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的社會功能有哪些簡述民俗的社會功能。

2021-03-06 19:27:52 字數 5602 閱讀 8732

1樓:武府小道

文章節選:《民俗學概論》主編:鍾敬文 上海文藝出版社

一.教化功能

社會生活先於個人而存在。個人不能選擇他所希望的社會形式;人是在十分確定的前提條件下創造歷史的。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r。

f。benedict)曾這樣描述風俗在個體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個人生活歷史首先是適應由他的社群代代相傳下來的生活模式和標準。從他出生之時起,他生於其中的風俗就在塑造著他的經驗與行為。到他能說話時,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創造物,而當他長大**並能參加與這種文化的活動時,其文化的習慣就是他的習慣,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

人是文化的產物,民俗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個人社會化的過程中佔有決定性的地位。人一出生,就進入了民俗的規範:誕生禮為他拉開人生第一道帷幕;他從周圍人群中習得自己的語言;在遊戲中他模仿著**生活;從稱謂與交際禮節中逐漸瞭解人際關係;他按特定的婚姻習俗成家立業;直到死去,特定的喪葬民俗送他離開這個世界。

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魚生活在水中一樣,須臾不可離開。

二.規範功能

民俗的規範功能,指民俗對社會群體中每個成員的行為方式所具有的約束作用。

人類社會生活需要的滿足,往往與多種方式可供選擇。例如吃飯,可用刀叉、也可用筷子或手抓。民俗的作用,在於根據特定條件,將某種方式予以肯定和強化,使之成為一種群體或標準模式,從而使社會生活有規則地進行。

社會規範有多種形式,它們大略可以分為四個層面:第一層是法律,第二層是紀律,第三層是道德,第四層是民俗。其中,民俗是產生最早,約束面最廣的一種深層行為規範。

民俗是起源最早的一種社會規範。法律緣於民俗。民俗是一種約束面最廣的行為規範。

在社會生活中,成文法所規定的行為準則只不過是必須強制執行的一小部分,而民俗卻象一隻看不見的手,無形之中支配著人們的所有行為。從吃穿住行到婚喪嫁娶,從社會交際到精神信仰,人們都在不自覺地遵從著民俗的指令。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很難意識到民俗的規範力量,因此也就不會對其加以反抗。民俗對人的控制,是一種「軟控」。但卻是一種最有力的深層控制。

三。維繫功能

民俗的維繫功能,指民俗統一群體的行為與思想,使社會生活保持穩定,使群體內所有成員保持向心力與凝聚力。民俗能維繫社會穩定,任何一個都在不斷變化,每一種文化都必須根據外部環境與內部情況的變化而不斷地加以調整。在社會生活的世代交替中,民俗作為一種傳承文化不斷被後代複製,由此保持著社會的連續性。

即使是在大規模的急劇社會變革中,與整個民俗體系相比,發生的變化總是區域性的、漸變的,這就有效地防止了文化的斷裂,維繫社會生活的相對穩定。所以,民俗是人們認同自己所屬集團的標識。

四。調節功能

通過民俗活動中的娛樂、宣洩、補償等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調劑的功能。

民俗的娛樂功能顯而易見。人類創造了文化,目的是為了享用它。人不可能日復一日、永無止境地勞作,必須在適當的時間進行適當的娛樂活動,休息體力,調劑精神。

享受勞動成果,進行求偶、社交等活動。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沒有節日、遊戲、文藝、體育的民俗,它們是人類生活的調節劑。

民俗也有宣洩的功能。人類社會生活中,個體的生物本能在群體中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壓抑。無論是肉體行為壓抑,還是心理壓抑,對人類來說都是一種破壞性的力量,如果不在某種程度上得到宣洩,一旦積鬱起來集中爆發,其後果不堪設想。

有的民俗就是應這種需要而產生的,如古希臘羅馬的酒神節,人們在節日裡飲酒狂歡,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禁忌這時全被打破。

民俗還有補償功能。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得到滿足的種種需求,往往在民俗中得到某種補償。恩格斯在談到德國的民間故事書時曾說:

「民間故事使一個農民作完艱苦的日間勞動,在晚上拖著疲乏的身子回來的時候,得到快樂、振奮和慰籍,使他忘卻自己的勞累,把他的貧瘠的田地變為馥郁的花園。」

2樓:覃學家康樂

民俗學是一門研究民間風俗習慣及其它生活文化傳承的社會科學。2023年英國學者湯姆斯(w.j.thoms)首先採用folklore一詞,把民俗學定義為關於民眾知識的學問。由於民俗現象的普遍存在,因此,民俗學遂在世界各國比較普遍地得到承認和發展。

