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歌繁榮的原因

2021-03-06 09:29:32 字數 5842 閱讀 7125

1樓:9點說史

一、根本原因是:社會繁榮穩定、思想開放。

二、具體原因:

1、經濟繁榮為詩歌興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質條件.經濟繁榮,交通便利,社會安定為唐詩的興盛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良好的社會環境。

2、全國空前統一為唐詩繁榮提供了現實基礎。

3、以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推動著文人對詩歌的學習研究。

4、文禁鬆馳,是產生大量抨擊權貴、真實反映底層生活詩歌的前提。文學藝術的高峰,總是出現在思想比較解放的時代。唐朝統治者清明大度,敢於招賢納諫。

5、「安史之亂」豐富了詩人的創作素材.社會的鉅變刺激著詩人的靈感,也為詩人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6、中外文化交流和各種藝術的發展也對唐詩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唐帝國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水陸交通發達,極大地促進了國內各民族及中外文化的交流,給傳統的唐文化注人了新的內容,新鮮的活力。

7、文學發展的自身規律,則是唐詩繁榮興盛的內在因素。

擴充套件資料

形式風格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主要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

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

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

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2樓:

1、自由的氛圍

2、詩歌文化的成熟

3、富足的朝代

3樓:澄江分月

經濟的空前繁榮、全國空前的統

一、科舉制度的完善、唐朝統治者對詩歌的喜愛和倡導、崇尚詩歌的社會風氣、庶族地主階級的參與,前人的積澱

一、唐代經濟的空前繁榮為詩歌的發展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隋末唐初,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社會動盪不安,民不聊生,經濟凋敝。在唐朝完成全國統一之後,**頒佈一系列的發展農業的政策以及促進社會穩定法規,農業有了長促的發展。

隨著農業的大力發展,商業、交通運輸業也大力發展了起來。唐代的城市也空前的繁榮,全國交通暢達,陸路以長安為中心,有5條幹線通往各地,水路一揚州為中心,京杭大運河溝通了南北水系。經濟的繁榮,交通的便利,社會的穩定為唐代詩歌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資基礎和良好的社會環境。

這些也正是李白、杜甫等詩人能夠恣情漫遊祖國名山大川,王昌齡、王煥之等得以等閒經行「旗亭酬唱」的特定物資條件。

二、全國空前的統一為唐代詩歌的形成提供了現實基礎。我國自古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自漢代起,多民族的國家的統一就已經形成。後來由於統治階級的腐化造成了暫時性的祖國**局面,隋朝結束了南北**割據,但又由於隋煬帝的昏庸,祖國再次**割據,唐的建立使多民族的祖國再次統一。

唐代在結束了各地割據以後一面穩定中原促進農業發展,一面加強對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進一步加強對西北地區的開發與穩定。****為了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管理,也加大了對戍邊將士的封賞。這些措施也間接的促進了中原人士赴絨從邊的積極性,特別是一些文人,紛紛奔赴邊塞。

這些文人長期的在邊疆生活,深入將士生活,豐富了他們的見識,開闊了視野,也進一步刺激了他們的創作熱情,這就促進了唐代邊塞詩的發展,也豐富了唐代詩歌題材。

三、以詩取士的科舉制度推動著文人對詩歌的研習,成為了唐代詩歌繁榮的直接原因。唐代的以詩取士的科舉制度打破了曹魏以來的九品中正制,打破了士族對政治的壟斷,加強了**集權。同時對於庶族子弟來說,詩歌成為他們進入仕途的捷徑,他們也不得不走上詩歌創作的道路。

以詩取士,使幾乎整個知識分子階級都成為了詩歌的創作者,詩歌也成為唐代文化領域裡的一個特色,成為知識分子學習研究的必修科目。他們為了進去仕途,必然要對詩歌技巧進行研習和訓練,也必然要對前代詩歌技巧的繼承和發展,這就豐富了唐代詩歌的藝術技巧和詩歌的延續性。

四、唐代統治者對詩歌的喜愛和提倡,為唐代詩歌的繁榮提供了廣泛的群眾的基礎,形了詩歌大創作的局面,促進了詩歌的繁榮。唐代君主,大都都很重視詩歌,也大都能詩,唐太宗先後開設文學館、弘文館,找延學士,編撰文書,與之唱和吟詠。唐高宗、武則天常自制新詞以入樂。

玄宗本人就是詩人和**家,文宗特置詩學士72人。統治者的喜愛和倡導。自然回吸引知識分子走上詩歌的創作道路,形成詩歌創作的普及風尚。

五、崇尚詩歌的社會風氣還造就了空前龐大的欣賞群體。白居易《與元九書》中就生動地描寫了他的詩歌被廣為傳頌的情景:「其餘詩句,亦往往在人口中,僕而然自愧,不之信也。

及再來長安,又聞有軍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誇曰:『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豈同他妓哉?』由是增價。

