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航行那麼久,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

2025-07-10 11:15:21 字數 1658 閱讀 7287

1樓:功幻昳

當時皇帝要他去找乙個人。

2樓:網友

1、宣傳中華文明。

2、秘密尋找建文帝。

3、加強對外交往。

3樓:網友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多種說法。其一,加強同海外個國的聯絡。其二,宣揚國威。其三,尋找建文帝朱允文,

4樓:網友

目的據說是尋找失蹤已久的建文帝,聽說建文帝在海外。

鄭和下西洋的航線

5樓:網友

鄭和下西洋。

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

劉家港集結,沿海南下,在福建長褲扮樂太平港停泊,等候太平洋西北季風,11—12月,季風來了,便穿過臺灣海峽。

和南海, 第一站到達占城,再到東南亞。

各國,進入印度洋。前三次主要在印度以東,最遠到達古裡。它是古代東西方海上**的重要港口。

第四次開始到達西亞、東非地區。 有學者對航線進行了認真的研究,認為鄭和重要航線有56條,航線總長15000英里。

如開闢了古裡到溜山。

到東非索馬利亞摩加迪沙(木骨都束)、卜喇瓦、肯亞。

的麻林地。並向南航行到比剌(莫三比克港)、孫剌(今索法拉港).分船隊進入了德拉戈阿港附近附近的南非。

風暴區,遠遠超過了季風航行的要求。鄭和下西洋的航線從航海發展史角度看,比較成熟,具有創新性的突破,為以後的航海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一次從永樂三年六月到永樂五年九乎純州月,自蘇州劉家港出發,經歷爪哇、蘇門答臘、錫蘭、印度西海岸的柯欽以至古裡 (今科澤科德)。第二次從永樂五年十一月到永樂七年七月,沿同樣的路徑至古裡。第三次從永樂七年九月到永樂九年六月,以東印度洋為中心,從爪哇、蘇門答臘往錫蘭,又北上印度東海岸,抵孟加拉灣,然後折回馬六甲海峽,在馬六甲修築城塞後返國。

第四次從永樂十一年十月到永樂十三年七月,又經東印度海岸折往波斯灣,到達荷姆茲。也有認為這次遠航到達東非沿海的。第五次從永樂十五年秋到永樂十七年七月,與前次航線相同,抵波斯灣,又另分一支船隊經由阿拉伯南岸遠航到東歲蔽非沿海的摩加迪沙、布臘瓦、馬林迪等地。

第六次從永樂十九年春到永樂二十年八月,除駛入波斯灣外,另有分隊繞東非沿海諸港口航行。第七次從宣德六年元月到宣德八年七月,進行了經由印度西海岸入波斯灣的最後一次航行。這次,鄭和的部下到達了阿拉伯的麥加。

鄭和下西洋,是從**出發或起航的?

6樓:匿名使用者

蘇州劉家港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原姓馬,小字三保,雲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係。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

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裡時,在船上因病過逝。民間故事《三保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保太監下西洋。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 彭亨、真臘、古裡、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海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今天的澳大利亞。下『西洋』的定義:明朝初期以婆羅(borneo)/汶萊為界,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故過去所稱南海、西南海之處,明朝稱為東洋、西洋,且暹羅灣之海,稱為漲海。

美國為什麼在海外駐紮那麼多軍事基地

為了方便自己,好維持自己是世界警察的形象。第一 美國不是善角色。那麼多的海外軍事基地,對於每個國家都產生威懾力。告訴他們我在距離你們不遠處有軍事基地,我能在你神不知鬼不覺的時候來到你的國家,攻打你,讓你惹我生氣。第二 對於其他國家的牽制。就拿中國來說,美軍在日本的軍事基地就告訴中國人,我在我的盟友這...

中興財經海外融資崗 真的像描述的那麼高大上嗎?薪資待遇如何

高大上是不可能的了,不會有什麼理想狀態,這種一般都會在非洲國家,即使跨邊歐美也都是處理一些瑣事。我們那會經常說 別經驗不經驗了,出去就是賺點青春飯錢的。所謂鍛鍊,所謂經驗,並不是說在歐美就一定可以增值多少,在非洲就一定是隻能掙青春錢。關鍵是看你做了什麼事情,你是怎樣做的,你有沒有經常去思考總結一下。...

上海的外灘是長江嗎上海外灘為什麼那麼有名?

上海的外灘不是長江。外灘 shanghai the bund 位於上海市中心黃浦區的黃浦江畔,它曾經是上海十里洋場的風景,周圍還有位於黃浦江對岸浦東的東方明珠 正大廣場等地標景觀。外灘東臨黃浦江,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西面是由哥特式 羅馬式 巴洛克式 中西合壁式等52幢風格迥異的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