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元古代傲徠山岩漿活動帶

2025-07-11 10:21:16 字數 2670 閱讀 6226

侵入岩的組合規律

1樓:中地數媒

自前寒武紀至中新生代,各個地質時期的岩漿活動受不同的地質構造環境和熱動力條件所制約而具有各自的特徵。轄域內侵入岩具有多成因、多源區、多時代的特點,但其在地理分佈,形成時代及岩漿演化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規律性。

1.時代組合規律。

轄域內侵入岩的形成始於新太古代,終於中生代白堊紀,岩漿侵入活動共分四期,侵入活動高峰期為呂梁期、五臺期、四堡期及燕山期岩漿侵入活動相對較弱。五臺—呂梁期侵入岩包括傲徠山岩套及若干基性—超基**入巖,分佈面積約為;四堡期只發育基性岩脈——牛嵐輝綠岩;燕山早期侵入岩銅石超單元的東馬山、崔家溝單元,燕山晚期則僅見閃長質脈岩,分佈面積約為。

2.演化的旋迴性組合規律。

岩漿演化具有旋迴性與不可逆性,轄域內侵入岩的演化也不例外。按照區內侵入岩的組合規律,其演化大致可分為3個旋迴: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旋迴發育較完整,中元古代及中生代旋迴發育不完整。

之間既有相似性又有差異性,充分體現了岩漿演化的規律。

相似性體現在:從區域上看,每一旋迴從超基性、基性巖開始,至晚期酸性巖結束,早期侵入岩具有非造山岩漿岩的特點,晚期侵入岩具有同造山岩漿岩的特點;差異性則表現在岩漿**與深度的不同。

陸塊發生形成階段

2樓:中地數媒

五臺期(2600~2500ma),地殼熱流值顯著下降,地殼剛性度增加,是原始地殼向陸塊轉化的過渡時期,早期華北陸核發生張裂,鄰區有拉斑玄武-鈣鹼性玄武岩漿沿裂陷槽侵入(中安莊、楊家寨等基性-超基**入巖)。五臺期末及呂梁早期裂谷閉合,陸塊發生強烈碰撞,導致陸殼部分熔融,鄰區有鈉質鈣鹼性岩漿侵位(嶧山岩套),這是五臺-呂梁階段第一次裂谷開合。

呂梁期(2500~1800ma),是魯西地區強烈的造山期,古元古代早期魯西地塊裂解,出現裂陷槽,區域性地區接受了泥、砂質和火山沉積(濟寧群),轄域未沉積。之後裂谷閉合,導致大量同構造鈣鹼性花崗岩(傲徠山岩套)侵位,這是魯西地區一次強烈的造山事件。後期造山運動接近尾聲,地殼拉張,區域上鉀質花崗岩(四海山岩套)侵位,完成了該階段的第二次裂谷開合。

從五臺期末至呂梁後期由鈉質花崗岩轉變為鉀質花崗岩的演化規律,與古生代以來的造山帶花崗岩類演化相似,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型別板塊構造可能始於呂梁期。呂梁後期裂谷再次形成,鹼性玄武岩漿(紅門巖套)沿線型構造帶侵位,直到1800ma的呂梁運動裂谷閉合(以摩天嶺巖套侵位為標誌),同時形成魯西區第二期韌性變形帶,完成了呂梁階段的第三次裂谷開合,第二次克拉通化完成。

表1-7-4 地質構造演化表。

呂梁運動在華北區具有重要意義,它標誌著地殼進一步剛性化,第二次克拉通完成。從此華北陸塊進一步固結,進入更為穩定的地質歷史時期。

四堡期(1800~1000ma),處於拉張環境。魯西地區產生陸內張性斷裂,牛嵐基性巖牆群侵位。

晉寧期(1000~800ma)裂陷槽封閉,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碰撞對接。魯西區處於華北板塊內部,總體表現為抬公升剝蝕,地殼較穩定,未發生強烈地質作用。沿沂沭斷裂帶一線形成「海峽」,開始接受沉積——土門群下部地層。

晉寧運動最終形成統一的原始中國古陸,第三次克拉通化完成。

鄒城市的地形怎麼樣

3樓:靈魂巡遊者都藍

鄒城市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之美譽,全市轄13個鎮、3個街道,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面積1616平方公里,總人口116萬。

鄒城市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地區,地勢東高西低,海拔高度大部分在200~300公尺之間。地形複雜差異明顯。山地、丘陵面積約佔全市總面積的70%,平原約佔全市總面積的30%。

山地主要集中在東部和南部。最高鳳凰山主峰海拔公尺。山地植被和林業資源種類繁多,是發展林果業和畜牧業的主要基地。

丘陵土地沙性大,適耕效能較好,適宜發展經濟林,也是全市花生、地瓜的集中產區。平原有鄒西湖東山前沖積平原,呈東、南、北三面環山分佈形狀,土質肥沃,是重要的糧食蔬菜產區。

境內地質構造複雜,地層發育較齊全,從太古代至第四系,各期地層均有發育。全境內有昌平山、尼山、連青山、鳳凰山、鳧山六個山系。其中海拔500公尺以上的有4座,風光秀麗;水系呈脈狀分佈,河流有白馬河、泗河、望雲河、石牆河、蓼河、小沂河,主要有泗河、沂河兩大水系。

為鄒城市發展農業生產提供有利的條件。境內有大小型水庫110座,在抗旱防洪中發揮較好的作用。

鄒城市屬暖溫帶過渡型季風氣候,具有明顯的大陸性氣候特點,四季分明,雨量集中、雨熱同步。春季回暖快,風多雨少,常發生春旱;夏季多受海洋季風控制,高溫多雨;秋季秋高氣爽,降溫迅速,但也有發生秋旱和連陰雨天氣;冬季受大陸季風控制,雨雪稀少,寒冷乾燥。根據資料統計,歷年年均降水量752公釐。

光照充足,>0℃的平均積溫為 年,>10℃的平均積溫為4785℃年,日照時數為小時,年無霜期為202天。旱澇乾熱風冰雹是本市的災害性天氣,對農業生產有著較大的威脅。

由於地形地貌複雜,構造活動較強烈,地質環境條件脆弱,加上工程經濟建設活動頻繁,導致地質災害發育較為明顯,鄒城市東部山區和西部採煤塌陷區都屬於地質災害易發區,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隱患點多、分佈廣,突發性、破壞性強。

鄒城市岩漿岩主要分佈於鄒城市東部嶧山斷裂以東,區內岩漿岩主要有:新生代喜山期八埠莊超單元,中生代燕山晚期沂南超單元,古元古代呂梁期紅門超單元、四海口超單元、傲徠山超單元,新太古代五臺山期嶧山超單元,新太古代阜平期南澇坡超單元、蒙山超單元、萬山莊超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