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水果山獼猴桃
回孃家過年對兄弟沒有影響。
即使在新社會,人們雖然不相信鬼神,但仍是比較嚴格地遵守著。因為如果出嫁的女兒回孃家過年,周邊的人會說婆家待她不好,孃家的村裡人也會鄙視。
這種習俗起於何時不得而知,但至少在元明戲曲中就已經有反映。這種習俗大概是早年大陸移民帶過來的。這是封建社會歧視婦女的一種表現。
這種習俗強化了婦女對婚姻的依賴,增大了婦女離婚的社會壓力。久而久之,習以為常,這種民俗現象就世世代代延續下來了。
大年初一不讓女兒回家,不正好和老公在家婆家過嗎?如女兒回了孃家,女婿必然跟來,那誰陪夫家的老人過年呢?所以,長期形成的習俗自有它的道理,很難與陋習聯成一體慧鄭。
古人們對大年幾天的安排非常明瞭:三十全家團圓,初一大拜年,初二回孃家,初三探親訪友(指到關係密切的友好家殲輪中做客),初四上墳燒紙,祭典過世的親人,初五就隨意了。這樣約定俗成,井井有條。
2樓:西北第一狼人
大年初一是團聚的時候!
能回孃家團聚是很好!
不會對孃家兄弟不好的時候。
大年初一回孃家對誰不好 有啥講究
3樓:一襲可愛風
春節的時候很多人都思鄉心切,迫不及待的想要回家與父母團圓,嫁出去的女兒也依然對孃家人很是想念,春節放假的第一天就想回年假看望父母,都是有說法說大年初一回孃家不好?那麼會對誰造成影響呢?有什麼講究的地方?
大年初一回孃家對誰不好:孃家人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在老一輩的思想觀念中,認為出嫁了的女兒就是夫家的人了,在大年初一闔家團圓的日子裡,自然是要與老人聚在一起。而對於孃家人來說,已婚的女兒是外姓人,若是初一回孃家會使得家中福氣減少帶走孃家兄弟的財氣和好運氣,因此而倒黴,所以有初一不能回孃家的說法。但是隨著時代文明的進步,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因此只要尋求正確的化解方法,是可以舉家團圓、和和美美的。
哪些日子不能回孃家
第乙個節日,我們從春節算起,這是新年的第一天,出嫁的姑娘必須在婆婆家過年,哪怕是不回婆婆家,但也不能在孃家過年,這一條在我們這裡是死規定,必須遵守,出嫁的姑娘必須等到年初二的那天由孃家的人去叫才能回孃家。
第二個節日,正月十五,這一天是團圓節,但也不能回孃家,必須在婆婆家過年。
第三個節日,農曆的二月二,龍抬頭的這一天也不能回孃家。
第四個節日,清明節,這一天也不能回孃家,而且女人是不能去掃墓的,不管是在婆婆家還是在孃家,女人不能去墓地。
第五個節日,五月五日端午節,這一天連小孩都知道是紀念屈原的,可是這一年竟然也不能回孃家,為什麼呢,雖然話說,五月五管婆婆母,意思是,五月五日這一天如果回孃家對婆婆不好。
第六個節日,農曆六月初一,我們這裡還流行過半年,過了六月初一這將意味著這一年過了一半了,不管大小它都是個節日,又叫半年,所以,農曆的六月初一也不能回孃家。
第七個節日,七月十五是鬼節,這一天是不能回孃家的,什麼原因,也沒人能說的上來,因為是出嫁了,所以就要遵守這個規定。
第八個節日,這個節是大節,八月十五,團圓節當然只能在婆婆家過了,如果誰家出嫁的姑娘在孃家過八月十五,左右鄰居都是拿來當話柄的,所以誰也不敢冒這個險。
第九個節日,九月九日重陽節也是不能回孃家的。
第十個節日,是冬至,這一天聽說是對公公不好,所以,在冬至這一天必須要乖乖待在自己家裡,或者最好是去婆婆家,因為如果冬至回孃家對公公不太好,所以,明白人都知道不能回孃家。
為什麼現在大年初一不能回孃家為什麼大年初一那天出嫁的女兒不能回孃家
傳統上大年初一,老人家是不出門的,出門有 走財漏福 之說,長輩安坐家中才可使家宅來年福財兩旺,而晚輩一般來講是要到長輩家中拜年以示孝敬長輩的,但外嫁女則要等到年初二才能回孃家的。同時,傳統上年初一 不殺生,吃舊飯 即年三十剩下的飯菜 不洗刷,穿新衣,還要在早飯吃煎堆 蘿蔔糕 芋頭糕等食品,有句俗話叫...
為什麼現在大年初一不能回孃家,為什麼大年初一不可以回孃家拜年。
不是不能回,各地的習俗而已 只要自己和家人沒什麼忌諱,想回就回好了 民間也有些老人迷信,已逝的老祖宗,年底 有說臘月28,有說29或30 從天上回家享受供奉,老祖宗如果看到家裡有 外人 就不願進家了,已婚女人被認為是外人,所以已婚女人不能在家裡過除夕 初一,老祖宗享用供奉後,在初一 或初二 晚上就回...
大年初一跟老公回孃家 半路被婆婆喊回來說家裡來客人了 我該怎麼辦?
首先,最好由老公向婆婆問清楚來的客人是誰,是否有必要折返。其次,樓主可以與老公先商量,是繼續回孃家還是掉頭回婆家。依據最後的決定,進行處理。如果是繼續回孃家,那麼由老公與婆婆說明。如果是回婆家,那麼由樓主向孃家說清緣由。每個地方習俗不一樣,按道理說,像我們這邊,大年三十和初一就是應該在婆婆家裡過的,...