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員是幹什麼的宇航員是幹嘛的

2021-03-05 09:22:00 字數 5746 閱讀 5818

1樓:莫憶千

宇航員,或稱航天員,全稱宇宙航天員,則指以太空飛行為職業或進行過太空飛行的人。確定太空飛行的標準則沒有完全統一。 在美國,以旅行高度超過海拔80公里(50英里)的人被稱為宇航員(astronaut)。

國際航空聯合會(fai)定義的宇宙飛行則需超過100公里。

到2023年4月18日為止,按照美國的定義共計440人,在太空裡度過了一共27,082個全體乘員天(crew-day,美國的定義),在太空中散步共享了98個全體乘員天。在國際航空聯合會的定義下,只有434人符合資格。

進入太空的宇航員來自至少32個國家。在香港及東南亞,航天員亦稱太空人。截至2023年,全世界僅有前蘇聯/俄羅斯、美國、中國三個國家擁有發射載人航天任務的能力。

其他國家的宇航員都需要與以上三國合作來完成載人航天任務。自2023年人類首次飛天以來,共有來自38個國家的宇航員先後飛天。

擴充套件資料

航天員按職業性,分為職業和非職業兩類,按任務一般分駕駛員、任務專家和載荷專家,或指令長、駕駛員、隨船工程師和飛行工程師。

中國航天員的選拔要求:

2023年9月13日,為更好地完成空間站建設任務,中國將在近兩年完成第三批航天員的選拔工作,此次選拔暫時不考慮女性。

按計劃,我國將於2023年前後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艙,並隨後發射神舟十一號飛船和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之對接,計劃2023年前後完成空間站建造工作。

我國目前共有21名航天員,全部來自飛行員隊伍,鑑於空間站任務對航天員的身心素質及專業知識要求更高,從第三批開始,將從跟載人航天工程相關的研製部門選拔工程師,加入到航天員的隊伍。

隨著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也可能會從醫學專家裡選拔醫生或心理學家。考慮到未來任務對航天員的需求,加上目前航天員隊伍裡已有兩名女性,因此暫時不會在第三批中選拔女航天員。

2樓:匿名使用者

宇航員任務:

第一完成地面指定任務

第二探索地球之外生命

第三瞭解宇宙起源之謎

第四位將來移民太空探索

第五軍事科學實驗···

3樓:好漢

宇航員,或稱航天員,指以太空飛行為職業或進行過太空飛行的人。確定太空飛行的標準則沒有完全統一。 在美國,以旅行高度超過海拔80公里(50英里)的人被稱為宇航員(astronaut)。

國際航空聯合會(fai)定義的宇宙飛行則需超過100公里。到2023年4月18日為止,按照美國的定義共計440人,在太空裡度過了一共27,082個全體乘員天(crew-day,美國的定義),在太空中散步共享了98個全體乘員天。在國際航空聯合會的定義下,只有434人符合資格。

進入太空的宇航員來自至少32個國家。在香港及東南亞,航天員亦稱太空人。截至2023年,全世界僅有前蘇聯/俄羅斯、美國、中國三個國家擁有發射載人航天任務的能力。

其他國家的宇航員都需要與以上三國合作來完成載人航天任務。自2023年人類首次飛天以來,共有來自38個國家的宇航員先後飛天。

4樓:易子玄

瓦蓮京娜·弗拉基米羅夫娜·捷列什科娃

在2023年5月上太空的艾倫·謝潑德則成為美國首位宇航員。

2023年10月15日,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成為中國首名宇航員。

其他曾經進入過太空的華裔人士包括盧傑、王贛駿、焦立中、張福林,所有人都來自美國。

進入太空的宇航員裡面最年輕的是戈爾曼·季托夫,當他乘坐東方2號上太空時只有26歲。最老的則是約翰·格倫,他乘坐sts-95上太空時已經77歲了。

共11張

宇航員太空行走

在太空中逗留最長紀錄是瓦里李·保利耶可夫的438天。

到2023年,個人上太空的最多次數是七次,紀錄由傑裡·l·羅斯和富蘭克林·張-迪亞斯兩人所保持。

宇航員離地球最遠的距離是401,056公里(在阿波羅13號緊急事件時產生)。

首個自制太空船上太空的宇航員是邁克·梅爾維爾,乘坐的是太空船一號(spaceshipone flight 15p)。這應該與各式各樣百萬富翁太空遊客形成對比,那些太空遊客只是作為公開提供資金的飛行乘客或少數人員(通常由俄羅斯提供飛到電離層(iss)的服務)。

在美國,被選為宇航員候選人將收到銀質宇航員之翅。當他們進入太空後,他們將收到金質宇航員之翅。美國空軍也對飛越海拔80公里的飛行員授予宇航員之翅。

訓練挑選

航天活動是一種特殊的職業活動,它具有工作環境特殊、職業技能高度複雜、飛行任務艱鉅等特點。這樣的職業,要求航天員不僅具備健康的體格、良好的心裡素質,而且對航天環境要有高度的耐受和抗壓能力,同時還應具備淵博的知識、高超的技能等。因此,世界各航天

5樓:匿名使用者

探測太空未知祕密的!

