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的來歷關於風箏的來歷?

2021-05-30 23:33:53 字數 5889 閱讀 9601

1樓:匿名使用者

相傳風箏的原型是墨子用木頭製作出來的「木鵲」,而後墨子將此工藝傳給了他的徒弟魯班,魯班經過實驗改造,用極薄的木片、竹片製出了「鳶」。

到了東漢時期,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漸漸用紙代替了木頭,也就成了「紙鳶」。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響,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也是成語「四面楚歌」的由來。

風箏最開始雖然是為軍事所用,但後來慢慢普遍被人們作為一種娛樂形式。放風箏通常需要兩個人配合,一個拉好連線風箏的線,一個高舉風箏過頭頂,兩人配合助跑,待風力合適時高舉風箏的人鬆手,拉線的人根據手感慢慢運線。

擴充套件資料

伴隨著風箏的發展,風箏文化也逐漸形成。與孔明燈類似,唐代以前風箏主要用於軍事目的,唐代以後逐漸成為娛樂活動,並由宮廷向民間傳播。

與此同時,風箏文化也伴隨著文化交流,傳入朝鮮、日本等周邊國家。宋代以後,風箏從單一的放高、放遠的自娛自樂發展為兩三隻、甚至更多風箏之間的競鬥比賽,還出現了一些不同級別的官方或民間的風箏賽事。

與此相適應,還出現了風箏藝人和風箏產業。明清兩代,風箏文化更是發達,曹雪芹還編撰出版了風箏文化理論專著《南鷂北鳶考工志》,為研究風箏製作理論、工藝和圖譜提供了豐富史料。

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改革開放,風箏文化的經濟價值日益顯露,各地紛紛成立了風箏協會,舉辦各種風箏節,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古老的風箏文化重新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也為推動地方經濟發揮了獨特作用。

2樓:匿名使用者

風箏真正的考起源,現在已無法證。有些民俗學家認為,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世故的親友,所以在清明節鬼門短暫開放時,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託在風箏上,傳送給死去的親友。

風箏,古時稱為「鷂」,北方謂「鳶」。大多數的人認為風箏起源於中國,而後廣傳於全世界,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實際上,中國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作的。

春秋戰國時,東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費時三年,以木製木鳶,飛**空...」。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是說墨子研究試製了三年,終於用木板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

墨子製造的這隻「木鷂」(或「木鳶」)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約紀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直至東漢期間,蔡倫發明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因此可以推斷,中國風箏已有兩千年以上歷史了。

墨子把制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公輸班(也稱魯班),<墨子‧魯問篇>中說,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鴻書>上說:

「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最初風箏常被利用為軍事工具,用於三角測量訊號、天空風向測查和通訊的手段。就如春秋時期,魯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向(一說張良用風箏系人**)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關於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被候景圍困,城牆被包圍。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南史卷八十「候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候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樑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製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臺城即遭攻陷,樑朝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相傳在公元前五世紀時,希臘的阿爾克達斯就發明了風箏,可惜後來失傳。直到公元十三世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後,風箏才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

又從其它考據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

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

美國也有放風箏的故事,當時的人們以為雷電與閃光,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懼,富蘭格林則利用風箏,證明了雷電與閃光是空中放電的現象,而發明了避雷針。

3樓:真·踏網無痕

風箏,最早的稱呼叫紙鳶。相傳春秋時魯國的建築工匠魯班製造過會飛的木鳶,後來用紙代木,稱為「紙鳶」。到了五代時,又在紙鳶上繫個竹哨,聲音象箏一樣鳴響,所以又叫「風箏」。

據說西漢時的大將韓信利用紙鳶在戰爭中作為軍事訊號用。南北朝梁武帝時,河南侯景叛兵圍困臺城,守將梁武帝的兒子蕭綱把紙鳶放到天空,向外告急。

在民間,風箏既是遊戲的工具,又是一種別具特色的工藝美術品。

4樓:百度使用者

風箏又名紙鳶、紙鷂等,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據說巧匠魯班就曾「削竹為鵲,成而飛之」,應當說這是風箏的前身。五代時期的李鄴,曾在官中以線放紙鳶為遊戲,又別出心裁地在鳶的頭部安裝竹笛,風入竹哨,發出象古箏一樣的響聲,因此得名「風箏」。到了宋代,出現了「神火烏鴉」,就是利用風箏裝上火藥,投放到敵營上空,以達到軍事上的目的。

難怪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把風箏列為中華民族的重大科學發明之一。美國華盛頓國家航空和空間博物館中有一塊說明牌上也醒目地寫著:「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5樓:在家裡迷了路

古代傳資訊用的紙鳶轉變來的

關於風箏的來歷?

