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宋元明清都城在哪,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資料

2021-03-03 20:53:28 字數 7918 閱讀 6846

1樓:匿名使用者

隋唐宋元明清都城隋都洛陽,唐都長安,北宋都東京(開封),南宋都臨安(杭州),元都大都(北京),明都金陵(南京)後遷都燕京(北京),清都北京

2樓:姽嫿囈語醬

隋朝 長安

唐朝 長安

宋朝 汴梁(開封)

元朝 大都(北京)

明朝 前期南京 後期遷到北京

清朝 北京

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資料

3樓:魚腸湛廬

五帝(約前26世紀初——約前22民紀末至約前21世紀初)

黃帝顓頊帝嚳堯

舜夏(約前22世紀末至約前21世紀初——約前17世紀初)禹啟

太康仲康相少康

杼槐芒洩

不降扃廑孔甲

皋發桀商(約前17世紀初——約前11世紀)湯外丙

仲壬太甲

沃丁太庚

小甲雍已

太戊仲丁

外壬河亶甲

祖乙祖辛

沃甲祖丁

南庚陽甲

盤庚小辛

小乙武丁

祖庚祖甲

廩辛康丁

武乙太丁帝乙紂

周(約前11世紀——前256)[西周、東周]

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

武王(姬發)

成王(姬誦)

康王(姬釗)

昭王(姬瑕)

穆王(姬滿)

共王(姬翳扈)

懿王(姬韉)

孝王(姬闢方)

夷王(姬燮)

厲王(姬胡)

共和宣王(姬靜)

幽王(姬宮星)

東周(前770——前256)

平王(姬宜臼)

桓王(姬林)

莊王(姬佗)

禧王(姬胡齊)

惠王(姬閬)

襄王(姬鄭)

頃王(姬壬臣)

匡王(姬班)

定王(姬瑜)

簡王(姬夷)

靈王(姬洩心)

景王(姬貴)

悼王(姬猛)

敬王(姬丐)

元王(姬仁)

貞定王(姬介)

哀王(姬去疾)

思王(姬叔)

考王(姬嵬)

威烈王(姬午)

安王(姬驕)

烈王(姬喜)

顯王(姬扁)

慎靚王(姬定)

赧王(姬延)

秦[秦帝國(前221——前206)]

周赧王59年乙巳(前256),秦滅周。自次年(秦昭襄王52年丙午,前255)起至秦王政25年己卯(前222),史家以秦王紀年。秦王政26年庚辰(前221)完成統一,稱始皇帝。

昭襄王(嬴則,又名稷)

孝文王(嬴柱)

莊襄王(嬴子楚)

始皇帝(嬴政)

二世皇帝(嬴胡亥)

漢(前206——公元220)[西漢、東漢]

西漢(前206——公元25)

包括王莽(公元9——23)和更始帝(23——25)。

高帝(劉邦)

惠帝(劉盈)

高後(呂雉)

文帝(劉恆)——後元

景帝(劉啟)——中元、後元

武帝(劉徹)——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徵和、後元

昭帝(劉弗陵)——始元、元鳳、元平

宣帝(劉詢)——本始、地節、元康、神爵、五鳳、甘露、黃龍

元帝(劉示)——初元、永光、建昭、竟寧

成帝(劉驁)——建始、河平、陽朔、鴻嘉、永始、元延、綏和

哀帝(劉欣)——建平、元壽

平帝(劉侃)——元始

孺子嬰(王莽攝政)——居攝、初始

[新]王莽——始建國、天鳳、地皇

更始帝(劉玄)——更始

東漢(25——220)

光武帝(劉秀)——建武、建武中元

明帝(劉莊)——永平

章帝(劉怛)——建初、元和、章和

和帝(劉肇)——永元、元興

殤帝(劉隆)——延平

安帝(劉祜)——永初、元初、永寧、建光、延光

順帝(劉保)——永建、陽嘉、永和、漢安、建康

衝帝(劉炳)——永嘉

質帝(劉纘)——本初

桓帝(劉志)——建和、和平、元嘉、永興、永壽、延熹、永康

靈帝(劉巨集)——建寧、熹平、光和、中平

獻帝(劉協)——初平、興平、建安、延康

三國(220——280)[魏、蜀漢、吳]

