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詩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押韻?第三句為什麼不押韻

2021-05-23 13:45:39 字數 6480 閱讀 9553

1樓:碎月無痕

不僅是第三句,第五句和第七句也不押韻.

原由是:律詩以兩句為一聯,這一聯才算是完整的一句,也就是說奇數句必須與後面的偶數句相加才算是一句,押韻是指完整句子句尾的字,所以,奇數句不用押韻.另外,不像今天所說的押韻,可以不管聲調,只要韻母相同即可.

律詩的押韻,必須聲調一致,即平聲押平聲、仄聲押仄聲.不允許平仄通押.而一聯中上下句子中的用字是平仄相對的,也就是說,第三句的最後一個字平仄,必與第四句最後一個字平仄是相反的.

平仄不同是無法押韻的.第五句第七句也是如此.

唯獨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2樓:迷路小夢

詩體4句

起承轉合

4句全壓,那是打油詩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詩3句都無韻,有些詩是要壓尾韻的作為轉的第三局,作用是筆鋒一轉引入要說的話,或直抒胸臆或隱喻借代。

第三句無韻可以使人讀起來時有頓挫感從而更好體會詩的情感

3樓:匿名使用者

這才是詩的韻味呢。要是句句都押韻,那是順口溜

4樓:文昌湖散人

是為了增強詩歌的節奏感和**美,每一句都押韻,失去了抑揚頓挫跳躍感,顯得太單調和直率。

為什麼古詩中第三句不押韻

5樓:聽落葉的悲傷名

不僅抄是第三句,第五句和第七句也不押韻. 原由是:律詩以兩句為一聯,這一聯才算是完整的一句,也就是說奇數句必須與後面的偶數句相加才算是一句,押韻是指完整句子句尾的字,所以,奇數句不用押韻.

另外,不像今天所說的押韻,可以不管聲調,只要韻母相同即可.律詩的押韻,必須聲調一致,即平聲押平聲、仄聲押仄聲.不允許平仄通押.

而一聯中上下句子中的用字是平仄相對的,也就是說,第三句的最後一個字平仄,必與第四句最後一個字平仄是相反的.平仄不同是無法押韻的.第五句第七句也是如此.

唯獨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為什麼第三句不壓韻?

6樓:匿名使用者

我覺得第三句不押韻可能有很多原因吧。

1.也許是古代的一種固定的格式,他們可專能屬認為這樣比較完美

2.可能對詩詞來說,句句押韻做起來比較困難。

3.如果句句押韻,讀起來可能有些單調。

還有很多原因吧,這是古人的事,我們現代人只能猜猜而已,具體為什麼可能誰都說不清楚啊。

最後,說一句話,你的仔細程度真的很高啊,這種細節你也能這麼清楚,真該向你學習啊!

7樓:粲蘭

樓上猜得有bai道理

1 是固定格du式,經

過長期zhi演變

2 也有句句押dao韻的,比如曹丕《燕版歌行》 但是這是權古體詩,你問的應該是近體詩的格律

3 的確如此,近體詩中間不換韻,不像古詩(李賀《李憑箜篌引》)或是歌行體(白居易《長恨歌》)

具體情況很複雜,建議你去看王力《詩詞格律》

大致是這樣的:

近體詩有四種基本句式

a(——)||——| (仄起仄收)

b(||)——||—(依次類推)

c(——)|||——

d(||)———||

平—仄| 括號內是七言的格式

你看就絕句而言,有一三句不押韻的(較少),也有第三句不押韻的(較多),為什麼是這樣呢

一句 可平收(在七言中是定格,即較常見的格式) 可仄收(在五言中是定格)

三句 仄收

二句 四句 平收

於是 一般的七言絕句 就有四種格式 (以上面的字母標示)abdc

cbdc (定格)

dcba

acba

時間有限,只能簡單的講這麼多了 後面有高手繼續接

8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原因是:某位詩人(實在是忘記是誰了)首先開創的一種詩體.名曰:"三韻詩".就是隻有1.2.4句才壓韻的詩體.

