很大的希望,甚至不抱希望,走到哪兒算到哪兒,不被環境所左右。得而不喜,失亦不憂。無求,不追求名與利,放下慾望。

出自:老子《道德經》

原文:無為則無心,無心則無慾,無慾則無求。

意思是:不折騰,順應事物的自然本性。如此,人就沒有私心,沒有私心,就產生不了私慾,沒有私慾就沒有需求。

擴充套件資料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範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

「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

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樸、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20樓:冰和柏楊

把不好的慾望轉化為了好的慾望吧

21樓:有水酵素

沒有自私心理不生任何想法,

22樓:果猛

沒有慾望。不貪財,貪色,貪這貪那。知是常樂。能維持生活即可。

佛說要無慾無求,可是佛求的無慾無求難道不是慾望嗎?

23樓:金湖三河兄弟

佛是人做成的那能了無

絲毫的欲求,人餓了要吃飯,下意識的想吃好些的飯食想必佛祖肚子餓了時也會作些非份之想的,儘管大人物守律的多,多受人關注的人會盡量不讓人說三道四的,但凡俗,特別是天性上的慾望乃或多或少的癮癮的存在,這癮癮的存在不算什麼過的。

24樓:法名清嘉

佛無所求,佛所做的事,所說的經,所修的行全部是為了我們眾生(這個眾生不單單指我們人,人只是眾生之一),因為佛具有大慈大悲之心,不忍我們繼續在輪迴中不斷墮落到地獄去受苦,想要讓我們眾生脫離六道輪迴享受真正的快樂(現在的快樂包括人身都是虛假的如夢幻泡影)。

25樓:法藏

佛的無慾無求,,,是,無我境界!,沒有「我相」。。。。。

佛說,無慾無求,人本七情而在,六慾而生,為何求無慾,為何來無求

26樓:匿名使用者

金剛經說。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如來出生的時候並不是經過父精母血腥臭難聞的胎生來出生的。而是從佛母摩耶夫人的左脅生下來的。所以他是清淨的沒有情慾的出生。

佛也說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做佛。但應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你說萬物都是佛不是的。

是都有佛性。但是還沒有證得。

27樓:匿名使用者

佛說,無慾無求而漸成聖,成佛,沒有貪嗔煩惱。終獲清淨自在,無生無滅(解脫煩惱輪迴根本;佛開悟後第一句話就是,「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人本七情而在,六慾而生,只因生生這樣苦惱輪迴,習氣秉性使然,使我們永遠沒有出頭之日。

試想,我們的每個慾望其實就是給自己圓滿的心情預先造了一個大坑,然後用自己的行動去填滿它,往往還沒有等到填滿,不經意間又挖下好幾個(又產生新的慾望貪求)。所謂慾壑難填,甚至好多人因此而墜入無底深淵(各種墮落)。可不哀哉。

佛陀或聖人(或修行之人),心靈自足,心意圓滿無缺。一副泰然安逸的樣子又不失慈悲心腸(自己無慾無求之後就會發利人利他之心,猶如一輪圓月不僅自足,而且光芒萬丈,給我們帶來前路的光明),和我們真是天地懸殊,優劣迥異啊。

佛教說的沒有慾望是指不好慾望,佛教說的無慾無求到底指的什麼意思沒有慾望還有什麼進步還是更高的境界

你理解有誤 眾生的本性都是佛,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可成佛。本性沒有執著於世事的慾望和雜念,故稱無慾 無念。佛家講無慾無求,清淨無為。好的壞的慾望都不要有 皆是造業。一切皆在敦倫盡份,閒邪存誠。如此方能業消智朗,障盡福崇。方能安享世間的福報 佛說讓你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佛教說的無慾無求到底指的什麼意思沒...

佛教說的沒有慾望是不是等同於沒有感覺

慾望是無止境的貪念,叫慾望。佛教化眾生放下的是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而不是放下生活,放下責任,放下義務,放下工作。佛教是教化眾生解脫煩惱的教育。不是讓你生不如死的邪教。南無阿彌陀佛 欲界 不可能沒有慾望,是故宣說一切諸法 欲為根本 舉例 欲界三欲 食慾,睡眠慾,淫慾之三欲也。誰能不睡覺?淫慾食慾二...

佛教說的無慾無求是什麼意思佛教說的無慾無求到底指的什麼意思沒有慾望還有什麼進步還是更高的境界

無慾無求我是這樣理解的,人沒有慾望了就沒有什麼去渴望得到的了,是一種比較平和或者帶一點消極的心態。反過來說,你想要得到的就是你所要去爭取前進的腳步。其實人類就是因為慾望才能發展到現在或者以後。什麼都不想要,不喜歡玩遊戲,不想吃好的,誰都不喜歡,通俗的講就是這個意思 簡單說,佛教說的無慾無求不是拒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