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昔》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021-03-06 05:47:43 字數 5815 閱讀 6911

1樓:匿名使用者

韋莊:全詩以「昔年」領起,前六句緊扣題旨「憶」字,描繪昔日繁華景象。末聯一跌,頓起波瀾,發為變徵之音,結出無限感慨。

由於前六句色彩穠麗,人們很容易產生錯覺:似乎韋莊是在回味、留戀亂前長安貴族豪右那種燈紅酒綠的生活。其實,韋莊出身於早已破落的大族之家,那時他是沒有資格進入詩中描繪的那種上流社會的。

詩中隱含著對上層統治階層醉生夢死、競逐奢靡的批判,抒發了他對社稷傾危的感嘆。

《憶昔》所包含的盛世文化精神

杜甫詩歌體現出一種強烈的盛世文化精神,襟懷巨集放、魄力雄偉,其自信心、進取心都讓後人傾慕不已。唐朝盛世的到來有著幾方面的原因,一是社會政治的穩定,隨著隋唐的統一,整個社會迎來了長時期的安定與和平。二是經濟的發展和繁榮,這在杜甫的詩作中有明顯的表現,正如《憶昔二》所述「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到了老年,經歷了安史之亂,杜詩的風格一變而為悲壯和沉鬱,但詩中雄渾偉大的魄力並沒有絲毫的減損,《憶昔一》「憶昔先皇巡朔方,千乘萬騎入咸陽。陰山驕子汗血馬,長驅東胡胡走藏。

」天子巡邊,場面壯闊,氣象巨集偉;「為留猛士守未央,致使岐雍防西羌。犬戎直來坐御林,百官跣足隨天王。」寫得悲壯嗚咽,痛心疾首。

在戰亂紛爭的年代,在一個詩人命運就要結束的時候,詩作依然氣象巨集闊,這就是盛唐精神的遺風留韻。

《憶昔》所表現出的政治理想和偉大抱負

杜甫的政治理想在《憶昔二》中具體地表現出來,前十二句描述了「開元盛世」的景象,這既是他親眼所見,也是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政治理想的現實寫照。雖然杜甫是從地主階級的立場和理想來觀察現實,但詩中所描述的人丁興旺、和平環境、豐衣足食,卻也是勞動人民所祈望的。因而杜甫的政治理想對廣大人民是有利的。

詩人素來就有「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崇高理想、「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精神境界,「小臣魯鈍無所能,朝廷記識蒙祿秩。周宣中興望我皇,灑血江漢身衰疾。」身處亂世、顛沛流離,仍抱憂國憂民之心,「願見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書郎。

」甘願「灑血江漢」、再圖中興!!

2樓:匿名使用者

憶昔,回憶以前的過往的事情。

《憶昔》和《石壕吏》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樓:筱鳶

《憶昔二首》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七言古詩組詩作品,作於廣德二年(764年)。題目雖曰憶昔,其實是諷今。第一首憶昔講的是唐肅宗的信任宦官李輔國和寵懼張良娣,致使綱紀壞而國政亂,目的在於警戒唐代宗不要走肅宗的老道;第二首憶的是唐玄宗時的開元盛世,目的在於鼓舞代宗應致力於安國興邦恢復往日繁榮,並不是為憶昔而憶昔

《石壕吏》體現了作者討厭戰爭,殘酷的戰爭破壞了家庭。揭示當時社會的混亂不堪和官吏的肆無忌憚。突出了作者對於社會混亂的不滿,但有求助無緣,從中表達了作者對於普通百姓的深切感慨和對老婦人一家的同情。

《憶父》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樓:_西瓜分你一半

《憶父》這首詩是清代詩人宋凌雲寫給父親的詩,描述了與父親相隔千里音信全無的無可奈何和傷感,只有在夢裡才能回到父親身邊,服侍孝敬父親,不必擔心父親的安康。夢中的渴望襯托出現實的無奈,表達出作者對父親深深的思念之情,令人傷懷。《憶父》全詩原文如下:

吳樹燕雲斷尺書,迢迢兩地恨何如?

夢魂不憚長安遠,幾度乘風問起居

【譯文】

吳地的樹,燕山的雲,南北相隔,隔斷了音信;兩地迢迢萬里,思念的愁恨有多少,讓人如何去訴說?

只有在夢裡,才不用擔心長安的天長地遠,我的魂兒多少次乘風去看望您,問問父親的生活身體可安好?

5樓:aunt的春天

分析虛實結合的手法表達詩人對父親的思念

6樓:樂觀的航大爺

《憶父》宋凌雲

吳樹燕雲斷尺書,

迢迢兩地恨何如?

夢魂不憚長安遠,

幾度乘風問起居.

翻譯:吳地的樹,燕山的雲,南北相隔,隔斷了音信;兩地迢迢萬里,思念的愁恨有多少,讓人如何去訴說?只有在夢裡,才不用擔心長安的天長地遠,我的魂兒都少次乘風去看望您,問問父親的生活身體可安好?

7樓:匿名使用者

吳地的樹,燕山的雲,南北相隔,隔斷了音信;兩地迢迢萬里,思念的愁恨有多少,讓人如何去訴說?只有在夢裡,才不用擔心長安的天長地遠,我的魂兒都少次乘風去看望您,問問父親的生活身體可安好?