」可見白居易的詩歌的欣賞者已遍佈社會各個階層。將詩歌傳播到社會各個階層,除了詩人直接提寫贈送外,主要得益於三種人的作用:教師向**的直接教授,書商的抄寫販賣,歌姬以歌傳唱。

其中歌姬的傳播作用最大,眾多不能閱讀來欣賞的人,都可以通過聽歌看舞的形式來欣賞詩歌。詩人們的名聲大小也與其作被歌姬傳唱的多有著直接關係。

六、唐朝詩歌繁榮的主要社會階級基礎是庶族地主階層。科舉制使寒門庶族地主階層登上了政治舞臺,形成了一股新的政治力量。他們雖然躋身於上層的封建統治階級,但大多數扔然沉淪下僚,經歷了種種坎坷不平的遭遇,比較接近下層人民,比較瞭解下層人民的疾苦,有一種比積極的精神,在文學上,他們成為一股新生的和貴族文學相對抗的力量,如初唐四傑、白居易、李商隱等。

正是這些人的出現,他們有著豐富的生活閱歷,對政治現狀常常不滿而要求變革,他們善於吸收古代以來詩歌的營養,敢於揭露社會矛盾,表達政治理想。可以說唐代詩歌就是在這些人手裡繁榮發展起來的。

七、唐代詩歌並不是平地而起的,它是植根在深厚的文化積累的土壤中的,吸收前人詩歌的經驗技巧而逐漸取得的。唐代之前我們有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無論是屬於點章制度還是文化藝術方面都有了可觀的發展和可借鑑的經驗。如七言古詩在先秦兩漢的基礎上,在鮑照等人的發展,在六朝時就已經形成規模。

還有田園詩在東晉時陶淵明已經將其發展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

總之,詩歌能在唐代形成高峰,是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如果把唐詩發展比作一個系統的工程的話,也許某個朝代的個別軟體或硬體會更好些,但總體上來說,任何朝代都不能與唐代相提並論。這也是唐代之所以才會成為詩歌的**時代。

唐詩是我國詩歌發展的最高成就。它繼承了魏晉以來的詩歌精華,而且由於唐代開放的風氣,清明的政治,以及統治者的推崇,使唐代詩歌有了長足的發展,如唐代科舉制就要專門的考詩歌。而且唐代的詩人多數喜歡漫遊,比如李白,杜甫都遊遍了大半個中國,使得詩人的眼界開闊,詩歌題材廣泛,聯想豐富。

總之唐代的詩歌是我國古代詩歌的集大成者,達到了後人難以企及的地位,是我國詩歌史上的最高峰。唐代詩歌的創作方式多樣,題材豐富,給後世的詩歌創造提供了很好的模板,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同樣由於唐詩成就太高使得後人很難超越,因此開發了新的文學領域,宋詞的出現與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4樓:樂小曉天

1.數量多。清代康熙年間所編寫的全唐詩收錄了四萬八千多唐詩,加上共存唐詩五萬多首。

2.詩人多。全唐詩中,共收入兩千兩百多個詩人,有很多大家,比如像李白、杜甫這些人,還有許多普通的詩人,而且他們來自各行各業,

3.題材多。有山水詩、田園詩、邊塞詩,還有送別詩等等。

4.體裁多。體裁豐富,樂府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應有盡有。

5樓:匿名使用者

1,當時的文人以唱和吟誦詩歌作為社會交往,和抒發情懷的重要形式2經濟繁榮思想開放

6樓:匿名使用者

積極向上的時代精神

濃郁的文化氛圍

開放的心態

7樓:匿名使用者

參考資料

以唐朝詩歌的發達,其數量之眾多,內容之豐富,風格流派之多樣,遠遠超出了任何一個朝代。

唐朝詩歌能獲得空前發展,除了社會經濟繁榮的基本原因外,還有多方面的因素。

唐朝是庶族地主大量湧上政治舞臺的時期,給詩壇增添了一大批新詩人,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風格來反映現實生活,使唐詩能夠突破六朝門閥的只重形式、不重內容的浮靡文風,豐富、充實了詩歌的思想內容和社會意義。

魏晉以後,詩歌這種文學形式趨向成熟,隋統一全國後,促使南朝的綺麗文風與北朝的質樸風格相融合,這都為唐詩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唐朝科舉以詩賦取士,封建帝王對詩歌的提倡,刺激了文人對詩歌創作的重視。

當時國內各民族的融合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頻繁,也為詩歌增添了新的營養。這些都是促使唐詩創作繁榮的因素。

