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諫逐客書所應用論證方法是什麼?請詳細點

2021-03-05 09:22:01 字數 5140 閱讀 1137

1樓:116貝貝愛

採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本文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推理嚴密,邏輯性強,論據充分有力。作者先談歷史,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國君召士納賢為例,強調重用客卿之重要。

接著再談現實,作者列舉秦王的愛好,諸如崑山之玉,隨和之寶,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劍,所乘之纖離之馬等,都來自諸侯各國。作者一方面列舉客卿對於秦國的歷史功績,得出「使秦成帝業……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以負於秦哉」,打動秦王。

另一方面,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曉以利害,「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然後反覆推論,歸結到重色樂珠玉而輕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這就是「動言中務」,從利害關係上立論,正點到秦王要稱霸的雄心。

接下來又從「地廣者粟多」等聯絡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轉到「棄黔首以資敵國」的錯誤,歸結到「今逐客以資敵國」的危殆,進一步證明逐客關係到秦國的安危。這樣波瀾起伏,正是「飛文敏以濟辭」(劉勰語),終於打動了秦王。

先秦·李斯 《諫逐客書》原文: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邳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

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眾,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

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採。

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今取人則不然。

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白話釋義:

我聽說官吏在商議驅逐客卿這件事,私下裡認為是錯誤的。從前秦穆公尋求賢士,西邊從西戎取得由余,東邊從宛地得到百里奚,又從宋國迎來蹇叔,還從晉國招來丕豹、公孫支。這五位賢人,不生在秦國,而秦穆公重用他們,吞併國家二十多個,於是稱霸西戎。

秦孝公採用商鞅的新法,移風易俗,人民因此殷實,國家因此富強,百姓樂意為國效力,諸侯親附歸服,戰勝楚國、魏國的軍隊,攻取土地上千裡,至今政治安定,國力強盛。

秦惠王採納張儀的計策,攻下三川地區,西進兼併巴、蜀兩國,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漢中,席捲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東面佔據成皋天險,割取肥田沃土,於是拆散六國的合縱同盟,使他們朝西事奉秦國,功烈延續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廢黜穰侯,驅逐華陽君,加強·鞏固了王室的權力,堵塞了權貴壟斷政治的局面,蠶食諸侯領土,使秦國成就帝王大業。

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勞。由此看來,客卿哪有什麼對不住秦國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絕遠客而不予接納,疏遠賢士而不加任用,這就會使國家沒有豐厚的實力,而讓秦國沒有強大的名聲了。

陛下羅致崑山的美玉,宮中有隨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飾上綴著光如明月的寶珠,身上佩帶著太阿寶劍,乘坐的是名貴的纖離馬,樹立的是以翠鳳羽毛為飾的旗子,陳設的是蒙著靈鼉之皮的好鼓。這些寶貴之物,沒有一種是秦國產的,而陛下卻很喜歡它們,這是為什麼呢?

如果一定要是秦國出產的才許可採用,那麼這種夜光寶玉,決不會成為秦廷的裝飾;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會成為陛下的玩好之物;鄭、衛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會填滿陛下的後宮;北方的名驥良馬,決不會充實到陛下的馬房;江南的金錫不會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會作為彩飾。

用以裝飾後宮、廣充侍妾、爽心快意、悅入耳目的所有這些都要是秦國生長、生產的然後才可用的話,那麼點綴有珠寶的簪子,耳上的玉墜,絲織的衣服,錦繡的裝飾,就都不會進獻到陛下面前;那些閒雅變化而能隨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麗,也不會立於陛下的身旁。

那敲擊瓦器,拍髀彈箏,烏烏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確真是秦國的地道**了;那鄭、衛桑間的歌聲,《韶虞》《武象》等樂曲,可算是外國的**了。如今陛下卻拋棄了秦國地道的敲擊瓦器的**,而取用鄭、衛**悅耳之音,不要秦箏而要《韶虞》,這是為什麼呢?