憶昔 作者韋莊 最後一句運用了什麼手法,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8樓:花粉管護板

採用虛實結合、以景結情的手法(或答象徵比喻亦得分),往昔的繁華如夢般煙消雲散,詩人由回憶轉入現實,「夕陽」象徵唐末國運已日薄西山,「水東流」象徵唐王朝崩潰的大勢如江水滾滾流去不復返,表達了詩人對社稷傾覆的擔憂和唐王朝走向衰亡的無限愴懷感傷之情。

相見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9樓:百利天下出國考試

開頭一句,開門見山的將愁緒直接表達於無言獨上樓的情緒中,以月如勾的景象,傳述一種孤清與不圓滿的遺憾意境,緊緊的扣住西樓獨處的人,月如勾,人獨悴;織就一幅淒涼的景色,此情此景,一個失敗的君王何人不感到內心的惆悵呢?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以寂寞描述所處的情境,用寂寞統領整個情緒,梧桐也寂寞、深院也寂寞,是寂寞鎖住了秋,或是清秋鎖住了寂寞,只因作者的情緒眼中所見皆是寂寞。

而在句法上簡單的利用了梧桐孤立深院的景象,將寂寞與清秋緊密的扣在一起,更增添了秋的蕭瑟與作者的孤獨無言。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這樣的情緒想要拋開不理,卻是怎樣也無法割捨,想要好好的梳理,卻又更加的雜亂失序,是一種矛盾的對峙的情緒。

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這樣惱人的情緒是因為離愁的發酵,有不同的覺受在心裡頭醞釀著。

在最後調侃自己,利用淡淡的口吻,思念著故國,卻無能挽回,哀嘆著這離愁。不過在這淡淡的背後,卻隱藏著作者極深的哀痛,在離愁的煎熬下,痛極而無淚的感覺,後主只瀟灑豁達的說出,又是另外一種滋味在心裡頭,是怎樣的一種滋味就須讀者慢慢的去體會了!

如夢令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0樓:小白家裡小白

此詞是回憶青年之作,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體現出作者喜悅的心情。

原詞:《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宋代:李清照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釋義:譯文一:

時常記起溪邊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優美的景色中忘記了回家的路。

盡了酒宴興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進入藕花深處。

怎麼才能出去呢?怎麼才能出去呢?划船聲驚起了一群鷗鷺。

譯文二:

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被美景陶醉而流連忘返。

遊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進了荷花池深處。

劃呀,劃呀,驚動滿灘的水鳥,都飛起來了。

譯文三:

曾記得一次溪亭飲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著了道路。

興盡之後很晚才往回划船,卻不小心進入了荷花深處。

怎麼渡,怎麼渡?(最終)驚起水邊滿灘鷗鷺。

11樓:你家小美國

《 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語,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連。最後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 。「常記」明確表示追述,作者飲宴以後 ,已經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 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 ,「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

接寫的「興盡」兩句,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兩個「爭渡 」,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

12樓:蒼穹淚

表達了詞人對故鄉.往事的懷念之情以及作者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13樓:陽光的思淼

如夢令 李清照  【年代】

:宋【內容】: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

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連。最後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 。「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 」,時間是「日暮 」,作者飲宴以後 ,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 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 ,「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遊賞。

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麼,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盪舟上是遊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 」,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 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盪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 」,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14樓:匿名使用者

《如夢令》,作者回憶了一次愉快的郊遊情景,因酒醉在歸途中誤入藕花叢中,把棲息的水鳥都嚇飛了,表現了作者早期恬靜的生活與情趣和愉快的心境。

《如夢令》中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5樓:海玉蘭井申

如夢令李清照

【年代】:宋

【內容】: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

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連。最後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

。「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

」,時間是「日暮

」,作者飲宴以後

,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

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

,「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遊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麼,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盪舟上是遊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

」,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

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盪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

」,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梅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人通過對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的讚賞,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潔,惟妙惟肖地反映了其傲霜鬥雪迎春的高尚品格。又用 暗香 點出梅勝於雪,說明堅強高潔的人格所具有的偉大的魅力。梅花 是北宋詩人王安 石所作的一首五言絕句。詩中以梅花的堅強和高潔品格喻示那些像詩人一樣,處於艱難 惡劣的環境中依然能堅持操守 主張正...

《霧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霧凇 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祖國河山的歌頌之情。霧凇 是蘇教版國標本第七冊課文,全文原文如下 三九嚴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潔白晶瑩的霜花綴滿了枝頭,在陽光照耀下,銀光閃爍,美麗動人。這就是聞名全國的吉林霧凇奇觀。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裡,空氣中過於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

望月懷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古人對月,有著深厚的感情,聯想非常豐富。望月懷人,常常成為古詩詞中的題材,但象張九齡寫得如此幽清淡遠,深情綿邈,卻不多見。詩是通過主人公望月時思潮起伏的描寫,來表達詩人對遠方之人殷切懷念的情思的。其實這首詩就是我們將要到來的中秋節時候寫的詩句了1作者遠在異鄉 中秋佳節來臨之際 仰望皎潔的明月 不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