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 散書後記 翻譯 100

2025-07-14 21:40:13 字數 989 閱讀 4491

袁枚 散書後記 翻譯

1樓:網友

我準備把書散去,管書的人問我為何這樣,我告訴他說:但凡藏書者,無外乎兩種人,資著作者和藏書以備參考者,備書參考者,雖然有數萬本書,但是還是嫌不足,而資著作者,雖然只有數千本書,但已經覺得夠了。這是為什麼呢?

寫書的作者,提取了書中的精華化為己用,書多了反而雜亂了,參考者需要諮詢衡神公升書,書少了,容易遺漏,著作者如同很厲害的工匠建造房屋,常常思考的是高大深邃的咐老宮殿建築的構造,而木屑啊,竹頭啊,不是他所考慮的,瞎敏但是考據者確同古代那些州郡掌管簿冊等級的**一樣,取證與契約之紛繁,而為圭撮毫釐這種小的單位所羈絆。

散書後記的翻譯

2樓:承吉凌

散書後記 袁 枚。

備參考者,數萬卷而未足;資著敏拍作者,數千卷而有餘。何也?著作者熔書以就己,書多則雜;參考者勞己以徇書,書少則漏。

著世拿手作者如大匠造屋,常精思於明堂奧區①之結構,而木屑搜嫌竹頭非所計也;考據者如計吏②持籌,必取證於質劑③契約之紛繁,而圭撮④毫釐所必爭也。二者皆非易易也。

然而一主創,一主因;一憑虛而靈,一核實而滯;一恥言蹈襲,一尊亨依傍;一類勞心,一類勞力。二者相較,著作勝矣。且先有著作而後有書,先有書而後有考據。

以故著作者,始於《六經》,盛於周秦;而考據之學,則自後漢末而始興者。鄭、馬⑤箋註?業已回冗。

其徒從而附益之,抨彈踳駁⑥,瀰瀰滋甚。孔明厭之,故讀書但觀大略;淵明厭之,故讀書不求甚解。二人者,一聖賢,一高士也。

餘性不耐雜,竊慕二人之所見,而又苦本朝考據之才之太多也,盍以書之備參考者盡散之。

註釋]①[明堂奧區]指高大深邃的宮殿建築。②[計吏]古代州郡掌簿冊登記的**。③[質劑]古代**契券的總稱。

長券叫質,用以購買馬牛之屬;短券叫劑,用以購買兵器珍異之物。後世的合同本此。④[圭撮]古代兩種很小的容量單位。

鄭、馬]指東漢末年的經學家鄭玄和馬融。⑥[抨彈踳(chuǎn)駁]批評攻擊,錯亂駁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