6樓:白羊她的貓

風箏的來歷: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

傳「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

風箏。風箏的技藝全在做工,從扎細竹骨架,到糊以紙絹,塗以彩繪,調準提線,系以長線,各道工序十分講究。

南宋時風箏製作工藝相當發展,放風箏在杭州成為盛行的娛樂遊戲。當時已有放風箏比賽活動,比賽常在春遊時進行,地點在西湖斷橋一帶,比賽方法據《武林舊事》卷三「西湖遊幸」載:「競縱紙鳶,以相勾引,相牽剪截,以絕線者為負」。

即兩根風箏線絞在一起,以先絞斷者為輸。

7樓:那個閃電

風箏起源於春秋時期,是中國古代的科學家墨子製造的。據中國的史料《韓非子·外儲說》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

」是說墨子研究了三年,終於用木頭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隻「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

後來墨子傳給了他的徒弟魯班,他製作了「鵲」或「鳶」,其原材料是極薄的木片或竹片。

到了東漢時期,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在製作風箏時,就逐漸以紙代木。稱為「紙鳶」。五代時,又在紙鳶上系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 故以後稱「風箏。

當今,中國放風箏活動,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發展經濟和旅遊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風箏是世界上最早的重於空氣的飛行器。本質上風箏的飛行原理和現代飛機很相似,繩子的拉力,使其與空氣產生相對運動,從而獲得向上的升力。

8樓:所示無恆

關於風箏的起源,大體有四種傳說。一是斗笠、樹葉說;二是帆船、帳篷說;三是飛鳥說;四是李鄴說。

1、斗笠、樹葉說

斗笠是一種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當人類由漁獵轉為耕作時就開始使用,特別在熱帶**帶是必不可少的,那時的斗笠製作很簡單,繫繩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軟的樹皮纖維。據說有一農夫正在耕作時,忽然狂風大作,捲起了他的斗笠,農夫趕緊去追,一下抓住繫繩。恰巧這繫繩很長,斗笠便像風箏一樣在空中飛行。

農夫覺得非常有趣,以後便經常給村民放斗笠,後來演變成放風箏。樹葉說來自於中國南方一帶。據說古時候人們對風捲樹葉滿天飛的現象十分崇拜,便用麻絲等拴樹葉放著玩,逐漸演變成放風箏活動。

中國臺灣的高山族、海南島的黎族人,早些時候就是用麵包樹的葉子做風箏。

2、帆船、帳篷說

人類使用木舟的歷史以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於生產,後來又有了帆船。傳說禹時船上已有了風帆,帆是藉助風力的機械妃,人們便仿照帆的原理,紮起風箏放飛。還有人說,風箏起源於北方的帳篷,最早的風箏是人們模仿大風颳起帳篷在空中飄揚的現象製造出來的,之後逐步演變成了一種遊樂活動。

3、飛鳥說

從歷史記載和發現的古代風箏看,其結構、形狀、扎繪技術等,一個突出的標誌就是以鳥的形狀多。因而得出結論:最初的風箏問世,是受飛鳥的啟發,模仿飛鳥而製造並以飛鳥命名的。

人們崇尚飛鳥、熱愛飛鳥、模擬飛鳥而製作風箏,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風箏因此而生,是天經地義的道理。

風箏起源於中國,這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結論,中國最早的風箏是有古代的科學家墨翟製造的。據中國的史料《韓非子·外儲說》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

」是說墨子研究了三年,終於用木頭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隻「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4、李鄴說。

風箏由五代時期的李鄴發明。所見文著有明代陳沂在《詢芻錄·風箏》中這樣寫道: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如鳴箏,故名風箏。

擴充套件資料

放風箏的實用技巧

1、初放風箏時,要根據風箏飛昇情況,放一段線,停一停,並把風箏線輕輕一拉一鬆地幫助風箏增加向上的衝力,直達百米以上的高度,或將線車的線,分段次放出180米左右(一般風箏線長200米為一段)。這種放飛法就叫「原地放飛法」。

