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詩人袁枚的《詠錢六首》哪位方家能給註釋或翻譯,謝謝

2021-03-03 21:57:38 字數 5667 閱讀 1652

1樓:梁書逸

橫江詞六首(1)

【其一】

人道橫江好,

儂道橫江惡。

猛風吹倒天門山,

白浪高於瓦官閣。

【其二】

海潮南去過潯陽,

牛渚由來險馬當。

橫江欲渡風波惡,

一水牽愁萬里長。

【其三】

橫江西望阻西秦,

漢水東連揚子津。

白浪如山那可渡,

狂風愁殺峭帆人(2)。

【其四】

海神來過惡風回,

浪打天門石壁開。

浙江八月何如此(3)?

濤似連山噴雪來!

【其五】

橫江館前津吏迎,

向餘東指海雲生(4)。

郎今欲渡緣何事?

如此風波不可行!

【其六】

月暈天風霧不開,

海鯨東蹙百川回(5)。

驚波一起三山動,

公無渡河歸去來(6)。

【註釋】

(1)橫江:橫江浦,安徽和縣東南,古長江渡口。

(2)峭帆:很高的船帆。

(3)浙江:此指錢塘江。

(4)海雲生:海上升起濃雲。

(5)蹙:驅迫。回:倒流。

(6)公無渡河:古樂府有《公無渡河》曲,相傳朝鮮有個「白首狂夫」渡河淹死,其妻追趕不及,也投河自盡。自盡前唱哀歌道「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當奈公何!」

【賞析】

【其一】

「人道橫江好,儂道橫江惡。」開首兩句,語言自然流暢,樸實無華,充滿地方色彩。「儂」為吳人自稱。

「人道」、「儂道」,純用口語,生活氣息濃烈。一抑一揚,感情真率,語言對稱,富有民間文學本色。橫江,即橫江浦,在今安徽和縣東南,位於長江西北岸,與東南岸的採石磯相對,形勢險要。

從橫江浦**長江江面,有時風平浪靜,景色宜人,所謂「人道橫江好」;然而,有時則風急浪高,「橫江欲渡風波惡」,「如此風波不可行」,驚險可怖,所以「儂道橫江惡」,引出下面兩句奇語。

「猛風吹倒天門山」,「吹倒山」,這是民歌慣用的誇張手法。天門山由東、西兩梁山組成。西梁山位於和縣以南,東梁山又名博望山,位於當塗縣西南,「兩山石狀飈巖,東西相向,橫夾大江,對峙如門」(《江南通志》),形勢十分險要。

「猛風吹倒」,詩人描摹大風吹得凶猛:狂飈怒吼,呼嘯而過,彷彿要颳倒天門山。

緊接一句,順水推舟,形容猛風掀起洪濤巨浪的雄奇情景:「白浪高於瓦官閣。」猛烈的暴風掀起洪濤巨浪,激起雪白的浪花,從高處遠遠望去,「白浪如山那可渡?

」「濤似連山噴雪來」。沿著天門山長江江面,排山倒海般奔騰而去,洪流浪峰,一浪高一浪,彷彿高過南京城外江邊上的瓦官閣。詩中以「瓦官閣」收束結句,是畫龍點睛的傳神之筆。

瓦官閣即瓦棺寺,又名升元閣,故址「在建康府城西隅。前瞰江面,後據重岡......乃樑朝故物,高二百四十尺」(《方輿勝覽》)。它在詩中好比一座航標,指示方向、位置、高度,詩人在想象中站在高處,從天門山這一角度縱目遙望,彷彿隱約可見。

巨浪滔滔,一瀉千里,向著瓦官閣鋪天蓋地奔去,那洶湧雄奇的白浪高高騰起,似乎比瓦官閣還要高,真是蔚為壯觀。詩人描繪大風大浪的誇張手法,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猛風吹倒天門山」,顯然是大膽誇張,然而,從摹狀山勢的險峻與風力的猛烈情景看,可以說是寫得活龍活現,令人感到可信而不覺得虛妄離奇。

「白浪高於瓦官閣」,粗看彷彿不似,但從近大遠小的透視規律上看,站在高處遠望,白浪好象高過遠處的瓦官閣了。這樣的誇張,合乎情理而不顯得生硬造作。

【其二】

「海潮南去過潯陽,牛渚由來險馬當。」長江在安徽地界變為南北走向,所以「海潮」不是西去,而是南去。潯陽,即江西九江市,「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的《琵琶行》所寫的,就是這裡。

牛渚,即採石,歷來以地勢險峻而聞名,可以用一人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來形容,其險峻遠遠勝過馬當這個地方。馬當,江西彭澤縣西北四十里,山形似馬橫枕大江而得名。「橫江欲渡風波惡,一水牽愁萬里長。