中國歷史上有關各類風俗的資料記錄和理性認識,悠久而又深厚,而現代科學意義的中國民俗學,卻是在本世紀初葉受西方學術思想的影響產生的,它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個構成部分。

現在,民俗學的研究範圍,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廣泛,在有的國家已經擴充套件到民間社會及文化生活的所有領域,包括各種民間的生產慣習、社會組織及制度、行為規範、精神事象(包括信仰、倫理觀念、知識、民間文藝創作)等。在現代社會科學的體系中,民俗學具有不可替代和引人注目的地位、作用。

民俗學的研究物件及社會生活裡的種種民俗文化現象,大體具有以下特點:它們是社會性和集體性的,一般要經過民眾的認同和長期實踐,才能成為風俗;它們大多以型別或模式的形態存在;它們在時間上具有傳承性,空間上具有擴充套件性。上述特點使得民俗現象能夠顯著地區別於社會生活中那些個人的和暫時性的現象。

民俗文化現象是適應一定的社會生活,首先是物質的生活和相應的社會心理需要而生成、傳播和繼承的;同時它也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相應的功能,即主要在於規範、便利和調節人們的社會生活,使之得以鞏固和發展。即便一些在以後失去原來意義的風俗,往往也能夠以某種變通的方式被保留下來,在生活中發揮一定的作用,滿足人們的社會與文化需求。研究各種民俗文化現象,將有助於對社會歷史傳統的梳理與展示,有助於對民眾實際生活及其觀念、心理的考察與理解,從而促進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繁榮發展。

現代民俗學的研究注重實證,要求開展田野實地調查以獲得研究的基本依據,包括蒐集在民間儲存、記憶、變通運用的各種民俗資料,觀察和體驗民眾實際生活。同時,至少在中國還應結合已有文獻資料進行分析。民俗學研究強調對民族或地方的生活文化進行客觀描述,也對其形成及演變規律、內外部關係和性質特徵等作出解釋。

由於研究的內容比較廣泛和需要有多種觀察角度,因此,亦經常借鑑相關學科的資料、理論和方法。民俗學尤其和社會學、文化人類學、歷史學、語言學和文藝學等之間具有密切的關聯。

3樓:管彥不康平

民俗信仰與其教化功能成為促進社會和諧,國家昌盛、民族團結、民生富饒的推動力。

民俗的社會功能有哪些

4樓:抹不淨

應該就是逝者為大啊。

這點是不可改變的事實。

不管到什麼年代。

可以這麼說吧?

簡述民俗的社會功能。

5樓:水韻花

民俗在社會生活的舞臺上承擔著如下三種功能:歷史積存功能、社會和諧功能,審美娛樂功能。首先,從歷史縱深看,民俗始終與社會發展狀況及人的功利性訴求相聯絡。

其次從社會橫切面來看,民俗作為一種促進社會穩定的力量,往往以其特有的整合功能,在區域一族群內消除振盪於無形,並以一種公眾認可的穩定形勢及寬鬆得當的調適度,給人一種社會安定感和相互親近感。細察之,這種社會和諧功能主要表現在如下三方面:(一)引導個人融向社會集體的導向作用。

(二)社會整合作用。(三)向心力作用。

飲食民俗的社會社會功能有什麼

6樓:我們d彼此

民俗學是一門研究民間風俗習慣及其它生活文化傳承的社會科學。2023年英國學者湯姆斯(w.j.thoms)首先採用folklore一詞,把民俗學定義為關於民眾知識的學問。由於民俗現象的普遍存在,因此,民俗學遂在世界各國比較普遍地得到承認和發展。

中國歷史上有關各類風俗的資料記錄和理性認識,悠久而又深厚,而現代科學意義的中國民俗學,卻是在本世紀初葉受西方學術思想的影響產生的,它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個構成部分。

現在,民俗學的研究範圍,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廣泛,在有的國家已經擴充套件到民間社會及文化生活的所有領域,包括各種民間的生產慣習、社會組織及制度、行為規範、精神事象(包括信仰、倫理觀念、知識、民間文藝創作)等。在現代社會科學的體系中,民俗學具有不可替代和引人注目的地位、作用。

舉例說明民俗的社會功能...謝謝...