6樓:蕭夢

回到家人家都幾點回**

宇航員是幹嘛的

7樓:吳詩妍好

宇航員就是說,比如說火箭坐在火箭裡面的或者是飛船之類的叫做宇航員汽車上的那就不叫了,汽車飛車火火車,那不是的呀,只有說是問太空

宇航員主要是幹什麼

8樓:匿名使用者

吃飯、喝水對於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來說,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了,但在失重環境下的太空生活,宇航員的飲食就變得十分複雜而且特別奇妙。可以說,宇航員的營養需求、食品製備、供給和他們的進食方式等都有一定的特殊性,與他們在地面生活的飲食有著很大的不同。

航天食品從本質上講與地面普通食品是一樣的,都是為人體提供能量和營養。但為了節省飛船的空間和發射時的有效載荷,宇航員攜帶的航天食品應儘可能重量輕、體積小。如營養好的幹化餅乾和幹化香腸,吃時用水泡一下,即可恢復到與新鮮食品相近的味道。

航天食品除了要能經受住航天特殊環境因素的影響,如衝擊、振動、加速度等的考驗而不失效外,還必須針對宇航員在失重條件下生理改變的指數對膳食的營養素作適當調整,如肌肉萎縮就要求食品必須提供充足的優質蛋白質;骨質丟失則要求食品提供充足的鈣以及適宜的鈣磷比例和維生素等。

宇航員在航天飛行活動中如何進食,對他們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考驗。在失重條件下,一杯盛滿水的杯子朝下朝上放都一樣,杯子裡的水不會自動飄浮或灑落出來,如果放在桌子上,杯子會連同水一起飛起來。所以說,宇航員在地面上原有的吃飯、喝水習慣到了太空就完全不能適用了。

一般來講,各種食物、零件、用具等都是固定好了的。宇航員從食品櫃裡拿出食品後,要把裝食品的複合塑料膜袋剪開一個小口,把叉子和筷子伸進口袋裡叉著往嘴裡送。為了防止食品碎屑到處飄飛,影響宇航員或裝置的正常工作,這種食品往往都用小包裝,製成與口大小相近的方塊、長方塊或小球狀的「一口吃」食品,吃時不必再切開。

如果宇航員要喝水,吃湯、羹、汁、果醬時,直接從塑料口袋或牙膏狀的軟鋁管裡,一點一點往嘴裡擠就可以了。

隨著火箭技術的發展,宇航員從地面帶去的食品可以豐富些了。如溼食品或半溼食品的帶汁火雞、牛肉等,它們的水分含量和地面吃的正常食品相同。現在,宇航員們在太空艙裡已經可以使用微波加熱器來烘烤食物了。

這種微波加熱器與地面上使用的加熱器有所不同。它上面有一些特製的凹進去的小格。為了防止加熱時食物飄浮起來,需要加熱的食物都必須固定在這些小格內,插上電源後,一會兒就可以將食物加熱到可口的程度。

有了它,宇航員們就可以品嚐到熱烘烘、香噴噴的紅燒牛肉、炒蛋、豬排等食物了,其口感與在地面沒有多大區別。

宇航員去太空幹什麼

9樓:水瓶空潭

1、考察失重對人體的影響

可以研究人在空間飛行過程中的反應能力,研究人如何才能經受住飛船起飛、軌道飛行時以及返回大氣層時重力變化的影響,研究人在太空環境中長期生存所必須的條件與裝置。

進行這一研究,將有助於瞭解太空環境對人身體的影響,為人類開發和利用太空資源,實現長時間的太空航行,以至於實現外星移民,積累經驗。

2、進行微重力實驗

多年來,航天員在太空中進行了大量的空間材料科學實驗,其目的是利用空間獨特的微重力條件,在無重力干擾的情況下,研究材料的特性和生產出地面所無法生產的各種材料。

空間材料加工和技術發展,是載人航天發展的必然產物。自載人航天實現以來,航天員在太空研究了微重力條件下材料加工過程中的物理規律,生產出許多新材料,同時,還對空間材料加工工藝的研究,也得到了快速發展。

3、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試驗

幾十年來,航天員在太空中進行了一系列生物學實驗,主要是對生物體物質、能量迴圈及調節研究的生物圈研究。利用微重力促進生命程序研究及對微重力環境如何影響地球上生物機體的形成、功能與行為研究的重量生物學研究。

對暴露在空間高能環境中的生物體損傷與防護研究的輻射生物學研究。此外,還有生物體組織培養實驗,即用於在不能使用整個生物體做試驗的情況下,進行各種生理學研究的生物體體外細胞和組織培養。