」這兩句看似寫渡江之險,實則寫北上報國之路難行,「風波惡」,是指世事險惡,人心難測,所以才會有一個「愁」字了得。當時詩人避禍江南,也可以說報國無門,這裡還沒有以酒澆愁,這愁中還存在某種幻想,不似《月下獨酌》其四所寫的那樣「窮愁千萬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雖少,酒傾愁不來。

」二十個字中用了三個「愁」字,而且愁到最後,連愁都不來了。

【其三】

「橫江西望阻西秦,漢水東連一作楚水東流揚子津。」長江天塹阻隔了李白北上的路途,只能在站在橫江向西望了,長江由東西走向變為南北走向,所以用西望,而不是北望。西秦,指唐朝長安所在的地方,李白念念不忘報君恩。

漢水,即長江水,東流到揚子津,古地名,實際上是揚子江畔的渡口。長江到江蘇地界,俗稱揚子江。李白想由此北上,但「白浪如山那可渡」,正趕上那天狂風大浪,白浪如山,根本無法渡船過江。

古代人過江可沒有現在方便,無論坐火車或汽車,從長江大橋幾分鐘就可以完全過江,古代長江上沒有一座橋,過江主要是船,那時的船一般都是木頭做的,根本架不住淘天的白浪,可以說一不小心就可能船翻人亡。所以在風大的日子,船一般是不過江的。「狂風愁殺峭帆人。

」從這句來看,當時的船不僅有櫓,還有帆,開船的也不只一個人,至少有兩個人。一個搖櫓,一個掛帆。從詩句來看,狂風讓人愁不是李白,而是開船的人,因為不能開船渡人,他們的生活費也沒有著落了,那一家人大小日子也沒法過。

這裡實寫開船人愁,而真正愁的是李白。他要北上,究竟為何事,六首詞都沒有交待,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李白不想久居江南,遠離唐朝政治中心——長安。

【其四】

「海神來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海神」,指海潮,這裡剛剛漲潮,潮還沒退,狂風又來了,浪打在天門石壁上,似乎開啟了天門的大門。天門,即天門山。「浙江八月何如此?

濤似連山噴雪來!」「浙江八月」一詞很令人費解,詩寫的是江東,寫到浙江去的原因,實際上不過是用浙江潮來說明橫江浪濤之大。宋代的蘇軾蘇這樣寫浙江潮: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鯤鵬水擊三千里,組練長驅十萬夫。紅旗青蓋互明滅,黑沙白浪相吞屠。

」農曆八月是浙江潮最為壯觀的時候,那凶險的程度非比尋常,而橫江潮後之浪可與浙江潮相匹敵。可見李白是見過浙江潮的,隨手撿來,不著痕跡。最後一句「濤似連山噴雪來」來形容風起濤湧的凶險。

【其五】

「橫江館前津吏迎,向餘東指海雲生。」橫江驛館面前渡口的官吏來送,可見那時的津渡是公家渡口,津吏長期生活在當地的渡口,對這裡的氣候變化瞭如指掌,他遇到李白後,伸出手臂,用手指一指東邊,說:「你看,海雲出現了。

」意思說,馬上海潮就要來了,渡船不能渡人了。接著問到「郎今欲渡緣何事?」,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

「大人您今天渡船北方有什麼事呀?」有人根據「郎」這個字,認為李白在橫江渡時還是一個年輕人,因為年輕的男子才叫「郎」,但實際上,這「郎」顯然不是指人的年紀。「郎」在古代有五種含義:

一是地名,春秋魯邑;二是官名,戰國開始設定,秦漢以後遂為朝廷官吏通稱;三是指少年男子之通稱;四是指女子對情人的暱稱;五是姓氏。詩中的「郎」可以用解釋為第二種,即郎官之意,比如《史記·司馬相如傳》:「賦奏,天子以為郎」,又比如《漢書·明帝紀》:

「館陶公主為子求郎」。李白曾在宮中呆了三年,大大小小也算一個官,但這兒離京城有好幾千公里,一個渡口的小吏能夠知道他在京城做官,可能是因為李白身上穿著唐玄宗贈給他的宮錦袍,人家一看,當然知道他就是一個官了。還沒等李白回答,那人就說:

「如此風波不可行!」意思是:不管有什麼事,是大事或小事,反正今天是行不得了,因為很快就要風起浪湧了。

【其六】

「月暈天風霧不開,海鯨東蹙百一作眾川回。驚波一起三山動,公無渡河歸去來。」這四句詩不僅寫長江浪濤之大,「海鯨」是形容浪濤的,而且江面上起了大霧,那就更不能行了。

六首詩中處處流露出李白北上的急切和惡劣天氣下不可渡口北上的惆悵與焦慮。詩人以浪漫主義的彩筆,馳騁豐富奇偉的想象,創造出雄偉壯闊的境界,讀來使人精神振奮,胸襟開闊。語言也像民歌般自然流暢,明白如話。