也多虧這位詩人.我自己無聊寫的詩以三韻詩為最多的.呵呵

9樓:天龍之道

這其實是聲韻學的問題,簡單地說,每句都押韻很難聽.

七言絕句能不能第一句和第二句押韻,第三句和第四句押韻?

10樓:匿名使用者

絕句必須一三押韻,對於二四沒有要求。

11樓:中壽伍語芹

七言絕句第二句和第四句一定要押韻.不押韻的,連順口溜也算不上,有些古詩詞現代漢語看起來不押韻或出律,是因為很多字的韻母或聲調變了。舉一個例子:

曇花有期君無期;

不赴黃昏寧赴離;

何日當見半襟袖;

再見相思聽斷笛。

為什麼唐朝律詩的第三句一定不能押韻?

12樓:匿名使用者

不僅是第三句,第五句和第七句也不押韻。

原由是:律詩以兩句為一專聯,這一

聯才算是完屬整的一句,也就是說奇數句必須與後面的偶數句相加才算是一句,押韻是指完整句子句尾的字,所以,奇數句不用押韻。另外,不像今天所說的押韻,可以不管聲調,只要韻母相同即可。律詩的押韻,必須聲調一致,即平聲押平聲、仄聲押仄聲。

不允許平仄通押。而一聯中上下句子中的用字是平仄相對的,也就是說,第三句的最後一個字平仄,必與第四句最後一個字平仄是相反的。平仄不同是無法押韻的。

第五句第七句也是如此。

唯獨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13樓:齊東人也

因為在今體詩中僅限平聲韻,而出句和對句因對偶要求必須平仄相對,第三句為出句,如果這句押韻則對句就無法押韻了。

為什麼近體詩中的絕句第三句不押韻?

14樓:栩安

絕句可以押韻,只是不做要求!事實上好多第三句都不押韻,押韻反而不好,這樣可以使末句讀起來更朗朗上口,更具有氣勢!

15樓:匿名使用者

絕句的音律只是要求124句壓韻,對第三句沒有特別的要求

16樓:匿名使用者

老祖宗都不喜歡押韻,你奈他何~

絕句首句為什麼可以不押韻?

17樓:匿名使用者

絕句的原意是截句,就時說它是從律詩中截下來的一段。後來變成了單獨的一個體裁。所以五言絕句是從五言律詩變化而來,而七言絕句也是如此。這樣來看絕句的平仄和押韻就容易理解了。

律詩通常分4聯,即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而絕句實際就是頷聯和頸聯。其平仄和押韻都是從此而來。所以其實絕句本來第一句就是不押韻的,因為律詩中頷聯的第一句也是不壓韻的。

但因為其自成一體後,出於完整性和音律的需要,它也演變成第一句可押韻或不押韻皆可的格律。當然也有壓平韻和壓仄韻的區別。所以絕句首句本就不押韻,押韻是後來才有的。

而絕句必須對仗工整也是因為律詩中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工整而來。

18樓:白羽千千

絕句首句可以不押韻,也可以押韻.韻的放寬,是詩歌的解放,為詩歌語言的表達開拓出更靈活的空間,有利於自由表達思想情感.

19樓:燕郢

基本所有人都在不知所云,另外大部分人貼來的東西好象是一個詩盲寫的……

不論絕句還是律詩,都可能出現首句入韻與不入韻兩種情況。

格律詩的四種基本句式和對法,以及句式的變化、拗救不知道你清楚多少。首句末字落平聲者需入韻,落仄聲者不入韻(也不可能入韻),你如果對格律詩的基本知識有所瞭解,這個問題本不是一個問題。

1、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仄起平收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以上四種基本格式中,其中1、3兩種就是首句末字落於仄聲而不入韻的情況。這樣淺顯地來看,你大概可以明白些吧?