難道不是因為外國**可以快意,可以滿足耳目官能的需要麼?可陛下對用人卻不是這樣,不問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國的就要離開,凡是客卿都要驅逐。這樣做就說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聲色方面;而所輕視的,卻是人民士眾。

這不是能用來駕馭天下,**諸侯的方法啊!

我聽說田地廣就糧食多,國家大就人口眾,**精良將士就驍勇。因此,泰山不拒絕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捨棄細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業的人不嫌棄民眾,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因此,土地不分東西南北,百姓不論異國它邦,那樣便會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賜福運,這就是五帝、三王無可匹敵的緣故。拋棄百姓使之去幫助敵國,拒絕賓客使之去事奉諸侯,使天下的賢士退卻而不敢西進,裹足止步不入秦國,這就叫做「借**給敵寇,送糧食給盜賊」啊。

物品中不出產在秦國,而寶貴的卻很多;賢士中不出生於秦,願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驅逐賓客來資助敵國,減損百姓來充實對手,內部自己造成空虛而外部在諸侯中構築怨恨,那要謀求國家沒有危難,是不可能的啊。

寫作背景:

據《史記·李斯列傳》記載,韓國派水工鄭國遊說秦王嬴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倡言鑿渠溉田,企圖耗費秦國人力而不能攻韓,以實施「疲秦計劃」。

事被發覺,秦王嬴政聽信宗室大臣的進言,認為來秦的客卿大抵都想遊間於秦,就下令驅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驅逐之列,儘管惶恐不安,但他在臨行前主動上書勸說秦王不要逐客,寫下流傳千古的《諫逐客書》。

文章簡介:

《諫逐客書》是李斯的一篇優秀古代公文,是應用寫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這裡的「書」不是書信,而是上書、奏章,為古代臣子向君主陳述政見的一種文體,是一種臣子向帝王逐條分析事理的公文名稱,與表性質類似。

該文能比較充分地體現公文的一些本質屬性,正是這些公文字質屬性形成了該文鮮明的特色。文章先敘述自秦穆公以來皆以客致強的歷史,說明秦若無客的輔助則未必強大的道理;然後列舉各種女樂珠玉雖非秦地所產卻被喜愛的事實作比,說明秦王不應該重物而輕人。

文章立意高深,始終圍繞「大一統」的目標,從秦王統一天下的高度立論,正反論證,利害並舉,說明用客卿強國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詞勝,雄辯滔滔,打動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復了李斯的官職。

2樓:匿名使用者

《諫逐客

書》賞析

秦漢散文的特點是注重文章的效用,故特別注意寫作技巧。而李斯《諫逐客書》則正好是由於其成功運用了恰當的寫作技巧,從而達到了令秦王廢「逐客令」這一預期目的,也就是說使文章收致函很好的效果。

究竟李斯用了何種「魔法」竟能令秦王改變初衷?「攻心術」也!如果有人讀過此文而沒感受出李斯攻心術之精明,那麼他就白讀了。

全文自始至終都緊緊抓住秦王貪婪及要統一天下這兩大心理特點,有的放矢地向秦王實施攻心術。

文章一開頭,李斯便開門見山地指出秦王逐客的錯誤。然後用正面事實列舉出秦往昔納客而獲得的種種好處:「遂霸西戎」「至今治強」「使之西事秦,功施至今」「使秦成帝業」……也就是說:

納客能令秦獲得「稱霸、治國、外交成功及成帝業」的益處,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反駁了秦王「客負於秦」的論據,同時,這些好處是與秦統一天下一脈相承的,既然秦王一心想統一天下,那麼,我們可以毫無疑問地看到:李斯的這番話正說到秦王的心坎上去了,已收到了動搖秦王,逐客之決心的效用。而緊接著,李斯說了句:

「向使四君卻客不內……而秦無強大之名也。」這是反面陳述不納客的壞處,因此有加強語氣,反襯秦納客的好處的作用,因此進一步動搖了秦王拒客的決心。

至此,李斯的攻心術已取得了效果,但要改變秦王的逐客令並非易事,還得把攻心術用下去。李斯聰明就聰明在他不但巧妙地運用了攻心術,而且運用得徹底。

你看,緊接下來的一段,李斯如數家珍般一一數出秦王所佔有、所喜愛的玉、寶、珠、劍、**等等,使貪婪的秦王讀到此處禁不住眉開眼笑,佔有感、自豪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知不覺的落入李斯攻心的「圈套」:秦王你所佔有的這些寶物並非在秦國特產的啊!但你卻這般喜愛它們,豈不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

」而且,「此非所以跨海內製諸侯之術也」。這些話說得好啊!得「一箭雙鵰」之效:

既從秦王貪婪又從其要統一秦國的心理弱點上直攻秦王心扉!這樣一來,秦王的逐客決心不動搖得七七八八才怪呢!

但李斯並未就此罷手,而是「乘勝追擊」,把攻心術運用到最徹底:用類比的方法指出秦只有納客才不會有敵,否則「求國無危,不可得也。」天啊,不納客不但得不到天下而且會危天下,這豈不是秦王的致命傷?

李斯的這段話正是給了秦王思想上致命一擊,令秦王的逐客思想防線徹底崩潰,不得不改變逐客的初衷。至此,李斯的攻心術令他獲得了徹底的勝利。

我們不妨設想,如果李斯只是一味地向秦王求情不要逐客,相信只會令秦王把客逐得更快,更決絕。正哪一個窮光蛋丟失了僅有的一千塊錢,你安慰他說:「這有什麼好傷心?

不就是區區一千元麼?」結果可想而知:你會把他「安慰」得更傷心。

因為二者都是沒抓住對方的心理特點,沒把話說到對方心坎上去,那註定是說了等於沒說甚至適得其反。因此,我不得不由衷佩服李斯攻心術之理智、明智!

說起攻心術,我不禁想起了異曲同工之妙的《齊桓晉文之事章》。孟子的這篇散文同樣是「攻心」成功之作:他抓住齊王於「王」不感興趣的心理特點,先從提高齊王對「王」的興趣入手,然後用排比、提問題、類推的方法令其情緒高漲,然後抓準時機向齊王攤牌:

擺出自己一整套「王」的思想主張,結果令齊王欣然接納。但畢竟,把對方從不感興趣引到感興趣比推翻對方的主張要容易得多。也就是說,《諫逐客書》比《齊桓晉文之事章》的攻心難度要大許多。

因此,應該說《諫逐客書》較《齊桓晉文之事章》的攻心術更勝一籌。

李斯此文攻心術事半功倍,立竿見影,令人回味無窮。

簡述李斯諫逐客書在寫作技巧方面的特點

1 文中寫秦國歷史上 四君 因客功而成事的情況,手法鋪張,多用排比,對偶句顯得文勢充暢,並有音節之美。2 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推理嚴密,邏輯性強,論據充分有力。3 文中寫秦王為滿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僅手法鋪張,句式多用排偶,文氣充暢,言調諧美,不乏色樂珠玉等方面的華美辭藻,極富有文采...

李斯寫的《諫逐客令》的目的是什麼

當時正值嬴政十年 全國還沒有統一 隨著秦王日益成熟,心中的抱負和理想也已經顯露,他對權利的渴望,不願意受制於人,特別是外族。加上秦國國內本土勢力向秦王訴苦,就發生了一系列驅逐外國的政令。剛好李斯三十七歲,官居客卿,而且是楚國人。客卿是指外國人在秦國享有的最高權位。人到倒黴的時候,喝涼水都塞牙。隨著呂...

《諫逐客書》的作者是哪個朝代的人

諫逐客書 的作者是李斯,秦朝人。李斯 約公元前284年 公元前208年 李氏,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 今河南上蔡 人 1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 文學家和書法家。據 史記 李斯列傳 記載,韓國派水工鄭國遊說秦王嬴政 即後來的秦始皇 倡言鑿渠溉田,企圖耗費秦國人力而不能攻韓,以實施 疲秦計劃 事被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