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鼎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什麼樣子的

2021-03-05 18:57:53 字數 4754 閱讀 2931

1樓:匿名使用者

鼎是青銅器的最重要器種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三代及秦漢延續兩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祕的禮器。

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釐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

一般來說鼎有三足的圓鼎和四足的方鼎兩類,又可分有蓋的和無蓋的兩種。

有一種成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為一列,稱為列鼎,列鼎的數目在周朝時是代表著不同的身份等級的。列鼎通常為單數。據文獻及考古發現九鼎應為諸侯之制,

七、五鼎為卿大夫,

三、一鼎為士級。但天子之製為十二鼎,是雙數,但至今未見周天子之陵墓,故這個記載是否正確還有待證實。當然列鼎中的九鼎並非代表**政權的九鼎。

關於「鼎」的來歷及作用: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裡說:

「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製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

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

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

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為慶賀聯合國50華誕,中華人民共和國於2023年10月21日在聯合國總部,向聯合國贈送一尊青銅巨鼎——世紀寶鼎。

**和平解放50週年慶典之際,****向**自治區贈送「民族團結寶鼎」,矗立於拉薩人民會堂廣場,象徵民族團結和**各項事業鼎盛發展。此舉意義深遠,文化內涵豐厚。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

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釐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

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祕,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2樓:匿名使用者

問的就是青銅鼎嗎?鼎本來就是古人的炊事用具,用來煮食的。遠古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陶鼎、陶罐,因為鼎就是在罐、釜的基礎上加三足發展而來的,此類鼎的具體出現時間不可考。

此類鼎的形狀即三足圓鼎。而青銅鼎則隨著中國的青銅文化發展而來的,青銅文化起源於黃河流域,始於公元前21世紀,止於公元前5世紀,大體上相當於夏、商、西周至春秋時期,約經歷了1500多年的歷史。青銅鼎則根據其發展以及用途的不同有三足圓鼎和三足方鼎等形狀。

中國的鼎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什麼樣子的?

3樓:匿名使用者

問的就是

青銅鼎嗎?鼎本來就是古人的炊事用具,用來煮食的。遠古時期就已經出

現了陶鼎、陶罐,因為鼎就是在罐、釜的基礎上加三足發展而來的,此類鼎的具體出現時間不可考。此類鼎的形狀即三足圓鼎。而青銅鼎則隨著中國的青銅文化發展而來的,青銅文化起源於黃河流域,始於公元前21世紀,止於公元前5世紀,大體上相當於夏、商、西周至春秋時期,約經歷了1500多年的歷史。

青銅鼎則根據其發展以及用途的不同有三足圓鼎和三足方鼎等形狀。

4樓:裁決小思

鼎是青銅器的最重要器種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三代及秦漢延續兩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祕的禮器。 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釐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

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 一般來說鼎有三足的圓鼎和四足的方鼎兩類,又可分有蓋的和無蓋的兩種。 有一種成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為一列,稱為列鼎,列鼎的數目在周朝時是代表著不同的身份等級的。

列鼎通常為單數。據文獻及考古發現九鼎應為諸侯之制,

七、五鼎為卿大夫,

三、一鼎為士級。但天子之製為十二鼎,是雙數,但至今未見周天子之陵墓,故這個記載是否正確還有待證實。當然列鼎中的九鼎並非代表**政權的九鼎。

關於「鼎」的來歷及作用: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裡說:

「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製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

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

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

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

為慶賀聯合國50華誕,中華人民共和國於2023年10月21日在聯合國總部,向聯合國贈送一尊青銅巨鼎——世紀寶鼎。**和平解放50週年慶典之際,****向**自治區贈送「民族團結寶鼎」,矗立於拉薩人民會堂廣場,象徵民族團結和**各項事業鼎盛發展。此舉意義深遠,文化內涵豐厚。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

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釐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

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祕,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大和最早的鼎分別是什麼?

5樓:阿沾

截止2023年中國發現的最大和最早的鼎是商後母戊鼎。

2023年,商後母戊鼎在首都南京首次展出,據記載,蔣介石曾親臨參觀,大鼎轟動了整個南京城。

2023年國民黨撤往臺灣時原有意將大鼎運往臺灣,但由於大鼎過於沉重,大鼎流落在南京飛機場,後被解放軍發現,轉移到南京博物院。2023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建成,後母戊鼎從南京調往北京,成為鎮館之寶,並一直存於國家博物館。成為了國博的鎮國之寶。

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釐米、口寬79.2釐米,壁厚6釐米,連耳高133釐米,重達832.84公斤。

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後母戊鼎初為鄉人私掘,因體積過大,為防日軍搶走,將其重新掩埋。2023年6月重新出土,存於南京**博物院。2023年銅鼎從南京調往北京,存於新建成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至今。

經研究考證,鼎腹內壁銘文「後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婦妌的廟號。後母戊鼎是用陶範法鑄造而成的,在商後期鑄造後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約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經測定,鼎含銅84.77%、錫11.

64%、鉛2.79%,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

6樓:匿名使用者

是司母戊鼎 。

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釐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

後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又稱後母戊大方鼎、後母戊方鼎。原器2023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釐米、口寬79.2釐米,壁厚6釐米,連耳高133釐米,重達832.84公斤。

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後母戊鼎初為鄉人私掘,因體積過大,為防日軍搶走,將其重新掩埋。2023年6月重新出土,存於南京**博物院。2023年銅鼎從南京調往北京,存於新建成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至今。

經研究考證,鼎腹內壁銘文「後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婦妌的廟號。後母戊鼎是用陶範法鑄造而成的,在商後期鑄造後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約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經測定,鼎含銅84.77%、錫11.

64%、鉛2.79%,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

後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現為國家一級文物,2023年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

中國最早的陶瓷是什麼時候出現,我國原始瓷器最早出現在什麼時期

最早的瓷器脫胎於距今約4200年的原始青瓷,發現于山西夏縣東下馮龍山文化遺址中,專原始青瓷是陶器向屬瓷器過度的一箇中間產物,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瓷器。真正意義上的瓷器出現在公元25年到公元220年的東漢時期,這一時期,北方的人民因為有著人民南遷和厚葬之風的習俗,以及中國東部江蘇省的上虞地區因為得天獨厚...

中國網路上的論壇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soc.culture.china 中國的最早的世界性網上論壇,建於1987年.soc.culture.china 簡稱scc 是usenet上的一個開放型世界性的新聞組,主要由中國留學生髮起 那時 1987年 還是前網際網路時代,國內與國外的聯網仍屬於探索階段。作為有關中國的最早的世界性網上論壇,...

中國最早出現彩色電視是什麼時候

1972年,天津無線bai電廠製造了我國第du一臺 批 彩色電視機zhi。1941年,美國在dao世界上首專先發明瞭屬電視機,而中國在1958年以前,電視工業還是一片空白。1957年6月,天津無線電廠 今天津通訊廣播集團 接受了研製電視機的任務。當時,沒有技術資料,沒有材料,僅有幾臺電視機散件,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