《苔》袁枚古詩詩意

2樓:阿維

一、譯文

春天和煦的陽光照不到的背陰處,生命照常在萌動,苔蘚仍舊長出綠意來。苔花雖如米粒般微小,依然像那高貴的牡丹一樣熱烈綻放。

二、原文

清代·袁枚《苔》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賞析:苔蘚自是低階植物,多寄生於陰暗潮溼之處,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並不會因為環境惡劣而喪失生髮的勇氣,詩人能看到這一點並歌而頌之,很有眼光。

這首短詩含意實在豐富,就如從一粒沙照見大千世界。無名的花,悄然地開著,不引人注目,更無人喝彩。就算這樣,它仍然那麼執著的開放,認真地把自己最美的瞬間,毫無保留地綻放給了這個世界。

3樓:匿名使用者

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翻譯】:春天明亮的陽光照不到的背陰處,生命照常在萌動,照常在蓬蓬勃勃的生長,即使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一點也不自暴自棄,一點也不自慚形穢,依然象那美麗高貴的牡丹一樣,自豪地盛開。

【賞析】:這是一首人生勵志的小詩。苔雖然在陽光不能照到的地方, 又那麼渺小.

到了春天,它一樣擁有綠色,擁有生命. 花開微小似米, 但卻一定要象牡丹一樣盡情綻開. 因為在苔的心中,他和牡丹擁有同樣的大地也同樣頭頂廣闊的天空.

無名的花,悄然的開著,不引人注目,更無人喝彩。就算這樣,它仍然那麼執著的開放,認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間,毫無保留地綻放給了這個世界。這也是我們生活中最可取的一種佳境。

4樓:匿名使用者

我愛古詩詞,如果大家喜歡,記得關注和分享,謝謝大家。

5樓:代正玉

是一首人生勵志的古詩。

6樓:匿名使用者

yffgfrhfjjfffggtf ghhujggtchccyffu ufguguiggighhhhghhhyyuuhhgdfgjjiiiuyfyuuioiiihgy fffff#fccfttrrrrrrrrrrrrrrrrrr

我需要有朋友翻譯出一首小學古詩,袁枚寫的《所見》清楚的翻譯出古詩的意思!謝謝 5

7樓:鳴鴻菰城

所見【清】 袁 枚

牧童(1)騎黃牛,

歌聲振(2)林樾(3)。

意欲(4)捕(5)鳴(6)蟬,

忽然閉口立。

【註釋】

(1)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 振:振盪。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3) 林樾:指道旁成陰的樹。

(4) 欲:想要。

(5) 捕:捉。

(6) 鳴:叫。

【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迴盪。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題解】

袁牧(1719~1798),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詩人。著有《小倉山房文集》與《隨園詩話》等。「所見」,即詩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畫面。

【朗誦指導】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賞析】

野外林**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麼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

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隻蟬兒也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一手呢!

這情景,全被詩人看在眼裡,寫進詩中。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後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注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廳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

至於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

詩人袁枚和劉著分別寫下了表達思鄉之情的哪些詩句

袁枚 枕上聽猿啼,家鄉五千裡.劉著 江南幾度梅花發,人在天涯鬢已斑.古今中外有很多詩人寫過表達思鄉之情的詩句有哪些 1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 雜詩 2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 回鄉偶書 3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近鄉情...

花錢的清代花錢,這一對清代花錢值多少錢?

清代花錢,木質,外布黑漆,已殘,直徑16.8釐米,穿徑1.8釐米。正面為真書直讀 鎮宅之寶 四周刻青龍 白虎 朱雀 玄武,道家稱 四象 也稱 四靈 後來又升格為 四御 為四方神聖。背面穿上為隸書 驅邪鎮凶 穿左右飾有云紋,將錢體分為上下兩部分,分別代表天上和人間 四周刻四個符篆文字,穿口借穿為第五個...

清代康熙年間的金錠值多少錢

你的那個金錠上有沒有文字,如果有的話那就是文物,有收藏價值,沒有文字,那就和現在的金錠價錢沒什麼2樣 收藏的歷史 收藏的歷史其實可以追朔很遠,但是到底有多遠,恐怕無人知曉。19世紀隨著西方考古學的興起,考古學家在太平洋沿岸地區 今法國境內 出土了一些經過人為加工的,石制和骨制小物件,據推測這些東西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