8樓:匿名使用者

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開元、天寶年間,大致相當於公元八世紀上半葉。這時

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政治開明,文化發達,對外交流頻繁,社會充滿自信,不

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期。

盛唐湧現出以李白、杜甫、王維為代表的一大批詩人,他們共同開闢了一個

氣象恢巨集的詩歌的**時代。

所謂「盛唐氣象」,著眼於盛唐詩歌給人的總體印象,詩歌的時代風格、時

代精神:博大、雄渾、深遠、超逸;充沛的活力、創造的愉悅、嶄新的體驗;以

及通過意象的運用、意境的呈現,性情和聲色的結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這

一切合起來就成為盛唐詩歌與其它時期的詩歌相區別的特色。盛唐詩人王灣有一

首《次北固山下》,當時的宰相張說稱讚不已,將頸聯抄在官署的牆上,作為詩

歌的楷模。(見殷

9樓:柏拉圖學派

唐朝詩歌在我國文化史上是空前絕後的,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同時也是我國文化對世界文化史的一大貢獻。那麼為什麼這種文化現象會出現在唐朝呢,而不是其他朝代呢?下面就這個問題發表一下個人看法。

第一是經濟因素。

經濟因素是文化因素髮展的基礎性因素,在沒有經濟活動的基礎上是很難創造出較高水平文化的,古今中外的歷史都能夠很好地證明這個命題,這也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

在中國歷史上,唐朝之前的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兩次較長時間的**,即三國時代和南北朝時期,這其中雖然有晉朝的統一,但是在生產力水平上沒有超出漢朝水平,經過北方戰事的衝擊,帶來北方生產力水平的下降,大量土地荒蕪,大量勞動力或死或逃亡,這時江南雖然有一定程度的開發,但是這種增長勢頭沒有能夠彌補北方戰事的衝擊,在總體水平上中國的生產力在下降。

隋朝雖然統一了全國,但是由於時間較短和對外戰爭的原因,生產力水平雖然有了較快發展,但是短時間內又陷入了戰事,文化的發展遵循長線效應,因此,文化在隋朝雖然略有發展,但是在高度上還沒有達到教高水準。

經過唐王朝的統治,特別是前幾朝的休養生息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經濟政策的帶動下,大量閒置的土地得到開發,大量勞動人口的出現,促進了經濟水平的發展,生產力有了教大發展,這可以通過唐王朝時代出現的大量生產工具來證明,物質財富大量積累,為文化的發展創造了物質基礎,這些經濟因素的出現促進了文人對那個時代的謳歌,因此為文化的向前發展準備了物質動力和思考的源泉。

第二是政治因素。

唐朝較其前朝的任何時代在文化政策上都是比較開放的。我想這與唐王朝出身於北方少數民族(當時條件下)有關,他們雖然瞭解中原文化,特別是漢朝以來的儒家文化,但是唐朝統治者們有自己的理解,這對漢朝以來的儒家文化而言可以說是一種異質性文化理解,正是這種異質性的理解方式,使得唐王朝的統治者們可以推行一種不同於前朝的文化政策,而他們推行的文化政策正好是文化理解與文化共融,這種政策符合了當時民族融合的趨勢,適應了當時文化發展的規律,促進了唐王朝文化的發展。

第三是文化因素

在前面兩種因素的作用下,唐王朝的文化在向前發展著,在這種文化發展的推動下,文人所面臨的就是文化模式的選擇問題。這種文化模式的選擇在今天看來是有必然性的,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六朝門閥的只重形式、不重內容的浮靡文風,是當時文化所不能選擇的,因為這種文化模式不能很好地表達當時的要求。而詩歌模式是中華民族所早就有的,因此當時的文化對這種原有的文化模式進行了模式上的創新,就形成了唐朝的詩歌模式。

當然還有其他模式,這正是以韓愈、柳宗元為代表的模式。

西漢的都城繁榮,還是唐朝的繁榮

唐朝繁榮,政治上唐朝先後經歷了李世民的 貞觀之治 和李隆基的 開元盛世 的鼎盛時期。也是至秦朝以來到清朝兩千一百多年的封建社會中 三省六部 制度最為完善的朝代,唐朝又重新開啟了至東漢以後廢了近三百年的 絲綢之路 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無法逾越的。唐朝的 大明宮 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唐時期到中國留學的...

唐朝和宋朝,哪個才是吃貨的天堂,唐朝,宋朝繁榮時期

唐朝再繁華那也只是當權者的天堂,那些異域風情的食物平民百姓是基本沒機會品嚐的吧。唐朝城市實行坊市制度,人們居住的坊和作為市場的市是分開的,太陽快下山暮鼓就敲響了,暮鼓一響人們就必須像圈養的牛羊一樣回到自己的圈舍,街上只剩下巡邏的坊丁,如果違反宵禁隨意走動那是要治罪的。那時候即便有夜市,也是偷偷摸摸的...

唐朝為什麼那麼繁榮強盛呢,唐朝國力為什麼那麼強?

唐朝的繁榮,嚴格來說到安史之亂就終止了。第一,從李淵到李隆基這幾任帝王,可以說沒有一個事昏君的,包括武則天。第二,人才,由於隋朝科舉制度的頒佈,以及到武則天這裡的強化,人才從優從底層選拔時關鍵,當然包括一大批人家知道的,不一一舉例了。第三,王朝的管理思想,發展經濟是主流,隋朝之前的五胡十六國,讓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