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微知著造句的內容
1樓:達人方舟教育
造句指懂得並使用字詞,按照一定的句法規則造出字詞通順 意思完整 符合邏輯的句子。依據現代語文學科特徵,可延伸為寫段 作文的基礎,是學生寫好作文的基本功。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見微知著造句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1、我想每乙個成功的人都應該有見微知著的能力吧。
2、學習就是乙個見微知著的過程,自己好好把握吧。
3、同行們能見微知著,但一般公眾往往會忽視底層構造。
4、見微知著,缺乏立意的新穎和深刻。
5、好好培養你見微知著的能力對你今後的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的。
6、我們也可由小見大,見微知著。
7、今天我有道題不會可我要追根求源,無獨有偶我看到了司空見慣的水,我見微知著,突然明白了,我知道這是我鍥而不捨的結果。
8、諸葛亮胸藏百匯,博聞強識,善於籌劃,善於分析,見微知著,在隆中就已經定下了三分天下之計。
9、但是,這並不代表當今社會是乙個沒有規律的'存在,正相反這是乙個見微知著的時代。
10、見微知著,從而使主題得到昇華和深化。
11、強者見微知著,而弱者卻視而不見。
12、見微知著,小小的言行足以反映出乙個人的教養與修為。
13、他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還很多,比如他那見微知著的能力就很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14、我們專欄作家往往能見微知著,從自己的生活事件中摸索到新的時代精神,但時下一些重要的事情可能正在發生變化:父親們在工作中正逐漸開始把照顧孩子當作藉口。
見微知著的意思和造句
2樓:南山憶
微:隱約;著: 明顯 。見到事情的苗頭,就能知道它的實質和發展 趨勢 。
成語出處: 《韓非子·說林上》:「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而怖,知 天下 不足也。」漢·袁康《越絕書·越絕德序外傳》:「故聖人 見微知著 ,睹始知終。」
成語例句: 上揆天道,下察民情,酌古準今, 見微知著 。
繁體寫法: 見微知著。
注音: ㄐ見微知著的近義詞: 原始見終 考察事物的開端而預見到它的結果。 漢 王充 《論衡·實知》:「凡聖人見禍福也氏配,亦揆端推類,原始見終 因小見大。
成語語法: 連動式;作謂語、賓語;指事物的苗頭推斷發展趨勢。
常用程度: 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 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 連動式成語。
產生年代: 古代成語。
英語翻譯: a straw shows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
俄語翻譯棚坦: в
讀音注殲和指意: 著,不能讀作「zhuó」。
寫法注意: 微,不能寫作「徽」。
見微知著怎麼造句
3樓:嘻哈鬥地主
見微知著怎麼造句,具體如下:
1、也可由小見大,見微知著。
2、學習就是乙個見微知著的過程,自己好好把握吧。
3、在這方面,我是個行家,能見微知著,我認為還是不做這筆生意好。
4、見微知著,小小的言行足以反映出乙個人的教養與修為。
5、明智的人善於見微知著,從而做出科學的論斷,於是便晌返成了所謂的未卜先知。
6、文世間之事往往能見微知著。
7、因事見理、見微知著,從而使主題得到昇華和深化。
8、同行們能見微知著,但陵鍵一般公眾往往會宴汪飢忽視底層構造。
9、強者見微知著,而弱者卻視而不見。
10、每個科學家都要具有見微知著的能力。
11、我想每乙個成功的人都應該有見微知著的能力吧。
12、明智的人善於見微知著,並不是未卜先知。
13、乙個人的前途究竟如何,其實可以從他現階段學習工作中的一些細微的小事看出來,這就是見微知著的道理。
見微知著,是乙個漢語詞語,意思是見到事情的苗頭,就能知道它的實質和發展趨勢。
近反義詞:近義詞:原始見終、因小見大、窺一斑而知全豹、可見一斑、一葉知秋。
反義詞:以偏賅全、以偏概全、管中窺豹。
懶洋洋寫作文,用懶洋洋造句子怎麼寫啊?
懶洋洋造句 一 用 懶洋洋 造句 圓圓的西瓜懶洋洋地躺在地上,像乙個個胖乎乎的娃娃。 海參到處都是,在海底懶洋洋的蠕動。大龍蝦全身披甲,划過來,划過去,樣子挺威武。 中午沒有一絲雲,頭頂上一輪烈日,沒有一點風,一切樹木都無精打采地 懶洋洋地站在那裡。 那條花牛迎著落日的晚霞,不停地甩動尾巴趕著蒼蠅,...
用華陽湖寫作文用華陽湖寫作文200字
我只能給你簡寫的 先說自己房間有啥,再講講它們的由來,你最喜歡你房間的啥,再添油加醋的寫寫抄抄就行了 美麗的華陽湖溼地公園 星期天早上,陽光明媚,幾朵白雲在藍天上飄過,我來到了一個美麗的地方,叫華陽湖溼地公園。從我家出發,大約步行了三分鐘,就來到了華陽湖溼地公園。我一進入華陽湖溼地公園,就被眼前的景...
用興奮寫作文,《興奮的 》作文
以興奮的那一刻寫作文不少於字 那一刻,我很興奮。冀州市第二實驗小學六一班 高澤華興奮是在乙個人生命垂危時最好的良藥 也是乙個人獲得成功的一種表達方式 更是乙個人在思潮起伏時的乙個溫暖的安慰。那麼,我所指的興奮是一種什麼樣的興奮呢?是乙個人獲得成功時的喜悅與興奮。那是一件事 發成績單。那是乙個陽光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