魏(220——265)

文帝(曹丕)——黃初

明帝(曹壑)——太和、青龍、景初

齊王(曹芳)——正始、嘉平

高貴鄉公(曹髦)——正元、甘露

勃帝[曹奐(陳留王)]——景元、鹹熙

蜀漢(221——263)

昭烈帝(劉備)——章武

後主(劉禪)——建興、延熙、景耀、炎興

吳(222——280)

大帝(孫權)——黃武、黃龍、嘉禾、赤烏、太元、神鳳

會稽王(孫亮)——建興、五鳳、太平、

景帝(孫休)——永安

烏程侯(孫皓)——元興、甘露、寶鼎、建衡、鳳凰、天冊、天璽、天紀

晉(265——420)[東晉、西晉]

西晉(265-317)

武帝(司馬炎)——泰始、咸寧、太康、太熙

惠帝(司馬衷)——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寧、太安、永安、建武、永安、永興、光熙

懷帝(司馬熾)——永嘉

愍帝(司馬鄴)——建興

東晉(317——420)

元帝(司馬睿)——建武、大興、永昌

明帝(司馬紹)——永昌、太寧

成帝(司馬衍)——太寧、咸和、鹹康

康帝(司馬嶽)——建元

穆帝(司馬聃)——永和、昇平

哀帝(司馬丕)——隆和、興寧

海西公(司馬奕)——太和

簡文帝(司馬昱)——鹹安

孝武帝(司馬曜)——寧康、太元

安帝(司馬德宗)——隆安、元興、義熙

恭帝(司馬德文)——元熙

南北朝(420——589)

南朝(宋、齊、樑、陳)

宋(420——479)

武帝(劉裕)——永初

少帝(劉義符)——景平

文帝(劉義隆)——元嘉

孝武帝(劉駿)——孝建、大明

前廢帝(劉子業)——永光、景和

明帝(劉彧)——泰始、泰豫

後廢帝[劉昱(蒼梧王)]——元徽

順帝(劉淮)——升明

齊(479——502)

高帝(蕭道成)——建元

武帝(蕭賾)——永明

鬱林王(蕭昭業)——隆昌

海陵王(蕭昭文)——延興

明帝(蕭鸞)——建武、永泰

東昏侯(蕭寶卷)——永元

和帝(蕭寶融)——中興

樑(502——557)

武帝(蕭衍)——天監、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簡文帝(蕭綱)——大寶

元帝(蕭繹)——承聖

敬帝(蕭方智)——紹泰、太平

陳(557——589)

武帝(陳霸先)——永定

文帝(陳倩)——天嘉、天康

廢帝[陳伯宗(臨海王)]——光大

宣帝(陳頊)——太建

後主(陳叔寶)——至德、禎明

北朝(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

北魏[拓跋氏,後改元氏](386——534)

北魏建國於丙戌(386年)正月,初稱代國,至同年四月始改國號為魏,439年滅北涼,統一北方。

道武帝(拓跋圭)——登國、皇始、天興、天賜

明元帝(拓跋嗣)——永興、神瑞、泰常

太武帝(拓跋燾)——始光、神珈、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

南安王(拓跋餘)——永(承)平

文成帝(拓跋睿)——興安、興光、太安、和平

獻文帝(拓跋弘)——天安、皇興

孝文帝(元巨集)——延興、承明、太和

宣武帝(元恪)——景明、正始、永平、延昌

孝明帝(元詡)——熙平、神龜、正光、孝昌、武泰

孝莊帝(元子攸)——建義、永安

長廣王(元曄)——建明

節閔帝(元恭)——普泰

安定王(元朗)——中興

孝武帝(元攸)——太昌、永興、永熙

東魏(534——550)

孝靜帝(元善見)——天平、元象、興和、武定

北齊(550——577)

文宣帝(高洋)——天保

廢帝(高殷)——乾明

孝昭帝(高演)——皇建

武成帝(高湛)——太寧、河清

後主(高緯)——天統、武平、隆化

幼主(高恆)——承光

西魏(536——556)