燕郢補充一點:在格律詩中,押韻是不存在有平仄通押的情況的,所以你在問題補充中舉的這個範例我們只可以看作是作者為了順口而寫成這樣的,而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押韻。查閱《平水韻》表,只要不在同一聲同一部中,都不能算做押韻。

基本上所有的格律詩如首句以仄聲字首尾,這個字讀起來都不大可能會有韻腳的感覺。總之記住一點,平聲與仄聲之間,在格律詩與詞的創作中都沒有通押一說,大致從北曲流行起才逐漸打破了這一界限。

回lqlwlk:李白確有很多古風,但這一首無疑是絕句,是「仄起仄收式」。

回薄夕:《平水韻》確實出現於宋金時期,唐代作詩一般以《切韻》為標準,不過兩者並不衝突。《平水韻》比《切韻》的韻部要少近一半,實際是合併了舊韻書中的部分韻部,後來人作詩也就都以《平水韻》為標準了。

所以只要是一首格律詩,放在《平水韻》表中看,韻腳一定都是屬於同一韻部的,因為它算得上是最寬泛的一本韻書了。

詞的話,《白香詞譜》不是講韻的,講韻的書通用的是清代戈載所寫的《詞林正韻》,這個是以《平水韻》為基礎,再將韻部更大幅度地合併而成的一本韻書。

另外,關於詩歌創作,當然要支援各種詩體。但如果創作註明了是絕句或是律詩的話,就應該符合它們的規範。格律詩的平仄規律和用韻已經幾百年沒有任何變動了,詩歌(這裡說的是廣泛意義上的詩歌)在這幾百年間的發展更多地體現在了詞、曲、現代詩等形式的出現和演變上。

所以對於格律詩的格律規範,恐怕已不宜改動,而更應看作為文化遺產加以尊重。

補充:簡單理解的話,就是一首格律詩中,每一句話只要末字是平聲就必須押韻,末字是仄聲就不押韻。

20樓:李奉禮

首句壓不壓和是不是絕句無關,格律詩押韻只要求雙數句。

五言詩的首句常不入韻,七言詩的首句常入韻;也有例外的都很正常

21樓:薄夕

首先,古漢語跟現代漢語某些字的讀音是不同的,所以一些古詩讀起來可能不押韻,但創作的時候可能是押韻的,反之亦然。這個問題不止存在於押韻問題,也存在於平仄問題。

其次,按照我的學習和理解,絕句首句押韻與不押韻沒有定例,我看到的書上一般都是寫近體詩的偶數句按例需押韻,而絕句的首句是特例(正常來說是奇數句,不入韻),也可押韻。至於某些特定的格式(比如平起仄收)與押不押韻的對應關係,恕我才疏學淺,目前沒有很詳細的瞭解。但我的確看到過一些詞譜詩譜,對各種格式有詳盡的總結,樓主有興趣可以去自己查一下。

(但據我所知,這些往往也是後人根據前人寫詩的情況來總結的,比如 燕郢 所說的《平水韻》,是宋人總結唐人的,而《白香詞譜》是清人總結的歷代的,都只是統計規律。而統計規律是肯定存在特例的。至於唐代詩人是不是真的按照這些格式考慮了才寫的,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用宋人的平水韻去要求李白的詩押韻顯然是不符合因果律的……)

第三,自古就是有的詩人更注重音律和格式,而有的詩人就注重內容和立意。比如李白的對仗就常常是寬對,甚至根本不考慮格式,而杜甫的就更為工整。

另外,個人感覺,其實沒有必要這麼細摳絕句的格式。絕句一共只有四句,個人感覺古人對於絕句的格式也都相對寬鬆。倒是律詩的格式更為嚴格,應該好好推敲。

而且,古詩詞在當時常常是具有歌唱用途的,所以要與音律相和。而歷代演變發展到現在,已經完全成為一種文學體裁,與古代的用途已經不同,很多細節也就不斷的改變,不用那麼拘泥於形式。

(有興趣可以看一下李清照的《詞論》,雖然是講詞的,但可以看出很多有用的東西。比如,在李清照看來,蘇軾的詞就不是好詞,因為與音律不和,這就是詩人觀點不同的問題。)

既然有人提到,就補充一下關於切韻的問題:

切韻雖然是隋朝的東西,的確在唐之前,但據我看到的一些書上寫,正是因為唐時人們已經覺得切韻分的過細,礙手礙腳,所以逐漸放寬了對韻的要求。到宋時才合併了一些韻部,總結了平水韻。既然是逐漸放寬,就很難說每個人的放寬尺度了是不是?

