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知足以自戒思知止以安人是什麼意思

2021-03-05 09:22:02 字數 3897 閱讀 9535

1樓:仍然空空如也

意思是想到用知足來自我剋制,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定。原句出自於唐代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

原文: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

白話譯文:

做國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夠做到一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就要想到用知足來自我剋制,將要興建什麼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謙虛並加強自我約束,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樣能夠處於眾多河流的下游;

喜愛狩獵就想到網三面留一面,擔心意志鬆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終,擔心言路不通受矇蔽就想到虛心採納臣下的意見,考慮到讒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奸邪,施加恩澤就要考慮到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獎賞不當,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發怒而濫用刑罰。

2樓:墨海愚者

意思是對擁有的感到滿足要保持自我節制,知道適可而止以安撫人,這兩句並不完整,是刪減版的「十思」中的兩思。要理解完整的意思,需要在原文中去理解。這兩句話摘自唐.

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原文是:「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原文(節錄)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而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

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

譯文做國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夠做到見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就要想到用知足來自我剋制,將要做什麼事情要奴役百姓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謙虛並加強自我約束,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樣容納百川,喜愛狩獵就想到網三面留一面。

擔心意志鬆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終,擔心(言路)不通受矇蔽就想到虛心採納臣下的意見,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讒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奸邪,施加恩澤就要考慮到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獎賞不當,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發怒而濫用刑罰。

3樓:笙歌錦時

1、誠能見可欲,則思

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譯文:果真能夠做到:見了想要得到的東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將要大興土木,就想到要適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寧。

2、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大意是:將要大興土木,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寧。

語出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

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擴充套件資料:

《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徵於貞觀十一年(637)寫給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勸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

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開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統治時期,出現了安定富強的政治局面,史稱「貞觀之治」。

「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內容,即十條值得深思的情況。「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議事進言的一種文體,屬於議**。

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父親李淵反隋時作戰勇敢,生活儉樸,頗有作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在貞觀初年,他借鑑隋煬帝覆亡的教訓,進一步保持了節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政策。

經過十幾年的治理,經濟得到發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遊,勞民傷財。

魏徵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繁榮昌盛的後面隱藏著危機,在貞觀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諫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稱「論時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寫了《答魏徵手詔》,表示從諫改過。這篇文章被太宗置於案頭,奉為座右銘。

貞觀十三年,魏徵又上《十漸不克終疏》,直指太宗十個方面行為不如初期謹慎,被太宗書於屏風之上。

文章一開始,作者運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舉出「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兩組比喻,從而引出了「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作者先設定這樣兩個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強的比喻,而後引出了自己要表達的真實意圖,這種手法的應用是有很強的說服力。

如果作者開篇不用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簡單地講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難吸引對方,使對方理解信服。作者引喻用得好,好就好在比喻用得「巧」、「俗」、「切」。

比喻的應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體化,使深奧的問題通俗化。劉勰在《文心雕龍·論說》中所說的:「喻巧而理至」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設喻明理,比喻不但要設得巧,而且喻體要淺顯通俗,樹木、江河,處處可見,人人熟悉。所講的道理也是人人皆知,不難理解的通俗事理。

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比類雖繁,以切至為貴」。

文章中比喻運用的「切」,實際上就是喻體與本意要相切合,要抓住重點,選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喻體來表現本意。

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樹木,泉源,用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國之大政,平易而自然。

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一個政權怎樣才能鞏固,並且塑造了一個較理想的君臣關係樣板。

提出「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提出「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這就是2023年黃炎培與***在延安談的政權週期律。後人常說的「居安思危」、「善始善終」、「水可載舟覆舟」,主要出於此。

4樓:匿名使用者

要懂得知足;要修建什麼,就要學會剋制自己,以安定百姓的生活為首要前提。

安人是指安撫百姓,使百姓安居樂業。安:安撫,安定。人:黎民百姓。

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什麼意思

5樓:123456奮鬥

1、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譯文:果真能夠做到:見了想要得到的東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將要大興土木,就想到要適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寧。

2、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大意是,將要大興土木,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寧.

語出魏徵《諫太宗十思疏》「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6樓:匿名使用者

將要興建什麼,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寧。

安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安寧

閱讀下面這段文言文,然後回答以下小題。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將有作,則思知止 以安人;念高

7樓:猴誒僂

小題1:a

小題1:b

小題1:c

小題1:①如果真的能夠做到,見到自己合意的東西,就想到應該知道滿足,用這來警戒自己。 ②何必要自己勞神苦思,去代替百官履行職責呢?

小題1:敬:慎

小題1:①並列②因果③承接④修飾

小題1:略

小題1:略

志足以自誡什麼意思

8樓:匿名使用者

「君人bai

者,誠能見可欲du,則思知足以自zhi

戒」——《諫太宗dao十思疏》

專意思是:所有屬君主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無不是在深深的憂慮中就治道顯著。

原文: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巨集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

和老婆吵架了,我覺得她真不知足,以前我們倆搞物件時她父母因為我窮不讓她和我在一起,可是她為了我

其實就是魚和熊掌的道理,你也應該去考慮她真的要的是什麼,以及你自己要的是什麼。她並不是只要你有錢,你也不是只是為了要讓她過有錢的日子才一直去奮鬥,如果沒有感情和對彼此的責任在的話,你沒錢的時候她會走,她需要錢的時候你不會去奮鬥。同時呢,當然她如果被你養在家裡當全職太太的話,就容易產生無聊的情緒,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