文帝(元寶炬)——大統

廢帝(元欽)

恭帝(元廓)

北周(557——581)

孝閔帝(宇文覺)

明帝(宇文毓)——武成

武帝(宇文邕)——保定、建德、宣政

宣帝(宇文贇)——大成

靜帝(宇文闡)——大象、大定

隋(581——618)

隋建國於581年,589年滅陳,完成統一。

文帝(楊堅)——開皇、仁壽

煬帝(楊廣)——大業

恭帝(楊侑)——義寧

唐(618——907)

高祖(李淵)——武德

太宗(李世民)——貞觀

高宗(李治)——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

中宗(李顯,又名哲)——嗣聖

睿宗(李旦)——文明

武后(武曌)——光宅、垂拱、永昌、載初

武后稱帝,改國號為周——天授、如意、長壽、延載、證聖、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神功、聖歷、久視、大足、長安

中宗(李顯,又名哲),復唐國號——神龍、景龍

睿宗(李旦)——景雲、太極、延和

玄宗(李隆基)——先天、開元、天寶

肅宗(李亨)——至德、乾元、上元

代宗(李豫)——寶應、廣德、永泰、大曆

德宗(李適)——建中、興元、貞元

順宗(李誦)——永貞

憲宗(李純)——元和

穆宗(李恆)——長慶

敬宗(李湛)——寶曆

文宗(李昂)——寶曆、大(太)和、開成

武宗(李炎)——會昌

宣宗(李忱)——大中

懿宗(李崔)——大中、鹹通

僖宗(李儇)——鹹通、乾符、廣明、中和、光啟、文德

昭宗(李曄)——龍紀、大順、景福、乾寧、光化、天覆、天佑

哀帝(李柷)——天佑

五代(907——960)[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後梁(907——923)

太祖(朱晃,又名溫、全忠)——開平、乾化

末帝(朱真)——乾化、貞明、龍德

後唐(923——936)

莊宗(李存勖)——同光

明宗(李亶)——天成、長興

閔帝(李從厚)——應順

末帝(李從珂)——清泰

後晉(936——947)

高祖(石敬瑭)——天福

出帝(石重貴)——天福、開運

後漢(947——950)

高祖(劉皓,本名知遠)——天福、乾佑

隱帝(劉承佑)——乾佑

後周(951——960)

太祖(郭威)——廣順、顯德

世宗(柴榮)——顯德

恭帝(柴宗訓)——顯德

宋(960——1279)[北宋、南宋]

北宋(960——1127)

太祖(趙匡胤)——建隆、乾德、開寶

太宗(趙炅,本名匡義,又名光義)——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真宗(趙恆)——鹹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興

仁宗(趙禎)——天聖、明道、景佑、寶元、康定、慶曆、皇佑、至和、嘉佑

英宗(趙曙)——治平

神宗(趙頊)——熙寧、元豐

哲宗(趙煦)——元佑、紹聖、元符

徽宗(趙佶)——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

欽宗(趙桓)——靖康

南宋(1127——1279)

高宗(趙構)——建炎、紹興

孝宗(趙慎)——隆興、乾道、淳熙

光宗(趙敦)——紹熙

寧宗(趙擴)——慶元、嘉泰、開禧、嘉定

理宗(趙昀)——寶慶、紹定、端平、嘉熙、淳佑、寶佑、開慶、景定

度宗(趙祺)——鹹淳

恭宗(趙顯)——德佑

端宗(趙是)——景炎

帝丙(趙丙)——祥興

遼[耶律氏](907——1125)

遼建國於907年,國號契丹,916年始建年號,938年(一說947年)改國號為遼,983年複稱契丹,2023年仍稱遼。

太祖(耶律阿保機)——神冊、天贊、天顯

太宗(耶律德光)——天顯、會同、大同

世宗(耶律阮)——天祿

穆宗(耶律璟)——應歷

景宗(耶律賢)——保寧、乾亨

聖宗(耶律隆緒)——乾亨、統和、開泰、太平

興宗(耶律宗真)——景福、重熙

道宗(耶律洪基)——清寧、鹹雍、大(太)康、大安、壽昌(隆)