7樓:山海軒

一.教化功能

社會生活先於個人而存在。個人不能選擇他所希望的社會形式;人是在十分確定的前提條件下創造歷史的。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r。

f。benedict)曾這樣描述風俗在個體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個人生活歷史首先是適應由他的社群代代相傳下來的生活模式和標準。從他出生之時起,他生於其中的風俗就在塑造著他的經驗與行為。到他能說話時,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創造物,而當他長大**並能參加與這種文化的活動時,其文化的習慣就是他的習慣,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

人是文化的產物,民俗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個人社會化的過程中佔有決定性的地位。人一出生,就進入了民俗的規範:誕生禮為他拉開人生第一道帷幕;他從周圍人群中習得自己的語言;在遊戲中他模仿著**生活;從稱謂與交際禮節中逐漸瞭解人際關係;他按特定的婚姻習俗成家立業;直到死去,特定的喪葬民俗送他離開這個世界。

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魚生活在水中一樣,須臾不可離開。

二.規範功能

民俗的規範功能,指民俗對社會群體中每個成員的行為方式所具有的約束作用。

人類社會生活需要的滿足,往往與多種方式可供選擇。例如吃飯,可用刀叉、也可用筷子或手抓。民俗的作用,在於根據特定條件,將某種方式予以肯定和強化,使之成為一種群體或標準模式,從而使社會生活有規則地進行。

社會規範有多種形式,它們大略可以分為四個層面:第一層是法律,第二層是紀律,第三層是道德,第四層是民俗。其中,民俗是產生最早,約束面最廣的一種深層行為規範。

民俗是起源最早的一種社會規範。法律緣於民俗。民俗是一種約束面最廣的行為規範。

在社會生活中,成文法所規定的行為準則只不過是必須強制執行的一小部分,而民俗卻象一隻看不見的手,無形之中支配著人們的所有行為。從吃穿住行到婚喪嫁娶,從社會交際到精神信仰,人們都在不自覺地遵從著民俗的指令。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很難意識到民俗的規範力量,因此也就不會對其加以反抗。民俗對人的控制,是一種「軟控」。但卻是一種最有力的深層控制。

三。維繫功能

民俗的維繫功能,指民俗統一群體的行為與思想,使社會生活保持穩定,使群體內所有成員保持向心力與凝聚力。民俗能維繫社會穩定,任何一個都在不斷變化,每一種文化都必須根據外部環境與內部情況的變化而不斷地加以調整。在社會生活的世代交替中,民俗作為一種傳承文化不斷被後代複製,由此保持著社會的連續性。

即使是在大規模的急劇社會變革中,與整個民俗體系相比,發生的變化總是區域性的、漸變的,這就有效地防止了文化的斷裂,維繫社會生活的相對穩定。所以,民俗是人們認同自己所屬集團的標識。

四。調節功能

通過民俗活動中的娛樂、宣洩、補償等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調劑的功能。

民俗的娛樂功能顯而易見。人類創造了文化,目的是為了享用它。人不可能日復一日、永無止境地勞作,必須在適當的時間進行適當的娛樂活動,休息體力,調劑精神。

享受勞動成果,進行求偶、社交等活動。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沒有節日、遊戲、文藝、體育的民俗,它們是人類生活的調節劑。

民俗也有宣洩的功能。人類社會生活中,個體的生物本能在群體中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壓抑。無論是肉體行為壓抑,還是心理壓抑,對人類來說都是一種破壞性的力量,如果不在某種程度上得到宣洩,一旦積鬱起來集中爆發,其後果不堪設想。

有的民俗就是應這種需要而產生的,如古希臘羅馬的酒神節,人們在節日裡飲酒狂歡,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禁忌這時全被打破。

民俗還有補償功能。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得到滿足的種種需求,往往在民俗中得到某種補償。恩格斯在談到德國的民間故事書時曾說:

「民間故事使一個農民作完艱苦的日間勞動,在晚上拖著疲乏的身子回來的時候,得到快樂、振奮和慰籍,使他忘卻自己的勞累,把他的貧瘠的田地變為馥郁的花園。」

民俗的教育功能,民俗的文化功能有哪些?

第一章 中國民俗民間文化遺產概述 第一節 中國民俗民間文化遺產的概念 第二節 中國民俗民間文化遺產的特性 一 民俗是歷史積澱的產物 二 民俗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 三 民俗體現出民族和信仰的多樣性 四 民俗通過文化進行記錄和傳承 五 民俗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社會現象 第三節 民俗民間文化遺產功能 第四節 ...

民風民俗民族的特點,簡述民俗的特徵。

瑤族耍歌堂 瑤族同胞歡慶豐收的盛會,每年農曆十月十六日舉行。耍歌堂也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 對歌求偶的場所。藏族旺果節 是 人民預祝豐收的節日,一般在秋收前選擇吉日舉行,時間一天到三天不等。節日期間人們穿著節日盛裝結隊騎馬,在田間巡遊,同時還聚在一起,在林間草地搭起帳篷,鋪上彩墊,擺出酸奶和各種豐美的食...

春節民俗活動有哪些並簡述,春節民俗有哪些?

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 春貼 對聯 對子 桃符等,它以工整 對偶 簡潔 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貼窗花和倒貼 福 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 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 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