2、一般小型風箏不宜放的太高,30~50米即可。太高了看不清風箏,失去欣賞意義。

3、放飛時如風力太小,不能將風箏放起來或地面風小而

四、五十米以上空中風力較大時,就需要跑動放飛。放飛者在風箏出手以後,拉著風箏快速地迎風奔跑一段距離,使風箏在地面風階段能獲得足夠的升力而飛入天空,這種放飛法叫「跑動放飛法」或「拖拽放飛法」。

9樓:匿名使用者

風箏起源於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哲學家墨翟製造的。據《韓非子·外儲說》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

是說墨子研究了三年,終於用木頭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隻「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中國風箏問世後,很快被用於測量傳遞資訊,飛躍險阻等軍事需要。唐宋時期,由於造紙業的出現,風箏改由紙糊,很快傳入民間,成為人們的娛樂的玩具。

宋朝風箏已在民間廣泛流行。隨著國際交往的增加,中國的風箏流傳到世界各地。先是傳到日本和朝鮮等近鄰國,後又漂洋過海,傳到了緬甸,馬來亞,印度尼西亞和紐西蘭直到更遠的東方島嶼上;另一線則順著「絲綢之路」或蒙古人的征戰路線進入了阿拉伯和西歐。

元代在中國為官17年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歸國後,也把風箏介紹到了西方。

山東濰坊是我國著名風箏產地,明代就已在民間出現扎制風箏的藝人。清代,隨著放風箏習俗的流行,風箏藝術亦達到鼎盛階段。道光年間,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詞描繪道:

「一百四日小寒食,冶遊爭上白浪河,紙鳶兒子鞦韆女,亂比新來春燕多。」鄭板橋有詩曰:「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飛彩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

」《濰縣誌》也記著:「清明,小兒女作紙鴦,鞦韆之戲,紙鴦其制不一,於鶴、燕、蝶、蟬各類之外,兼作種種人物,無不維妙維肖,奇巧百出。清末,濰坊已形成了固定的風箏市場,全國許多地方的商賈都來濰坊購買風箏,一時間花樣翻新招主顧,雙雙蝴蝶鳶成行」,湧現出了一大批手藝高超的風箏藝人。

濰坊風箏主要有三種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簡形,其中以龍頭蜈蚣最突出。據說是受了龍骨水車的啟發而製造的。

現在已發展成許多品種,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幾百米長,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從很簡單的白紙糊身,紅紙糊頭,不畫一筆,不染一色的蜈蚣風箏,到色彩繽紛,繪金描銀的九頭神龍風箏。從構思奇妙的二龍戲珠到三條巨龍在空中呈「y」,字形飛行的「哪吒鬧海」,真是千變萬化,「奇巧百出」。

濰坊的長串風箏除蜈蚣之外,還有各種不同的題材。如「梁山一百單八將」是把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漢做得個個形態不同,栩栩如生,放上天去排成一隊,各持兵刃,隨風飄動,這時你也許會隱約地感到有戰鼓催陣,好像他們正要出發,去打下大宋朝庭……

2023年4月,在濰坊的北海灘上放起了一條巨型龍頭蜈蚣,頭高4米,長4米,腰節直徑1.2米,這個風箏共長320米,當時在全國是最大的了。現在濰坊已成為國際風箏節的固定舉辦地。

現代風箏在繼承傳統精華的基礎上,不斷花樣翻新,贏得了「風箏藝術,濰坊第一」的美譽。

寫風箏的古詩,關於風箏的古詩

夜靜絃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唐 高駢 風箏 竹馬踉蹌衝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宋 陸游江北江南低鷂齊,線長線短回高低。春風自古無憑據,一伍騎夫弄笛兒。明 徐謂 風鳶圖詩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 高鼎 村居 結伴兒童褲褶紅,...

兩句風箏的古詩,關於風箏的古詩

夜靜絃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唐 高駢 風箏 竹馬踉蹌衝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宋 陸游江北江南低鷂齊,線長線短回高低。春風自古無憑據,一伍騎夫弄笛兒。明 徐謂 風鳶圖詩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 高鼎 村居 結伴兒童褲褶紅,...

關於我和風箏的故事的作文,左右關於我和風箏的故事的作文,1000字左右

天上風箏飛飛,地上人兒追追 題記 爸爸,我們老師說下午有個風箏比賽,我想參加,好嗎?好吧,那我們現在去買吧!不,老師說,要自己做,您會嗎?當然啦,那我們去買材料吧!好!一路上孩子的笑聲迴盪在天空,看,爸爸總是那麼寵她,無論她要什麼,都會儘可能的給她,或許獨生子都這麼幸福吧,買材料是那麼的細心。從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