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由來

2021-03-06 02:47:53 字數 4915 閱讀 8665

1樓:霓脦那些

粽的歷史悠久,春秋時期,用菇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

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在戰國時代,楚國三閭大夫及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盡後,百姓為了防止魚類破壞屈原的屍體,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讓魚吃米飯而不去咬屈原的遺體。

另說則是用來祭祀屈原的供品。粽子一直是端午的必備的食品,除了紀念屈原之外,江蘇等地,粽子被認為跟伍子胥信仰有關。當地記載:「鄉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西晉周處《風土記》寫道:「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齊民要術》卷九引《風土記》記述粽子「蓋取陰陽尚相褁未分散之時像也」。

南樑時五月五日作粽,並在筒粽上蓋楝葉、以五彩絲線纏之。《續齊諧記》傳說光武帝建武年中,長沙人區曲見自稱「三閭大夫」的人謂:「聞君當見祭,甚善。

常年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當以楝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

擴充套件資料:

一、趣事

1、地球上最早

江西德安縣文物部門於2023年9月在一座宋代古墓裡發現了兩個實物粽子,據考證,這是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實物粽。

該古墓位於德安縣城郊,葬於公元2023年。墓主右手拿一根長40釐米的桃枝,桃枝上吊有兩個稜形粽子。

粽子長6釐米,寬3釐米,分別繫於桃枝兩邊,外皮為粽葉,苧麻捆紮。專家介紹,早期粽子有祭奠之意,放入棺木中以示親屬的哀悼。兩個粽子成雙成對,象徵吉祥如意。

2、歷史最悠久

西安的蜂蜜涼粽子,載於唐韋巨源《食譜》。特點是隻用糯米,無餡,煮熟後晾涼,吃時用絲線勒成薄片,澆以蜂蜜與黃桂醬――白糖醃桂花醬。

大肉粽產於廣西南寧,每隻重約兩斤,以肥豬肉、綠豆為餡,清香、軟糯、甘潤、膏腴不膩。

廣西壯族出現過最大的粽子,它是將芭蕉葉墊在一個特大的方形籠格中,內放50公斤淘淨並拌有醬油的糯米,再拌入一隻去皮骨、切成小方塊的豬腿的肉,面上覆一層芭蕉葉,隔水蒸熟,這種粽子壯族人叫「口粽粑」,可供一家三口吃兩個月。

據香港的**介紹,香港有9位老人,曾經包了1只重36公斤的粽子,供250人食用。2023年端午節,臺灣彰化縣曾製作一隻特大粽子,重達350公斤。廣東一帶包的粽子個兒特大,煮熟後1只粽子端到桌上,四個年輕人居然沒法將它吃掉。

三、體積最小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廟,綠波廊、湖心亭兩處皆有。長約寸許,形如枕頭,火腿為餡,小巧清鮮;湖心亭以為茶食,甚妙。

在上海一些酒樓飯館中,宴席點心**「迷你粽」,小得像手指一般,每50克糯米加4小塊火腿,可包4只小粽子,白線纏綠葉,玲瓏淡雅,真象一件工藝品,讓人愛不釋手,捨不得剝而吃之。

四、最早速凍品種

2023年,三全食品研製出了中國食品行業第一顆速凍粽子,至今堅持推動粽子行業的發展創新。

2樓:year幸運寵兒

關於粽子的由來,紀念屈原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5月5日悲憤的懷抱大石投汨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魚蝦來食,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竹筒裝米投入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的由來,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包粽子了呢?相傳有人夢到屈原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被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我數五色絲線綁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為今端午節,食品

3樓:情誼宇文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民間有吃粽子的習慣,傳說是為了紀念

楚國大臣的。

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積極主張楚國聯合齊國,抗擊,他的意見沒有被採納,反而被罷了官,發配到邊遠的地方。 楚國快要滅亡時,農曆五月五日這天,投江自殺。