一、選拔條件

1、年齡

美國所選拔的航天員,大多在40—45歲左右,年齡稍大,飛行經驗比較豐富,遇到一些意外情況可以應付得了。但是我們國家選25—35歲,主要是取了美、蘇雙方優點的做法,綜合起來感覺到比較合適。

因為航天員從入選以後到開始訓練,要起碼經過4年以上。從我們的歲數來看,最大的是35歲,如果經過四年,就變成了39到40歲。這樣的情況,還剛好是他在最佳的飛行年齡段。

所以,即使訓練後不能馬上執行任務,他也還會有五年多的飛行壽命。

2、身高

我們要求的身高是1.6米到1.72米。

航天員的身高和他的座高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因為整個飛船艙內幾何尺寸是有一定限制的,太高的話不適合。而中國人在這個年齡段裡邊,1.60至1.

72米是最多的人選。所以,可以拓寬選拔面。

身材還和體重有一定的關係,一般來講,身高要大一點、高一些,體重相對要重一些,體重也是在載人航天裡邊要考慮的問題。所以,身高按照這個標準所選拔出來的人,我們可以想像而知,大部分都是短小精悍。

3、體重

55公斤到70公斤。比較瘦小,是空軍殲擊機飛行員當中的小矮個。因為體重增加,要佔去飛船裡邊總的重量,發射的時候火箭的推力是一定的,如果增加這個重量,就要少帶一些燃料和消耗品,這樣就不合算了。

大家知道如果體重增加一公斤,火箭耗費的推力是相當大的,消耗至少增加10萬塊錢。所以,千方百計在航天員的體重上也要挖掘一定的潛力。

4、性別問題

男性比較多,國外也是這樣,但是國外有一些女性航天員,她們大多擔負著做實驗組織的工作,不是駕駛飛船的。這些人通常稱為「任務專家」,不叫航天員駕駛員,也不叫隨船工程師。

她們在挑選的標準和訓練的時間上,都相對的簡單了一些。中國2023年6月中旬,首位女航天員將和其他兩名男航天員一起,搭載神舟九號飛船進入太空,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交會對接。

5、職業

航天和航空有一定的聯絡,都是在空中生活,各個國家都是從空軍的戰鬥機駕駛員裡面挑選,中國也不例外。這樣的話,有很大的一個好處,他不用再重新熟悉空中飛行的生活。

如果要是一個不會駕駛高效能飛機的駕駛員、飛行員,他要想成為一個航天員,還必須再學一下駕飛機。這樣的話,也複雜了一點,耗費的時間也長了一些,成本也會高一些。

因此,從空軍殲擊機或者是強擊機的飛行員當中選拔,這一部分就可以省略了,他們大部分都是大專以上學歷,工作時間三年以上,而且飛行的時間累計都在600個小時以上。所以,他們都具有三種以上氣象條件下的飛行能力。

二、中國航天員

2023年,中國組建了中國航天員大隊。2023年,神舟五號把第一名中國航天員送入地球軌道時,英文「太空人」也和楊利偉的名字一樣,一舉成名。

2023年10月12日上午9:00,神舟六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起飛,帶著2名中國「太空人」費俊龍和聶海勝在太空遨遊了5天。

2023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發射的神舟七號,實現中國人的首次太空行走。中國成為繼俄、美之後第三個掌握太空出艙技術的國家。

2023年6月16日,隨著神舟九號順利升空,劉洋成為第一個飛上太空的中國女航天員。

202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順利飛天,王亞平成為第二個飛上太空的中國女航天員。並且擔任了一次講課。

我的理想是當宇航員我的理想是當宇航員100字

理想是我們成長曆程中不可缺少的,每個人無法不想到自己的理想,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 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月光,陪你走向黎明,每個人都有自己偉大的理想,而我的理想是當一名宇航員。小時候,從懂事起,我對所有飛行的東西非常感興趣,包括模型,我收集了各種各樣的玩具飛機,火箭 剪紙我更是樣樣精通,剪...

宇航員有怎樣的選拔史,宇航員選拔史是什麼?

1957年11月,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 設立了 科學諮詢委員會。該委員會第一批建議之一,是美國要設定一個從事空間探索的進取性計劃的非軍事機構。白宮於1958年3月發出了一個檔案,列出支援空間探索的主要理由是由於國防 國家威望等方面的考慮,迫切要求進行載人探索。但是探索的重點放在可以擴大人們的知識和對...

登月宇航員是怎麼返回地球的宇航員登陸月球后是怎樣回到地球的?美國的那次載人登月會是假的嗎?

先說說阿波羅系列飛船吧,這系列飛船的整體構造都一樣,都是由3部分構成,指令艙 服務艙 登月艙。指令艙 阿波羅飛船的主體,呈圓錐形,是三名宇航員生活休息工作的地方,一些食物與水,及一些工作用品都在這裡。登月艙 顧名思義,這個艙段是主要用來登月的,分為上升級與下降級,每個級都各自裝備有發動機,在登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