天祚帝(耶律延禧)——乾統、天慶、保大

金[完顏氏](1115——1234)

太祖(完顏文,本名阿骨打)——收國、天輔

太宗(完顏晟)——天會

熙宗(完顏亶)——天會、天眷、皇統

海陵王(完顏亮)——天德、貞元、正隆

世宗(完顏雍)——大定

章宗(完顏璟)——明昌、承安、泰和

衛紹王(完顏永濟)——大安、崇慶、至寧

宣宗(完顏珣)——貞佑、興定、元光

哀宗(完顏守緒)——正大、開興、天興

元[孛兒只斤氏](1206——1368)

蒙古孛兒只斤鐵木真於2023年建國。2023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2023年滅南宋。

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成吉思汗]

拖雷(監國)

太宗(孛兒只斤窩闊臺)

乃馬真後(稱制)

定宗(孛兒只斤貴由)

海迷失後(稱制)

憲宗(孛兒只斤蒙哥)

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中統、至元

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元貞、大德

武宗(孛兒只斤海山)——至大

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皇慶、延佑

英宗(孛兒只斤碩德八剌)——至治

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泰定、致和

天順帝(孛兒只斤阿速吉八)——天順

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天曆

明宗(孛兒只斤和世剌)——至順

寧宗(孛兒只斤懿璘質班)——至順

順帝(孛兒只斤妥歡帖睦爾)——至順、元統、至元、至正

明(1368——1644)

太祖(朱元璋)——洪武

惠帝(朱允文)——建文

成祖(朱棣)——永樂

仁宗(朱高熾)——洪熙

宣宗(朱瞻基)——宣德

英宗(朱祁鎮)——正統

代宗(朱祁鈺)[景帝]——景泰

英宗(朱祁鎮)——天順

憲宗(朱見深)——成化

孝宗(朱佑樘)——弘治

武宗(朱厚照)——正德

世宗(朱厚璁)——嘉靖

穆宗(朱載後)——隆慶

神宗(朱翊鈞)——萬曆

光宗(朱常洛)——泰昌

熹宗(朱由校)——天啟

思宗(朱由檢)——崇禎

清[愛新覺羅氏](1616——1911)

清建國於2023年,初稱後金,2023年始改國號為清,2023年入關。

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天命

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天聰、崇德

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

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

世宗(愛新覺羅胤禎)——雍正

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乾隆

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嘉慶

宣宗(愛新覺羅旻寧)——道光

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咸豐

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同治

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

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宣統

中華**(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月10月1日成立

隋唐,宋元,明清在繪畫特點上有什麼變化

中國傳統國畫自唐代始至今,而鼎盛期則在宋代。1 隋唐 隋唐唐代繪畫主要以人物花鳥畫為主,且以富麗堂皇見長。2 宋元 到宋代後,中國畫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巨大價值在於豐富藝術表現的手法,運用提煉精粹而純熟的描繪技術,直接並間接地反映了現實生活。這主要與宋代的重視文化有關,尤其到了南宋,中國畫已是登...

唐宋元明清服飾

唐朝女d子i衣裙顏色豐o富多彩,以8紅 綠 紫 黃色最為2流行,如時人b所云z 紅裙妒殺石榴花 藕絲衫子e藕絲裙 折腰多舞鬱金裙 等,衫 襦 襖 裙上x多有織文2和繡文5,如唐詩所描述 新貼繡羅襦,雙5雙3金鷓鴣 羅衫葉葉繡重重,金鳳0銀鵝各一m叢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 服式多承襲唐代,只是與a傳統的...

列舉隋唐宋元明清時期歷史發展的特點

四大發明。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印刷術。還有,請不要加上元和清。這兩個朝代差點毀了古代的中國。宋朝時期,領先世界的科技主要體現在造船術上。這個,我們可以通過張擇端的 清明上河圖 可以看到。小小的都城汴梁就已經有了這麼大的船。同時期的歐洲連像樣的社會制度都沒有建立起來,依然是奴隸制社會。明朝時期,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