屈原投江後,楚國人民為了不讓江裡的魚蝦鱉蟹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江裡投好吃的食物。這樣年復一年,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每逢端午節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裡祭祀屈原。

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夢裡夢到屈原,就問他:「我們給您投去那麼多的食物,您吃到沒有?」屈原說:「你們送給我的飯,都讓那些魚蝦鱉蟹吃了。」老人問「怎樣才不會被他們吃掉呢?」

屈原說:「你們用竹葉把飯包起來,做成形的尖角粽子,它們以為是就不敢搶著吃了。」 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著屈原說的話,向裡投下尖角粽子。

可是,過了端午節後,屈原又給老人託了個夢,說:「謝謝你們給我送來了那麼多粽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數仍是被魚蝦鱉蟹吃了。

」老人問屈原:「還有什麼辦法呢?」

屈原說:「送粽子的船要打扮

的樣子,因為魚蝦鱉蟹屬龍管轄,它們不敢吃龍王的東西。」

從那以後,年年端午節那天,人們划著龍船到汨羅江送粽子。這就是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的來歷。

4樓:蘇寧小茜

粽子的由來?是怎麼來的呢

我來答靜萱仙女姐姐

lv.4 2015-06-22

粽子的來歷 最早是祭祀食品

粽子的歷史非常悠久,最早是一種祭祀用食品。粽子用作祭祀,並不自祭祀原屈原。粽子最初用作祭祖及神靈。

東晉範注《祠制》說:「仲夏薦角黍。」說明當時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靈的習俗。

角黍,即角形的粽子。所謂『角』,是指古代祭祀時最高階的供品為牛,粽子的形狀代表牛角;『黍』就是一種黃黏米。用穀物製成的『角黍』代表『陽』;包角黍用的『菰葉』(粽葉)為『陰』,陰陽結合,有驅邪納福、祈求平安的意思。

」粽子來歷的民間傳說

據唐沈亞之《屈原外傳》記載,屈原投江後,人們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裝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到了東漢建武年間(公年22-55年),長沙有個各叫區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見了三閭大夫屈原顯靈,說到祭祀食物被蛟龍竊走,並告訴他以後再投,須裹上蓼葉,再纏上五色線,這些東西,蛟龍害怕,就不會吃了。區回把這次奇遇告訴了鄉民,鄉民們便按屈原吩咐精心製作粽子。

這個習俗一直沿襲至今。這個神奇的傳說,最先被樑朝文學家吳均寫成一篇志怪**,收在《續齊諧記》裡。說明粽子是人們紀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後來又成為端午節最主要的節日食品,至於為什麼把它投向水中,一種說法是給屈原吃的,另一種說法「作此投江,以飼蛟龍。

」也就是說專門用粽子來喂蛟龍,以免它傷害屈原的身體。

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

「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並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粽子來歷的另一種說法 紀念臺駘

山西民俗學家認為,粽子的來歷和古時三晉先民治水的故事有關。

臺駘,作為遠古歷史人物,據山西省歷史學者考證,臺駘治水從年代上要早於大禹治水,是顓頊帝時代治水**。

當時臺駘為治水患,奔波南北,疏導汾水,一路導水至靈石山頭被阻,臺駘帶領百姓奮戰在靈石山頭,開山洩水工程異常艱難,人們日夜施工吃住都在山上,挖山不止。

當時水滿為患又無路可通,

現在山西民間,五月五日祭奠汾神臺駘,祭品中就有粽子。

5樓:gt垂釣者

答案是:粽子是為了紀翎戰國時楚國的詩人屈原而製作的,屈原因不滿當時的政治而在五月初五投江,百姓為不讓魚蝦吃他的身體而向江裡投粽子。後來演變成五月粽。

6樓:靜萱仙女姐姐

粽子的來歷 最早是祭祀

食品粽子的歷史非常悠久,最早是一種祭祀用食品。粽子用作祭祀,並不自祭祀原屈原。粽子最初用作祭祖及神靈。

東晉範注《祠制》說:「仲夏薦角黍。」說明當時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靈的習俗。

角黍,即角形的粽子。所謂『角』,是指古代祭祀時最高階的供品為牛,粽子的形狀代表牛角;『黍』就是一種黃黏米。用穀物製成的『角黍』代表『陽』;包角黍用的『菰葉』(粽葉)為『陰』,陰陽結合,有驅邪納福、祈求平安的意思。