再說歷來韻書應該說只能是詩人寫詩押韻的參考,是不是非要拿某種韻書來束縛創作,這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就算李白寫的都不押韻,相信也沒有人會覺得他不是好詩人。形式總歸要服務於立意和內容,關於押韻平仄,也不必太過較真了。

唐人都不願意被隋人的韻書束縛,現代人又何必非要為古人的格式束縛呢?

至於我提到白香詞譜,不過是隨口舉了一個例字來說明很多關於詩歌格律的書,往往是後人總結的,此處與押韻的問題無關,希望沒有誤導你。也謝謝 燕郢 提醒^^

以下是引用樓上一位高人的另一篇回答中的一段,不代表我的個人意見,僅供你參考,望對你有啟發:

----即是討論,不求有分,我也來大放厥詞。----------

七律?討厭死格律,像往棺材裡填屍!詩到底是內容屈從於形式,還是形式服務於內容呢?

音韻再好千年不變也是陳詞濫調,沒聽過譚盾的現代**或看過惠特曼的灑脫詩句嗎?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音韻難道不美嗎?古風和楚辭不好聽嗎?

不知為啥近來有人喜歡開倒車,專玩老古董的形式以顯學究腐氣,近體詩的泛濫之害是束縛人的創造力。文化復興不是要復興裹腳布的流行的,看來確有重提五四精神之必要了。真可謂:

才情不高律絕循,

讀書不廣故紙停。

外語不好譯著頂,

坐井觀天難創新!

削足適履,填嵌格律,實為視小腳為金蓮的**自虐美,就如駢麗過分的自矜自大一樣,不能再繼承下去了。自律詩成熟後的詩歌發展趨勢不也能說明這點嗎?散曲、筆記、**、自由體一線貫來,就是為擺脫束縛的。

古詩中的聯第一句和第二句是首聯三四句是什麼聯五六

聯 是指律詩中兩句之間的關係說的,律詩一般是八句,兩句為一聯,共分四聯。一 二兩句為第一聯,又叫首聯 三 四兩句為第二聯,又叫頷聯 五 六兩句為第三聯,又叫頸聯 七 八兩句為第四聯,又叫尾聯。一二句,首聯。三四句,頷聯。五六句,頸聯。七八句,尾聯。詩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分別叫什麼?律詩通常每首...

墨梅這首詩第一句點明瞭梅樹的什麼第二句描寫了梅花的什麼第四句

開頭兩句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直接描寫墨梅。畫中小池邊的梅樹,花朵盛開,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點染而成的。洗硯池 化用王羲之 臨池學書,池水盡黑 的典故。詩人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說 我家 三 四兩句盛讚墨梅的高風亮節。它由淡墨畫成,外表雖然並不嬌妍,但具有神清骨秀 高潔端莊 幽獨...

高潮部分歌詞第一句字 第二句字 第三句字,應該是男的唱的,高潮部分節奏有點快,貌似是傷感的

什麼叫應該是。男的唱的?是最近的哥麼?這個,您以為我們很懂大海撈針嗎?範圍好廣。不能再具體一點嗎 歌詞主歌第三句有,家人的幸福男的唱的,節奏比較始終 男人的苦女人不 來清楚源 作詞 金久哲 bai作曲 金久哲 演唱 金久哲 編曲du 陳冠鋒 錄音 鮑國勝zhi 和聲dao 夢然 縮混 91 腦百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