」粽子來歷的民間傳說

據唐沈亞之《屈原外傳》記載,屈原投江後,人們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裝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到了東漢建武年間(公年22-55年),長沙有個各叫區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見了三閭大夫屈原顯靈,說到祭祀食物被蛟龍竊走,並告訴他以後再投,須裹上蓼葉,再纏上五色線,這些東西,蛟龍害怕,就不會吃了。區回把這次奇遇告訴了鄉民,鄉民們便按屈原吩咐精心製作粽子。

這個習俗一直沿襲至今。這個神奇的傳說,最先被樑朝文學家吳均寫成一篇志怪**,收在《續齊諧記》裡。說明粽子是人們紀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後來又成為端午節最主要的節日食品,至於為什麼把它投向水中,一種說法是給屈原吃的,另一種說法「作此投江,以飼蛟龍。

」也就是說專門用粽子來喂蛟龍,以免它傷害屈原的身體。

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

「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並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粽子來歷的另一種說法 紀念臺駘

山西民俗學家認為,粽子的來歷和古時三晉先民治水的故事有關。

臺駘,作為遠古歷史人物,據山西省歷史學者考證,臺駘治水從年代上要早於大禹治水,是顓頊帝時代治水**。

當時臺駘為治水患,奔波南北,疏導汾水,一路導水至靈石山頭被阻,臺駘帶領百姓奮戰在靈石山頭,開山洩水工程異常艱難,人們日夜施工吃住都在山上,挖山不止。

當時水滿為患又無路可通,也沒有船隻,(禹王治水時也是徒步上下,才有三過家門而不進的故事,據考證臺駘治水要早於大禹,臺駘治水以汾水為主,是以治水的歷史和傳說只在山西流傳,而大禹治的是黃河,所以大禹的治水足跡和功績要大於臺駘)臺駘和他帶領的開山百姓每天的飲食**就成了問題,汾河兩岸每家都有勞力在隨臺駘治水,為了保證糧食的按時運送到工地,不耽誤和影響人們的飲食保障,人們想出了以水送食的辦法,用竹桶和蘆葉等包裹食物,以木筏相乘順流而下,把食物送給下游的治水的人們,途中也有不少食品被水中的魚蝦吃掉。隨著人口的流動,很快(粽子的最早原形)這種食品就傳遍了整個漢民族。

現在山西民間,五月五日祭奠汾神臺駘,祭品中就有粽子。

附:粽子的來歷 粽子的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東漢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廣東鹼水粽。

粽子名稱的由來,粽子 的來歷和寓意

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你知道嗎,粽子由來已久,漢代許慎的 說文解字 一書中,已有 粽子 的記載,是一種用蘆葉裹米的食品。不過,在古代,粽子可是稱為角黍。明清以後,粽子多用糯米包裹,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因地區不同,從材料以至粽葉,都有著很大的差別,連 裹 的形狀,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們盛...

粽子是怎麼由來的

從南北朝以後,中國民間開始有了吃粽子的習慣,據說這一習慣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南朝學者吳均 公元467 公元520 在 續齊諧記 中寫道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 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若蛟龍所竊。今若...

粽子最初是甜的還是鹹的,甜粽子還是鹹粽子?

粽子最初是無味道的,就是純用米做成的,後來慢慢發展在有了甜味和鹹味。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 角黍 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 筒粽 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稱為廣東鹼水粽。同時期出現少量裹餡粽子最受歡迎的莫過於豬肉粽。宋朝時,已有 蜜餞粽 即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